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间失格》的私小说性质
人间失格读后感(通用13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通用13篇)人间失格读后感篇1《蓄犬谈》中,太宰治曾提到过,艺术家本应是弱者的伙伴弱者的朋友。
太宰文学被誉为弱者的文学。
懦弱,是太宰治的出发点,以懦弱为武器,对伪善社会的公开宣战。
太宰治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出身豪门,立志文学,大学时积极投身于左翼运动,中途脱逃;生活放荡不羁,却热衷于《圣经》;五度自杀,四次殉情未遂。
一生的心理轨迹,勾勒出叶藏的三篇手稿。
生而为人,《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出身于封闭式乡下家庭,周围冷漠的环境中,他过分早熟地剖析着他人的内心深处。
自少年时代起,就反复经历了对至美的憧憬和悲惨的失败。
完美无缺,或彻底破灭,纠集了太宰治一生的纯粹与脆弱,青春的集中写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
《人间失格》,与其说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叶的私小说,不如将其视为太宰治的一本自传。
身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感情渐渐麻木,亦至于连最基本的饥饿感都毫无概念。
正如阿叶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身包裹进仅仅属于他的世界,对待旁人,唯有唯命是从的敷衍和应付。
鲁迅先生曾说过,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伤害。
他活在自身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
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
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黑暗的世界。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满耻辱。
《人间失格》的第一句,便是太宰治的亲身感悟。
在《二十世纪旗手》中写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生而为人,却对人类的满腹恐惧,对人类的最后求爱,便是在生活中饰演的丑角,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外表,把自身一步步彻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生而为人,究竟是否应该感到抱歉?降诞于世上,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活在世上,是不幸的,需要承受的东西,即使面对他人,也会无缘心生畏惧。
活在世上,亦可以是幸运的,有着承担一切的机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人间失格读后感篇2无论被家人们怎样训斥,我都不曾顶过一次嘴。
他们的一两句训斥,于我而言,如同晴天霹雳般强烈,简直令我发疯。
人间失格读后感精选13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精选13篇人间失格读后感1世界文学多种多样,那你是否听说过日本的“私小说”。
日本一向都有“私小说”传统,这一词广义解释为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就成为私小说。
但多数人更倾向于狭义解释,认为私小说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独立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及心理活动。
太宰治,一个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作家。
他的作品历来都是私小说的典型文作。
太宰治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一生只有39年,却惊动日__坛,以至于他去世了近80年,还是有许多粉丝。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先生的绝笔,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
叶藏是一个从小孤僻,生性怯弱敏感,对人类充满恐惧不安,人总是遗憾自己所拥有的。
叶藏出身在贵族,却害怕吃饭,害怕跟人说话,等他来到城市,却染上喝酒抽烟的陋习,生活好像充满希望,又好像暗无天日,对于叶藏来说,他的一生都在寻找活着的意义。
他在众人面前扮演小丑,但笑只是个表情,与心情无关,世事往往如此,越是刻意经营,越是失望。
孤独是一场无人送药的重感冒,直到他遇到了常子,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孩。
最终,他们都没有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决定殉情,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
常子死了,叶藏活着。
父亲为此与他断绝关系,他每天浑浑噩噩,甚至染上了毒瘾,他觉得,生活挺好,不好的是他自己。
后来,他又一次坠入爱河,直到他的爱人出事,一切又回到了原样。
在一无所有的年纪他连快乐都给不起自己。
朋友们觉得他疯了,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对他来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结尾,他被哥哥带回了家,27岁的他已经满头白发。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但是总是情不自禁被他吸引。
人性探索:《人间失格》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

