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ond Bognar评桢文彦
桢文彦

桢文彦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获奖: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 196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藤星镆台文化体育馆, 198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Spiral, 1987年获Peynolds Memovial奖;
1988年获Wolfuqd奖;
199O年获Thomas Jefferson Medalin Architectuve奖;
1993年获The 4th UIA Gold Medal奖(UIA金奖);
代宫山区域计划,获The 3rd Prince of wales Prize in Urban奖;
获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
主要著作:1986年《桢文彦2 1979一1986》(现代建筑家系列);
1989年《桢文彦单图集——未完的形象》
1991年《桢事务所的建筑细部》;
1992年《记忆的形象》
1993年《桢文彦3 1987一1992》(现代建筑家系列)。
设计组织——桢文彦自序以设计为基础而成立的(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已开业40多年,现有建筑师35。
第15届普利兹克奖槙文彦

名言
"我从来没有建立一家大型公司的想法。当然,小型公 司可能会出现视野狭窄的问题。理想的团队应当是具有广 泛的想象力,经常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工作中充满了动 感和起伏,并最终能扬长弃弊,把想象槙文彦转化成现实 的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 一件艺术品。" 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 留下文化财富。因为他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更因为 他超越时尚的永恒精神,他荣获 1993 年普利策建筑奖。
代表作品
槙文彦脱离丹下体育馆的模式,转向用金属桁架及 不锈钢板做成大跨度的、以薄金属表皮覆盖的壳体形式 ,笼罩在体育馆的土工侧面之上。正如塞尔吉-勒拉特 (Serge Lalat)所说,轻质的壳体形式产生了同样光亮的室 内。桢文彦的碎片美学现在又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 着正交体积,用薄型金属表皮,它是极端状态下非物质 化为薄如纸的百叶或格子网,例如东京的特皮亚(Tepia)馆 (1990年);另一种是以金属为表皮的多边薄壳,后者的悖 论在于:它好像比任何东方先例更趋同于哥特传统。
代表作品
项目名称:藤泽城市体育馆 建筑师:槙文彦 项目地点:日本藤泽 建成时间:1984年
这座体育馆的形状好像泡沫一样由内向外扩张,在 保持整体平衡平衡形态的同时,构成了膜状外壳。好 像膨胀泡沫的空间设计,毫无疑问为需要广大面积的 体育馆提供了一处理想的室内空间。然而它是一座真 实的建筑物,而非泡沫,因此,需要将最初的形象转 化成符合建筑学的原理的构造。这便要回到建筑学的 本质上。
桢 文 彦

空中城市 孵化
——矶崎新
菊 竹 清 训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塔 形 城 市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移动街区
树型住宅
丹下健三——
东京湾规划 —以生物生长的图示 以证明城市成线性发展的必然性。
手 和 眼
粟 律 洁
——
螺旋城市——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
竹 形 社 变 区 形
桢 文 彦 大 高 正 人
——桢文彦
1993
——世界建筑金奖 ——普利策建筑奖 ——日本朝日奖赏 ——威尔士王子城市建筑奖 ——年度Quaternario建筑学创新 技术国际奖
—
Fumihiko Maki
1928——
桢文彦
—— 新陈代谢派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乌托邦似的解答
背景:
二战以来,“和”与“洋”,名族主义和现代主义主线之间的抗争。。
设计方针: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
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 系。
设计方法: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
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
作品品质: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
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
□藤泽体育馆 □代官山集合住宅 □千叶幕张博览中心
Work
了更锐 转加钝 角挺结 空拔合 间。的 ,褶方 开皱式 阔的使 了设整 视计栋 野则大 环相楼 境对的 。增边 添角
每个建筑空间的 特点决定了光线 的进入方式,空 间的比例以及材 料的选择。
有坡度的行走,完成了一个从内向到外向,从压抑到舒解, 从幽暗到敞亮,从悲伤到释然的过程。
空天 间窗 的让 中空 心间 和呼 意吸 蕴起 得来 到。 加立 强柱 。使 整 个
桢文彦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林德伯格书好词摘录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林德伯格书好词摘录
