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镜检

合集下载

尿液检测中的尿镜检法作用

尿液检测中的尿镜检法作用

尿液检测中的尿镜检法作用从医学中来看,尿液检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检查模式,通过尿液检查可以查到患者身上存在的各种细小病症,同时也可以让医生对患者本身的情况有所了解。

现阶段很多病症都需要通过尿液检查才能得知,所以医生在准备治疗患者之前基本上都会让患者进行尿液检测,这样医生便可以对患者的身体情况有更好的掌握。

一般情况下尿液检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尿常规分析、第二个方面就是尿液中有形成分检测、第三个方面就是蛋白成分定量测定、第四个方面就是尿酶测定等。

从具体的情况中来看,尿液检查对患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日后患者的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尿液检查的项目不同,所以不同科室所需要的标本以及所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直接体现尿液中所包含物质多样化的一个根据。

2何为尿镜检法?尿液镜检法是医学上一项比较重要的检查方式,通过这种检查方式的不断发展,医生可以从中对患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而且尿液镜检法这种检验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为了让尿液镜检法可以对患者有更为全面的检查,很多医学专家也逐渐对这种检查方式产生了新型的研究,让尿液镜检法在原基础上更加迅速的进步,从而让医生更好的教育学生。

从目前来看,在使用尿液镜检法的时候,医生需要对这种技术本身的价值进行估算,看看尿液镜检法适合用在什么科室中,而且根据尿液分析仪而言,尿液镜检法更加具有很多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第一种特点就是检测法既简便、快捷,第二个特点就是检测项目多,第三种特点就是重复性好,第四种特点就是标本用量少,所以从临床上来看很多医生都习惯采用这种检查方式。

而且通过尿液镜检法还可以让医生对患者的病症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同时还可以查验一下患者身体中是否包含其他病症,进而帮助患者可以顺利康复。

3尿液检测中的尿镜检法作用从目前的医院中来看,医生在检查患者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尿液分析仪包括几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是干式化学分析仪,第二种模式就是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这两种仪器对于患者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医生可以通过不同的仪器来检测患者身上的不同病症,其中干式化学分析仪在临床上面的应用比较广泛。

什么是尿镜检法?在尿液检测中的作用有哪些?

什么是尿镜检法?在尿液检测中的作用有哪些?

什么是尿镜检法?在尿液检测中的作用有哪些?发表时间:2019-12-06T13:02:02.9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12期作者:李春香[导读] 在临床中,尿常规检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尿分析仪法,另一种为尿镜检法。

李春香(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西平镇西平中心卫生院 621104)在临床中,尿常规检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尿分析仪法,另一种为尿镜检法。

尿分析仪的操作较为简便且快速,可以检测较多项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标本用量相对较少。

但是,其无法代替尿镜检法。

尿镜检法,可以对尿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如滴虫、细胞、肿瘤、管型等等,其在尿液检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文针对尿镜检法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1.尿镜检法尿镜检法,主要是一种用来检查尿液是否正常的辅助检查方法。

最近几年,我国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渐向着自动化的法相发展,如尿液分析仪。

尿液分析仪是当下临床中检测尿液的主要方法,但是其无法取代传统的尿镜检法,两者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报告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之间难以找出对应的关系。

尿液分析仪仅仅具有筛选的作用,仍然需要尿镜检法来辅助检查。

2.尿镜检法的过程把混合均匀的10ml尿液置于尿液离心管中1500r离心5分钟,把上面清液丢弃,残留尿与沉渣0.2ml混合均匀后,取出0.02ml,滴在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利用吸管把沉淀物悬浊液进行吸出,20μL即可,进行涂片镜检。

利用10×40高倍镜,对10个视野中的白细胞进行观察计数,获得平均值,对数据进行记录。

在该过程中,需要保证留取尿液的容器要干燥清洁。

在检查时,医院会提供一次性的尿杯与尿试管,因此需要尽快送检所留的尿液。

如果时间较长,会使尿液中的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破坏管壁等,最终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