人性探索:《人间失格》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
引言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自传体的形式,揭
示了主人公与他所处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
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和变化。
1. 主人公与父母关系
主人公与自己的父母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而矛盾的关系。他对父母过于依赖,
但同时又表示出对他们无法信任和忠诚感。这种矛盾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家庭养
育方式和亲子关系的思考。
2. 主人公与恋爱伙伴关系
在小说中,主人公与多个女性有过恋爱关系。然而,无论是青梅竹马还是结婚
对象,这些关系都很快结束,并且带给主人公更多痛苦和困惑。这展示了情感
束缚、逃避责任和寻求自我满足之间的冲突。
3. 主人公与友情关系
主人公在小说中结交了一些好朋友,他们相互扶持和理解。然而,友情也被作
者描绘成脆弱的,面临破裂的可能性。这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中友情的虚假和不
可靠性。
4. 社会心理探索
通过主人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观察,《人间失格》展示了社会心理方面的深刻
问题。例如,在殖民地时期的日本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权威和规则的盲
从;同时,社会上也充满着假善、虚伪和欺骗。
结论
《人间失格》通过主人公与他所处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之间复杂纠葛
的描绘,深入探讨了人性在特定背景下的表现。这部小说反映了个体与家庭、
恋爱伙伴以及朋友之间微妙而扭曲的关系,并揭示出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它引发了读者对于当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关系、内心挣扎以及真实与幻灭之间
冲突的思考与反思。
太宰治《人间失格》与郁达夫《沉沦》的比较研究

也不过是只言片语,并没有完整理论研究来证明的相
关论文或资料。
研究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篇论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文学现象中存在差别里找出同一性 的东西,又在同一性中寻求新的差别性东西。
相同点
根据平行研究“卓然可比”的性质,用平行研究模式中的“类比比
较”分析,即从相同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重在对“同”的论证。
不同点
第二部分所采取的是对比比较的方法。从相异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 分析,重在对“异”的论证。
郁达夫的《沉沦》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在很多方 面存在可比性,笔者选取这两个产生于不同民族、文化、 语言背景下的作者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说明他们之间虽未 发现有确凿考证的事实研究联系,也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 系,但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叙述等 方面存在或明晰、或隐藏的共通处和契合点,不能不说是 值得我们观照的文学现象。
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的学校、老师和我一起努力修改 毕业论文的同学们。
多余人
此部分内容从“多余人”角度入手,由“多余人”孤独的特质分 析比较二者在学校的多余以及社会上的多余。
不 同 点
1.由“私小说”的概念看异中之同
根据“私小说”广义的定义得出《沉沦》与《人间失格 》 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全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后 者以“第一人称”叙述。
因此,《沉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小说”,而是
浅谈太宰治《人间失格》 太宰治

浅谈太宰治《人间失格》太宰治话题:太宰治反义词故事书自我大学必修课程《外国文学》的期末算是小论文一类的东西,写的是这学期最爱的一本书。
当然了,由于书本内容实在艰涩,碍于纸面篇幅、时间以及需要递交老师的缘故,也不方便非常深入的去探讨,因此只是浅谈了一下初看这书的一些感受和愚见罢了。
权当笑谈。
本学期最大的课外收获,对于我而言,就是阅读了日本战后无赖派大师太宰治的遗作《人间失格》。
因此,想借此机会浅谈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人间失格”这四个字,在日语中的意思是“丧失为人的资格”,这篇被有些学者称之为“私小说”的文章,太宰治以三个手札来书写,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主人公大庭叶藏一生的悲剧世界。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人间失格》和其作者太宰治之间的微妙联系。
这是印在我手中这本来自云南人民出版社译本的封底小字:这是太宰治生平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皆由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刻画其中,这一直被认定为他的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自己画下最后的句点。
