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

合集下载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叶超今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即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

一、深刻理解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新发展阶段,准确领会和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关系”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亟待保护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始终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居住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MSPA 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桂江流域为例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MSPA 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桂江流域为例

第36卷 第4期2022年4月Vol.36 No.4Apr.,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1]。

粗放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常以牺牲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水平提升和生态保护修复迫在眉睫[2-4]。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正在处于关键转型期,国内很多区域都面临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双重压力。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SP)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大意义[5-6],是控制生态空间萎缩、维护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底线、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的有效方法[7]。

目前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内容多围绕景观格局优化[8]、生态红线[9]、生态敏感性[1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1]等,研究区尺度涵盖了全国[12]、省域[9]、城市群[13]、市域[14]和县域[11]多个等级。

由俞孔坚提出、后来研究者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生态廊道”方法已经成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模式[14-17]。

生态源地识别即提取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生态用地,识别方法主要从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展开[18];传统方法从生态功能重要性或生态脆弱性等单一方面考虑,或借助已有的自然保护地等,而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脆弱性及景观斑块结构[14]可以更全doi: 10.11994/zgtdkx.20220329.145618基于生态重要性和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桂江流域为例潘 越1,龚 健1,2,杨建新1,杨 婷1,王 玉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430074)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二级生态红线使用规定

二级生态红线使用规定

二级生态红线使用规定重点生态功能区: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主要类型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

生态敏感区: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具有特殊敏感性或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负面生态效应的区域。

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安全:指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格局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特征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其属性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区域。

(2)空间不可替代性: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定性,其保护对象和空间边界相对固定。

(3)经济社会支撑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标是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作用。

(4)管理严格性: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空间保护线,应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

(5)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生态保护红线区是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基本空间要素,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

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须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

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应满足以下管控要求:(1)性质不转换: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不可转换为非生态用地,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能够持续稳定发挥,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善。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孟庆磊摘㊀要: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对国土空间的治理手段,目的是建设美丽宜居家园㊂我国各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类型多,尽管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保护,但生态空间仍不断遭受挤占㊂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同时,也存在着各类保护地空间界限不清,交叉重叠,管理效率低等问题㊂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一㊁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的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㊂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㊁强制约束性㊁协同增效性㊁动态平衡性㊁操作可达性等特征㊂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㊂二㊁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一)划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的基础上,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㊁落地准确㊁边界清晰㊂2.整体性原则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㊁河流㊁地貌单元㊁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合理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避免发生环境破碎化,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㊂3.协调性原则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线结合,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㊂(二)划定技术流程1.开展科学评估在国土空间范围内,运用适宜的科学技术方法,对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估㊂2.校验划定范围根据科学评估的结果,将评估得到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和生态功能敏感区进行重叠合并,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叠加图,确保划定范围涵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主要内容㊂3.确定红线边界将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叠加图,进行边界处理,跨区域协调,现状与规划衔接等步骤,确定红线边界㊂4.形成划定成果在上述流程完成后,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相关文本㊁图件以及技术报告,建立数据库,形成准确的划定方案㊂5.开展勘界定标根据划定方案确定的分布图,调查实际生态保护红线各类基础信息,详细勘测红线边界,选定界桩位置,完成界桩埋设,测定界桩精准坐标,建立界桩数据库,形成勘测定界图㊂三㊁划定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红线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展开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㊂但由于缺少全国性法律的指导依据,各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㊂(一)简单 一刀切 的现象在划定红线时,没有统筹考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简单地以面积㊁海拔高度㊁行政区域㊁山系作为划定标准㊂要严格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划定红线,不能越雷池半步,对于违规现象需要进行严格惩罚㊂(二)加大了综合管理难度大量的农村居民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许多永久基本农田被扣除,一些战略性资源勘查活动没有留出明确的空间,这种划定给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㊂(三)技术与观念的落后在红线划定中,需要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开展生态功能的重要性评估和敏感性评估,一些评估方法和监测数据㊁遥感影像㊁地表参量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㊂在有些地方认为画红线就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主观成分㊂四㊁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制度(一)建立严格的管控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树立牢固的生态红线观念,全党全国一体遵行,严格按照优化开发㊁重点开发㊁限制开发㊁禁止开发的指导思想㊂严禁改变生态保护红线的用途,提高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的门槛,建立常态化执法机制,定期执法,依法处罚违规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有案必查㊁违法必究㊂(二)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的责任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政府综合决策㊂确立生态保护红线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优先地位,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相关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条件㊂(三)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有关立法健全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具体实际可操作性,将中央与地方结合起来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㊂除了制订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综合性法律法规以外,还要制订单行法,二者相互结合更好地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㊂五㊁划定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结构完整㊁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㊂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控制环境污染㊁改善环境质量和防范环境风险㊂六㊁结语人的生存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的破坏㊁失衡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所以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是遏制生态环境退化严峻趋势的迫切需要和有效手段,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必须严格实行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格实行国家出台政策,划定红线的目的不是限制地方经济发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根本㊂划定红线是基础,严守红线是关键,树立底线意识,也需要确保生态红线划得实守得住㊂参考文献:[1]刘仨.县域空间规划 三区三线 划定方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2]叶林.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3]朱磊.国土空间规划下布局优化方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作者简介:孟庆磊,承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㊂6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尺度层次国土空间的重要特性是具有尺度性。

