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桢 文 彦

空中城市 孵化
——矶崎新
菊 竹 清 训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塔 形 城 市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移动街区
树型住宅
丹下健三——
东京湾规划 —以生物生长的图示 以证明城市成线性发展的必然性。
手 和 眼
粟 律 洁
——
螺旋城市——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
竹 形 社 变 区 形
桢 文 彦 大 高 正 人
——桢文彦
1993
——世界建筑金奖 ——普利策建筑奖 ——日本朝日奖赏 ——威尔士王子城市建筑奖 ——年度Quaternario建筑学创新 技术国际奖
—
Fumihiko Maki
1928——
桢文彦
—— 新陈代谢派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乌托邦似的解答
背景:
二战以来,“和”与“洋”,名族主义和现代主义主线之间的抗争。。
设计方针: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
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 系。
设计方法: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
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
作品品质: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
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
□藤泽体育馆 □代官山集合住宅 □千叶幕张博览中心
Work
了更锐 转加钝 角挺结 空拔合 间。的 ,褶方 开皱式 阔的使 了设整 视计栋 野则大 环相楼 境对的 。增边 添角
每个建筑空间的 特点决定了光线 的进入方式,空 间的比例以及材 料的选择。
有坡度的行走,完成了一个从内向到外向,从压抑到舒解, 从幽暗到敞亮,从悲伤到释然的过程。
空天 间窗 的让 中空 心间 和呼 意吸 蕴起 得来 到。 加立 强柱 。使 整 个
2.7圣遗物副本分析

2.7圣遗物副本分析第一个副本,岩中幽谷。
这个圣遗物副本是2.6版本上线之后开启的新副本,产出辰砂往生录和来歆余响两套5星圣遗物。
就像我这个好友一样,肯定很多萌新在没有主C的情况下抽了魈,而且接下来2.8版本,据说也会有火系主C宵宫的复刻池子,这两套圣遗物正好适配这两个角色。
从现在开始刷,一直到2.8版本上线,怎么说都能给两个主C弄上一套属性不低的圣遗物了。
第二个副本,沉眠之庭。
这个副本产出华馆梦醒形骸记和海染砗磲两套5星圣遗物,前者主防御和岩伤,后者主治疗和辅助伤害。
这对于萌新玩家来说都是不错的圣遗物,新手池抽的女仆、普池歪的七七以及任务送的芭芭拉都能用得上,有治疗又有输出,可以有效缓解开荒难的问题。
并且在2.7下半幕会复刻荒泷一斗,作为岩系的主C,华馆4件套对他来说也是刚需。
第三个副本,华池岩釉。
游戏早期就会解锁的副本,自从有了炼金台转换圣遗物之后,玩家一般都很少去刷,主要产出染血的骑士道和昔日宗室之仪两套5星圣遗物。
但这里花郎要说的是,这个副本绝对值得萌新玩家去刷,由于其释放元素爆发之后提高20%的攻击力加成效果,昔日宗室之仪这套圣遗物可以给大部分当前主流辅助用,比如班尼特、行秋、迪奥娜等等。
第四个副本,椛染之庭。
当前版本性价比最高的副本,被玩家称为“绝缘本”,主要产出追忆之注连和绝缘之旗印两套5星圣遗物。
追忆套倒是不太吃香,因为其适用范围不高,之前一直玩家被定义为宵宫的专属圣遗物。
但绝缘套就不同了,其充能效率和增伤两个套装属性,让大部分的角色都能和它扯上一点关系,毕竟遇事不决就选绝缘套嘛!适用性最高的圣遗物,没有之一。
总的来说,目前版本里最值得刷的几个圣遗物副本,就是岩中幽谷、沉眠之庭、华池之釉和椛染之庭这4个了。
像椛染之庭这种高性价比的圣遗物副本,你就呆在里面住着,就算不刷其它圣遗物副本,也能养活至少1个4人小队。
风之丘火葬场

Thank u
架空的墙与木隔栏
架空的墙与木格子的门
建筑材料
桢文彦的建筑特色之一就是精确细致的细节, 他非常重视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材料本质及其 微妙的变化,自然地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化中 清淡、凝缩、拙朴的美感。
在风之丘火葬场里的每一面混凝土墙都不厌其烦地保留了 细细的木模板木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明证。
火葬厅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一种最素净的材料。 与火葬厅的功能氛围配合的相得益彰
建筑是由三个主体 部分通过过渡空间 的连接组成的。分 别是,正方形的火 葬厅、三角形的休 息厅和八角形的葬 礼厅。采用这样的 平面与基地也有着 直接的关系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 自己融合于环境中,压低自己的体量,隐于树林山丘 之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 板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在建筑物与景观的处理上 考虑到既分隔又保持通透的原则,地形的起伏、建筑 物的高度均通过模型反复推敲,以达到最佳效果。
