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教学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陈老师:大家好!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接触过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其中有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孩子就是能说会道,嘴巴很巧,很会说,而且讲很多大道理,有的比大人讲得都明白、都清楚,但是真正当孩子干活的时候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有很多父母还觉得孩子这样很好,还经常夸赞他们,以他们为荣,就是这种有没有什么问题?陈老师:这种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呀从古到今凡是明白的家长都知道那个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可以这么讲,就是一切凶灾祸患的开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头一个叫巧言令色,嘴巴会说话,会讨巧,他看着你,你看那个笨笨的他不会巧言,孩子天生比较聪明,可惜呀走错了路,以这个说话讨巧来成为自己觉得是一个特长,是个优点,所以他就专门发展这个,家长也鼓励呀,能言善道啊,大人都说不过他,那么这个孩子能力又特别强,可不可以呢?也不行,有能力没能力嘴巴这么巧都不是好事,令色是什么呢?令色就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表情,你看他很小,他知道这个用颜色来讨好你,来取悦别人,他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他想要的,他能驾驭自己的神色表情,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夫子讲叫鲜矣仁,很少心里边还有仁厚的,人心要是没有仁厚了,他离凶灾祸患就很近了。
古往今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明白,这个孩子能说会道要格外地警觉,为什么呢?你看夫子常讲,《论语》里边讲「纳于言而敏于行」,你看他说话好像笨笨的,这个他有拙朴的一面,好像是笨,这不是淳朴,实在讲给自己招灾惹祸的机会就少,你那个孩子好像巧嘴八哥,能说会道,他招灾惹祸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别的孩子,不但他自己的内心不仁厚,反过来还给自己招灾,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孩子的优点,你看得出来呀,我们对这些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辩才很好的这些学生孩子要格外警觉,我们从事这个私塾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年来,我对这件事情特别地警惕,男生女生我们都见了很多了,凡是在我们看起来这是毛病啊,凡是有这种毛病的能不能让这个学生在学校学下去都要打个问号,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先得改变,你这个不改不往下教,那怎么办呢?你看有的是挂止语牌,有的是说废话说闲话,自己掌嘴,那个会说巧话的那更要掌嘴,所以你看古来的大德、圣贤,在他们的家训里边都有这种非常详细的教导,他们往往都是一代、一代、一代来验证夫子所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凡是有这种特色的这种孩子,人生都不大好,那你说我孩子好像也挺能说也挺好啊,那是表面现象,那是暂时现象,真正的灾祸你看古人讲,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为说话造成的,祸从口出啊,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今天的家长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学传统文化到底为什么?是不是背背古文,琴棋书画表演表演,附庸风雅?不是呀,为什么要学传统文化?四个字:趋吉避凶,让你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趋向于吉祥幸福,避免凶灾祸患,你想不想要?凡是人都需要,四个字——趋吉避凶,学传统文化是为这个啊,如果说传统文化学校老师对这个都不了解、对这个都不是内行,那你趁早不要教,你趁早不要办这个学校,你非把孩子耽误不可,你还以为这个孩子“你看他多好”,你还在那儿夸他,你把他害了,以后有时间我们会详细的慢慢地给大家讲这个,说实在话这都不是好兆头。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一集各位同学:大家好!大家请坐。
我们这堂课叫传统私塾教育,那么它下设很多小的课程,我们在上一次有一堂课叫作「父母的恭敬心最重要」,很多的观众反响很强烈,那么今天我们有一个新的课程,这个课程是专门来向大家介绍学生案例,也就是说海内海外,这么多年来很多的学生在学传统文化,有学成功的,有学失败的,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少。
那么我们这些年来也见识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我们体会非常深,为什么呢?现在的这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五花八门,怎么教的都有,真的最后结果呀,很多的孩子被耽误了,我们看到之后,家长难过,孩子也很沮丧,边上的人看了之后呢,对传统文化误会增加了,这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从今天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私塾的教学、传统文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面呢,我们看到这些案例,那么借这些机会供养给大众,希望能够对家长、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这个启发,能够有一定的益处,希望大家不要走这些弯路,因为什么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说它这上面有一道折痕,几个皱褶,你再给它去恢复正常啊,它那个印迹还在,如果一次就正确的话这些弯路都可以避免。
我常常给同学们做这么一个比方,你看我们这个手,这个地方是原点,从这个地方出发到这儿,两年的时间,到这儿发现错了,哎呀学错了,怎么办呢?他还要再回到这个原点,归零嘛,这是什么过程呢?就是改正自己错误的知见的这个过程,你得改自己的毛病习气,你学错了嘛,你的观念、你的知见都错了嘛,方法理论错啦,回到原点至少得两年,把这个错的改了得需要两年哪,回到原点之后知道这儿是正确的,再从这儿走过去又两年,多长时间呢?六年哪!如果你的孩子,这是原点,他知道这儿是正确的,遇到好老师善知识,这一教就是正确的,到达这个地方——两年,正确的只需要两年,错误的六年哪!我常常拿这个给大家做比方,孩子都很好啊,最后学出来为什么就千奇百怪呢?方向错了,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方向非常重要,你等到他再回来重新改,晚啦,比别人晚了四年哪,所以我们今天会听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对号入座,你的孩子所受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子的,在家里边你教育孩子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有必要来听这堂课。