空间尺度通常指一个区域的时空范围,如国家尺度、流域尺度、省级尺度、县级尺度等,都是指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

国土空间领域通常把尺度表述为比例尺,大比例尺提供的信息更详细。

在习惯上,比例尺大于1:10万的地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介于1:100万~1:10万之间的地图,称为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的地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图。

在现代遥感科学技术中,尺度一般相应于分辨率。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理学、生态学、水文水利学、区域环境分析等学科中,大尺度或粗尺度是指大空间范围或长时间幅度,它往往对应于小比例尺、低分辨率;而小尺度或细尺度一般指小空间范围或短时间幅度,往往对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辨率。

大量研究证实,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发生、时空分布、相互耦合等特性都是尺度依存的,这些对象表现出来的特质是具有时间和空间抑或时空尺度特征的。

因而,只有在特定的尺度序列上对其考察和研究,才能把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在规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国家的公共政策,它必须要考虑不同尺度上特定形式和特殊问题的不同属性,考虑概念化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一种运动和互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作用差异,考虑如何将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的其他尺度或其他地理范围内的相同尺度内加以应用等,以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恢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常见的空间尺度有地块层次、地区层次、国家层次和全球层次,但这些不同尺度所代表的内涵及其特殊的作用是不同的,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生态修复层次。

例如,从国家层次看,重点任务可能是维护恢复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北方风沙生态屏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林草生态区、南方丘陵森林生态区、黄淮海平原湿地生态区、海岸带生态屏障和岛礁生态区的结构功能,实施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重大工程、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三峡水库区水土保持重大工程、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武夷山-南岭东段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环渤海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长江口-杭州湾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海南岛丘陵山区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阿尔泰山与天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大小兴安岭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长白山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青藏高原三江源水源涵养重大工程、祁连山南麓水源涵养重大工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土壤保持重大工程、鄂尔多斯高原防风固沙重大工程、黄渤海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长江口-杭州湾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以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

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

构建现代化强国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中国发展门户⽹讯中央和地⽅为实现稳就业、稳投资等“六稳”⽬标和完成保就业、保民⽣等“六保”任务,推出了⼀系列重⼤基础设施投资项⽬,在补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进度。

新基建涵盖数字化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基建有近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的内在需求,但不宜泛化,要着眼长远,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以适应⼈类迈向知识社会时代的⼤趋势及需求。

基础设施的内涵演进与体系构成“基础设施”的英⽂为“Infrastructure”;其中,“Infra”为拉丁⽂,意为“在下部”,“Structure”意为“结构”。

因此,该单词字⾯理解为“⼀个国家或⼀个组织保持运⾏所必需的系统或结构”。

我国的⼤运河(公元前 486 年始凿)、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256 年),以及西⽅的罗马⽔道(公元前 6世纪始建),均证明⼈类社会早已有基建的公共观念。

