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特点。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酸雨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大气污染?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典型的大气污染事件及其影响。
小组讨论: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是什么?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2.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
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如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等)。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范围。
2.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
实验演示: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
小组讨论: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模拟游戏: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控制。
2.4 教学评估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指标。
掌握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
理解大气污染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仪器等)。
大气污染指标(如PM2.5、NOx、SO2等)及其意义。
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如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等级划分等)。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来源:讲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活动等。
2. 大气污染的危害:阐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4.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探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 学生实践活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如《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视频资料:收集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环保宣传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最新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第5-8课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第9-12课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
第13-16课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
(3)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关注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难度不大,给出的案例材料比较多,只要认真审材料大部分知识可以获取。
但现在的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学生的问题很多,我们得慢慢地培养他们各方各面地理的能力。
要加强阅读、分析图和判读图表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答题规范的指导,使学生慢慢地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重点难点
分析大气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案例——十面“霾”伏之谁的霾?
近几天,受雾霾天气影响,我国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引发热议。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1月12日21时更新),城区空气质量指数大多超过40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1 湘教版选修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1 湘教版选修6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学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能力目标: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表达;通过学会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反三,对本区域的发展提出有益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关注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难点:分析大气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三、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式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材料分析、阅读归纳、总结。
教师协助促进——创设情境、思维牵引、方法指导、课堂调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授课年级:高二年级(二)大气污染防治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2.大气污染的防治: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控制等方面。
[经典例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回答14~ 16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D.节省城市用地(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解析】随着轿车更多地进入家庭,对家庭、交通、人口分布及环境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综合分析其利与弊。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扩大出行范围。
但由于数量增多停车占地、燃油消费也会增多,也会给交通带来较大压力,降低交通效率。
高三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教案设计

高三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和主要污染物;3.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4.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效果。
教学重点1.大气污染的成因和主要污染物;2.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效果。
教学难点1.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效果。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念和特征1.什么是大气污染?2.大气污染的特征。
第二节:成因和主要污染物1.大气污染的成因;2.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第三节: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防治措施1.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2.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3.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
教学手段1.PPT展示;2.课件解析;3.视频案例分析;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出本课的主题;2.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一些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影响。
第二步:概念和特征(20分钟)1.定义大气污染的概念;2.分析大气污染的特征;3.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
第三步:成因和主要污染物(25分钟)1.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2.介绍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3.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污染物的实际情况。
第四步: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25分钟)1.分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影响。
第五步:防治措施(25分钟)1.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2.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实际效果。
第六步:总结(10分钟)1.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提醒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贡献,促进大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资源1.PPT课件;2.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3.参考书籍、文章等阅读材料。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2020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防治措施。
3、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3、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空间尺度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 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导入新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气污染也随之加重。
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
酸雨区由80年代的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这些大气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又需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活动: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归纳大气污染定义。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活动:阅读教材第25页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分组探究事件的污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生分析并回答。
点拨归纳(1)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空气污染及防治教学设计

空气污染及其防治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1、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2、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4、理解臭氧层破坏的现状、臭氧层破坏的影响及防止臭氧层破坏的措施。
c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及臭氧层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树立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面对当前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使学生可以结合社会实际,考虑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四、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手段:投影仪、幻灯片、flash动画展示。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11月14日,南京已经是连续第四个灰霾天。
早上7点左右,南京气象台的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微博,“近日大气层结稳定,虽天气晴好,但大气浑浊,据探测昨天一天南京市能见度不超过8公里,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大都在75ug/m3以上,超过正常程度。
〞但随后不久,南京气象台意识到在微博中公布PM2.5的数据有些不妥当,随即这条微博被删除。
【板书】第三节空气气污染及其防治八、【板书】一、大气污染概念【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答复】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答复,理解定义。
【多媒体投影】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安康和正常的工农业消费,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案1 湘教版选修6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习目标】以大气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学习重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及危害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学习难点】大气污染的防治【知识链接】大气污染形式众多,主要表现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酸雨污染、有害气体污染等。
这些污染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关,但是人类活动是造成巨大危害的主导因素,其中对植被的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是重要表现,因而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做到标本兼治。
完成下列要点摘抄。
一、气污染大现象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1)原因: 由于自然或 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 的物质。
(2)结果:大气质量恶化(3)危影响了原有的 ,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
【案例分析】思考问题:说明这一大气污染事件产生原因?造成的危害?阅读课本P25--26文字,完成下列要点摘抄。
2,主要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1)指标:空气中直径小于 的固体颗粒物(2)危害:免疫功能障碍、引发传染病、患“尘肺病”,,引起恶性病变。
(3)成因:土地荒漠化加剧、建筑工地遍布、汽车尾气。
【材料分析】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空气污染指数概念?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互助探究】你所在的校园存在大气污染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你能以哪些实际行动来改善校园大气环境?阅读课本P27—29文字,完成下列要点摘抄。
3、全球性大气污染现象----酸雨(1)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和 。
(2)危害:使 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 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腐蚀 和文物古迹。
(3)中国的酸雨区分布: 地区严重,现已扩展到 和东北地区。
4、其他污染物:氟利昂破坏大气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 。
【图表导读】问题:形成酸雨的污染源有哪些?举例说明问题;图中反映了酸雨造成的哪些危害?除图示外,酸雨还有哪些危害?问题;我国酸雨分布特点及呈现该分布特点原因?【材料分析】读课本P28阅读材料,思考欧洲、北美酸雨问题严重的原因?完成下列要点摘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标要求】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属于选修内容,虽然是选修内容,但是环境保护是我国现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所以,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际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防治措施。
(3)、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