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精选)
读者反应批评

Hபைடு நூலகம்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Rhetorical Criticism--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language stud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e study of how language (written and spoken) shapes or affects readers/audience. Looks at techniques for moving or persuading an audience or reader.
读 者 反 应 批 评 (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 / 接 受 理 论 (Reception Theory) 或 接 受 美 学 ( Reception Aesthetics)
2013-10
M·H·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作者:杨巍来源:《中外企业家·上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接受———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
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这一研究无疑为文学批评引进了一个新的视点,开辟了研究文学价值和意义的又一途径。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1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1.1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原联邦德国以姚斯和伊塞尔为首的“康斯坦茨学派”。
他们的研究起点是文本的非自足,非封闭性和接受,阐释的历史性,开放性,并以此高度肯定读者的阅读活动对于实现文本意义的重要地位。
姚斯以尊重接受者为中心线索,提出文学史研究必须加强读者的接受研究,文学史是接受的文学史。
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因此,文学史作为接受史,其主角当然是读者。
文学功能离不开作品的社会功能,依赖于读者的接受与发挥。
文学史上的一部部作品,其相关性是建立在一代代作者、读者、专业批评家文学经验的承传及发展、延续之上的。
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即“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的艺术来表现人们生活与想象的世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它的语言中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
这种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文学作为读者接受并产生效果的基本条件。
文本中的未定性和空白使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填补原文中的空白。
把现实的读者的经验世界与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世界联系起来的就是作者的想象力。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作用于读者的过程也是读者对它进行理解和加工的过程,他还特别指出:“对于’传统的’本文,这个过程或多或少是毫无意识的,但现代的本文完全有意地利用这个过程。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概要

文学文本 和 文学作品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 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 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 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 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 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 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 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 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 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 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r-response Theory and Criticism
Li Zhujun
Content
· 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 接受理论内容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及其代表人物
· 读者反应批评的意义和局限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 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学研究中一 种新兴的方法论。因为它产生于联邦德国南 部康斯坦茨,又称康斯坦茨学派。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的运用

翻译与教学 、小说、戏 剧、诗歌等 方面
翻译与教学 、小说、戏 剧领域
1.姚斯的“ 期待视野” 、“审美经 验”
2.伊瑟尔的 “召唤结构 ”中的“空 白”、“意 义未定性” 、费什的“
1.阅读 2.交谈 3.讨论 4.自由辩 论
5.创造性 写作 6.角色扮 演等等。
读者反应批评在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对《华伦夫人的职业》的教学
对象
解读 方式
《华 伦夫 人的 职业 》
讨论 、角 色扮 演
理论
1.伊瑟尔:读者在 意义创造的过程中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审美客体的建 构只有通过读者一 方的认识才能完成 ;隐含读者。
2.霍兰德:注重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的心 理研究,从自我心 理学角度探究读者 的反应。
3.费希:“感受文
效果
1.提高了学生对文本 理解的能力还激发学 生探究文本主题的兴 趣 2.很好地鼓励学生表 达他们对作品主题的 理解及自己的思想,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 且帮助挖掘他们的潜 能
对象
《麦琪的礼 物》
故事梗概
解读方式 理论
效果
阅读
姚斯:期 待视野
这种作品的情 节和读者的期 视野间的冲突 与平衡体现了 作品的艺术价 值,完成了作 品的艺术构建 。
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了一 对年轻夫妇为了赠送给对方圣诞礼物 而不惜放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妻子 德拉卖掉了一头秀发,丈夫吉姆卖掉 了家传的金表,虽然他们互赠的礼物 都已派不上用场,但收获却是彼此的 真爱。
麦琪的礼物
期待对象
德拉的秀发
吉姆见到礼物时兴 奋的情景
二人的幸福
者的期待
,是什么样的礼物 才能被称之为送给 耶稣般的圣贤的礼
随着作者对 德拉一头秀 发的描写, 读者对她下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素因而有待读者 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化的结构。伊瑟尔在 描述这种文本特点时引进了“隐在的读者” 的概念。揭示出读者内在与文本的特征。
隐在的读者
• 所谓“隐在读者”包括作为文本结构的读者和作为 构造活动的读者两个角色。前者从文本给定的视野 观察文本世界,进行陌生文本的具体化;后者在阅 读过程中形成一个心理意象系列,与文本的视野相 遇并被吸引到文本的世界中。这两个读者角色共同 构成一个由文本引起、 读者响应的结构组成的网 络,这也表明文学是文本预设、读者能动完成的交 流活动。 • 它既指“文本的结构”( textural structure ), 也指“结构的活动”(structured act) • “文本的隐在读者”是完全按照“文本的召唤结构” 的召唤去阅读的读者。因此, 这是一种“超验读 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他意味着 文本之中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性,然而实际读者 的阅读只是相当于隐在读者的“实现”。
沃尔夫冈·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 英文系教授。
2
代 表 人 物
其主要文论著作有: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的读者》(The Implied Reader, 1972) 《阅读行为》(The Act of Reading, 1976) 《阅读活动的现象学研究》(1977)
必须把“叙述对象”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 必须把“假想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区分开。 现实的读者:指那些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中的实实在在的 人,他们以多种方式阅读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两个特征:其一,他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在每一历史时刻他们也绝不是同样的。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

隐含读者
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 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 变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 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 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文本——隐含读者——读者
读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隐含读者。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 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 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 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 是学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 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 《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 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把描述具象化 读取人物 发现故事 体验情节 探求主题结构 聆听叙事声音 辨识聚焦者
小结
阅读和批评的实质,即在主客体的视野融合中理 解本文,也理解自我。文学文本在阅读中得到丰 富和拓展,读者也在阅读中成长与更新。文学接 受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阅读实践
阅读童话小说《夏 洛的网》,用佩里 的“填补空缺”的 策略制作阅读提纲。
一、文本与作品不同
沃尔夫冈·伊瑟尔发表《本文的召唤结构》,重新界定 “文学作品”的概念,即文学本文必须在读者的阅读过 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具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在不 同历史语境与不同读者视野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作品3
作品1
文本
作品2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 时政。作者自称该书 是“使世人烦恼而不 是供他们消遣”
林黛玉之死的多重解读
“玉带林中挂”——死于悬梁; “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死于投
水; “不求大士瓶中露,但求嫦娥槛外梅”——死在孤
寂清冷的尼院……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赫伯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沃尔夫冈·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二、主旨
不相信作者,不相信文本,不相信客观的确定性 (No belief in the author, no belief in the text, no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certainty);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是一种现代唯心主义哲学, 在方法上是理想主义的。一方面,它要维护 一个可知的世界,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恒定 本质;另一方面又否定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主体在认识过 程中的中心地位,把人变成了先验主体。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三、与接受理论相关的观点
1)艾柯(Umberto Eco,Italian novelist and semiotician, literary critic, 1932):
《读者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Reader (1979) “开敞的文本”:Some texts are open,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依赖于参照系,观察者 将参照系带入客观的理解之中。 (the explan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观察认识的过程中,观察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 动的。(The perceiver is active not passive in the act of per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