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病例一
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 白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 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化或 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 性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瘤病 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骨 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
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
收入。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T 诊断

诊断还是预后判断 , 均 能提供较 有价值 的实验 室依据 。若与铁
3 讨 论
1 9 6 8 年, 瑞典学者 B e r g g a r d等首次将 8 - MG从 肾小 管蛋
蛋白、 甲胎蛋 白、 癌 胚抗 原等其他 血清肿瘤检测 指标进行联合 检测 , 准确率更 高 , 值得在 临床实践 中推广应 用。
C T诊 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位 于桥 小脑 角区及
桥前池 患者 3 8例 , 位于鞍上 、 鞍 旁患者 1 0例 , 位 于颞 区 4例 。 根 据 患者肿 瘤 密度 表 皮样 囊肿 可 分为 两型 :典 型 者 4 2例
( 8 0 . 8 %) , 非典型者 1 O 例( 1 _ 9 . 2 %) 。结 论 I I 盘 床应用螺旋 C T 可
表 3 肝癌患者术后 1 年血清 B r - MG含量比较( 4 - s )
高达 8 0 %以上 的癌症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 , 因此在患者术后如
何尽早地发现复发转移尤为重要。本研 究中 , 肝癌组术前血清
B 2 - MG含量 为 ( 3 . 2 1 ±0 . 3 7 ) g / mL ,术后 1 4 d降低至 ( 1 . 9 9±
报道 中 B 2 - MG正常参考值 , 其原因可能是采用 的方法不 同。 本 研究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B。 一 MG含量远远低于肝癌
【 摘要1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 T诊断
方 法。方法 对我 院 5 2例 中枢神 经 系统表 皮样 囊肿患者 的
组, 故可将血清 p 2 - M G检测作为作为初筛原发性肝癌的方法
的意义f J 】 - 昆明医学院学报 , 2 O l O , 5 ( 5 ) : 4 6 — 4 7 . [ 5 】 蒋显 勇, 罗云海. B 微球蛋 白在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 中的临床价 值探讨[ J 】 _ 中国现代 医学杂志 , 2 0 0 5 , 1 5 ( 1 O ) : 1 5 4 8 、 1 5 5 2 .
颅内囊肿

八 皮样囊肿
病理:
• 少见,好发于中线的鞍区、鞍旁区及鼻额区。 • 仅含外胚层成分。 • 囊壁较表皮样囊肿厚,为胶原组织支持的单层
上皮,含皮肤附属物,有分泌功能。囊内成分 多为液态胆固醇,可有钙化、毛发。
• 增大破裂,引起化学性脑膜炎。
影像表现
• T1WI 高信号, T2WI 信号不均质,
可从低信号到高信号。
• 无强化或囊壁轻度强化。 • 脑池、脑沟及脑室内脂肪滴样病变
提示囊肿破裂。
九 肠源性囊肿
病理:
• 内胚层囊肿。 • 胚胎时期脊索与前肠分离失败,异位的消化道
细胞形成囊肿。
• 最常位于后颅窝中线脑干前方,也可见于CPA
区或斜坡。
• 囊肿大小不等,一般小于2cm ,外观光滑、薄
前部和中部之间。尸检发现率13 %~33 % 。
• 40 %完全位于鞍内、60 %同时向鞍上延伸。完
全位于鞍上者少见。
• 边缘光滑,内容物从清亮的脑脊液样到稠厚的
黏液样,含胆固醇与蛋白质,壁为假复层或单 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及杯状细胞。
影像表现
• 鞍内或/ 和鞍上囊肿。 • T1WI:2/3高信号、1/3低信号。
神经上皮囊肿(脉络膜裂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脉络膜裂囊肿)
二 脉络丛囊肿
病理:
• 颅内最常见的囊肿 • 多见于两侧侧脑室脉络丛 • 被覆神经上皮细胞 • 内容物为脂类聚集和上皮细胞脱落,成分
复杂
• 2~8mm,90%以上胎儿脉络丛囊肿在妊
娠26周以后消失,仅少数呈进行性增大。
影像表现
• CT: • 与脑脊液相比为稍高密度 • 钙化常见 • 可明显强化也可无强化
颅后窝表皮样囊肿29例影像分析

厚 6ml间距 2ml常 规行横 轴位 s —TⅥ ( R ol i, l i l , E 1 1 佃 0/ 1 4
Ⅱ )F E一 2 r 1 l ,S IⅥI 1 s (R 400 9 l 扫描 ; 0/ 0Ⅱ ) s 液体 衰减反转恢 复序列 (L I 扫描参 数为 T / aq 80/ 20 10 m 。增 F AR) R q/E 00 20/4 s 强扫描使用 对比剂 G D—D P ( . m tk) 经肘 静脉 注射 T A 0 1m o g , /
பைடு நூலகம்
颅后窝表皮样囊肿 2 9例影像分析
黄淑鹏 简卓为 刘维春 (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 , 广州 500 ) 157
计算机体层摄影 术 磁 共振成像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1. 86 1
【 关键词 】 后颅 窝 表 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占所有颅 内肿 瘤的 0 2 ~18 1, 较常 .% .%… 是 见的颅 内囊性 占位性 病 变 , 以青壮 年多 见 , 常见 于桥 小脑 角
[] 时 3
超, 许
杰 , 向阳.F H a m 钉治疗 股骨转子部位 陈 P N D SGm a
骨折的疗效 比较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0 72 (2 : 0 20 ,82 )27 3 [ ] 姜志强 , 良安 , 4 周 陈关林 . 应用股骨近端带锁髓 内钉治疗粗隆 间
