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事例

合集下载

称谓的避讳

称谓的避讳

称谓的避讳先前,我还不知道避讳的含义。

那天,我才明白了什么叫做避讳。

有一次,母亲让我去买醋,我东奔西跑找遍整个商店,就是找不到卖醋的。

但我硬是忍住了没有和妈妈闹。

因为,当时已经是深夜了,我怕吵醒正在睡觉的爸爸和奶奶。

众人谈话,第三者插嘴,会被认为是对另一方的不敬,而这种插嘴,也叫做“忌讳”。

这样看来,人们自然要避开别人所忌讳的事物。

有时同辈们也会自谦几句:“哎呀,瞧我这记性,差点儿把您老忘了!”此时,最忌讳别人说出自己的姓名,不然,别人听后就会对你有看法,并且觉得你太狂妄,让人不喜欢。

在一些农村,有忌讳儿媳妇当着公婆的面洗衣服的习惯,因为这会影响公婆今后对儿媳妇的态度。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避讳的忌讳。

俗话说得好:“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能渴不能饿。

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有人会拿茶水解渴,而其他人看见就会觉得反感。

因为,人们看到水就会联想到渴,而渴则是生理现象,如果强行解渴,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再者,水作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每天都需要它,如果天天喝它,还怎么会不口渴呢?又如大哥、小弟的称呼,也是忌讳。

为何这样说呢?首先,大哥是年长者的称呼,小弟则是年幼者的称呼。

古代男尊女卑,在男子家里排行老大的孩子称为哥哥。

可女子地位低下,家里排行老大的女孩,若不出嫁,或许就会成为妯娌间相互嘲笑的对象,如果有一位丈夫兄弟比她小很多,就会被称为“大哥的媳妇”,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

即便结婚生子后,若因种种原因与丈夫离婚,也会遭人讥笑。

有了孩子后,也会遭到邻居的欺负,有损名声。

虽说是大哥的妻子,但却成了男子家庭的“大嫂”,像什么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常用“大嫂”来形容女子的轻贱,令人讨厌。

而“小弟”则是指未成年的晚辈,按照传统观念,十五岁以内的孩童均属于“孺子”,故有“孺子牛”之美誉。

从字面上讲,孺子应该是健壮的青少年,而牛是耕田拉车的动物,两者完全搭配不上边,但人们偏爱将二者组合使用,实际上暗示着对劳苦大众的赞扬。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

古代的避讳制度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皇上的名字那可金贵着呢。

比如说吧,皇上叫啥名儿,老百姓啊就得躲着这个字儿走。

就好像这个字儿是个超级敏感的炸弹,碰都不能碰。

要是不小心写了或者说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就像是在一个游戏里,皇上定了个特殊规则,大家都得遵守,不然就出局。

而且这避讳啊,可不光是针对皇上。

家里头长辈的名字那也得避讳呢。

这就像是一种对长辈的特别尊重。

要是你爹叫个啥名儿,你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得小心着点儿,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个字儿给蹦出来。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对长辈得恭恭敬敬的,连名字都不能乱喊。

避讳这个事儿啊,还让好多字都改了名字呢。

就像有的朝代,为了避皇帝的讳,一些地名啊、官职名啊啥的都得换个叫法。

这可把当时的人折腾得够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字大冒险。

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忌讳的字儿,就像走迷宫一样。

有时候呢,这避讳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有些人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一不小心就犯了讳,那可就惨咯。

可能会被打板子或者受到其他惩罚。

但是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呀,毕竟这些避讳的规矩又多又复杂。

就像一个特别难的考试,总有一些人会不小心犯错。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避讳制度就慢慢消失啦。

现在咱们可没有这些规矩啦,想叫啥就叫啥,想说啥就说啥。

这也说明时代进步了,大家都更自由平等了。

不像古代,一个字儿就能惹出那么多事儿来。

现在想想,古代的避讳制度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印记,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人们对权力、对长辈的态度。

虽然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偶尔了解一下,还觉得挺有趣的呢。

这古代的避讳制度啊,就像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标签。

它虽然有很多让人觉得麻烦和不合理的地方,但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一定要小心这个避讳的事儿,不然啊,可能连自己怎么被惩罚的都不知道呢。

哈哈。

古代避讳趣谈

古代避讳趣谈

古代避讳趣谈与西方诸国以取先人之名表达缅怀纪念之情不同,儒家文化向来强调高低分明、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避讳便是这一制度的一个表现。