从社会成本视⾓理解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与其⽀撑服务的对象构成“相互定义”的⼀个系统。

狭义的基础设施包括运输、电⼒、通讯、给排⽔、⽔利设施、管道燃⽓等所有基础产业和公⽤事业设施,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撑,具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特性。

从投资⾓度看,基础设施是公共先⾏资本,必须先⾏于收益快的私⼈⽣产投资。

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应基于全社会成本收益分析做出供给决策,并⽤税收等收⼊进⾏⽀付。

⼴义的基础设施可从社会成本的意义上理解,除了狭义的基础设施即公共先⾏资本外,还包括教科⽂卫、国防、公共安全等⼴泛领域;其为社会直接⽣产活动提供要素⽀撑和环境服务,使私⼈直接⽣产投资更加有效率,⽣产的收益更⾼;其费⽤由社会分摊,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或公共间接资本——能提⾼整个社会发展的竞争⼒和获利能⼒,具有间接经济效益,也具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特性。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相关概述,接着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管控措施建议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引言:土地空间规划本质上是土地空间治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建设美好家园宜居。

不同层次的生态保护区种类繁多。

尽管我国的保护力度很大,生态空间进一步缩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国家和区域一级的环境安全局势严峻。

另外还存在边界模糊、管理重叠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1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相关概述1.1划界原则1.1.1科学原理如果以建立国家生态安全模式为目标,将定量评估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划定红色的生态保护线。

根据适当的资源运输能力、环境和土地利用规划,我们应确保红色生态保护线有合理的布局、精确的着陆和明确的界限。

1.1.2整体原则考虑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考虑到山脉、河流、地貌单位和自然边界的种植和生态走廊的网络化应相应地规划和精心规划红线。

1.1.3协调原则建立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以挑战红色生态保护线,加强部长级联系,在线结合,与红色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市发展界限协调,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前的管理能力,并制定全面计划。

1.2确定流程评估科学通过适当的科技手段对地理空间、评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和对环境的敏感性,确定评价范围,并根据科学评价结果确定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

创建无害环境的临界点复盖,以确定红线的主要内容,确定红线的边界,并更新红线复盖。

进行边界处理、区域间协调,对现状与规划的关系等进行阐述。

建立数据库,形成预定界方案,实施校准和评估。

根据划定方案确定的分布图,研究实际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信息,测量红线批注边界,更准确地选择极限开关的位置,完成极限开关设置,测量极限开关的精确坐标,创建临界桩帽数据库,然后绘制测量符号。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5月目录1适用范围 (6)2编制依据 (6)3术语和定义 (8)4划定原则 (9)4.1科学性原则 (9)4.2整体性原则 (9)4.3协调性原则 (10)4.4动态性原则 (10)5管控要求 (10)6划定工作程序 (11)6.1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11)6.2开展划定工作 (11)6.3各省(区、市)方案上报与审核 (11)6.4方案批准与发布 (12)7划定技术流程 (12)7.1开展科学评估 (12)7.2校验划定范围 (14)7.3确定红线边界 (15)7.4形成划定成果 (16)7.5开展勘界定标 (16)8命名与编码 (18)8.1命名 (18)8.2编码 (18)9成果要求 (19)9.1文本 (19)9.2图件 (19)9.3登记表 (20)9.4台账数据库 (20)9.5技术报告 (20)10附则 (20)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 (21)附录B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方法 (42)附录C生态保护红线综合制图 (51)附录D生态保护红线汇总表 (54)附录E生态保护红线登记表 (55)附录F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编写大纲 (56)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制定本指南。

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2016〕8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国务院关于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1〕167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67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通知》(水资源函〔2016〕383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农计发〔2007〕11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CH/T900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3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自然环境,导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1]。

尤其在我国,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

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共同影响,我国出现冰川后移、冻土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3]、沙漠化[4]、洪涝灾害加剧[5]、生物多样性下降[6]和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7,8],生态安全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领域。