古代学塾教育

古代学塾教育关于古代学塾教育相关知识介绍如下:一、学塾类型在古代中国,学塾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 私塾:私人设立的学塾,通常由一位主讲教师和若干助教组成,招收的学生数量有限。
2. 村塾:在乡村地区设立的学塾,通常由当地的乡绅或家族组织,为本村或本地区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
3. 家塾:家庭内部设立的学塾,通常由富裕家庭聘请教师到家教授其子女。
4. 族塾:宗族内部设立的学塾,主要为本族子弟提供基础教育。
5. 官办学塾:官方设立的学塾,通常由政府出资设立,为平民子弟提供基础教育。
二、教育目标古代学塾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具体而言,学塾教育的目标包括:1. 掌握基本文化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识字、书法、经史、诗词等,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2. 培养道德品质:学塾强调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 培养生活能力:学塾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礼仪、社交、家务管理等。
三、教学内容古代学塾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识字写字:通过教授识字和写字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
2. 经史知识:学习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3. 诗词歌赋:学习诗词歌赋的创作技巧和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4. 算术几何:学习算术和几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5. 礼仪礼节:学习礼仪礼节的基本规范和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育方法古代学塾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法:教师讲授经史、文学等知识,学生听讲并记笔记。
2. 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3. 练习法:通过默写、写作、绘画等方式,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和技能,巩固记忆和提高能力。
【传统教育】关于私塾教学的几点建议

關于私塾教學的幾點建議一、對教師和家長的要求:1、對中國文化要有足够的認知,要有爲傳統文化培養後續人才的使命感。
2、“教兒教女先教己”,因此,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和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3、遵從淨空老法師的教誨首要扎好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况有序安排每天的修學。
方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4、任課教師要熟悉《四書》的內容,孩子會讀會背的,老師也應該要會讀會背。
5、老師和家長之間要密切配合。
每周最好有兩節家長課,老師的教學內容要讓家長瞭解,以便家長帶孩子在家裏落實。
孩子在家裏的表現家長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以便老師及時引導孩子。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後附課程表做參考)三、經典誦讀順序:弟子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孝經—易經—書—詩—儀禮(禮記)—周禮—春秋(三傳)四、私塾德育教育原則與方法(文本僅供參考)(一)以愛養之,寬嚴相濟師者應“不問知愚,皆當用好言勸諭,使知讀書之高”;同時“勤于教導,使不憚讀書之苦”。
切不可一味訓斥甚至“撲責”,若常使用,“則彼習以爲常,必致耻心喪盡,頑鈍不悛矣。
”此時須“循循誘掖”,使之“專心讀書”。
因材施教。
對聰穎者,應“單用善言警悟”,使其不責自成;對愚頑者,可適當予以責罰,但責罰後仍然要用“好言勸諭”、使其“知悔而能新”。
否則,達不到預期教育目的。
同時,處罰學生還應當掌握時機,做到“四毋責”,即“空心毋責,方飯毋責,毋亂責,毋出不意從背後掩責”。
此都有害兒童健康,故須絕對禁止。
以愛養之,就要對學生負責。
所謂“教則必嚴,嚴則必勤,勤則必成。
”所謂寬嚴相濟,有其三:一是年幼以寬,年長以嚴。
童幼,“筋骨未堅,血氣未滿,心知未定”,因而膽小,見生人或异物,“不免心悸而神怖”。
在其剛離父母而入學之時,若要求過嚴,則必然“恐懼而畏縮”。
表面雖不敢違背,實際內心却受到傷害,畏學、避學之心便由此而生。
因此,當幼童剛入學時,“教誨固不可缺,而保護尤所當慎”。
古代私塾教育法

古代的学校教育前面说,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
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
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
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
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
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
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
下文再详细说。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
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
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
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
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
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
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
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