3.尿镜检法的原理尿镜检查法的原理如下:把新鲜尿液滴在涂片上1滴,并混匀,直接进行检查。

利用显微镜放大作用,直接观察有形成分,如结晶、管型、细胞、肿瘤等等,这些有形成分会真实、直观的呈现在显微镜下。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一、不离心镜检法方法:直接混匀新鲜尿液1滴涂片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二、离心镜检法方法: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在400g离心力(约1000转/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后,倾倒或吸弃上清尿液,留取底部约0.2ml尿液,混匀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三、离心染色镜检法方法:Stenheimer-Malbin染色法:结晶紫和沙黄;Stenheimer染色法:阿利新蓝和派若宁B;或0.5%甲苯胺蓝染色。

需要制备特定涂片,如浓缩涂片、印片或细胞离心涂片等。

结果:不同染色结果报告各不一致。

四、计数板定量镜检法(1小时尿沉渣计数)方法:患者先排尿弃去,准确采集3h内的全部尿液N ml。

取混匀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吸去上层尿液9ml,留下1ml,充分混匀后,取混匀尿沉渣充入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内。

计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计数20个大方格的管型,然后换算成1h尿液中细胞和管型的数量。

计算:1小时细胞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1000/10*N/31小时管型数=2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2*1000/10*N/3式中:1000为ul换算为ml;10为尿液浓缩倍数;N为3h内的全部尿液量ml。

参考:红细胞男性<3万/小时;红细胞女性<4万/小时.白细胞男性<7万/小时;白细胞女性<14万/小时.管型<3400个/小时。

尿液沉渣镜检规则

尿液沉渣镜检规则

尿液沉渣镜检规则
尿液沉渣镜检是一种常见的尿液检查方法,用于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

以下是尿液沉渣镜检的规则:
1. 取10ml混合后的新鲜尿液,以500r/min离心5min。

离心停止后,弃
去上层清液,留下沉渣。

2. 取尿沉渣,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3. 用10×10镜头观察尿沉渣的全貌及管型。

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
成分和计数。

4. 计数红细胞和白细胞时,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

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5.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
/HP,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HP,透明管型少于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

6. 临床意义:红细胞大于3个/HP即为镜下血尿;白细胞大于5个/HP即
为镜下脓尿。

7. 注意事项:任何时间排出的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送检尿量一般5-10ml,
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
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应注意
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以上是尿液沉渣镜检的规则,仅供参考。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专家。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的内容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的内容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的内容1. 概述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它是通过检查尿液中的各种固体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结晶体等,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一些疾病的早期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红细胞红细胞在尿液中的存在可以是由于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肾结石等因素引起。

通过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疾病,并且有助于进一步诊断疾病的原因。

3. 白细胞尿液中白细胞增多通常是由于尿路感染引起,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进一步诊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时进行治疗。

4. 细菌细菌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尿中的细菌,有助于及时确定诊断,并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5. 结晶体尿液中的结晶体是由于尿中溶质过多而产生的,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不同形状和类型的结晶体,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肾结石、痛风等疾病。

6. 其他形成分除了上述的形成分以外,尿液中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有形成分,如脂肪滴、管型、颗粒管、上皮细胞等,这些有形成分的存在也都可能与患者的疾病状态有关。

7. 结语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对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患者的病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及时进行检查,并据此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的内容7. 进一步分析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的结果不仅仅是简单的肉眼观察,更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尿液中发现红细胞增多,除了肾小球疾病外,还需要进一步排除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等引起的出血情况。

白细胞增多可能是由尿路感染引起,也可能是慢性肾脏疾病的表现,因此需要综合分析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病因。

