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复兴之于城市的美学

合集下载

西方美术史→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美术史→文艺复兴时期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5 世纪的德国还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在有些生产部门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工商业有显著的发展。

德国尤以印刷出版行业发达而著名于世。

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开始冲击和破坏封建制度的基础时,就产生了尖锐的阶级斗争,终于爆发了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运动。

在文化领域中引发和促进了人文主义美术的形成和发展,达到高度繁荣。

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发端于15 世纪,在上半期以建筑为主,雕刻和绘画占次要地位,到了中期以后,绘画作为更敏锐、更方便的宣传手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超越了建筑。

在这个时期,建筑仍严守哥特式传统。

绘画与哥特式传统还保持着联系,仍然沿用金色背景和平面装饰手法。

由于哥特式建筑限制了壁画的发展,因而导致了祭坛画极为发达。

当时在祭坛画中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对世俗生活的现象和自然环境的描绘出现了,画家的构图和形象塑造开始超越平面和装饰性,着力于空间感与物象体积感的探索与表现。

上帝主宰世界的时代,艺术中的形象只是某种教条观念的符号。

自乔托开创了近代艺术以来,艺术家都竭力追求人物的个性表现,达芬奇首先在《最后的晚餐》中创造了13 位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个性的多样性被艺术家们意识到了,个别的、单一的事物被承认并在艺术作品中被表现出来了。

如果说是意大利人开创了艺术中人物个性的表现,那么人物个性表现最充分的应该是德国画家。

德国艺术最具个性化,在艺术创造中最重视情感的抒发,歌德认为德国的性格就是“情感就是一切”,在他们看来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所以德国的画家们对人物的个性具有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和完美的表现力,他们观察男人和女人,追求内心的东西,着意于精神气质的描绘,在肖像画方面,德国人是大师。

德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术,是在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发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先进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科学的影响,到16 世纪诞生了德国最伟大的美术家、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相媲美的艺术大师丢勒和荷尔拜因。

美学理论演变:古典美学、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

美学理论演变:古典美学、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
01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背景
• 信息化与全球化进程:文化多样 性的加剧 • 哲学思想的转型:解构主义与后 殖民主义的兴起
02
后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
• 20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美学与 解构主义美学 • 20世纪后期:消费主义美学与大 众文化美学
后现代美学的主要观念及其代表 人物
现05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比较 分析
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相似之 处与差异
01
相似之处
• 批判性与反思性:对传统美学观念的质 疑与反思 • 多元性与跨领域性:美学研究与多种学 科的结合
02
差异之处
• 美学观念的表现:现代美学强调个性与 批判,后现代美学强调否定与解构 • 美学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美学追求审 美价值,后现代美学关注虚无主义与消费 主义
03
雕塑艺术
• 立体主义雕塑:空间与 结构的美学突破 • 抽象雕塑:材料与技术 的美学创新
02
绘画艺术
• 印象派绘画:光与色的 美学探索 • 抽象绘画:形式与色彩 的美学实验
04
文学艺术
•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 与象征主义的美学手法 • 后现代主义文学:元小 说与反讽的美学表现
03
后现代美学及其主要观念
• 解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美学:否定与解构的美学观念 • 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美学:虚无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美学价值观念
06
美学理论演变的影响与启示
美学理论演变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01 艺术风格的变迁:从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再到后现代美学 02 艺术创作的创新:美学理论的发展推动艺术家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 03 艺术教育的改革:美学理论的变化影响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现代文阅读《废墟之美》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废墟之美》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废墟之美》附答案详细解析现代文阅读答案具体解析废墟之美“废墟”在无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遇破坏或灾难后变成的荒芜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学问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显然的丰盛和扩充,这个语词被给予了更为浓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头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觉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励,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高大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旧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制造的热烈。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慢慢养成了对所谓“残破美”的观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缺的古建造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其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头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见,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剧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奇特和奥秘,兴趣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抱负。

第三股推进力气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觉。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态都以失败告终。

“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破美的经典永久定格,为废墟的残破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庇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欣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赞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解析卷)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解析卷)

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

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

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

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

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

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就是要传承文脉,旧中开新,新中含旧,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伦理性”就是要有反思性态度,敢于扬弃,对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有鉴别地学习借鉴;“整体性”就是要保护原住民、遗址、建筑、工艺、民俗、饮食、特产等的共生关系,将乡村规划、乡土风情、乡邦文化合成小生境;“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

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旧”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

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对古典世界的重新发现和对古代遗迹的全面考察,为建筑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激励他们尝试各种新颖的形式。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特点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