力学上 , 小粗 隆的骨小 梁 向上对 股骨 矩有 一定 的支 撑作 用 ; 同时小粗隆 为髂 腰 肌 的附 着处 , 腰 肌又 是 主要 的屈髋 肌 髂 肉, 固定小 粗隆 近期 将影 响屈髋 功能 , 不 远期 可能 会导致 髋 内翻畸形 。本组有 2例在术 后 复查 时发 现轻微 的髋 内翻畸 形, 分析原 因可能 与术 中小 粗 隆部位未 固定 , 时患者 下地 同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填空或选择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3 流空现象: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
TR<500msTE<30ms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R>2000ms TE<30ms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宋爱芹, 李文武, 李万湖, 陈兆秋, 候栋梁山东省肿瘤医院CT室,山东济南250117Imaging diagno sis of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S O N G A i2qin,L I Wen2w u,L I W an2hu,C H EN Zhao2qi u,HOU Dong2liangC T Room of S handong T umor Hos pital,J inan250117,P.R.China【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 和MRI表现。
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作MRI平扫与增强扫描;20例作CT平扫检查。
结果:肿瘤位于桥前池及桥小脑角池18例,4例位于鞍上,2例位于鞍旁,5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小脑延髓池。
肿瘤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
CT平扫17例呈均匀低密度,2例呈稍不均匀低密度,CT值为-15~10Hu,1例呈高密度。
MRI平扫28例T1加权像上肿瘤呈不均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在FLAIR图象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与周围低信号的脑脊液分界清晰;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
增强后,2例肿瘤边缘有轻微强化,其余肿瘤均无明显强化。
结论: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通过CT和MRI检查可做出准确诊断,并可以与颅内其他疾病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MRI优于CT。
非典型的颅内高密度囊肿,必须CT 和MRI相结合诊断,为准确的术前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8):621-623[ABSTRACT] OB JECTIVE: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 on CT and MR imagings.METH ODS:Thirty pa2 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 proven surgically and patho2 logically were examined with pre2and post2contrast enhanced MR im2 aging,and20of30patients also undergone CT plain scan.CT and MR imagings of30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ly reviewed.RESU LTS: Among thirty cases,18were located in the cisterns of cerebell opon2 tine angle,4in the suprasellar,2in the parasellar region,5in the fourth ventricles and1in the cerebellomedullar cistern.The tumors were different in size and had irregular shapes,the contours were lobulated or smooth.On CT,17cases were homogeneous hypodense, 2slightly inhomogeneous hypodense f rom-15to10Hu in CT val2 ues.1cases was hyperdense.Twenty2eight of30imaging cases dem2 onstrated inhomogeneous hypointensityimaging on T1WI,and inho2 mogenous hyperintensity on T2WI.Partial cases demonstrated inho2 mogenous hyperintensity.The border was clear between the tumors 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Only2cases demonstrated hyperintensity on T1WI and hypointensity on T2WI.No contrast enhancement was noted except2cases with slightly periphery enhancement.CONC L U2 SION:The typical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 could be diagnosed accurately and differentiated f rom other similar cystic lesions with CT and MR imagings.MRI is superior to CT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Untypical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 should be diagnosed correla2 ting CT