不难看出的是,大庭叶藏是太宰治的一个投影,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太宰治本人,但这个人物的塑造却是融合了作者的血肉。
生活中的太宰治如同小说中的大庭叶藏,虽然一直以一种幽默搞笑的形象示人,但是却对于生活绝望到多次尝试自杀,甚至是他最后的死亡,也是以投水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之外的作品中也一直提到这种“丑角精神”,即“向他人求爱,同时又保护自己”,想到本书太宰对于大庭叶藏的评论:“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也正是他对于丑角精神的诠释。
内容简介_11

内容简介《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
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
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一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一杀身亡。
《人间失格》是由太宰治在1948年所写,被认为是作者太宰治的最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一性一*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绝望之余沉缅于酒色*,最后自己毁灭了自己。
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投水自一杀。
《人间失格》在纤细的自传体中流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
太宰治巧妙地将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里,藉由叶藏的独白,窥一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
“女人这种动物,是把晚上睡觉时和白天起来之后这两个时间段严格区分开来的,仿佛完全不知道其关联一样,干脆利落地将它斩断。
对于女人能如此完美地划分出两个世界而活着——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我始终无法好好领会。
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本书内含《人间失格》、《鱼服记》、《小丑之花》、《逆行》、《-陰-火》。
媒体评论:太宰治的“无赖一精一神”太宰治以个人生活经历为题材,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日本社会的“边缘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极强的边缘一性一*人格障碍,又与社会格格不入。
同时,他们又因无力反抗而厌倦自我,只得以颓废堕一落的“无赖”一精一神来抵制正统的价值观,但理一性一*思维与非理一性一*行为总是在不断脱节、拉锯,最终生命在自我沉一沦与放逐中跌入毁灭的深渊。
太宰文学是永恒的“青春文学”太宰文学被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与此同时,太宰文学又被誉为“弱者的文学”,太宰治似乎是把懦弱作为一种出发点,甚至是一种武器,以退为进地向所谓的“强者”、向伪善的人生和社会公开宣战,从而彰显出一种别样的强大、别样的高贵和骄傲的激*情。
人间失格阅读心得感想600字【五篇】

《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第一次知道作者的名字是在且听风吟的书腰上,太宰治的名字对着一句话,彻头彻尾的绝望,从对这个作者的好奇到翻阅他的作品后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文章字里行间颓废渴望解放的情感。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人间失格阅读心得感想600字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人间失格阅读心得感想600字。
人间失格阅读心得感想600字1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发现他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书中写的是一个人从小就努力的去讨好别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毁灭,在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之中。
其实在书中的一些情节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现实中的生活。
虽然书中写的叶藏过的是充满可耻的一生,但是在他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这本书中承载了作者的一生经历与思想,书中的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作文的浅薄,又不断被朋友利用,却认为妥协退步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为了混迹世间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
其实我认为叶藏的一些做法虽然让他走向毁灭,但是他的做法却不是无缘无故,而是为了迎合,为了更好的去和别人相处,虽然“人们”都在说要做好自己,无关别人,但是谁又能真正的不在乎别人呢,所以作者在做一些“人们”所不认同的事的时候,应该错的不是他,而是整个世界。
在最后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理想的“永远少年,”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执着和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