为长者讳,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查询,但习惯认为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帝王作为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尊者,与其相关的讳词更是普通人不能提及的,否则就是对皇权神圣性的挑战,有下狱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帝王避讳最严格的莫过于宋代,宋人避讳之例最严。

《容斋三笔》里就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

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宋太祖赵匡胤,避讳字有匡、筐、涯、眶、惟、勖、眶、胤、靷、引、鈏、酳等,更甚者其远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等已故受追封之人的名讳都一概要避,避讳之字词多达40余。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 避讳的字达50 多个!实在无法避免的常用字,也需要增减笔划或者改变读音,以示区别。

如宋真宗赵恒,“恒”字多见缺末笔者。

物极必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宋代,进入元代时,草原民族蒙古入主中原,一改儒家世俗传统,以蒙古族的习惯,父子不避,尊卑无讳,因此避讳几乎终止。

照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的说法,起码从周朝起,中国封建社会就有了避讳制度。

所谓避讳,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即是:“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写到或讲到“虎”,都得改为“猛兽”,或改为“武”。

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后,“世”字、“民”字都必须回避。

于是,李世勣改名李勣,“为民作主”改为“为人作主”。

避讳制度影响甚广,连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鏐有子跛足,讨厌人说到“茄子”,因“茄子”与“瘸子”音相近。

后改“茄子”为“落苏”。

避讳

避讳

①杜甫的父亲名叫杜闲,杜甫写了一辈子诗,从 杜甫的父亲名叫杜闲,杜甫写了一辈子诗, 未用过一个“ 未用过一个“闲”字。 神化人物嫦娥原名“恒娥” ②神化人物嫦娥原名“恒娥”,为避宋真宗赵恒 名讳改作“常娥” 嫦娥” 流传至今。 名讳改作“常娥”或“嫦娥”,流传至今。 司马迁之父名谈, 史记》中无“ ③司马迁之父名谈,《史记》中无“谈”字。战 国人张孟谈, 史记》中被他写成了“ 国人张孟谈,在《史记》中被他写成了“张孟 同”。 据传某州城每年正月十五, ④据传某州城每年正月十五,千家万户都要点花 灯三天。州官田登认为“ 灯三天。州官田登认为“灯”字触犯了他自己的 名讳,于是贴出布告,只说“放火三日” 名讳,于是贴出布告,只说“放火三日”而不说 点灯三日” 这便是“只许州官放火, “点灯三日”。这便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姓点灯”的来历。 姓点灯”的来历。 避讳的办法除了改名法还有缺笔法。 ⑤避讳的办法除了改名法还有缺笔法。康熙帝名 玄烨,文人们写字遇到“ 玄烨,文人们写字遇到“玄”字务必缺省最后一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碧玉箫] [双调·碧玉箫]古代人名避讳 双调 碧玉箫 杜甫写诗不书 诗不书“ ”①, 恒娥” 杜甫写诗不书“闲”①,“恒娥” 不传“嫦娥” 史迁笔下永无 不传“嫦娥”传②;史迁笔下永无 ”③, 点火”不嫌“点灯” “谈”③,“点火”不嫌“点灯” 文人们写 缺个点, 嫌④。文人们写“玄”缺个点,为 康熙名讳“ ”⑤。禁忌严, 避康熙名讳“玄”⑤。禁忌严,哪 斗胆将它犯,等着看 锦绣前程 个斗胆将它犯,等着看,锦绣前程 全完蛋! 全完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复习笔记】趣谈古人的避讳

【复习笔记】趣谈古人的避讳

【复习笔记】趣谈古人的避讳
避讳,在封建社会里是相当重视的一件事,特别是上层。

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

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

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的应避的讳,已是一件够麻烦的事,但因此却也产生了不少趣事,足以令人失笑。

 宋时有个州官田登,讳言“登”字,连同音宇也不许提,谁要是触犯必被重责,很多吏役因此而受了罚。

所以一州人都称“灯”为“火”,不敢有所触犯。

元宵节晚照例张灯,于是大书通告张贴市上,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见者无不骇笑。

流传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语即源出于此。

 更奇者还有自改姓名而避他人讳者。

北齐有个熊安生,去见和士开与徐之才,因为徐之才的父亲名雄,而和士开的父亲名安,他想自己姓名中“熊”字犯徐讳,“安”字又犯和讳,于是就自称“触触生”。

无独有偶,明末有个湖广巡抚宋一鹤,去参见总督杨嗣昌,因为杨父名鹤,为避讳计,他就在名帖上写上“宋一鸟”。

 但是,也有相反的趣事。

宋时有个徐申为常州知府,讳言其名。

属下有个县令申报地方情况,一连三次报告未见批复,就亲自去见徐申。

徐申非常恼怒,责问道:“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上司的姓名吗?”这县令不以为然,反大声说:“我申报的事到府不理,便申监司,监司不理,便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非到申死不止!”徐申拿他没有办法,只好一笑了之。