所谓文艺复兴(Renaissance)其实就是古代学术的复兴,而这个运动的思想性实质,则是人文主义。

他们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以现实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提倡“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提倡“人权”,来反对“神权”;提倡“人道”,来反对“神道”。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了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____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____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为了恢复古典建筑的单纯性和实现美学理想,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的伟大创新――肋拱和尖形穹顶(尖券)技术,而在宗教和普通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和桶形拱顶要素。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和拱券,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

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这场建筑复兴的运动是从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的圆顶开始的。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中国古代文明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的影响【摘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激发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者对人性、情感和理想的探索,将中国古代诗歌和小说引入欧洲文学的视野。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细腻和纯粹启发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塑造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审美观念的碰撞与交流让意大利文艺复兴焕发出更为丰富与多彩的文化表现。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灵感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两种文化传统的融合与交流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带来了持久的影响,创造了更为繁荣与独特的艺术文化。

【关键词】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文明、文学、艺术、哲学、审美观念、园林艺术、启发、影响、贡献、重要性、文化传统、持续影响。

1. 引言1.1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借鉴与传承,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和美学追求。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开始重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强调艺术作品应该体现人类的美好情感和精神追求。

他们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价值观,并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这些价值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还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艺术家们开始通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形式来展现自然的美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们追求艺术作品的完美和精湛技艺,力求在作品中体现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1.2 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引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以人文主义的理念探索人类本质,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精神的提升。

美学思想成为了当时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影响着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神心态到大众审美需求研究——以城市广场演变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神心态到大众审美需求研究——以城市广场演变为例
原则 ,形 成 的、 统 一 和 谐 的 广 场 艺 术 空 间 。
着深刻 的背 景,其 内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催化作 用 。其有着 巨大 的时代 背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集 中体现为 唯物主 义哲 学、科 学理性和人文主义, 而 人 文 主 义 又 是 其 中的 核 心 思 想 基础 。 2 . 文艺 复 兴 时 期 城 市 广 场 有 四 大 特 征 ( 1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广场的 “ 人文性 ” 文艺 复兴初 期,城 市广场 所表现的 “ 人文性 ” 主要 是在 设计理念 上敢 于反对教会所提倡的 “以神
表 现 出来 的 一种 复 杂社 会 现 象 。 文 艺 复 兴 的 出 现 有
鉴于这一认识 ,城 市广场 应被 看作审美对象来进行 分 析 ,它 拥 有 潜 藏 于实 体 构成 中 的 、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可被感知的美学价值。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平面 , 都有着经测量后制 定的完 整而 严格的布局。广场周 边也 以城 市公共建 筑为 主要构 成要素 ,基本上废除 了 以 教堂 为 主 的传 统 。 各 建筑 的 配 置 无 论 是 它 们 互 相 间还 是 与 广场 整 体环 境 间 , 都 加 强 了协 调 。并 采 取大量柱廊 环绕 ,创造 出一种按严格古典形式美 的
1 . 从 人 的 需求 出发 考 虑 广 场 建 设
e l e me n t s ) ,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he t c h a n g e o f Go d me n t li a t y t o
he t p u b l i c a e s he t t i c n e e d s . F i n l a l y , i t p u t sf o r wa r d s o me s u g -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当代建筑的形式美与表现形态摘要: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

本文浅观建筑师二十世纪以来对建筑形式美的各种思考与探索,展现当今多元化时期建筑的形式美。

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

以及其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思考关键词建筑形式多元化发展历程结构材料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筑美学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问构成的形体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体验到有关美扩信息。

当代建筑界巳经普追认为,美的创作应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从历时性角度上看,决定一座建筑物,一组建筑群,乃至一座城市重大价值的墓本上是美学标准。

1.中国建筑发展历程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建筑设计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是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宫殿、庙宇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党、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都有一个琉璃瓦大屋顶。

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

但这种创作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工业方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入功能、构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除了某种特殊情况,肯定不能成为方向。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

但这种纠正多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乏理论深度,一时间,似乎节约成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

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在一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

