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性质

合集下载

文学性质的知识点总结

文学性质的知识点总结

文学性质的知识点总结文学是指用语言艺术地表现生活和反映现实的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它们通过不同的文学性质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文学的一些重要性质来进行总结,包括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艺术性等方面。

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真实性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和情节与现实生活的接近程度。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展现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它的真实性是一个重要的性质。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深入挖掘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作品展现出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作品的情节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和规律,不能出现离奇荒诞的情节。

其次,作品的人物形象要有血肉之躯,富有生命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最后,作品的语言要自然流畅,真实感人,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

一个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的写照,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和幻想。

二、文学的独创性文学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

文学作品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形式,通过这些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作品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要新颖独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要独具匠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最后,作品的语言和风格要自成一体,独具特色,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个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具有自己独特魅力和魅力的,而不是平淡无味的老生常谈。

三、文学的艺术性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指作品在语言艺术和艺术表现上的精湛水平。

文学作品需要有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通过这些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来展现作品的艺术性。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来展现作品的艺术性。

第一章文学的一般性质-资料

第一章文学的一般性质-资料

四、文学的虚拟性 : 1、文学是虚构 2、幻真性
五、文学的个性化 1.文学创作个性化
2.文学形象个性化 3.文学欣赏的独特性
3、现实体验是文学体验的动机、动力
三、文学是指向超越的生存体验 解除了现实关系束缚,以自由的审美主体 的身份,重新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真谛,体验
人生价值。
第三节 文学的语言性
一、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 区别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
二、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 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模糊性
2、文学超越现实(自由性) 3、文学建立的是审美乌托邦:
自然与人、社会与个体的对立彻底和解
第二节 文学是指向超越的生存体验
一、文学是一种生存体验方式 1.原始的体验方式
2.现实的体验方式 3.超越的体验方式
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体验为基础 1、日常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基本素材
2、知性体验即科学和意识形态也影响文 学体验
《卫风·硕人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
三、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二:
1、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既能再现,又 能表现;
2、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第四节 文学的审美特性
第一章 文学的一般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指向自由的生存方式
一、文学是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 三种生存方式:
1. 自然的 2. 现实的 3. 自由的(哲学、宗教、艺术)
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为基础 1、现实生存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2、现实生活影响文学活动 3、文学服务于生活
三、文学是指向自由的生存方式 1、文学独立于现实(虚幻性)

文学理论03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文学理论03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白居易《采诗以补察时政》
• 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 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 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 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
•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 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 现
•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 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 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 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 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社会性质的界定。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案例: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 身生发出来的,并且把艺术 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 性表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 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钟嵘:《诗品》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宗 教和艺术等。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
• • 该诗写于1935年10月,是20世纪 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 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 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 的消解。 “确定性”的“喜悦”演 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 种种 这首《断章》以常见物、眼前景, 主人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 寂与凄清复杂情绪的同时,也体会 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 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在艺术手 法上,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 这一点之外,还充分发挥了现代艺 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 艺术功能。
三、实践性
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 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1、文学的实践性体现为对政治实践 的直接影响
• 诗经的“以风刺上,上以风化下” • 白居易、元稹等人的乐府诗,反映了中唐 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 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 尖锐的社会问题。如白居易的《杜陵叟》、 《卖炭翁》, • 五四的问题小说、革命文学、抗战文学、 • 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人民性:内部矛盾,和平期
人民作为历史范畴,革命性、广大 性是它的一个本质属性。
革命性
• 在内涵上应是变化的: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到改变落 后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 •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人民大众的论述,就突出人民 与革命的关系。人民的各个部分与革命的关系虽有不同, 但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革命的力量,都具有革命性,革命 就是他们根本利益之所系,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不过,另 一方面,人民的各个部分与革命的关系不同,因而在人民 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是领导革命的阶级, 有的是坚决的同盟军,有的是革命战争的主力,有的是长 期的合作者。而坚持先进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革命取得 胜利最重要的保证,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ppt课件