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
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
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
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
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你。
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
果真如此吗?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
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延续至20世纪初。
古代中国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国子监教育和进士科举制度。
每个阶段都对人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面貌。
一、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
父母和家庭长辈对孩子进行教导,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家族传统的传承以及基础知识的授予。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传统价值观的灌输和人格修养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约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兴起。
私塾是由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士人创办的,为儿童和年轻人提供文学、历史、诗词等方面的教育。
学生通常是父母或长辈推荐,私塾教育主要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授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们通过逐字逐句地背诵经典著作,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思考和辩证的能力。
私塾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师者与徒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教学的核心。
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要尊师重道,对老师毕恭毕敬。
私塾教育是繁荣的,但只对士人阶层和地主阶层的子弟开放,其他阶层的孩子较难接受这种教育。
三、国子监教育国子监教育是唐朝初期建立的一种官办教育制度,在唐至清朝期间一直存在并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官学教育系统,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
国子监的学制分为初学、终生两个阶段,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时也同时接受科学、法律、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国子监实行等级制度,只有特定的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晋级,进一步接受更高水平的知识。
在唐朝,国子监学生依次分为弟子、生员、貢生和进士四个等级,进士科举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进士科举制度进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历时近一千三百年。
进士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先进行乡试,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中的重要著作和诗词赋文,通过之后就能参加进一步的会试和殿试。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获得进士的资格,并且享受到相应的荣誉和待遇。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十三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在前几期曾经请教过您,就是小孩子他为学他的根基基础是什么,您当时给我们讲到,小孩子应该首先教他「明伦」,就是明白伦常,我们在跟很多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生活常识一点点都没有。
我们最近,就是昨天新来了一个小孩子,三岁的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到这边之后他会发烧,那很多同学就会以为他是感冒,结果过了能有第二天,我们去看这个孩子,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脸上开始起那种痘痘,这种痘痘呢,因为跟平常的痘痘,就满脸都是痘痘,后来我们又考虑到因为现在是春季,春季一般很多小孩子很容易起这个叫水痘,也叫疱疹,很容易起这样的东西,后来我就开始看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就发现孩子的胳膊上还有腿上就起这种水泡泡,这痘痘它里面是亮的,是水痘,这种水痘因为它是传染性的病毒,它会传染。
陈老师:传染。
传统文化老师:对,另外就是小孩子起这个水痘的话一定不可以吃退烧药,因为他这个热发不出来,毒憋到体内的话会危及生命。
还有呢,你比如说起这个水痘,小孩子是再热都不可以吹凉风的,如果吹凉风的话他这个病会越来越重。
比如说还有,小孩子起水痘绝对不可以给他擦脸,用凉水去洗脸这会很麻烦。
比如说还有起水痘,小孩子因为他会痒,绝对不可以去挠,否则的话那个坑留下的那个疤,它掉不了。
陈老师:那个脸上抠这个东西最后成麻脸,都是麻子嘛,那就麻烦了,一定要告诉给孩子。
传统文化老师:对。
等等的我们就发现很多这种生活的常识,孩子现在是普遍都不懂的。
陈老师:普遍不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录过一期节目【今天的年青人为什么不能】,什么原因呢?师父常讲四种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那家长就问了,我们怎么教啊?从生活教开始,【朱子治家格言】开宗明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是个代表,实际上呢,生活当中的一切都得让孩子去做,【朱子治家格言】可不是说给姥姥看的,给外婆看的,不是啊,是给孩子看让他做的,「黎明即起」早早的你就得开始整理这个家,安顿这个家,所以这些教育必须要有大人教,我们把这话说在这儿,难在哪里呀?难在大人不在家,现在大人都出去赚钱去了。
在私塾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有哪些?