人间失格阅读心得感想600字2开篇时,三张照片,怪异牵强的笑容,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苍白屡弱,与周遭似乎格格不入的青年形象,他似乎排斥着融入世界,却在同时又矛盾的渴望被世界所融入。
叶藏一生的悲哀,或许在最初源于他过分软弱的性格。
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大家庭的。
是家中么子,这使他有一种自己是可有可无的感觉,于是小小年纪便事事习惯于依赖长兄或父亲的意愿行事,父亲或长兄轻微的怒气都令他惊慌失措。
《人间失格》——太宰治

《人间失格》——太宰治1. 引言1.1 概述《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一部重要作品,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太宰治通过这个角色的遭遇,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并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中存在问题进行深思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间失格》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将介绍太宰治及其作品的背景与出版历史,并对太宰治的生平与文学成就进行简要概述;其次,我们将探究该小说中无法融入社会的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其精神病与自杀意识、以及社会排斥与个体解放之间的冲突;然后,我们将对《人间失格》中采用的文学形式和符号意义进行分析,包括第一人称叙述、意象、象征和隐喻等元素;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这部作品对现代读者可能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人间失格》这一经典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太宰治在小说中所揭示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现代社会中存在问题的触动。
同时,我们也将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探讨太宰治对于思考人生意义所提出的价值观,并探索尊重个体与认同他人之间存在的可能性。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引发读者对于个体自由与社会关系之间的思考,并认识到文学作品在思想启发和情感体验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2. 人间失格及其作者太宰治简介:2.1 人间失格的背景与出版历史:《人间失格》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在战争后的混乱时期,日本社会陷入困境,许多人感到迷茫和沮丧。
这个时代背景影响了太宰治的创作,使他选择了以一个无法适应社会的主人公来揭示社会问题。
小说首次以连载形式在杂志上发表,并于同年被编为书籍单独出版。
2.2 太宰治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太宰治(1909-1948)是日本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才华横溢的作家之一。
他在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太宰治擅长描写人性的黑暗面和孤独感,在文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9年9月20日Sep.20 2019第39卷第9期
Vo1.39 No.9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9.018
试论《人间失格》的私小说性质
徐金凤 闫 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最后一部作品,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有学者依据小说主人公与作者极其相似的经历,认为本作品是纯粹的私小说,但也有学者对其私小说的性质存在质疑。本文根据主人公与作者之间一些明显的及部分隐秘的关联来分析,披露太宰治真实的心境,通过自杀经历、不被重视的存在感、作为伪装面具的丑角精神等方面来分析其私小说性质。关键词:《人间失格》;太宰治;私小说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9-0046-03
一、私小说的概念日本文坛对于私小说的概念一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为,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故事的均称为私小说,狭义的解释为,凡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称为私小说。久米正雄则指出,只要小说写作者本人就是作品中的主角或叙述者,而内容描写的又是作家自身的经历与日常生活,并对真实可靠的事实进行艺术化表现,就可被称为私小说。二、《人间失格》的私小说性质《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之一。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序言、小说主人公大庭叶藏的手札以及后记。该书描写了主角从孩童时期的回忆到青少年时的颓唐再到中年时期的放逐自我的过程,主角为了逃离世间而逐步放逐自我,丧失为人的本性,经由在声色场所的沉迷酒色到一次次的自杀,再到沉迷于药物造成的虚幻之中,最后一步步走向自我挖掘的坟墓。在丑角面具逐渐崩裂的过程中,叶藏一步步丧失了作为人在世间生存的资格……如果读者足够了解太宰治就会发现,书中主角叶藏的一生中处处可见太宰治的经历和思想。