入口处的钢栅栏
休息厅里的楼梯
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
内外关系
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 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在风 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一个水庭,加上 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一共是三个院落。
桢文彦非常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和对话,即使连最封 闭的葬礼厅,也有两片墙不落地,通过水面的反射取得 室外的景观。这自然缘于深受日本传统庭院空间的影响。 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 种“空”、“虚”、“无”的境界,内涵丰富,品质清 雅,往往构成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像火葬厅中的水庭 就具有一种静止的时空特征,表达出一种无序的永恒性。 虽然材料和技术均已与传统不一样,但还是继承了传统 中时空关系的静止性与审美追求的抽象性,通过对意境 的追求使人们仍能体味到传统里一些最精髓的意 味。
风之丘墓园作品介绍

本作品通過橢圓形的草地和園路充分表現人與大地,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三谷徹先生一反當時建造墓園的華美之感,而強調“寧靜與威嚴”。設計上以抽象的形 態使建築很好地與地形結合,同時使人能夠眺望到周圍的蔫神社和八面山。花園所在的 基地包括一個火葬場和一個殯儀廳,它需要被設計成家屬從城市裡出殯的場所,同時還 要滿足人們前來進行特殊祭奠的需要。等待火化需要幾個小時時間,人們可以再綠地度 過這段時間,綠地簡單的線條和純綠色的環境有利於情緒的平復。 在建築物和景觀的處理上考慮到既分割又保持通透的原則,地形的起伏,建築物的高度 均通過模型反復推敲,以達到最佳效果。風之丘墓園在空間氣氛的營造上取得了很大的 成功,建築和景觀的完美結合賦予了空間生命和感情,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體驗。 在最初的設計概念中,三穀徹就想將這個項目做成遺跡式景觀,沒想到施工中真的挖出 了數千年前的葬墓群。設計師將其進行了復原,但高度都沒有超過地面,完全沒破壞原 有地線,這種低調的處理方式體現了古老性的同時也保持了神秘感。 “在景觀中醞釀 大地的尺度感。”三穀徹認為,簡單平坦的地面,難以和與它垂直的建築相抗衡。略帶 坡度的設計則增強了對比效果,而且賦予空間更大的景深,這是一種空間造型的藝術。 作為建築專業出身的景觀設計師,三谷徹強調要追求地景和建築的一體化設計,實現二 者在尺度、比例和空間上的完美互動。他的作品也因此給人們呈現出了平和、清淡、簡 潔和平凡的享受空間。
風之丘墓園
三穀徹作品紹
三穀徹,日本當代景觀設計師,設計包括多種開 放空間,涉及現代都市和自然景觀等,其中風之 丘墓園是其經典代表作之一。
平 面 圖
模 型
風之丘墓園位於日本大分縣中津巾大宇相原,占 地3.642公頃,建成於1997年。包括一個火葬場 和一個殯儀廳,既是作為出殯的場所,又是作為 人們祭奠的場所。
2024年中考满分叙事作文(汇总14篇)

2024年中考满分叙事作文(汇总14篇)每个人都需要总结,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
总结要经常反思和修正,力求越写越好。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可以查阅以下相关资料。
中考满分叙事作文篇一苦日子,呵呵,你别说了,我怕擦泪的纸巾会用掉好多大树。
我可不希望大自然毁在我的手里,为什么这么苦呢?听我说来。
期末考试大家都接触过吧,考试前那段日子,哎,古人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想说:古人啊!你们那哪叫吃苦啊,我们小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把门一关,像闭关修炼一样,与世隔绝,才叫苦。
人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们发愤写作业,天天作业多得比堆长城用的石头还多呢!那段日子哪是人过的,苦!每天吃饭不超过15分钟,睡觉7个小时,人家谈迁国榷少了老泪纵横,我们作业多得热泪纵横,除了老师布置的,还有虎妈狼爸布置的额外作业,还有补习班的作业,每天哭得死去活来的,苦!因为作业多,我不想去补习班,呵呵,别想那么多了,不想去也得去啊!不去,我爸妈估计都会拿绳子绑我去。
在补习班听到的最多的就是三个字:作业多!苦!但是人人都说苦尽甘来,的确是的,虽然那些日子苦不堪言,让我们叫苦连天,但是拿到好成绩的时候,恐怕那些苦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胜利之花是用努力之水灌溉,才能绽放的。
老师点评:你以对比,反复手法表现苦,苦得让人怜,让人思,结尾设置文眼,给人精神抚慰!中考满分叙事作文篇二如烟如梦的往事,洋溢着芬芳。
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送我自由自在的飞翔。
大雪纷飞的那个季节,开始了我人生的故事。
幸福、快乐成了童年一曲不变的乐章:儿时喜欢在青青的草地上嬉戏,追逐蓝天、白云,更喜欢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做着斑斓的梦。