这倒颇有点“强项令”之风。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避讳,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了维护君主、尊长的尊严,臣下及后辈说话不能直呼其名,写诗作文不能明书其字,凡遇到与君主、长辈名字相同的字,就用缺笔、改笔的办法加以回避,这就是所谓避讳。

谈及避讳,人们大多以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作为典型的例子,说“人风”即“民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易“民”为“人”。

当代大多数古文选本均持此观点。

由于《捕蛇者说》建国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而课文又特意为“人风”加注,以明避讳之意,这种说法就益愈普遍了。

唐代讲究避讳,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但柳宗元文中“人风”的运用是否避讳之举,却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不妨先看下面几句话:①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

②因仰天而呼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

”③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

避讳之风始自周代,到隋唐已经很盛行了。

《礼记·曲礼上》:“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避。

”所谓“嫌名”即同音字,如因名“世”而避“事”“士”等;“二名”即以两个字为名的;“偏”即遍。

“二名不偏避”的意思是,名字是两个字的,不必两个字都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他的著述中“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

到了唐代,避讳已有了法令规定。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武德九年已巳,李世民颁布诏令:“依礼,二名不偏讳。

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并不需避。

”柳宗元作为封建官吏,著名文学家,对这类史实绝不会一无所知。

因此,在其文中出现“民”字或“世”字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柳宗元不仅对唐太宗不避名讳,对高祖、高宗之名同样不讳。

如“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避高祖李渊的“渊”字;“以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不避高宗李治的“治”字。

与柳宗元同时代的韩愈,在其文章中,不仅不避先帝之名,即使对到朝皇帝的名字同样不避讳。

浅谈避讳——以宋代避讳为例

浅谈避讳——以宋代避讳为例
安 徽文 学
ANH UI W ENXUE 文

浅谈避 讳
— —


以宋 代 避 讳 为 例
鼯 玄
江 苏安全 技 术职 业学 院( 筹)基础部
摘 要 : 《 史讳 举 例 》 一 书 是 避 讳 研 究的 经典 之 作 , 后世 研 究 多未 超 出其 范 围 , 然 而 后 世 研 究却 具 有 深 入 化 、 丰 富化的特点 . 此 外也 有 一 些研 究 则 在避 讳 学领 域 发 出 了新 的 声 音 。 在 避 讳 的 形 成 与发 展 过 程 中 。 宋朝 避 讳 为 最
严 。故 本 文 从 《 庆元条法事类》 一书对避讳的规定入手 , 对 宋代 文 书 避 讳 进 行 初 步 地 探 讨 , 以 求 窥 见 避 讳 之 一
隅 。
关键词 : 避讳
宋代
公 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 国后 避 讳 研 究 综 述
溥泉 《 古 代 中 医文 献 中 的避 讳 》 ( 山东 中医 学 院 学 报 ,
语词汇的影响》 ( 上饶师专学报 , 1 9 9 3 ( 1 ) ) 、 许元《 略论 二、 简 述 避 讳 制 度 的发 展
避 讳 在 太 平 天 国 史料 考 订 中 的利 用 》 ( 历史档 案. 2 0 0 5 ( 1 ) ) 等 。2 、 对避 讳 个 案 的深 人 化 研 究 , 主要表现在 : 1 .
先 秦 及 秦 的避 讳 。春 秋 时 . 开 始 出 现 避 讳 改 名 的 例子 , 如宋武公名司空 . 为 避 其讳 将 司 空改 为 司城 秦
断 代避 讳 研 究 .此 类 主要 是 对 某些 特 定 时代 的避 讳 制 度 进行 研 究 , 如 郭 晓燕 《 五代 的 避讳 及 其 利用 》 ( 中华 文 化论坛 , 2 0 1 0 ( 6 ) ) 、 《 论辽 、 金、 元 三代 避 讳 》 ( 贵 州 文 史 丛 刊, 2 0 0 2 ( 4 ) ) ; 2 . 对具体对象 的研究 , 是 指 对 某 一 类 载 体 中 的避 讳 现象 或 某 一避 讳 现 象进 行 研 究 .如 赵 彦 龙《 西夏 文书避讳 制度探略 》 ( 秘书 , 1 9 9 7 ( 1 2 ) ) 、 江 岚 《 唐代 墓 志 天干 中“ 丙” 字 的 避讳 》 ( 乐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 2 0 0 6 ( 1 0 ) ) 等。 其二 , 理 论 的补 充 及 材 料 的 丰 富 。1 . 理论 的补 充 . 如王旭光 《 对 “ 史讳 举 例 ” 的一 条 补 充 》 ( 文献 , 1 9 8 9 ( 3 ) ) 一文 。 提 出 明季 刻 书 避 熹 宗 讳 除 将 “ 校” 改为“ 较” 外. 还可改为“ 校” 还 有 一 些 则 是 对 避 讳 产 生 原 因 进 行 剖 析 ,如 王 新 华 的 《 避讳研究》 ( 济 南 :齐 鲁 书 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