在私塾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有哪些?在传统的私塾中,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科目:1. 经典文学私塾的核心就是传授经典文学知识,这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会学习到众多经典文学作品,如《左传》、《诗经》、《论语》等,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著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2. 古文诗词古文诗词是私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学生熟悉古代文化和文学风貌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古文诗词,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达,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私塾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论语,能够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中汲取智慧和人生哲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十分重要。
4. 历史历史是私塾中另一个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古代社会和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私塾中的历史课程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历史,学生会学习到诸如夏朝、商朝、周朝等古代王朝的兴衰史,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私塾中的学科内容相对比较专一,但是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对于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在私塾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比较固定,包括经典文学、古文诗词、论语和历史等。
这些科目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这些科目,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并从中获取智慧和人生哲理。
私塾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私塾教学
下面第三段,「《彌陀疏鈔》云」,蓮池大師說的。
蓮池大師講,「著事而迷理」,著是執著,執著事相,理就迷了,理是心性,「類童蒙讀古聖之書」,類是同類,就像童蒙,小朋友五、六歲讀古聖先賢的典籍,他會念,什麼意思不懂。
古時候的教學,確實童蒙念古聖先賢的書,你看私塾裡頭教什麼?教四書五經。
教他幹什麼?教他念、教他背。
現在人不主張,說這個教學法是錯誤的。
這個教學法在中國用了幾千年,效果非常卓著,這個方法把人都教好了。
現在新的方法把人都教壞了,什麼個道理?小孩子智慧沒開,不必講道理給他聽,只教他念背。
為什麼教他念背?他天天在背書,他就不胡思亂想。
所以背書的目的是教小朋友修定,是用這個方法,恭恭敬敬、規規矩矩的。
而且從前老師教小孩背書,他是一個一個教,全是因材施教。
因為每個小朋友稟賦不一樣,用佛法講,善根福德不相同。
有的小孩聰明,一天能背誦五、六百個字,這是上根人;中根人,能背三百字,三百以上。
五百以上,上根;背三百以上,中根;能背一百個字的,下根。
標準是什麼?十遍就能背。
譬如這一頁書,一頁書大概是,一行二十個字,十行二百個字,這一頁四百個字。
小朋友讀,讀十遍,這一頁都能夠背誦,這差不多上根人,四百字以上。
老師再試驗,再加一百字也能背,再加一百字還能背,再加他就不能背了,就知道他的能力能夠背多少個字。
一般最高的可以到七百字,這個兒童比較少,三、四百字比較普通,根鈍一點,遲鈍一點,背一百字、二百字。
一百字背五行,以前叫上書,老師教你念,紅筆圈起來,沒有標點符號,用紅筆圈的,教你念五行。
能背,十遍可以背出來,慢慢訓練叫他增加。
所以,每個人的進度不相等,聰明的人快,愚痴一點的,他的進度就慢,各各不相妨礙。
私塾裡頭有這個好處,它不是整齊的,不是劃一的。
現在你看本來是不平等的,偏偏把它整齊劃一,把它定成一個標準,這是不合理的。
中國從前的私塾合理,每個人天分不一樣,老師要按照你天分來教你,不是整齊的。
你要是真正了解,我們贊成古時候教學法好。
他們會背了,十遍就能背,老師要督促他念一百遍,為什麼?不會忘記。
如果記憶力差的人,老師要教他背二百遍,目的都是希望他能記住,不會忘記。
昨天教的書,今天來上學,先把昨天教的書背一遍,再教新的。
所以私塾裡只教學生背書,只教學生生活,生活是活學活用,不是老師講給他聽。
就是日常生活,教小孩給老師服務,端茶、端水,教小孩,吩咐他做。
小孩要把老師服務好,為什麼?回家就去孝順父母,生活教育,私塾教這些東西。
大的學生,十幾歲的學生,要教你燒飯,要教你這些烹調,你自己都會做,教你洗衣服,你回家才真正能夠侍候父母。
不光是念書,要會做家事,女生要做,男生也要做,你不能不會,你要會。
所以,個個都會做家事,老師調教的。
大學生帶小學生,大的有十幾歲的,小的有六、七歲的,大的要做好樣子給小的看,要做出榜樣。
五倫就這麼教出來的,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小的對大的,像哥哥一樣,要尊敬他;大的對小的,小弟,要愛護他、要照顧他、要幫助他。
所以,他有生活在裡頭,他有很濃厚的人情味。
這一個私塾就是一家人兄弟姐妹,老師就是家長,教你,你回家去怎樣在家裡面做個好子弟,這是老師的使命,老師的責任。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四五集)2012/5/17檔名:02-037-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