发展至文革期间,在“突出政治”的气氛下,建筑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沦”、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模仿北京十大建筑的“创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彦琰(以下简称曹):最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持续地迅猛推
进,没有丝毫消退的迹象。各个地方对于维护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形象
呈现出某种普遍而积极的现象。对此您如何看待?
李:中国目前所谓的“城市化”是一种被严重误读的城市发展概念。城
市化被理解为一系列量化的经济技术指标;且不谈这些指标本身的科学
性和可靠性,因为,在此就“科学性”来谈论城市文化已经是把问题极
大地给予简化了。我个人一直坚决反对把城市建设视为一种单纯的政治
经济和公共技术的问题来给予讨论,不幸的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地方政
府对城市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种对象化的思维上的。城市化被理解为一
种急功近利的单一化进程,而不是历史活动的循环往复,城市文化成为了
一个无限泛滥的、经济技术背景中装饰物。这明显颠覆了文化与技术二者
的文明关系。就空间的文明形式而言,我们目前的城市化是摧毁的多,建
设得少。毁掉的是那些浸淫着丰富历史内涵的多样性的东西,泛起的却是
千遍一律的无根的东西。看看我们的市中心、城市社区、郊区和乡村城镇
正在进行着这样一种城市化,的确令人痛心疾首!你所提到的各地对于城
市形象的普遍关注,希望不是出于那样一种装点的心态。个人更愿意把这
种普遍的关注理解为,任何一种正常的地方文明,当其面对当下中国城市
的局面都会衍生的一种彻底的匮乏,即对“自我”之缺席的存在亏欠感!
这种亏欠正好对应着历史上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志中都能反映出来的地方自
豪与确信。在地方的主体性(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称谓)尚未恢复的时
代,谈论城市形象的塑造,其城市意识的基础何在?

曹:这里特别提到“地方”一词,您认为地方与城市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李:城市,首先必然是一个地方。说明城市文化是有其根源的,它的根就
扎在所谓“地方”当中。说城市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指城市总是在此、
在彼的,有大有小,各据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由于城市天生就是地方性
的,所以城市和人性一样,总是各不相同,每一个城市都是唯一的!
如果我们对“地方”一词略作考证,就会发现,地方的源头有两个:一
是“地”所表征的含义——所处之地;一是“方”所表征的含义——经
由如何的运作和安排。前者代表着城市自然和空间的一面的缘起,后者
代表着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累积。阅读任何一部传统地方志,都会直接
获得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总体经验,中国传统的地方意识就是不断层累其

上,并代代相传相续的。 “所由,察其所安”,亦可用以观察和理解一
个城市形态。

曹:那么,是否是说对城市的形象塑造应当联系到一种“地方意识的复
兴”呢?
李:除非我们刻意把“地方意识的复兴”理解为一种保守的文化运动,
否则,这是不言而喻的东西。任何时代,基于一种正常的主体性意识,
所谓城市的形象定位,本身就是一次必然基于地方生活的“意识的复
兴”!它首先需要明确这个“地方是谁?”、“它的价值观念的基础在
哪里?”、“它从何而来?”、“它希望自身如何被观察和理解?”、
“它的精神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回溯到城市地方性的
根源中才能有所了然。一个城市的地方性,相对于人而言就是其人格、
个性和涵养的综合,除了前述的“地”和“方”的渊源外,还有一个更
为隐逸而直接的源头:城市的实际地方空间生活。我们可以视之为城市
地方性的空间基层组织,地方的复兴必须建立在城市日常生活的民间基
础上才是有机的!
藉此,我们来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城市的所谓形象定位,大多出自地
方政府的一厢情愿,是一种典型的至上而下“给出”,更不用说那些照
抄和比附的东西了!它们与这个城市有什么真正的联系,如何可以说它
们代表了这些城市的形象?地方如何可能认同这些无根的东西为“自身
形象”呢?所谓城市形象的日常性基础,可以参照观察我们的历史城镇
和古村落,当然同样也可以观察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城市就会明白,城市
形象是一个地方共属而公认的东西,也必然是一种携带深刻历史经验和
地方情感的东西。一般来讲,这种形象只能是自然地发生,而不是伪装
的面具。我们城市化的进程持续地迅猛推进,多少年了,对此始终没有
丝毫反思的迹象,真可谓一种历史的悲剧。

曹:在近些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城市品牌战略为特征的竞争在各城
市间悄然开启,而且呈现日益激烈的态势,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原来存在
着被称为品相、品位和品质的东西。您认为这是否会是一种针对城市特色
的潜在推动力呢?
李:城市品牌战略这样一种描述,立场很清楚,源自城市营销理念,即是