【实用版】
目录
1.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2.林德伯格书好词摘录
3.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的背景和成就
4.林德伯格书的内容和价值
5.林德伯格书好词摘录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是一家致力于研究各国名人的专业机构,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名人的生平、成就和思想,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对林德伯格书的研究。
林德伯格书是一本由著名的国际名人林德伯格所著的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成就和思想。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此,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对林德伯格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摘录了其中的一些好词,这些好词包括了一些名言警句,也包括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观点。
这些好词的摘录,不仅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林德伯格的思想,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人生。
林德伯格书好词摘录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首先,它让人们更加了解林德伯格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成就和贡献。
其次,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让人们通过阅读好词摘录,来学习和领悟林德伯格的思想。
最后,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人们通过阅读好
词摘录,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伦佐·皮亚诺

Lowara Office
Design by Renzo Piano
(1)Period:1984-1985
(2)Address Italy Venetia Vicenza
Montecchio Maqqiore
Lowara Office
Lowara 办公室
1.地理区位
位于 意大利维琴察Montecchio Maqqiore 这是坐落在意大利维琴察郊区的一个生产 电泵的公司的销售管理部办公室。
THE MENIL COLLECTION
6.内部空间分枂
由光线透过金属顶棚,如同被斲了魔法变得柔和而自然,整个金属骨架在光线作 用下如同漂浮在空中,屋顶的重量完全被消去。 地板使用当地传统漆成黑色的松木板,显得建筑更加友好而静谧,抵消了抽象艺 术和功能的严肃性。
THE MENIL COLLECTION
Lowara Office
2.草图分枂
设计草图
建成效果
从草图可以看出伦佐·皮亚诺一开始就关注了对周边环境的回应:加建部分不原
有厂房之间的佑量关系,在高度上两者保持了一致,在屋顶形式上不原有的楔
形屋有一致性,同时考虑了光线的引入以及新旧两者之间的链接细胞佑的处理。
Lowara Office
3.平面分枂
我选择了曼尼博物馆和拉瓦让办公室来解枂伦佐·皮亚诺,这两者都是他成熟期后的作品,亦是他众多设计中我
所偏爱的两个。其中The Menil Collection被看做是伦佐·皮亚诺工作室的第一个真正成熟的作品:她平静而清 淡,不周边意见相当一致。而Lowara Office则是在一个很小的建筑中反应了他对力学不空间的解读。
他成熟期后的作品明显丌同于 其他高技派建筑师(如他早期
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

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资本论》,第1-3卷,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5。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译本,马克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2。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下卷,曼德尔,商务印书馆,1979。
《晚期资本主义》,曼德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欧内斯特·孟德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重读〈资本论〉》,本·法因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读〈资本论〉》,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垄断资本》,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商务印书馆,1977。
《资本主义进展论》,保罗·斯威齐,商务印书馆,1997。
《劳动与垄断资本》,哈里·布雷弗曼,商务印书馆,1978。
《生产力的四次革命》,于尔根·库钦斯基,商务印书馆,1984。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保尔·芒图,商务印书馆,1991。