可以说,太宰治将本身现实世界的生活融入小说之中,将自身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赋予主角叶藏,也正是因此,读者们称此书为半自传性质的作品,是太宰治生平的映射,从而被列入“私小说”的范畴。《人间失格》的私小说性质主要表现在主人公叶藏与作者太宰治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性:自杀经历、不被重视的存在感、作为伪装面具的丑角精神。三、太宰治与“叶藏”的自杀经历太宰治生平自杀过五次。第一次自杀是在1929年的10月,当时太宰治正好20岁,就读于弘前高校,对于其自杀的原因人们有种种猜测:其中之一是太宰治或许是受到了日本社会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因自己家族属于封建地主阶级而烦恼,于是决定自杀;还有一种则是,太宰治十分崇拜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然而,心中憧憬、崇拜的偶像却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太宰治受其影响,打算采用同样的自杀方法来结束生命。这一次自杀太宰治企图用安眠药来实现,但是他当时吞下的安眠药剂量还不到致死量的十分之一,只是比平时多吃了几粒,从而活了下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测,正是由于这一次自杀的信念并不坚定,抑或自杀的情绪中有那么一丝丝想活下来的内心深处的渴望,从而使太宰治只吃了少量的安眠药。若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想,就不难想象为何书中的主人公叶藏没有这段自杀经历了,因为在作者眼中,这一次只是一场“假自杀”,虽然他的身体和行动上在走向死亡,但内心却是向往着生,故而没有将这段情节赋予叶藏。第二次自杀经历对太宰治影响很大。在第一次自杀未遂的两年后,太宰治进入了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系,拜得良师井伏鳟二。但是太宰治却时常旷课,还因为参与左翼运动不顾学业,不断地被留级,由此开始了一段荒诞的日子。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烟酒和陪酒女,生活费也经常不够用,这一段堕落
收稿日期:2019-09-05
基金项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基于日语专业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徐金凤(1977—),女,山东昌乐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闫含(1996—),
女,河北景县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47·
的时光与书中的叶藏是相同的。据传,这一次自杀是太宰治同一个已婚的咖啡馆女招待一起投海,最后太宰治获救,女招待却离开了人世。当时的太宰治由于教唆自杀罪被法院起诉,虽然在亲戚的帮助下没有受到处分,但太宰治却因此背负了沉重的负罪感。这段经历在《人间失格》中是叶藏与女招待的自杀。书中的“我”,即大庭叶藏第一次自杀是与一名女招待一起,书中写道“而我一想到自己对人世的恐惧和生存的烦忧,还有金钱、女人、学业、运动等等,似乎就再也无法忍耐着活下去了。于是赞同了她的提议。”[1](P67)最终坚定自杀的信念源自没有钱付牛奶钱时所感受到的深深的屈辱感,一种没脸再活下去的屈辱感使“我”选择自杀。太宰治和“我”都选择了与招待女郎一同跳海自杀,且结局都是自己苟活了下来,而女招待却身亡,这一事件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书中,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不仅受尽世人的指责,被家人放弃,自己也生活在沉重的愧疚之中。太宰治第三次自杀是1935年,有一种说法是当时二十六岁的太宰治患有腹膜炎,为了抑制痛苦服用了大量的镇痛药,从而逐渐地依靠药物维持清醒。在他备受药瘾折磨的同时,医院的欠款也使之债台高筑。与之同时,在东京都新闻社的求职测验也落选失败……认为生活充满艰辛的太宰治绝望之下在镰仓的山上上吊自杀,却因绳结断了摔落到地面。虽上吊自杀未遂,却在脖子上留下了明显的绳索勒痕。《人间失格》中的叶藏也有一段类似的经历。为了戒酒,叶藏在药店老板娘的帮助下用吗啡来抑制饮酒的欲望,通过这种方法,叶藏虽然不再酗酒,却对吗啡药物产生了依赖。叶藏这一次的自杀正是源于注射吗啡成瘾,游离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这次自杀被堀木正雄和比目鱼中断,依然没有成功。两者的这一次自杀皆是以药物成瘾为起因,又因为家人对他的放弃,没有生活来源、债台高筑,以及生活的种种打击使其又一次放弃了生的念头。太宰治的第四次自杀是和他的挚爱小山初代一起实施的。1937年,太宰治同还没有正式结婚的妻子小山初代去谷山温泉殉情,依旧采用服安眠药的方式投水自杀。不过这一次的服药剂量依旧不足以致命,最后被双双救活。返回东京后,两人因感情破裂分手。这次自杀,据说是因为小山初代与一个远方亲戚偷情,太宰治发现后几近崩溃,因而悲苦愤懑选择了自杀。《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目睹了妻子良子被人玷污,却如同失了魂魄般回到了房间,而没有做任何的阻止举动。此时,他的内心不是悲哀,亦不是厌恶,而是充满了恐惧。“我对一切越来越丧失信心,对他人越来越充满怀疑,对人世生活所抱有的所有期待、喜悦和共鸣等永远离我而去了。”[1](P118)在此之后,彻底对世间失去希望的叶藏发现了良子藏起的安眠药,于是服药自杀。太宰治第五次自杀是在玉川河跳河自杀,这次是与情人山崎富荣一起。当时日本正值战后时期,社会萧条,这也使得好不容易生活稳定下来的太宰治再度陷入颓废,再加上肺结核不断恶化,时常吐血,身心俱疲的太宰治于1939年6月13日的深夜,给妻子留下了一封满是歉意的遗书后,与情人山崎富荣在玉川河跳河自杀。年仅39岁的太宰治,这一次成功敲开了死神的大门,“逃离”了这世间。现实中的太宰治最后这一次自杀没有被救回,而书中的叶藏在最后一次自杀时被救了回来,不过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与其说是被救活了,倒不如说是真正在精神上丧失了作为人而存在的资格。