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的同质化
破局融合困境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发展新策略

破局融合困境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发展新策略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实践•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需要通过媒介融合来适应市场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地方电视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传播效果下降、广告收入下滑等,需要探索新的发展策略。
地方电视台的困境媒介融合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地方电视台需要积极推进媒介融合,提高自身竞争力。
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前期学者们对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点、必要性等方面,对于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研究综述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研究不足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地方电视台如何通过破局融合困境,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2)如何通过破局融合困境来推动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发展?研究问题:(1)地方电视台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3)破局融合困境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有哪些?02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实践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定义指不同类型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进行功能、组织和结构等层面的相互交融,实现信息传播的优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特点多层次性、互动性、多元化和社交性。
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定义与特点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地方电视台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媒介融合。
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面临的问题缺乏统一规划、人才短缺、技术水平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
地方电视台媒介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浙江电视台与腾讯合作推出的“浙江新闻+”APP,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多媒体融合,用户可以通过APP观看新闻视频,参与评论互动,同时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案例一江苏电视台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的“荔枝新闻”APP,整合了荔枝FM、江苏卫视、江苏新闻广播等资源,实现了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媒体文化的同质化

文艺百家文汇报/2002年/06月/22日/第008版/媒体文化的同质化蒋原伦(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当今时代,浏览报纸、杂志,或打开电视机,令人困惑的是媒体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有时遥控器横扫几十个频道,看到的是类型大致相同的娱乐节目。
媒体文化的同质化是十分快速的,常常会像瘟疫般流行,例如当大陆的电视人发现我国台湾的雅嘉非常男女在此岸有市场时,立刻激起了连锁反应,地无分东西南北,台无分卫视有线,纷纷仿效,一时间从首都到地方有十数台类似的婚恋节目匆匆出笼;又比如美国的 百万富翁 这样的电视节目在中国有了他的众多的表兄弟,如 开心辞典 、 幸运52 、 超级大赢家 等等。
批评电视人或媒体工作者缺乏创意是最先能想到的,深一步地探讨会涉及许多问题。
媒体文化的时代,是关于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争论的最激烈的时代,一些学人认为媒体文化的同质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有关 媒介帝国主义 的概念的流行是顺理成章的。
媒介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策略和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为前提的。
媒介帝国主义有关定义的可能的表述如下: 一个既定国家的媒介的属性、结构发行或内容的程序受到代表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媒介的强烈的压力 。
这里或许会忽略一个问题,即媒体环境的趋同问题,我们容易接受经济生活同质化的事实,却很难接受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文化应该是民族的或民俗的,文化应该是有本土特色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心地坐跨国公司设计制作的汽车,可以无所顾忌地穿跨国公司制造的皮鞋,抹跨国公司生产的香水,但是享用跨国公司的影视或其他文化产品时却应该保持警惕。
殊不知是媒体文化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媒体文化的全球化,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新兴媒体和伴随它而来的新兴媒体文化就是在国际化交流相对频繁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体文化不完全是在某一发达国家完成后,再走向国际市场的,而是在比较广泛的国际交流的背景中逐渐生成的,而这种广泛的国际交流背景正是现代媒体所促成的。
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一)

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一)关键词:媒介文化球土化混合重构摘要]:球土化(glocalization)观念融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方化(localition)两个极端,用以强调二者的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
对于正在构建本土文化与融入全球化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中国传媒来说,这一观念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和实践框架。