《看得见的手》,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商务印书馆,2001。
《多样化的资本主义》,理查德·惠特利,新华出版社,2004。
《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罗纳德·H·奇尔科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现代资本主义》,托马斯·K·麦格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股票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罗纳德·多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资本主义的模式》,戴维·柯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资本主义的进展时期》,罗伯特·阿尔布里坦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欧洲标准变应原联合化妆品筛选变应原对女性面部皮炎患者的斑贴试验

圭堡医堂羞堂麓嶷盘查垫塑生!!魍整!§盎筮!塑£b虹LM趟△!!!b坠鱼§璎£!!Q£!Q鲢12塑2:YQl:;§:艘2:§欧洲标准变应原联合化妆品筛选变应原对女性面部皮炎患者的斑贴试验周成霞李械李利【摘要l蹦的采矮蚊溯标准嶷辙鳆联合化妆赫筛遴燮应原对女性llli鄙发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薅壹主要致竣藤;方法霹弱诊女瞧露帮安炎患者果弼讫绶曩蘩选变绽琢联合黢鞘标灌变应蘸送行褒雅试验,按嚣繇接魅建皮炎瓣究组捶荐标准巅潦缝祭。
结果4i灏焱褴患者逢幸亍了38静德妆酷筛选变虑原和26种欧洲标准变腹原的斑贴试验。
熊巾阳性率最高ff缸他妆鼎筛选变应原计裔鸟洛托品(12.20%)、硫柳汞(9.76%)、双咪唑烷基脲(7.32%)及DMDM海因(7.32%),阳性率躐高的欧洲标准嶷成原汁有硫酸镍(22.20%)、甲醛(14.63%)、对苯二胺(9.76%)及香料混骨芍势f9。
弱%)。
绥谂辘臻耱,争鏊、岛渗托瑟、骧秘汞、对答:藏、蚕辫浸合耢,双曝迹靛基骣,DMDM海毽等是女瞧嚣零瘦灸患毒主要簸被骧。
【关键词l欧渊标准变琏原;化妆品筛选变赢愿#巅部皮炎;疆髂试簸PatchtestingforselectionofcosmeticalllergensinfemalefaeialdermatitisbyEuropeanstandardofc08mmeticallergenszH(彤Cheng-xia,L{w武,乙iLi.DepartmentofDermatology,We啦ChinaHos“pitat,Si商#口镕汝iverMtY,酝ongdu§1004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dentifytheeomnqonallergensofthefemalepatientswkhfaeiaidef—matitiswithEuropeanstandardofcosmeticallergens.MethodsFemalepatientswithfaciaidermatitisweretestedwithEuropeanstandardofcosmeticallergens.ThereactionstoallergensweredocumentedhyfollowingtheInternationalContaetDermatitisResearchGrouprecommendations.ResultsTotal4lfemalepatientswithfacialdermatitisweretestedwithEuropeanstandardofcosmeticallergens,themaincosmeticallergensvcerehexamine(12,20),thimerosal(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tond Bognar评桢文彦:从“组群形式”到“轻灵”:评靠近新千年时桢文彦的建筑城市笔记人2013-08-20 05:31:21【在读桢文彦的英文本的一个旧专集,就译了他的那几篇论文,但是读着读着,觉得Bognar这篇评桢文彦的文章,其实也很有料;那就先草译出来,图稍后再补点。
其中,越到后面,观点越多。
喜欢当代日本建筑的人,是可以从桢文彦这里,看到他与矶崎新、筱原之间的那些交往状态下的共识,以及差异——说实在的,第一次看桢文彦的建筑,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倒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再去现场瞧瞧了。
下次,日本。
】Botond Bognar“我们当如何选择?重还是轻?……唯一能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是最为神秘也是最为暧昧的对立”。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跟他的许多同代人不同,桢文彦将两种很是矛盾的对立在实践中统一了起来:一方面,是对既理性又恰当的建筑手法的伦理性追求,另一方面,则是承认现代世界条件并且直面信息爆炸和不断升级发展的那样一种具有讽刺性的能力。
桢文彦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奥林匹亚之眼,看着后者那不可避免的分裂性格。
不怕犯错,桢文彦也接纳了解构主义建筑在面对任务书时的那种不在乎,他将之理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分裂人格的一种反应。
与此同时,桢文彦保持着独立、审慎的立场,但是不会走到反动的地步,他抗拒着比之年轻的建筑师们所无法抗拒的在建筑造型和形象上的那种放纵。
所以,他的作品有着一种焦虑和乐观的不和谐和矛盾的混合。
一方面,桢文彦持有极其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也在投射希望的思想。