The Revival of Local to Aesthetics of the City
地方的复兴之于城市的美学
文 | 李凯生

014 : JUNE 2012
关 注
传统生活异常强烈的乡土观念上,梁漱溟先生对此早有见地,他的思想对接了原始儒家乃至宋明理学的理念。因此,传统的文化是一种根植在地方文明历史上的汇聚形态,传统文化的审美也是各个地方文化审美的汇聚,今天,我们的文化更像是一种至上而下的供给制分配活动,一个所谓统一的美学口味掰成无数瓣仍然是一种东西,而且完全脱离其自身的根源,所以我们会急急忙忙地借鉴所谓国际的先进经验,我喜欢把它们称为“过季的陷阱经验”!我们想找这些二手的、舶来的东西解燃眉之急,掩盖不了今天城市真正美学的匮乏,其实是欲盖弥彰,正如我们在身边的城市所看到的。 地方意识的复兴使我们有了一种城市文化的主体性观念,随着这种主体性的充实,使得我们才开始有了反本溯源的需求,正是在这种本源意识中,我们也才再次具备了发现和正视城市之美的思维空间,这不啻为一种真的城市美学的开端。也只有当所有人怀着真实、冷静、客观、严肃、虔敬和朴实的心态来面对城市的时候,美才在空间活动中自然地衍生出来。一个城市之美是具体和现实的,它只有在对其存在、精神、事物和历史的呵护中以一种唯一的方式发生出来。因此,城市美学只能就地——就时给予培育! 把城市美学视为学科,必然是含混和漂浮的,因为,美从来就不能抽象地予以讨论,要想脱离这一困境,也并不困难,转换对美的观念,这一城市的世界何处真正缺少过美呢?何须我们再去伪造种种,只要有能力把它们汇聚起来就行!李凯生 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 城市设计系主任把城市作为一种大宗商品看待,就与房地产和旅游业的视野相似,也是这
些年来从地方政府和营销机构口中传出来的“术语”,它的定位比所谓政
治经济技术定位更单薄,但显得目的清楚,就是要城市及其文化“一个好
的卖相”。因此,它所谓城市特色,与任何一件商品的特色没有不同,如
果说它关注城市美学,也不过就是一种商品美学,或设计美学。当然,并
非不存在这种美学,应该说,这种美学相当的现成,我们打可以从房地产
的所谓美学中借鉴过来。它关注城市文化的消费形态,即是它真正关注的
是在外来消费者的口味需求,针对口味行业,当然就会衍生出调味品和时
尚,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如此类型的“城市美学”。值得注意的是,本来
这种包装是做给外地人享用的,但常常本地人无形中也开始学会如此享用
他们自己的城市,因为调味品太容易使人上口,实际的情况是本地人最终
也被他们自身演变为外地人了——因为他们最终开始站在外面来看待自己
的地方!我想表达的是,这种城市美学和特色的推动力的确存在,而且相
当的立竿见影,直截了当,但正因为如此,它太容易轻松地就改变了那些
积累百年,乃至千年的东西,它太容易轻松地就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生活和
文化观念的理解,它在经济和政绩的推动下能量超越了其对自身的认识,
因而,是值得警惕的!

曹:那么,在您的观念中的“城市美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李:我想提醒我们的地方政府和建设行业的同行,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一
个简明的美学事实,这方面,我必须承认,我情愿被视作一个绝对的保
守主义者。我所对美的看法与古希腊的美学教义完全相同:美是建立在
真的基础上的,所谓真、善、美,这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递进
关系,事情的开端首先必须以真为开端。城市美学的必修课是对这个
城市的真实理解和关注,这种理解与关注必须与城市文化的主体有一种
“同感理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的主体不是某届政府,也绝不是
所谓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外来人,甚至城市公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外来
人——依据城市漫长的历史和其文化诸种幽深的根源而言,这是一棵生
长了千百年的巨大树木,我们必须怀着对本源的敬畏和对存在负责的态
度才能进入到其内部,并享受其庇荫,我们不能只盯着它的果实和木
材,我们需要把它的文明形式视为公民之城市生命的基础。在城市文明
的“集体无意中”有着远超我们具体个人的伟大理性在历史的道路上远
行着,只是这个时代越来越跟不上它们的步伐了。我们今天的偏颇并不
是偶然的,而且也远未发展到它的极端形式,在经济至上的年代,我们
的城市文化偏离了历史和自然的轨道,以至于我们把真排除在美的范畴
之外!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已清醒地排斥了浮华之美,而今天却泛滥流行
为一种商品化的浅薄视觉。任何美学活动都源自对生命之真的质朴反
思,我们有义务把对城市的审美从那种由口味、说法和时尚充斥的泥潭
中拯救出来。

曹:您所认为的地方复兴对于城市美学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李:如前所述,个人认为今天中国的城市形象自觉,其真正的动力决不
像我们表面看到的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装点行为,不管这是否由地方政府
或行业专家进行代言,城市形象自觉的内在文化动力在于地方自我意识
的复苏,城市的公共开始关注到其存在需要价值、意义和品质,这显然
是自然和良性的,只有主体性的恢复才会有对自我的真切感受。在历史
上,中国文化的大一统是以地方社会的基层主体性为其前提的,反映在

A+C 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