本文从“球土化”这一理念入手,分析了媒介文化的“球土化”现象,论述了作为传媒辩证法———媒介“球土化”的思维,提出了在“球土化”实践中应坚持的方针和策略。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全球的”、“全球性”等用语,至80年代“全球化”概念正式形成,再至当前对全球化悖论式的内在逻辑的体认(即国际化与本土化乃是全球化的一币之两面),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把握不断走向深入,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球土化”观念的提出。
这一观念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日常生活领域都带来了新的实践和回应,很多学科都已开始将其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对于正在构建本土文化与融入全球化之间寻找张力空间的中国传媒来说,球土化观念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和实践框架,对于中国媒体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大有裨益。
球土化的三种面相当代文化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罗兰·罗伯逊(RolandRobertson),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球土化(glocalization)。
这一理念融合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本土化(localition)两个极端,用以强调二者的相反相成和互动发展。
“glocalization”这一名词在华语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翻译,笔者所见就有“全球地方化”、“球土化”、“全球地域化”、“全球在地化”、“全球本土化”等琳琅数种。
具体译法的不同虽是一个形式问题,但它从深层反映出此词还没有从一般性的名词术语过渡到严格意义上既具有描述功能又具有规范功能的学术概念,进而说明围绕着球土化,我国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和评价,其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建构。
论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

论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浅谈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摘要:电视节目同质化发展一直是人们所深恶痛绝的。
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受众都不希望看到节目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市场激烈的条件下电视节目的编辑、彩排、文化价值都受到同质化的影响。
在本篇论文中,我以新近热播的电视相亲节目就视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例,浅谈电视节目产生同质化的原因及影响。
并对电视节目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同质化类型化竞争文化价值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has been the homogenization of people hated. Almost all of the television media do not want to see the program fits the audience, nothing new. But in the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ket conditions, intense editing of television programs, rehearsals, cultural values are subject to the impact of homogenization. In this paper, I recently hit the TV hit shows on the television program "You Are the One", "we meet it," for example, produces television programs of the causes and impact of homogenization. And how to avoid the homogenization of television program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Key words: homogeniz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of the type of competition目录一、电视节目同质化的根源 (3)二、竞争对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影响 (4)三模仿与电视节目的同质化。
北京邮电大学真题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部分回忆版

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部分:一、名词解释 40分(每小题5分)1、大众文化2、大众传播3、网络文化4、互联网5、人际传播6、跨文化传播7、通俗文学8、亚文化二、简答题 60分(每小题15分)1、互联网的起源2、大众文化的特征3、网络中的传播4、网络文化的特色三、论述 50分(每题25分)1、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2、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与传统的艺术审美之比较2008年传播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1、传播隔阂2、后工业社会3、讯息4、廉价报纸5、社会责任理论6、传播媒介7、知晓权8、世界信息流通失衡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为什么说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简述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
3、简述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必要性和主要手段。
4、简述1980年“教科文组织麦克布莱德大会”决议要点。
5、简述关于社会传播的“文化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阐述美国的赖利夫妇和德国的马莱克兹关于传播过程系统模式的理论,并作简要评价。
2、阐述麦克卢汉的传播学说的三个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3、阐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并简要谈谈你对互联网作为一种“拟态环境”的认识。
4、阐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及特点,并简要概括其理论意义。