这些细致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尿常规干化学与镜检

尿常规干化学与镜检

原理及方法
01 原理:尿常规镜检是通过
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 管型、结晶等成分,以判 断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的 一种方法。
02 方法:尿液标本采集后,
需进行离心沉淀,然后将 沉淀物滴在载玻片上,用 显微镜观察。
03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细胞、
管型、结晶、细菌、寄生 虫等。
04 结果判断:根据观察结果,
尿管型:检测肾脏疾 病、泌尿系统感染等
尿结晶:检测肾脏疾 病、泌尿系统结石等
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尿液中 红细胞增多可能 表示尿路感染、 肾结石、肾炎等 疾病。
白细胞:尿液中 白细胞增多可能 表示尿路感染、 肾炎等疾病。
管型:尿液中出 现管型可能表示 肾功能异常、肾 小球疾病等。
结晶:尿液中出 现结晶可能表示 尿液浓缩、肾结 石等。
尿常规干化学与 镜检结合使用: 提高诊断准确性, 降低误诊率
尿常规干化学与 镜检结合使用: 提高诊断效率, 降低漏诊率
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尿常规干化学:适用于快速、大量 样本的检测,可检测尿液中的葡萄 糖、蛋白质、酮体等成分,但无法 检测细菌、细胞等成分。
镜检:适用于对尿液中的细菌、细 胞等成分进行详细分析,但需要专 业人员进行操作,耗时较长,不适 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
细菌:尿液中细 菌增多可能表示 尿路感染。
蛋白质:尿液中 蛋白质增多可能 表示肾小球疾病、 肾炎等。
优缺点比较
尿常规干化学: 操作简便,快速, 成本低,但准确 性相对较低
镜检:准确性高, 但操作复杂,耗 时长,成本高
尿常规干化学与 镜检结合:提高 准确性,但成本 较高
尿常规干化学与 镜检互补:提高 诊断效率,降低 漏诊率
检测项目及意义

nccls尿液显微镜镜检标准

nccls尿液显微镜镜检标准

nccls尿液显微镜镜检标准
NCCLS(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开发和发布临床实验室标准和指南。

NCCLS的标准涵盖了临床实验室的多个领域,包括尿液显微
镜镜检。

尿液显微镜镜检是临床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检测尿液中的各种细胞、晶体、细菌和其他物质的存在和数量。

NCCLS针对尿液显微镜镜检,发布了一些标准和指南,以确
保在不同的实验室中进行该项检验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这些标准和指南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操作规范:包括对尿液样本的收集、保存和转运的要求,以及尿液显微镜镜检的技术操作步骤和方法。

2. 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以确保仪器、试剂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报告解读标准:提供了对不同尿液成分的检测结果的解读标准和参考范围,以及对不同疾病和情况下尿液显微镜镜检结果的解释和临床意义。

4. 培训和教育:提供有关尿液显微镜镜检操作和结果解读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NCCLS尿液显微镜镜检标准可能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因此使用时应参考最新的标准和指南。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临床实验室也可能有自己的标准和指南。

尿相差镜检报告内容

尿相差镜检报告内容

尿相差镜检报告内容简介尿相差镜检是一种常用的尿液检测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成分和结构,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尿相差镜检的结果及其可能的意义。

检测项目- 尿液颜色- pH值- 尿潜血- 尿红细胞- 尿蛋白- 尿白细胞- 尿上皮细胞- 结晶结果解读尿液颜色尿液颜色偏黄属于正常范围,这可能是由于饮食、水分摄入以及药物的影响。

pH值尿液的pH值为X,正常范围是X±0.5。

pH值的变化可能与肾功能、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

尿潜血尿液中出现潜血阳性可能暗示泌尿系统的问题,如肾脏、膀胱或尿道的炎症、结石、感染等。

如果持续出现潜血阳性,请及时就医。

尿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泌尿系统的问题,如肾小球疾病、感染、结石等。

建议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尿蛋白尿液中出现蛋白质阳性可能提示肾脏损伤或肾功能异常,如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建议继续监测蛋白质含量,及时就医。

尿白细胞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尿道或泌尿系统的感染所致,如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建议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感染情况,并咨询医生给予相应治疗。

尿上皮细胞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尿路或泌尿系统的炎症或损伤所致。

建议配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因。

结晶尿液中的结晶代表某些物质在尿液中过饱和度增高而形成。

结晶种类包括草酸钙结晶、磷酸钙结晶、草酸盐结晶等。

结晶种类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肾结石的类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参考意义。

注意事项1. 请在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 报告结果仅为参考,具体解读需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