“讳,忌也。

”(《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端月,正月也。

秦讳政,故曰端。

”(《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姬娥遂改称嫦娥。

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其二为空字。

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

如“秀,上讳”。

其三为缺笔。

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

若姓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律改为“邱”字。

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

改字和空字,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

如唐睿宗李旦,若省去最后一笔,就变成“日”字。

避讳,给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造成诸多麻烦。

例如有些姓氏,就因为当朝皇帝的名讳,而改作其他的姓氏。

如庄氏,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为严氏;姬氏,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为周氏;淳于氏,因避唐宪宗李纯讳,改为于氏等。

不仅改姓,也有因避讳而改名者。

如生活在西汉末年的孔子后裔孔莽,因王莽篡汉称帝,遂改名孔均;唐初宰相裴世矩,因避唐太宗名讳,去“世”,称裴矩。

即使是神,也有因避国讳而改名者。

如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就因避唐太宗名讳,而省去“世”字,称为观音菩萨。

因避讳,不仅在世者要改名字,就连早已故去者也不能幸免。

如秦汉之际的策士蒯彻,死后又因汉武帝刘彻即位,而在《史记》、《汉书》中,被称作蒯通。

南齐时,将军薛道渊因避齐太祖萧道成名讳,去“道”字,只称薛渊。

但到唐朝编修《南史》时,又因避唐高祖李渊名,遂改其名为薛深。

古代的地名,也有因犯讳而改名的;如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讳楚,秦始皇称帝后,即下令将湖北楚州改称荆州。

西晋愍帝(末帝)司马邺即位,建业(今江苏南京)改称建康。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因其父名国昌,遂改孝昌县为孝感县。

由于避讳,就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性名称也被改得面目全非。

如先秦文献中记载了一种鸟,称为雉。

西汉时,因吕后名雉,这种鸟便只得改称“野鸡”。

唐高祖的祖父叫李虎,故唐朝一代不能称“虎”。

于是,虎便被“兽”、“彪”等字所替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变成“不入兽穴,焉得兽子”;“画虎不成反类犬”,则成了“画龙不成反类犬”。

就连“老虎”的名称也不能叫,而称其为“大虫”。

可以说,古代因避讳而更改名称的事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即使是家讳,古人也十分重视。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就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而终身不考进士科。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

其子苏轼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千多年。

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严格。

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

且与名字同音或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

赵匡胤的祖父名敬,因此宋代不称镜子,只称鉴子。

宋高祖赵构即位后,凡“构”音四声的50余个字均不能使用。

于是,南宋时称沟为洫,称狗为犬。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就有新的国讳。

之后,新皇帝即位,又要增加一两个避讳的字。

如果是短命王朝,到改朝换代时,避讳的字数还不是很多。

但如果是延续时间很长的朝代,到朝代结束前,累积的避讳字数就往往很可观。

直到一个朝代结束,所有曾避讳的字,才可以重新使用。

由于避讳在一个朝代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讳字数量常成倍增长。

这对于当朝人写文章,特别是科举考试,造成极大的不便。

稍有不慎,触及讳字,便即获罪,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株连九族。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事物因多次避讳,其名称彻底改变,令后人很难寻觅其踪迹。

如唐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中,记载有一种植物叫“薯蓣”。

唐后期,唐代宗李豫即位,遂改称“薯药”。

入宋后,宋英宗赵曙即位,又改称“山药”。

避讳这种习俗,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国讳,更反映了专制统治的特点,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

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个讳字的出现和消亡,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这也为后人对史料的辨伪,特别是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8期)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