”——肯尼斯•弗兰姆普顿,《1993年桢文彦获普利克兹奖的评语》■前言/语境从1950年代起,桢文彦的建筑就开始繁荣和发展。
如今,作为如时间最长、最为杰出和最为多样的设计实践之一,桢文彦的建筑跟日本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戏剧性变化,跟问题多多的既刺激又挑战的世界建筑与设计,保持着平行。
其中,他在日本既经历过跟其他国家所共享的某些激荡的决定性事件,又经历了那些只有日本才有的事件;诸多事件无疑后来对于桢文彦作为一个设计者和思想者的成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反过来说,他的工作以日益显著的方式有帮助着塑造20世纪末年日本建筑和都市主义的建筑发展,特别是最近和此后的这段时间里;桢文彦享有着他同代人很少有人能够获得的真正广泛的国际声誉。
日本战后的重建阶段过去后,跟着就是1960年代的“日本式奇迹”时期,这是一段难有国家可比的工业进步和迅速城市化阶段。
这也体现在日本在这一时期几乎不加质疑的对于现代主义和现代建筑霸权的接受。
在19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时期,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人们对于现代工业技术与社会的能力的怀疑,长期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的坍塌和更新,以及艺术和建筑所引发的对于单一“国际式”权威的不断质疑,都加剧了日本社会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向“后现代”进入的速度。
在极新的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的推动下,在媒体全面向人们生活的渗透下,日本的1980年代成了生产和消费重组的时代。
另外,这一时期也开启了文化商品化和新型都市主义的时代。
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里,明显膨胀着一种无所不能的乐观。
这样的情形到了1990年代初期忽然停止,人们仿佛开始重又苏醒或是清醒了似的。
一方面,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日本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也对日本经济的“过热”和失控踩了刹车。
这就等于对日本社会以及其建筑和都市文化可能或应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一次审核和重新评判。
尽管在此我们有必要提及日本经济晚近所出现的诸多困难,但日本经济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这个国家仍然是经济上的超级大国,这个国家的政府一如既往地扮演着一种非比寻常的积极角色。
这些条件以及其他诸多的因素,都为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建筑、城市景观的独特发展布下舞台。
即使今天,随着私人投资的削减,日本仍然存在着诸多大规模的靠纳税投资的建设项目。
这就是日本长期以来靠国家政府提倡和推动建设的那种传统。
结果,在过去的10年间,日本建筑出现了新的“黄金时期”。
日本在国际设计的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日本生产的杰出建成作品,特别是1980年代初期之后,先不说质量,就是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多数国家的杰作数量。
日本的这一成就在西方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兴趣和敬佩,尽管西方人并非能够理解日本的这种建筑进步。
日本的这种成功得益于诸多方面,有其社会的、经济的条件,发达的技术,特别是日本人那种对于创新性的痴迷跟他们的高标准施工水平结合起来之后的力量。
这是日本物质和文化环境里的财富。
在一批又一批的有天份的建筑师的刺激下,这样的传统得以焕发魅力。
在日本,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领军阶层里,人才层出不穷。
除了长期享有国内国际知名度的丹下健三之外,矶崎新、桢文彦、黑川、安藤、筱原、菊竹清训、伊东。
长谷川逸子、高松伸等人也同样享有国内国际的知名度。
这些人用自己特殊通常是独一的方式,结合一堆非常规的设计意图,他们对于日本新建筑和都市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人在高质构建非个体建筑师所能的建筑文化上的能力显得特别显著,这也是在全球化、跨国经济、普适文明的时代里,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的事情。
弗兰姆普顿在其《现代建筑:一部批判史》中曾把日本、芬兰、法国、西班牙推举成为能代表当下丰富的现代建筑文化的国家代表。
在日本,尽管城市既有状态里多样和沸腾,尽管有人会以为日本当代建筑的创新其实是剥离了它们的都市条件的,我们还是要说,日本现代建筑的确是典范。
日本建筑特别是那些最为杰出的建筑,如果我们把握不住它们跟城市的那些深刻然而暧昧的关联的话,就很难恰当理解、欣赏和评价它们。
如Fawcett所言,日本有时就该被叫作“日本国城市”。
日本建筑师们通过创造性地将批判姿态和诗意尖锐结合起来,日益展示着他们在处理他们所在的社会所面对的高度复杂且矛盾的语境的能力。
如果这一观察基本上成立的话,那在桢文彦和其他具有超凡能力的建筑师身上就更加成立。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桢文彦工作中特有的那些手段、追求、特点、品质。
桢文彦的设计手段有着诸多出处,但他跟无所不在的“主义们”都保持着距离。
桢文彦自己为自己界定了建筑方向,并且坚持着那种方向。