四、不被重视的“存在感”太宰治生于富庶之家,有兄弟姐妹十一人,他是第十个孩子,作为第六个儿子出生的太宰治在家中并不受重视,这使他有一种自己仿佛是多余的人的感觉。在那个封建的家族中,父亲只和继承人在一个屋子吃饭,其他的孩子只能在另一个低10厘米的房间的最远端用餐。据说有一次太宰治不小心跑到了父亲的用餐房间,被父亲狠狠地骂了一顿。大家族中人情淡漠,母亲的冷漠和父亲的严厉使太宰治从小便心生压抑之感,没有快乐的童年。为了赢得关注,同时也为了与他人“看起来一样”,太宰治学会了“取悦他人”,从小开始伪装自己,而这样成长起来的太宰治的内心必然也是充满黑暗的。这与小说中大庭叶藏的出身及成长环境大致相同。主角大庭叶藏同样出生于富庶之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且从小不受重视,书中有这样一段用餐的描写:在我乡下的家中,就餐时,全家人一共有十个左右,大家各自排成两列入座。作为最小的孩子,我当然是坐在最靠边的席位上。用餐的房间有些昏暗,吃午饭时只见十几个人全都一声不响的嚼着饭粒,那情形总让我不寒而栗。[1](P17-18)几乎一样的成长环境,淡漠的家族人情与不受重视的成长,使得太宰治和叶藏从小就对家生出一种“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化成为了生存与引起注意而刻意对他者的“讨好”的角色,即“丑角”。五、作为伪装面具的丑角精神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对他人友善到不正常的程度是一种病理状态,名为“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病”。巴巴内尔说,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人间失格》这本书除了整体晦暗阴·48·
郁的基调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书中多处体现的“丑角精神”。这也是作者太宰治和主人公大庭叶藏人物形象最贴合的一点。所谓“丑角精神”,就是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一味屈从对方的要求,为取悦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出丑卖乖和耍宝搞笑来与他人同一化的行为趋向。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丑角精神”似乎是一种绝对的“利他主义”,但实际上利于他人的背后正是为了保护自己,以虚假的面具、看似坚硬的外壳保护内心柔软的自己。拥有社会边缘人格的太宰治为了能够在日本社会立足,只有发扬“丑角精神”,通过取悦他人丑化自己来逢迎这个社会[2]。社会中有一种排他现象,当一个团队或群体中有人与众不同时,就会受到大家的排挤。书中的叶藏从小就深感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在这种“与众不同”的恐惧中,叶藏想出了一个办法——为自己戴上面具。“无论做什么都行,只要能让他们发笑……这样的年头日甚一日,我用滑稽的表演来逗家人发笑,就连比家人更费解、更可怕的男佣和女佣们,我也不遗余力地逗他们开心。”[1](P21-22)戴上“丑角面具”的叶藏从小时候起就开始用假装的笑脸博得家人欢心,为讨好父亲而故意索取自己并不喜欢的礼物,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的搞笑表演,这都是丑角精神的体现。无论是作者太宰治还是主人公叶藏,都长期将“面具”戴在脸上,而在逐渐的成长之后,在一步步接触社会的时候,“丑角”面具难以避免地崩塌了,取悦一两人还算简单,但伪装要骗过“世人”众目谈何容易?在走入“世间”后,保护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逐渐崩塌,生活中的太宰治与书中的叶藏因失去自我保护而一步步沉沦,开始了“逃离世间”。六、结语太宰治在写给老师井伏鳟二的信中写道:“在人间欲壑难填时期,世间根本不会好转。”[2](P348)太宰治的这种态度也一直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除了《人间失格》之外,《斜阳》《苦恼的年鉴》《维庸之妻》《十五年间》等作品中也体现了太宰治的悲观厌世心理,体现了无赖派追求的幻灭美和堕落美,即在虚无中走向死亡。这些作品中也都有太宰治的映射存在。如《斜阳》中吸食鸦片成瘾的落魄贵族直治,最终也同作者一样走上自杀的道路;《奔跑吧!梅洛斯》则取材于一次太宰治与友人的等待与被等待的经历;《维庸之妻》的大谷觉得无论自身怎样努力也还是要被生活玩弄,所以当妻子被强暴之时也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正反映了作者那如出一辙的虚无态度。这些作品中虽然或多或少来自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情感,但不能说这些作品都是私小说,因为它们不具备私小说最典型的性质——执着于自我独白。但《人间失格》却具备这种私小说典型的性质。小说的主人公叶藏正是代表了作者太宰治,三篇手札的独白实则就是太宰治内心的真实写照,小说本身并没有从社会的宏观角度考虑,没有把文学创作的主题升华到整个社会层面,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另外,作品仅仅隐约表达了对战后日本社会的不满和失望,没有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度的揣摩和挖掘,从而无法带给读者心灵上的慰藉。但是,太宰治用他独特而细腻的手法表现了活生生的人的心理变化,将自己的一生总结在书中,直白地、赤裸裸地将自己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丰富了日本传统小说创作的内涵,还通过书中对其他人的经历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状态。参考文献[1]太宰治.人间失格[M].竺家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2]太宰治.太宰治全集——书信集[M].东京:筑摩书房,1956.(责任编辑:陆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