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芦花荡 教学设计 教案-

合集下载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主备:历城六中周同莉【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 教材分析《芦花荡》是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

“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

2.教学重点在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语言,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学习本文具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3.教学难点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

【学情分析】初一时阅读了比较多的记叙性文章,学习过记叙的六要素;进行过默读训练。

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并不陌生,对人物描写及景物描写有一定了解。

学生能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概括文章内容;对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能有初步的理解。

在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等方面,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在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文中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等问题上会有疑难,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央告、疟子、蹿、仄歪、月明风清、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的音、形、义;概括文章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芦花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自然和乡村的认识和兴趣。

教学准备
1. 《芦花荡》的课文和相关资料。

2.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展示芦花荡的景色和生态。

3. 阅读理解题目和练习。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芦花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2. 阅读理解:
教师让学生阅读《芦花荡》的课文,并提出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3. 语言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芦花荡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4. 创作与表演:
学生们分组,根据自己对芦花荡的理解和想象,创作相关的作品,如诗歌、绘画、小品等,并在班级中进行表演或展示。

教学反思
1. 学生们对芦花荡的特点和美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们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展现了较好的能力。

3. 有些学生在创作和表演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启发。

教学改进
1.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芦花荡的特点和生态。

2.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在创作和表演环节,可以提供一些创意和技巧的指导,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品味,体会文中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

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近六十,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那片芦花荡为抗日队伍运送物资、护送人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芦花荡》,去认识这位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找同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老师来纠正读音。

(如“疟子”“仄歪”“提防”等)(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找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老头子在芦花荡里护送两个女孩,大女孩受伤后,老头子为她报仇的故事。

)2、那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是什么呢?(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四)精读文本1、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环境描写,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比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为下文老头子的出现做铺垫。

)2、老头子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分析一下他的形象特点。

(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他的眼神却“特别明亮”,表现出他的精明能干;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体现了他的自信;他为大女孩报仇时的一系列动作,“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投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投影: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2芦花荡教学设计

2芦花荡教学设计

2 芦花荡编写:陆国汉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周建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基本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疟.子()寒噤.()蹿.()仄.()拂.晓()地窖.()飒飒..()白洋淀.()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阴cǎn()转弯mò()角月明风qīng ()张huáng()失措3.《芦花荡》的作者是,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他的小说被称为“”,他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

4.小说的三要素是、和。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和。

二、整体感知课文5.复述故事。

6.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老头子的自信来自哪里?三、语言品析(合作探究)8.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9.为什么直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10.“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住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的字可否删去?为什么?整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11.老头子真的“张皇失措”吗?12.为什么写战争,却有“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还有“莲蓬的清香”这种描写?四、学习反馈五、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生字词,理解“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够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等。

2.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4.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画面和人物。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抗日战争吗?你们知道在抗日战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吗?引出课题:芦花荡。

2. 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总结:老头子是一个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人。

3. 巩固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的英雄人物的作文。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生字词、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

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芦花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老船夫与小渔夫在芦花荡中捕鱼的故事;二是老船夫与大鱼之间的斗争。

通过这两个故事,展现了老船夫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船夫的品质,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难点:分析老船夫的品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阅读记录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芦花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完成阅读记录卡。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阅读效果。

3. 内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老船夫的品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以及对自己有何启示。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老船夫勇敢智慧坚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老船夫品质的理解。

答案:老船夫勇敢、智慧、坚韧,他在与大鱼的斗争中,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答案:示例:我每天都会节约用水、用电,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还参加学校的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船夫的品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但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导学案篇一一、整体把握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

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这不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

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

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积累“
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

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
四季竞秀,风景如画。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
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但在七十多年前,这
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
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
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
一、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
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
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
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
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
重要意义。

2.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
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
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
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的发展和变化。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
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
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三、掌握文中的生字解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1.掌握生字。
提防( dī) 疟子(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 zè )

飒飒( sà) 泅着( qiú) 转弯抹角(mò) 张皇失措( huáng )
2.理解词语的意思。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复述了解故事的情节。】
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
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
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
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
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
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
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
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是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白洋淀里,神秘的芦苇荡中,潜藏着
我们英勇智慧的抗日英雄。大家军民一条心,共同抗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华北大
平原上谱写出了一曲抗战的激昂乐曲。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感悟到我们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写作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
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