我国学者针对生态安全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9-14],但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与调控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提出的景观安全格局[14,15]、区域生态安全格局[16]理论与实践为抽象的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和可实施的空间规划之间建立了沟通的平台,并开展了部分探索性的研究[17-22]。

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我国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基础上相继开展的生态区划[23]、生态功能区划[24]和主体功能区划[25]等工作都对国土与区域尺度空间格局调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26]和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7]也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在当前生态要素分部门进行管理的行政体制下,如何构建一个在操作层面上能与生态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相衔接的综合性概念、框架和工具成为科研和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国土尺度的保护规划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早在1915-1916年由景观规划师曼宁(Manning W.H.)开展的国土规划(National Plan)旨在制定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战略,并提出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系统为基础的土地分类思想[28]。

从1950年代逐渐兴起的以绿色廊道(Greenway)运动为代表的生态网络规划建设逐渐成为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的新热点[29],如美国绿色廊道体系全面实施后将会提供220,000 km 的绿色廊道和大约5亿hm2受保护的绿色空间[30]。

欧洲也出现绿色廊道、生态网络、生境网络、洪水缓冲区等概念[31,32]。

亚洲的新加坡等国也陆续开展绿色廊道规划研究[33]。

我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可看作为国土尺度的绿色廊道网络[34]。

19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逐渐兴起的生态(绿色)基础设施概念[35-37]正日益成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空间规划领域广泛认可的新工具,并在美国马里兰、明尼苏达、伊利诺斯、佛罗里达、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南卡罗莱纳、田纳西、肯塔基等州相继开展相关规划研究[36]。

我国也在浙江台州[38]、山东威海[39]、菏泽[40]等地进行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探索研究。

这些研究为各种尺度上开展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案例。

本文从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出发,旨在初步探讨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构架,从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在对单一生态过程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进行叠加与综合,初步构建保障生命支持系统健康与安全的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框架。

1. 研究方法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 SP. 下同)是国家与区域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它是由河流、湿地、林地、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共同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生态网络,用以支持生物物种、维护自然生态过程、提供空气和水资源,提高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未包含海洋和大陆架范围。

本研究在广泛借鉴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研究框架[18,37],重点对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种生态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与模拟,判别对维护该生态过程安全与健康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要素、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建立各自生态过程的安全格局。

单一生态过程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按保护级别分为低、中、高3种安全水平,其中低水平安全格局为保护的最低限度,保护级别最高;中水平安全格局保护范围较前者大,保护级别次之;高水平安全格局保护范围最大,安全程度最高。

国土尺度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由单一生态过程的安全格局综合叠加生成。

研究框架见图1。

图1: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研究框架Fig. 1. The framework for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2. 单要素生态安全格局2.1 水源涵养安全格局水源涵养能力与植被类型、盖度、枯落物组成、土层厚度及土壤物理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江河发源点的空间分布密度来定量化指示重要水源涵养区域的空间范围;然后以植被覆盖度来综合指示该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叠加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冰川、湿地,最终确定江河源区水源涵养的安全格局。

2.1.1 水源涵养安全格局构建(1)首先提取全国1:400万GIS数据库中1-5级河流发源点,利用GIS对所有河流发源点进行基于核函数的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生成江河发源点密度分级图(见图2);然后参考1:400万地貌类型图进行人机交互提取江河发源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域的范围。

图2 5级河流发源点密度图Fig.2 5 calss headstream density map(2)利用2006年逐旬1km2分辨率SPOT Vegetation遥感影像,采用最大值处理MVC(Maximum Value Composites)方法[41],计算得到2006年全年最大植被盖度图,并利用上述水源涵养重要区域范围进行切割,生成水源涵养区植被覆盖度(见图3)。

图3水源涵养区植被覆盖度Fig.3 Vegetation coverage of head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3)利用地表植被覆盖度、冰川和湿地分布3个要素,按照表1的划分标准确定水源涵养安全格局(见图4)。

由于我国横跨多个气候带,对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与半干旱区三种气候带的植被覆盖度采取不同的分级标准。