with MRI,providing more data before operation.Chin J Cancer Prev T reat,2006,13(8):621-623【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KE YWOR DS] epidermoid cysts;tomography,X2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中图分类号】 R739.41;R73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269(2006)08-0621-03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临床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12%~118%[1],随着CT和【第一作者简介】 宋爱芹,女,山东即墨人,硕士,主要从事肿瘤影像诊断学的研究工作。
Tel:86-531-87984777-82272【通讯作者简介】 李文武,男,山东蓬莱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的影像诊断学的研究工作。
Tel:86-531-87984777-82283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诊断准确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我们收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确诊,且行CT和MRI 检查的30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病例,以探讨CT和MRI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收集我院30例自1995年6月~2004年12月经・126・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年4月第13卷第8期 CHIN J CANCER PREV TREA T,April2006,Vol.13 No.8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内表皮样囊肿。
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68岁,中位年龄45岁。
20例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5例以面肌抽搐、耳鸣耳聋、头痛起病,2例早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头晕,2例为缓慢进展的视力减退,1例早期走路不稳。
1.2 CT 和MRI 检查方法30例均作MRI 平扫与增强扫描,20例作CT 平扫检查。
CT 扫描机器为Picker 公司生产的PQ 22000双螺旋CT 机,层厚为5mm 。
MRI 检查的机器为以色列Elscint 015T 型超导磁共振仪。
常规行横轴位SE 2T 1WI (TR/TE 500/14ms )、FSE 2T 2WI (TR/TE 4000/96ms )扫描,层厚6mm ,层间距112mm 。
5例行FLAIR 序列(TR/TI/TE 8200/1500/96ms )检查。
对比剂为先灵公司生产的马根维显,剂量为012mL/kg 。
静脉缓慢注射后常规行横轴位SE 2T 1WI (TR/TE 500/14ms )扫描。
必要时行矢状位或冠状位扫描。
1.3 观察内容对30例表皮样囊肿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CT 值及MRI 增强前后信号强度变化及邻近结构的改变作观察,记录。
2 结果2.1 发生部位桥前池及桥小脑角池18例,鞍上4例,鞍旁2例,第四脑室5例,延髓池1例。
均位于中线或中线旁。
2.2 大小和形态大小、形态大小不等,最大径线为110~712cm ,其中21例在2~5cm ;6例为圆形或类圆形,其余形态均不规则。
2.3 CT 和MRI 表现20例作C T 平扫的表皮样囊肿,19例表现为与脑脊液相似的低密度(图1A ,Fig.1A ),C T 值为-15~10Hu ,其中有2例密度稍不均匀,余17例呈均匀的低密度影,有1例表现为高密度影,CT 值约达95Hu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MRI 上,28例T 1WI 呈不均的低信号,信号强度略高于脑脊液信号,但低于脑实质信号,其内可见到斑点状或颗粒状中等信号影(图1B ,Fig.1B );T 2WI 呈不均匀的高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似,在肿瘤内部可见斑点状稍低信号影(图1C ,Fig.1C );3例在FL A IR 图象上表现为高或混杂信号,与周围呈低信号的脑脊液分界清晰。
有2例表现为T 1WI 高信号,T 2WI 和FLA IR 低信号。
注射Gd 2D TPA 增强后,2例肿瘤边缘有轻微强化,其余肿瘤均无强化(图1D ,Fig.1D )。
2.4 其他表现16例无明显占位效应,5例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另外,9例中5例出现邻近的血管或神经被肿块包埋现象,4例有阻塞性脑积水。
A :CT 平扫为低密度;B :MRIT1WI 为低密度;C :T2WI 为高密度;D :增强扫描物强化。
图1 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表现A :Typital features of epiermoid cyst s ;B :MRIT1WI :hypointensity ;C :T2WI :hypointensity ;D :No contrast enhancement.Fig.1 Representative features of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s3 讨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是先天性的生长缓慢的肿瘤样病变,又称胆脂瘤,为胚胎早期神经沟闭合时,来源于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异位残留包涵于神经管内,正是这些残留的上皮成分为日后发生表皮样囊肿的病理来源[2]。
组织学上,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
囊肿通过不断的上皮细胞脱屑(脱皮)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