可以肯定地说,他的成就特别是过去10年里的成就从不缺少惊喜,甚至跟世界范围内最有成就的建筑师比也不缺乏惊喜。
在经过了35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之后,桢文彦似乎走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今天,他比以往都更加活跃和具有创造力。
从他所完成的杰作——文化的、商业的、教育的、会展的、运动的设施看——这就可以被证实。
在最近这些年里,桢文彦的事务所也在外国完成了一些重要项目,包括在旧金山的“印度薄荷园艺术中心”(Yerba Buerna Garden),靠近慕尼黑的伊萨尔河办公园区(Isar Buropark),以及在德国、荷兰、芬兰的其他项目。
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桢文彦获得了普利克兹奖,第四届UIA金奖,城市设计的威尔士王子奖——就提这么几个吧。
■源头/背景桢文彦是在东京和美国接受的教育,所以他能够把以变化为导向的日本文化和以物体为导向的西方文化在他的设计中结合起来,且没有产生那种庸俗的或是形式化的历史主义建筑。
还有,作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和实践设计师,桢文彦已经把自己的实践跟大量的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就像他在各个国家和日本大学里任教时所完成的那些有关建筑和都市主义的影响要素研究持续影响到他的设计那样,他的诸多建成作品也直接帮助了他的理论调查。
桢文彦的设计有着一种设计的实用理性、模度化的尺度感、大量但是有选择的对新工业化材料、要素、结构体系、技术的使用,以及晚近他对细部、工艺、空间刻画,最为重要地,场所质量的体验日益明显的用心和敏感。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桢文彦的建筑还跟这个时代有着美的共生与深刻关联。
桢文彦的建筑也存在若干阶段,并且随着阶段的变化,他的建筑范畴和复杂性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在他作品的形成中,存在着诸多相互关联的方方面面的用意。
通过观察他的作品,我们就可以讨论这些方面和用意。
不过,在桢文彦的用意当中,似乎最为重要和持久的一个用意,就是他长期以来的对在日益异质化、矛盾化甚至“无序化”的当代日本城市里,建设一种有意义、现代的、公共性的建筑的倡导。
在上面这句陈述句中,同样有两点值得提示和解释;首先是“现代”这个词,然后是“公共性”这个词。
桢文彦通常被人们当成是骨子里的“现代主义者”,尽管“现代”这个标签在描述他的建筑时只能是部分地成立。
桢文彦的建筑一方面是建立在现代建筑的成就上的——特别是建立在概念化和抽象语汇这类明显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而另一方面则坚持着社会责任心的原则。
桢文彦对于现代建筑的前提,特别是生产一种有意义的都市范本以及生成健康运转的积极的城市里的公共空间是持有批判态度的。
因此,桢文彦建筑的两个基本属性——现代和公共性的维度——是彼此相关的,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以矛盾的方式相关的。
桢文彦设计事业的此类倾向是可以一直上溯到他职业生涯的起点的,或许甚至可以上溯到他的早年。
在与他同代人的日本建筑师里面,桢文彦是少数几位能于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然后选择去美国留学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人。
在美国,桢文彦于1953年在匡溪的艺术学院获得一个硕士学位,又在哈佛的设计学院于1954年获得了另一个硕士学位。
他的海外经历很早就让他直接面对西方建筑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当时,正好是现代主义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
特别是在哈佛这个他随后也于1962到1965年任教过的地方,已经是现代运动的堡垒。
在那里,桢文彦浸淫到哈佛长久的传统以及诸多现代领军人物的教义之下,比如格罗庇乌斯、布鲁尔、索尔坦、伍兹——这些人都曾在哈佛设计学院任教过或是任教中。
其中对桢文彦影响最大的是Josep Lluis Sert,桢文彦在哈佛期间,Sert正是学院的院长。
从Sert那里,桢文彦学到的不仅是都市主义的基本语汇和原理,也学到了对于那种缄默的但在造型和空间上很是丰富的建筑的欣赏和刻画手段。
这正是桢文彦在1960和1970年代设计的特点,包括他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在东京代官山的公寓楼,那是于1967年开工,然后持续了几个阶段的项目。
桢文彦的海外教育、工作、教书的背景不仅为他的建筑观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视角,在他的倾向和坚持中埋下对于现代主义目的的拥护,也打磨了他对城市设计的兴趣。
桢文彦少年时在东京的生活经历让他很早就关注到浮现中的现代世界和繁茂的都市环境。
跟他那些出名的同代建筑师相反,桢文彦是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的。
对于首都的特别空间氛围的体验,过去是,现在也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桢文彦,引领着他这么多年来的职业轨迹。
渡边(Watanabe)曾经评价说,桢文彦“在他变成一个都市主义者之前,已经很都市了。
”桢文彦自己回忆说,“我少时在东京住过的房子(1930年)……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先辈设计的白房子——当时,我也很愿意在山手线一代主要都是绿色、褐色为主导的有着许多大树的地带,去参观这些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