以上是尿相差镜检报告的内容,供参考。

如果您需要更加详细的解读和建议,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员。

了解您的身体状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引起血尿的疾病很多,可 以归纳为三类原因: 泌尿系统自身疾病 全身其它系统的疾病 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
二 、 白细胞(WBC)
白细胞形态:见图2
完整白细:0~3/HPF
离心镜检法:0~5/HPF
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5/HPF
Q:尿液中出现何种管型,多提示存在早期 肾小球病变? A:红细胞管型。
Q:尿液中出现何种管型,多提示存在慢性 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A:细颗粒管型。
简述镜检出现管型的临床意义?
①透明管型:见于剧烈运动、发热、麻醉、心功能不全。 ②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 ③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 ④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小管病变。
蛋白质
上皮细胞 脂肪管型
脂肪管型
透明管型
蜡样管型
三 、管型种类、形状和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
形态:见图6
临床意义:偶见于成人浓缩尿、激烈运 动后等。病理情况可见于发热、麻醉、 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如大量持续出 现透明管型,表示肾脏病变严重。
图6 透明管型
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
o形态:见图7
细胞、异形细胞等。 管型: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脂肪管型、混合管型、宽形管型等。 结晶: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结晶和药物 结晶等。 细菌、寄生虫(或卵)、真菌、精子、粘 液等。
尿液沉渣定量检查
尿尿沉渣检验的操作步骤:
收集全部尿液 用量筒准确量取 全部尿液,并作记录 取混匀10ml 尿液置于刻度离心管中 1500r/min, 离心10min 离心后吸取上清液9ml 倾去 充分混匀,剩余1ml尿沉淀 液 充池 计数10个大方格中的 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数。
o临床意义: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图7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o形态:见图8 o临床意义:提示肾实质有感染性病 变,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图8 白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 o形态:见图9 o临床意义:常见于肾小管病变。
图9 上皮细胞管型
颗粒管形
形态:见图10 临床意义: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沉渣定量分析板法
组成:特制的尿沉渣离心管和定量分析板(图16) 定义:取一定量尿液离心后,将沉淀物滴入记数板, 计算1 μl容积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的数量。 参考值:红细胞:0~12/μl白;细胞:0~12/μl;管 型: 0~1/μl 优点:符合尿液检验标准化要求
图16 尿沉渣定量分析板
答案:D
尿液结晶检查
一、 尿液结晶形成和检查方法 二、 生理性结晶:生理性结晶种类 较多形态各异,见图13 ~ 图16。
图13 草酸钙结晶
图14 尿酸结晶
图15 三联磷酸盐结晶
图16 非晶形尿酸盐
三 、病理性结晶
胆红素结晶:见于各种黄疸患者。 胱氨酸结晶:大量出现多为肾或膀胱结 石的征兆(图17)。
临床意义
肾盂肾炎
膀胱炎
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
其他
三 、上皮细胞( epithelium)
肾小管上皮细胞 (renal tubular epithelium)
来源: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
形态:见 图 3; 参考值:在正常人尿中极为少见。 临床意义: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在急性肾小管肾炎时可见到;急性肾小管坏死 的多尿期可大量出现。
四、 吞噬细胞(phagocyte)
形态: 参考值:
临床意义:尿中出现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
五 、其他细胞
尿液管型检查
概念:
尿液管型,是一些有机物或无 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 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 成的圆柱状结构物。尿液中出现管 型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一 、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蛋白质、肾小管有使尿液酸化的能力、 有可供交 替使用的肾单位 尿沉渣可见的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吞噬 细胞、上皮细胞
关于尿颗粒管型,下列错误的是
A 来自变性的细胞分解
B 来自血浆蛋白,聚集于基质管型 C 粗颗粒管型可变为细颗粒管型 D 细颗粒管型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 E 粗颗粒管型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图4 大圆上皮细胞
图4 小圆上皮细胞
图4 尾型上皮细胞
扁平鳞状上皮细胞(pavement epithelium)