大众文化于网络传播一、回答问题:30分(每小题5分)1、大众文化2、数字鸿沟3、网络文化4、把关人5、意见领袖6、文化帝国主义二、简要回答:60分(每小题15分)1、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它与跨国传播有何区别?2、试分析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3、网络时代的艺术和审美有何新特点?4、在网络中,文化的同质化是如何形成的?三、论述:60分(每题20分)1、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方面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急剧加速文化的同质化,请就此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2、如何看待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和劣势?3、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分析易中天现象。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和同质化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和同质化讨论媒介文化不能回避其全球化现象,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几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科技到文化,从物质到观念。
有的学者精要地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概念是:“专门指二战以来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跨国化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跨国的资讯——金融——技术——商业文化,如何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形成某种民族国家同步的所谓社会科学还无法妥善处理的新现象、新挑战。
”全球化的先导是媒介,各种及现代科技一并成长的媒介手段(大型快速的交通工具、高效的通讯设备及各种电讯网络,满世界发行的电影和报纸杂志等等),使得全球化成为可能。
对于全球化,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内容,关注其某些观念和思想,没有注意到在有关的观念和思想产生之前,意识形态传播之前,现代的媒介手段已经将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人们用几乎是同一种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亦即,当世界各地的学者们聚集在一道(或利用互联网),起劲地讨论本土化和全球化问题时,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共同迈入全球化的过程之中。
因此面对全球化,首先是面对使全球化成为可能的媒介手段。
而大众传媒以及媒介文化既是全球化的原因,同时也是它的结果。
一,媒介文化同质化今天,令人困惑的是媒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人们浏览报纸,时髦的杂志,或打开电视机,感觉似曾相识,有时遥控器横扫几十个频道,看到的是类型甚至内容都大致相同的娱乐节目。
媒介文化的同质化是十分迅捷的,常常会像瘟疫般流行,例如当中国内地的电视人发现台湾的雅嘉《非常男女》在此岸大有市场时,立刻激起了连锁反应,地无分东西南北,台无分卫视有线,纷纷仿效,一时间,从首都到地方有十数台类似的婚恋节目匆匆出笼。
又比如美国的《百万富翁》这样的电视节目在中国有了它的众多的表兄弟,如《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大赢家》等等。
再如湖南卫视火爆非常的《超级女生》和《快乐男声》是模仿《美国偶像》而来,而据说《美国偶像》的源头是大洋彼岸的《英国偶像》。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文化研究模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面临诸多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旨在探索新的文化现象和传播模式,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如何积极参与并塑造文化,以及新媒体如何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平台。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现象,探究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参与特征,包括互动性、即时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等方面,并尝试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参与式文化研究框架。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新媒体时代文化参与的本质和规律,为文化研究和传播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促进公众对新媒体时代文化现象的理解,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文化生产和消费,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
这一特点使得文化现象、社会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和讨论。
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更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传统媒体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的传播,而新媒体则提供了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方式。
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评论者,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
无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和传播。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内容不仅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传播范围的全球化:新媒体的跨地域性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国家,而是可以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
这一特点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密切,也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要点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媒介——全球化的先导
谈论媒介文化的同质化必然涉及全球化问 题,今天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几乎进入社会 生活领域的各个层面,故有学者精要地指 出所谓的全球化概念是“专门指二战以来 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跨国化过程
