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六课 巴金《寒夜》教案
浅谈巴金的《寒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浅析巴金《寒夜》

腐朽必将寂灭“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但丁吟游他的《神曲》,腐朽的路途中逐渐吐露文艺复兴的曙光。
古往今来的作家大都是斗士,在国家迷途中为其探寻出路的斗士。
厌弃周遭奸佞的污浊,向往开泰未来的明光。
同样地在呼号,同样地在抗争,同样地在笔尖手舞足蹈,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
愿意将自己的身躯化作海上红日,照亮才俊们前行道路的先驱。
许多作家都长于使用环境渲染氛围的方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我认为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令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寒夜》。
小说描写一个诞生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破毁的过程。
这一悲剧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一年。
《寒夜》借助于典型冲突揭示出深广的时代生活,被誉为“平民的史诗”。
凄凉的审美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真正成为“期待读者思考的无声语言”。
例如小说的第六章“大门里象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也没有一个好心人在门口点一盏油灯。
他摸索着走完了漆黑的过道,转上楼梯。
他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这里就是在开头铺陈情绪、设置悬念,为下文当中的汪文宣和母亲的争吵埋下伏笔。
人物情感从气氛阴郁到气氛压抑,到母亲爆发争吵。
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感情爆发的十分自然,不会使人有突兀的感觉。
有些人说巴金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而正是这样极具真实性,才从平淡中见真知,识得其笔法高超。
而这样通过环境渲染,为下面章节铺陈的佳作,还有很多。
这些环境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第一段就堪称经典“……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末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
以及所有那些已想不起的面孔的事情。
我们衣不遮体、孤独地流落他乡。
当我们孕育在母体里时,见不到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体的禁锢后,我们又进入到这个不可言说又不可沟通的人生牢笼……喔,那迷失的、风儿为之哀号的灵魂,归来吧。
巴金《寒夜》

三、后期代表作:《寒夜》 后期代表作: 寒夜》 巴金在1944年到 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 寒夜》 年的冬天开始《 巴金在1944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寒夜》 的写作,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的写作 ,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 文艺复 上连载(1946年 月到1947年 兴》上连载(1946年8月到1947年1月,第2 卷第1期到第6 1947年 月正式出书。 卷第1期到第6期),1947年3月正式出书。 寒夜》 《寒夜》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巴金的小说世界 Nhomakorabea岁涵
3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创作风格的改变: 1)创作风格的改变: 出色的心理描写: 2)出色的心理描写: 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3)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寒夜》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4 ) 《 寒夜 》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 即 无技巧的艺术” “无技巧的艺术” 。
1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2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汪文宣: (1)汪文宣: 汪母: (2)汪母: 曾树生: (3)曾树生:是小说中刻划的最有深度的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
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
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
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
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
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
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
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
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
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
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
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
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
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
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
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
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
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寒夜》

第三节《寒夜》《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作品里的人物并不多,主要人物仅三个:汪文宣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曾树生。
他们都是读书人,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担任校对工作,曾树生则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
抗战期间,一家人从上海来到四川。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这种困苦的环境加深了婆媳之间的不和,于是汪文宣便处于两头受气的地位,这种家庭纠纷再与冷酷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成为汪文宣的不可抵抗的沉重压力,他生了肺病,但是他还挣扎,还敷衍,还捱着日子过。
然而妻子毕竟离开了他,单位里也把他辞退了,他的生命之血就样一点一滴地流去。
就在宣布日本投降、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他孤寂地死去了。
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主要表现在:一、善于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从而表现出作家非凡的艺术功力。
契诃夫曾说过“写苏格拉底比写小姐或厨娘容易”的话,这是因为,事物越平常,就要求作家的眼光越是敏锐,越能够从平常中抽出不平常的东西来。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
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汪文宣过去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曾有过高尚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
他为人正直,绝不愿巴结上司;他善良,即使身陷困境也还要关心朋友,同情在寒风中瑟缩的流浪儿;他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还念念不忘抗战的胜利……然而他又是个有着病态心理、内心分裂的人。
他自卑自戕自轻自贱,当妻子被别的男人带走时,他都不敢出面阻止;他在家庭闹纠纷时,只敢自己打自己;他自己毫无主见,一切都要看人眼色行事……作家正是通过汪文宣性格的扭曲来尖锐抨击万恶的旧社会的,因为人的性格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汪文宣的卑怯懦弱以至变态也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寒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思想探究引言: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寒夜》展现了那个动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寒夜》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巴金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反映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一、结构分析:《寒夜》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主要由故事的主角孙少平回忆和叙述组成。
整个故事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
第一章描写了孙少平年少时在农村的生活,展示了他家庭和社会的困境。
第二章通过孙少平在城市打工的经历,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觉醒和思考。
第三章则讲述了孙少平参与了一次少女失踪案的故事,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道德沦丧。
最后一章是孙少平的自述,回顾了他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思考。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晰,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来构建时序和情节,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和思想变化。
回忆录的形式也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内容分析:1.人物形象塑造在《寒夜》中,巴金刻画了一系列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缺陷。
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代表性的普通青年,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逐渐觉醒,并对社会现状有所思考。
他坚强、勇敢,身上具备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与他的成长和思考息息相关。
与孙少平相对立的人物有江老先生和赵叔平。
江老先生是一个具有旧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来影响孙少平。
而赵叔平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挫折却依旧坚持梦想的劳动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形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品格和命运,也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状况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2.主题思想探究《寒夜》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展开。
在小说中,通过对孙少平的成长和思考,巴金揭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黑暗和人性扭曲。
他通过描写贫困农村、城市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之《寒夜》教案

《寒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教学补充材料背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 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人物形象汪文宣:懦弱自卑的小职员曾树生:望个人幸福的“花瓶”汪母: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读后感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部编版《寒夜》教案

部编版《寒夜》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寒夜》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元素。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美好情感。
2. 认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影响,树立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寒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战争背景下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3. 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导入1. 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寒夜》。
2. 引发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理解1. 让学生独立阅读《寒夜》,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组讨论,总结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性格。
3. 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分析与探讨1.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夜的象征意义、人物的象征意义等。
2. 比较分析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3. 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家庭关系的破裂等。
写作与评价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寒夜》的评论文章。
2.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寒夜》原著教材。
2. 相关研究文献和评论文章。
3. 战争背景资料和图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六课《寒夜》教案一、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寒夜》1、罪恶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哀”。
A. 懦弱自卑的小职员:汪文宣B. 渴望个人幸福的“花瓶”:曾树生。
C. 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汪母。
2、风格的变化。
A. 从家庭悲剧走向社会悲剧。
B. 从感情无节制的奔放转向情感蕴籍于人物之中。
C. 从理想的“英雄”走向日常生活的“小人物”。
3、《寒夜》赏析《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
巴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少。
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
’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
”“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
我几次校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样。
”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巴金《寒夜》读后感--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
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第三单元第3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2、理解本文叙议过程中穿插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作用;3、领悟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难点:文中穿插与引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怎样理解美丽?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历史,历经沧桑巨变,始终散发光彩?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美丽和居里夫人联系在一起呢?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我们可以在许多科学文献中了解。
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早有论述。
然而,当1998年庆祝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的时候,作者梁衡又在居里夫人身上发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居里夫人美丽。
她拥有美丽的外表,但却不为美丽拖累。
她有大志大求,追求的是事业理想的永恒美丽。
作者梁衡透过居里夫人向读者诠释了美丽的真正内涵。
希望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可以对美、对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人物介绍1、梁衡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其他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和《把栏杆拍遍》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原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5年她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了釙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去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由于她对放射现象研究工作的巨大贡献,和丈夫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