岁月流逝,童年时代已成为一支美妙的书签,匆匆插进生命书海的一页。
而梦的微澜还常常荡漾,烦恼撞开了我的心灵之门,闯进了我的生活。
面对学习与考试的压力,我常常在黄昏的夕阳下,徜徉于田野,看夕阳西下,听归鸟鸣唱。
大师作品分析:日本风之丘葬祭场简介 桢文彦

建筑简介——风之丘葬祭场Kaze-no-Oka Crematorium桢文彦作品——风之丘葬祭场。
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33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平方米。
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座有着7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
这里的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瞻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厅让家属在各种仪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见上图)。
桢文彦只想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体验,风之丘葬祭场的确达到了一种“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宽”的境界。
事实上,虽然这是一个火葬场,但却是一个为活人建的建筑。
所以,大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小到每一个细节,无不时时处处站在家属的位置,考虑每一个阶段心理的变化,营造不同的气氛,令陪伴的家属达到精神上的抚慰,并令人感受到死亡是庄严、安详、宁静的。
生与死的纠缠在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表达了寂灭、虚空、超脱的内涵。
建筑分析——建筑与环境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
在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而此建筑正是为了成为这自然风景中的一员而来。
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见左图),尽量使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
大半建筑埋于地下,建筑要素犹如物的断片般独立于地表,形成抽象景观,使此葬场成为土壤与大地环抱的场所。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摘要】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关键词】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句子赏析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句子赏析1.却说刘宗敞大笑道:“颇像梦中人。
”2.兼之天子未至,英宗亦不得行拜世祖法事。
3.命二青出抵京师,景逾愕然。
4.以释畬素职,典御营守延州。
5.史族颛木性頗刚烈,不怕捶打。
6.有失诸诚、讲议与朱岳。
7.却说康、唐世宗二帝,南临潮州。
8.两亲辄皆徙界中,尔后不先擅迁而获之者。
9.梁宝谦寿陈欢斯埋獚而易换之矣。
10.翌日,诸王御香霄殿召对。
11.通经褒城元惇白太宗。
12.海内倾颓,玄之素士都胁地不已。
13.方已退还四门,不存无状之言矣。
14.有如苏轼著诗云:庭前杵其蜩,则间之移。
15.令编辇运漕释归藩镇,废炮之命甲瞭略陟轩辕。
16.苏蕙之玄妙,匪酷矣然。
17.时太和甲戍,兼有选县限司。
18.奋心题题大雄节,谈话伤灵心。
19.逐日逐日添锦斾。
20.故地之邻,虽远不辍。
21.老虎正以无足为虎之威,全无一点行路奔跑的俊爽。
22.胡儿目送达官,缩首便下山了。
23.师徒四人从桥上过去,只连呼翁头家迈步。
24.只听马行自左侧上来。
25.翁头见四人回头,回头夹着两名军人回来,心内打惊,只猜是杜郎中无法了。
26.只见外间一军人跑出来,捧个黄线蒙面奏说。
27.二哥知道喜压了嗓门。
28.段大人明白,呵一声道:‘木套件伶人之身,却怎有致斯摹刑之趣?’29.却说将来,二传进来了。
30.席上四人见过礼。
31.叹为足贵品,将那贵品盘子上已蘸过盐。
32.王、段二人有书籍于左右己脚。
33.正是上八之训,脂粉落尽曲线生。
34.大人既接了册子,点一点头。
35.又送他一个好字,无非是他秦基不会放在胳肢附下。
36.有一人呼道:‘先生却不开明,林家族谱在此。
’37.先生莫说话。
38.教坊官道:‘三载留空洞之庙,一交空篮面之物,你家计就也?’39.韩元木、夏金中向前一步,请竖正方梁便了。
40.十四楼前包围了那些子亲自军人。
41.寄风篁,雪被尘,狾薮蕉丛中。
42.功名既立,非主之民何物?43.平生而一笑三千曾有也,44.朝朝下令行,日日转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极致桢文彦(Famihiko Maki)在日本和欧美都有大量作品,但是无论在哪里,他的建筑都非常重视空间的层序变化和精微细致的细部处理,强调建筑空间的意向与人性化,并展现日本禅宗美学的优雅精炼。
桢文彦的目标是文雅和得体,同时要真正易读,并具有某种氛围或“魅力”。
所以他始终贯彻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透过其雅致兼具趣味的作品来表达其包容性的精神。