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跨国的资讯-金融 -技术-商业文化,如何不断地跨越民族 国家的疆界,而形成某种与民族国家同步 的所谓社会科学还无法妥善处理的新现象、 新挑战”
新兴媒介和伴随而来的新兴媒介文化是在 国际化交流相对频繁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的,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介文化不 完全是在某一发达国家完成后再走向国际 市场的,而是在比较广泛的国际交流的背 景中逐渐生成的,这种广泛的国际交流背 景正是现代媒介所促成的
拿好莱坞电影来作例子,半个世纪之前的 好莱坞同今天的好莱坞已经大相径庭,今 天的好莱坞有更加广泛的全球语境,它的 制作者和表演者来自世界各国,什么人种 都有,题材来自各种文化和文明,拍摄地 点也是全球化,拍摄技术也是当今最先进 的(花木兰、功夫熊猫)
2,经验、语境、媒介环境
媒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十分迅捷,有时便 显得简单粗暴,引起某些学人的惊恐
马尔库塞 在其《单向度的人》著作中较早 作出系统的反应,他认为在当代工业社会 中,社会以“高水平的福利”以他的高效 的生产力同化或吸收了它的对立面,培植 了新的顺从主义,并“全面管理语言”和 重新塑造着传播领域,“使得单向度的行 为在其中表现出来。它的语言有助于同一 和统一,有助于系统地彰扬肯定性思维和 行为,有助于一致攻击越轨的批判性观 念”,这样社会就进入了一个“言论领域 的封闭过程”…… (如考核作为管理语言)
人们无法在一个划定的、相对封闭的空间 中指定要发展某种文化,文化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是在互相交往中生长和发展 的,我们可以把民族的、本土的文化想象 成封闭性的文化,但这只是相对于全球化 和国际化而言
其实任何民族的所谓本土文化都不可能在 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生长,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必须在 与周围其他文化的交往中获得养分和支持, 以华夏文化为例……
今天最令人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是媒介文化 的同质化现象,许多报刊杂志上的栏目和 话题似曾相识,电视节目更是如此,有时 遥控器横扫几十个频道,看到的是类型大 致相同的娱乐节目
如台湾的《非常男女》在大陆有市场,立 刻激起连锁反应,从首都到地方,有十数 台类似的婚恋节目纷纷出笼,又比如美国 的《百万富翁》电视节目在中国有了它众 多的表兄弟:……
1,文化全球化
在媒介文化盛行的时代,有关文化全球化 和本土化问题争论得最为激烈,一些学者 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 结果,所以有关“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 十分流行
媒介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以跨国公司的全球 营销策略和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为前提的。 媒介帝国主义的相关定义如下:“一个国 家的媒介的属性、结构……程序受到代表 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媒介的强烈的压力”
不过马特拉更相信所谓“全球化”就是意 识形态的全球化,这是与公民表达的自由 相对抗的“商业表商业 表达自由的全球化),同时又承认一个真 实的全球化,矛盾的焦点在哪里?焦点就 在于媒介和媒介环境,所以后现代主义试 图用小叙事和个人化叙事来突破现代性的 大叙事,从内容上来对抗全球化的意识形 态,然而叙事所用的媒介手段是否无关紧 要?
另一位法国学者马特拉 在批判性地剖析现 代传播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时认识到了 文化的同质化问题,他认为跨国公司生产 的文化商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都 畅通无阻,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层次 的接受范围中成为一种消费对象。并且人 们同时发现信息接受过程的中介过程成为 一种新的意义生产机制,在不同的视听文 化产品中,文化因素是一种混合物,既有 本土的,也有时尚的
因此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发展中国家不 可能发展出纯粹的本土本土文化去对抗全 球的或西方的文化,如以本土特色的足球 文化来对抗西方的足球文化,以本土的肥 皂剧来对抗《达拉斯》这类肥皂剧,因为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的现象总是 日益加剧
也就是我们只能以比《达拉斯》更《达拉 斯》的电视连续剧来取代前者,而不是另 搞什么“中国特色的电视连续剧”,也许 可以说只要艺术上商业上有所成功,它们 都是中国特色的(战争大片模仿美国)
这里涉及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人们似乎 容易接受经济生活同质化的现实,却很难 接受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文化应该是民族 的和民俗的,文化应该有本土特色
亦即人们在毫无顾忌地享用跨国公司的汽 车和香水时对跨国公司的影视和文化产品 却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为什么?除了意识 形态的分歧,还有别的原因吗?文化传统 的压力体现在什么方面?如果电脑有中文 键盘会是什么情景)
媒介文化的同质化是以媒介手段的一致性 为前提的,而麦克卢汉有关“地球村”的 预言就是从“媒介即讯息”中推导出来的, 而不是从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中得出的结 论
或许可以这么说,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也 是现代媒介手段所导致的一种结果(便捷的 交通工具、同一的交通标志、全球化通讯 手段、教育推广、免费培训、统一货币、 统一财务结算,英语的强势地位等等)
全球化的先导是媒介,各种与现代科技一 并成长的现代媒介——大型快速的交通工 具、高效的通讯设备与电讯网络,满世界 发行的电影和报刊杂志(当然,统一货币 也是一种新媒介)
对于全球化,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意识形态 内容,关注某些思想和观念,没有注意到 在某些观念和意识形态传播之前,现代媒 介手段已经将世界各地不同语言、信仰、 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几乎是同一种方式 连接在一起了(如关于本土化问题的国际 学术研讨会,其实是一个全球化事件)
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会有趋同性,这 里包含着多方面的情势:有优势互补,有 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归化(满汉),有 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也有在碰撞 和摩擦中产生出新的文化,而这些情形在 今天的媒介文化的发展中都存在
媒介文化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更加趋 同,因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媒介文化所 到之处,开辟的是同样的媒介环境,例如 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突然有了电视,那是 怎样一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