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ppt课件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 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 感体验。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 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 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情感性
•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 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对文学作为精神活动事实的唯心史观的认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 文学的性质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 文学的认识性首先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 泽及四海也;闻《禾黍》 之咏,则知时和岁丰也; 闻《北风》之言,则知威 虐及人也;闻《硕鼠》之 刺,则知重敛于下也。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艺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如中国古代,孔子称“诗可以观",认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在西方,巴尔扎克也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

一般来说,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应。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管内容和形象多么丰富,表现方式多么曲折,距离现实多么遥远,总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历史和现实根源。

马克思也热情地盛赞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一般说来,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

第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客观存在,作家和普通人一样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作家又有别于普通人,他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

如曹禺的《北京人》,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

有的作家能够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深入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洞察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势,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体现出符合人类进步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以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小说描写的人物几乎囊括他们所处时代各个阶级、阶层的典型,组成了一个个矛盾统一的人物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助于读者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促使巴尔扎克在文学作品中对资产阶级必然战胜封建阶级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

文学理论要点归纳导言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通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鲜明的实践性、浓郁的人文性、科学性(阐述的完满性)。

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①哲学方法—文学哲学;②社会学方法—文学社会学;③心理学方法—文学心理学;④语言学方法—文学语言学;⑤价值学方法—文学价值学;⑥信息论方法—文学信息学;⑦文化方法—文学文化学。

(这里强调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和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一编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浪潮中。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来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观照文学的领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5.文学的社会地位: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用:①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③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

6.人类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的方式(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理论认识的方式(以概念为主的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宗教精神的方式(实为主观希望所寄托的幻想,即颠倒了现实世界的投影)、艺术掌握的方式(以形象为主的想象活动,重点是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性)。

7.文学艺术的特点: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②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③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8.艺术生产——种审美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

文学性质的理解

文学性质的理解

谈谈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文学的性质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对于文学的认识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甚至可以说文学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合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言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基本性质,阐明了文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属性。

文学的性质分为三个方面: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审美性质和文学的语言艺术。

①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②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体现为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学的实践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能够通过其特殊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能动的影响。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 会实践的特性。

㈠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作家周立波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第反映社会 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的 特性。 文学的真实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既不能脱离社 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 照抄。只有把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成功的 文学作品。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 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恩格斯:《致 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茨基》


第二,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 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区别于政 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 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 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通过上层建筑中 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第三,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以唯 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从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层面对文学的基本 性质所作的判断。
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阶级性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人民性
沈从文↓

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是文学并不能因此变成时 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的倾向性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 现出来,应该是建立在文学真实性基础上的倾向性。
邓小平提出的“两为方针”体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特定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同时 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 就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 的体现。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 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要塑造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 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 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 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 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 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 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 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 创造活动。 ——邓小平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 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 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与科学和逻辑 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㈠认识性首先表现在: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 中反映的产物。 例:P77 《诗经》、杜甫诗歌、《红楼梦》、屈原的诗、李白的诗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 践性。 第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 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 逻辑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 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第三,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 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㈢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 间接实现的。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 发的火光,同时也 是引导国民精神的 前途的灯火。这是 互为因果的,正如 麻油从芝麻榨出, 但以浸芝麻,就使 它更油。 ——鲁迅《论睁 了眼看》

讨论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讨论题二、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特征?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第一,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人类 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 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 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 总和,包括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我决不反对倾向诗本 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 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 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 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 不逊色;而席勒的《阴 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 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 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恩格斯:《致 敏· 考茨基》

席勒
(一)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



㈡认识性又表现为: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巴尔扎克
曹禺

㈢认识性最后还表现在: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 整体把握。
列夫· 托尔斯泰
二、文学的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 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或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 宗教的倾向。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 括认识、情感、意志诸意识要素。 意识形态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思 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各种意识形态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 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巩固或破坏经济基础的作用,并且政治、法律、 哲学、艺术、宗教等之间也互相作用。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特殊规律。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以及与文学的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 学、道德、宗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 直接的,而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 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化环节而实现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