来源: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 的表层。
形态:见图5
参考值:正常尿中可见少量扁平上皮细 胞。 临床意义:大量出现,或伴白细胞、脓细胞, 多见于尿道炎。
图5 鳞状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
12小时尿沉渣计数(艾迪氏计数):
定义:留取12 h尿液进行沉渣记数红细胞、 白细胞及管型的方法。
计算:N=100×C×V
参考值:红细胞:<50万/12h;白细胞:< 100万/12h;管型:无。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 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不等,外形 呈两种以上的多形性变化。 o肾小球性血尿:>70%为2种以上变形红细胞。 o非肾小球性血尿:>70%为正常红细胞或单 一型红细胞。
参考值 直接镜检法:0~偶见/HPF 离心镜检法:0~3/HPF
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
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二 、管型的形成与分类
蛋白质
红细胞
白细胞 上皮细胞 白蛋白 T-H蛋白 白细胞管型 上 皮 细 胞 管 型
(白蛋白+T-H蛋白) 浓 缩 、 酸 化 、 盐 析 、 凝 胶 化
脂肪性变的 上皮细胞
+
+
红细胞管型 粗颗粒管型 细颗粒管型 血红蛋白管型
⑤颗粒管型:见于肾实质性病变。
⑥肾功能不全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时, 常表示预后不良。 ⑦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尤多见于肾病综合症。 ⑧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 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及肾淀粉样变性时。
尿管型基质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T-H糖蛋白 尿管型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尿中存在
图10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形态:见图11
临床意义: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 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 期,肾功能不全。
图11 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形态:见图12
临床意义:多见于肾病综和征。
图 12 脂肪管型
宽大管型 细菌管型和真菌管型 结晶管型 混合管型 其他管型和类管型相似物
尿液细胞检查
一 、红细胞(RBC) 红细胞形态:见图1
正常红细胞:淡黄色,双凹圆盘状,直径大 约8um。
异形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 红细胞、环形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皱缩红 细胞及影红细胞。
图1 红细胞
血尿
*镜下血尿:>3个RBC/HPF,而尿液 外观变化不明显。 *肉眼血尿:>1ml血/1L尿,尿液外观 呈淡红色。
图3 肾小管上皮细 胞 无染色
图3 肾小管上皮细 胞 SM染色
移行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um)
来源: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 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 落而来。 形态:有多种形态,见图4
参考值:无或偶见。 临床意义:在肾盂、输尿管或膀胱 颈部炎症时可成片脱落,但其形态 随脱落部位而稍有区别。
图17 胱氨酸结晶
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可见于有大量 组织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 磷中毒患者尿中;在糖尿病性昏迷、白 血病或伤寒等患者尿液中也可能出现 (图18~图19)。
胆固醇结晶:可出现于乳糜尿和脓尿。
图18
酪氨酸结晶
图19 亮氨酸结晶
尿沉渣的检查内容包括: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上皮
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
主 讲:顾 国 龙
检 测 方 法
一、 概念:
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 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 等各种病理成分;辅助对泌尿系统疾病作 出诊断、定位、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 要常规试验项目。
二 、检测原理及方法学评价
传统显微镜检查法:
直接镜检法:混匀一滴尿法 自然沉降镜检法: 离心镜检法:

染色镜检法:可提高管型检出
特殊显微镜检查法:
相差显微镜: 干涉显微镜:


偏振光显微镜:
透射电镜:
仪器检查法:
干化学法

尿沉渣分析仪法
三、 质量控制
宜用新鲜(2h内完成检查),随机中段尿液。 使用标准器材,如尿液沉渣定量分析板。 采用可靠的尿沉渣质控物。 尿沉渣检查标准化。 应用各种细胞化学,免疫化学染色新技术。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
1小时尿有形成分计数法:
定义:准确留取3 h全部尿液,将沉渣中红细胞、 白细胞及管型分别记数,再换算成1 h的排出数。
计算:N=1000×C×V/10T=33.3CV 参考值:红细胞:男<30 000/h ,女<40 000/ h; 白细胞:男<70 000/h ,女<140 000/ h;管型: 儿童可偶见透明管型。 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