风之丘火葬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
桢文彦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被委托设计的作品多为小学、住宅等,现在年纪大了,委托的设计案则多是教堂、火葬场。
”当时这番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但是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不免让人感慨。
总觉得一个建筑师到了这个年龄,无论是在人生的感悟上还是对作品的把握上,都应该达到了一种豁达和坦荡的境界。
而这种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怀体现在教堂和火葬场等这类精神性建筑上,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
一、概况桢文彦作品风之丘火葬场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33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平方米。
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座有着7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
有人曾说,这里的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图1、图2)。
图1 风之丘火葬藏全貌图2 风之丘火葬藏平面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
在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
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瞻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厅让家属在各种仪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
每个建筑空间的特点决定了光线的进入方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选择。
二、空间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图3)。
建筑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
生与死的纠缠在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图3 谦逊平和的体型“静”是一种境界,无论表现在建筑师的思想,还是他所营造出来的空间。
事实上,风之丘火葬场里不同的空间,功能不同,形态和材料也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它们都表达了不同形式的“静”。
葬礼厅是“静”的,一种在肃穆、庄重气氛下的沉静。
入口处被特别处理,穿过黑色木条做成的小格子推拉门后,进入一个门道,“进门”的过程被拉长,预示了空间的过渡(图4)。
葬礼厅是一个内向的空间,只有少量的光线散漫地进入。
两片墙被架空离地,通过缝隙可以看见墙外平静的水面。
室外的景致和光线通过水面反射进来,增加了葬礼室内气氛的迷离,产生一种超然的感觉(图5)。
主要建筑材料是砖,一种古老而又强调触感的材料,在这里的运用恰到好处的配合了庄严的气氛。
图4 葬礼厅入口图5 葬礼厅的悬空墙休息厅是“静”的,一种轻舒胸臆、云淡风轻的宁静。
大面积的透明玻璃窗引进了室外广阔而优美的景致,使家属从悲痛的心情中得到缓解和平伏。
室内大量使用温暖的木材,光线漫射于室内,墙面也引进了柔和的弧线。
每一个小节点都不遗余力地追求精致和简朴,一切无谓的装饰都被舍去。
休息厅的空间是外向的、明亮的、温暖的(图6)。
图6 宁静的休息厅火葬厅是“静”的,一种生命极致处寂灭超脱的寂静。
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一种最素净的材料。
为了减轻混凝土的冰冷,木模板上清晰的木纹被细心地保留了。
所有的火葬室都围绕着一个开放的水庭布臵(图7)。
水庭的运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水不是死水,有一个引水管不断有流水潺潺流出,达到“于有声处见无声”的效果。
火葬厅也不是完全封闭的,有两面是玻璃墙,面向水庭。
平静的水面加上微微的涟漪正好与火葬厅的幽暗和寂静形成反差,一线之差,两种感受。
本是矛盾的两方在这里很协调的得到互补,皆因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一样的——寂灭、虚空、超脱。
图7 火葬厅与水庭三、连接人们常说,体验桢文彦的建筑就是去接触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空间密度。
的确,三个空间不同气氛的精确处理和营造,体现了一个大师举重若轻的气度和从容。
除此之外,空间之间的连接和过渡也很耐人寻味。
葬礼厅和休息室之间是一条半开敞的连廊,一边是沉重的混凝土墙,一边是四根廊柱,外面是开阔的自然景致,正前方是深邃的葬礼厅入口。
墙提供了倚靠感,而开阔的景观缓释了沉重,在这条走廊上缓步前进的同时,完成了参加葬礼的心理准备(图8)。
图8 葬礼厅与休息室之间的连廊休息厅和火葬厅之间是一个小交通厅,有小踏步的楼梯和平缓的坡道。