图4 水源涵养安全格局Fig.4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headwater conservation表1. 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安全格局划分标准Table 1. The sort criteria of headwater conservation SP 2.1.2 研究结果根据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安全格局划分结果,低安全水平水源涵养安全格局面积233.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4.3%,主要分布在以三江源为核心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和位于我国地形阶梯交错带的山脉体系。

其中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我国最大河流的发源地;阿尔泰山、天山是保障新疆沙漠绿洲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祁连山是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北部水源供给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是嫩江、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等水系的水源区;燕山、吕梁山、太行山是海河流域水源地;秦岭是淮河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南岭及武夷山脉是我国东南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域;横断山脉是云南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

中等安全水平水源涵养安全格局面积418.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3.6%,空间范围为除低安全水源涵养安全格局外还包括太行山、吕梁山脉、陕北高原和云贵高原部分地区。

高安全水平水源涵养格局面积59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1.9%,空间范围包括青藏高原全部和我国所有山脉体系。

2.2 洪水调蓄格局洪水调蓄安全格旨在构建一个自然连续的洪水调蓄系统,为洪水留出基本的宣泄空间,实现工程治洪和自然调蓄结合的防洪减灾空间策略。

该系统应该包括现状滞洪区、重要湖泊、湿地和发生流域性洪水灾害的主要淹没区域。

本文通过对流域性洪水进行计算机模拟,结合现有的湖泊、湿地和国家划定的蓄滞洪区共同构建洪水调蓄安全格局。

2.2.1 流域性洪水淹没分析本文采用堤防漫顶式洪水淹没分析方法[42]对长江、珠江、黄河、淮河、嫩江、松花江、辽河7大流域下游干流进行洪水淹没分析。

首先利用7大江河沿线水文站点的历史最高洪水水位和警戒水位数据为依据,在GIS软件下利用线性插值方法,分别生成最高水位洪水水面和警戒水位洪水水面;其次,利用全流域90m分辨率DEM数据分别和最高水位洪水水面和警戒水位洪水水面进行相减运算,得到各自水位高度下的洪水淹没范围和淹没水深分布栅格数据。

最后根据洪水的连通性原理,提取与河流直接连通的洪水淹没区域,得到洪水淹没的空间范围。

(见图5)图5 洪水淹没分析结果Fig.5 Flood simulation result2.2.2 洪水安全格局构建利用洪水淹没分析结果、国家重要蓄洪区和湖泊湿地数据,参考《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中关于河流湿地划分标准,按照表2的划分标准确定洪水调蓄安全格局。

(见图6)图6 洪水调蓄安全格局Fig.6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for flood control表2. 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划分标准Table 2 The sort criteria for flood control SP2.2.3 研究结果低安全水平洪水调蓄格局是洪水调蓄保障的最低限度,主要包括目前国家规定的洪泛区、重要的滞洪湿地以及河道两侧的缓冲地带,面积为7.5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安全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是七大江河最重要的洪水宣泄场所,其范围包括七大水系在警戒水位下的洪水淹没范围,面积为20.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2%;高水平洪水调蓄安全格局包括七大水系的全部洪泛区,其面积为59.9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2%。

2.3 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旨在判定控制沙漠化土地扩张的关键区域,从而进行重点保护与恢复。

土地沙化过程可认为是沙漠化土地克服空间阻力向外扩张的过程,首先确定沙漠化土地扩张的“源”,然后建立沙漠化扩张的阻力模型,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沙漠化扩张的过程进行模拟,最后根据模拟结果确定沙漠化防治安全格局。

2.3.1 沙漠化土地扩散过程模拟(1)“源”的确定。

本文将我国的1:10万沙漠数据库中沙地类型为“戈壁”和“流动沙地”的土地作为沙漠化土地的扩张的“源”,主要包括我国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库姆塔格、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与库布齐等原生沙漠和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松嫩沙地、张北坝上等区域,总面积103万km2。

(见图7)图7 沙漠化土地扩张“源”Fig.7 The source of desertification(2)阻力模型构建。

沙漠化危险度评价方法作为对土地发生沙漠化难易程度的综合评价,对构建沙漠化土地扩张的阻力模型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