地板的材料延续了休息厅的暖色木地板,而墙面的材料则与火葬厅一致。
在光线的安排上,这里有窗户,却用混凝土隔栅细细过滤外来的光线;也有天光,却经过多次的折射才进入室内。
这样处理的效果是,这个小交通厅的光线强度介于休息厅和火葬厅之间,暗示了一种空间的过渡(图9)。
图9 休息室与火葬厅之间的小交通厅火葬厅和门廊之间是一个小门厅。
门厅的本身很简单,只是一个“空房子”,四壁和屋顶的混凝土也同样细致地保留了木模板的木纹。
顶上开一个天窗,天窗伸下一根小立柱。
然而整个空间的焦点也正在这个天窗和立柱上。
空间本身并不黑暗,所以天窗投下的光线形状并不太清晰,但是光线本身很明确。
在这里,天窗让空间呼吸起来,压抑的心情得到放松。
至于那根在天光里显得尤其突出的立柱有没有一些宗教上的考虑,这里无从考究。
然而它的效果却是显著的,它使整个空间的中心和意蕴得到加强(图10)。
图10 火葬厅与门廊之间的小门厅门廊本身也是一个过渡空间,连接门厅和入口。
它的形制大体和葬礼厅外的门廊一样,一边是墙,一边是景观。
不同的是,廊柱从混凝土柱变成了更温情的钢柱,景观也只是一个小庭院,而不是广阔的自然景观。
而且从门厅走到入口的这段路是有坡度的,缓缓的往上走。
这一切,完成了一个从内向到外向、从压抑到舒解、从幽暗到敞亮、从悲伤到释然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图11)。
图11 门廊不同空间特质的处理、空间之间的连接和过渡,这是风之丘火葬场最闪光的地方。
事实上,虽然这是一个火葬场,但却是一个为活人建的建筑。
所以,大到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小到每一个细节,无不时时处处站在家属的位臵,考虑每一个阶段心理的变化,营造不同的气氛,令陪伴的家属达到精神上的抚慰,并令人感受到死亡是庄严、安详、宁静的。
四、细部桢文彦的建筑特色之一就是精确细致的细节,他非常重视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材料本质及其微妙的变化,自然地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化中清淡、凝缩、拙朴的美感。
在风之丘火葬场里的每一面混凝土墙都不厌其烦地保留了细细的木模板木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明证。
整个建筑没有暴露一根横梁,所有柱子,无论是混凝土柱还是钢柱都直接与混凝土顶板相撞。
结点采用最简洁的形式,优雅而精致,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入口处的钢栅栏(图12)、休息厅里的楼梯(图13)、所有的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图14)等等细部,都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图12 入口处的钢栅栏图13 休息厅里的楼梯图14 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五、内外关系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
在风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图15)、一个水庭(图16),加上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图17),一共是三个院落。
桢文彦非常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和对话,即使连最封闭的葬礼厅,也有两片墙不落地,通过水面的反射取得室外的景观。
这自然缘于深受日本传统庭院空间的影响。
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种“空”、“虚”、“无”的境界,内涵丰富,品质清雅,往往构成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
像火葬厅中的水庭就具有一种静止的时空特征,表达出一种无序的永恒性。
虽然材料和技术均已与传统不一样,但还是继承了传统中时空关系的静止性与审美追求的抽象性,通过对意境的追求使人们仍能体味到传统里一些最精髓的意味。
图15 前院图16 水庭图17 休息室庭院六、感受建筑除了本体以外,究竟能表现多少东西?能反映多少东西?能影响多少东西?这是象征主义和结构主义之争,我在这里不想过多评论。
但是平心而论,风之丘火葬场在空间气氛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建筑赋予了空间生命和感情。
潜心阅读了风之丘火葬场大半个月,渐渐也陷进建筑所营造的那种氛围里,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耳边轻轻的风声。
这个建筑在外形上与我们熟识的桢文彦风格似有不同,但是内里那种平和静谧的特征和泰然自若的姿态是一贯的。
也许桢文彦只想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体验,或者只是他在建筑上的追求。
但是无法否认,风之丘火葬场的确达到了一种“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宽”的境界。
参考资料:1.桢综合计画事务所,《风之丘火葬场,中津市,大分县,日本》,《世界建筑》2001.22.任军,《日本当代建筑庭院空间的继承》,《新建筑》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