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分级分类制度
安全隐患分级管理细则

安全隐患分级管理细则
是指根据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其进行分类和管理的规定。
具体细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安全隐患分级标准:制定安全隐患的分级标准,根据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事故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类,将安全隐患划分为不同等级。
2. 分级管理责任:明确安全隐患分级管理的责任和权限,指定相关责任人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隐患进行管理和解决。
通常情况下,较高等级的安全隐患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较低等级的安全隐患可以由责任人自行解决或报告上级。
3. 处理时限要求:规定不同等级的安全隐患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得到解决,以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较高等级的安全隐患要求短时间内解决,较低等级的安全隐患则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逐步处理。
4. 处理流程和措施:制定安全隐患处理的具体流程和措施,包括上报、召开会议评审、提出整改方案、督办整改等环节。
根据不同等级的安全隐患和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处理流程和措施。
5. 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安全隐患分级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分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和消除。
总之,安全隐患分级管理细则是企业或组织内部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定,旨在划分安全隐患的等级、明确责任和权限,规定处理时限和流程,以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解决和预防。
具体的细则需要根据不同企业或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办法(5篇)

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办法1. 引言安全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安全隐患是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需要对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管理。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办法,以便对不同级别的安全隐患进行分级管理与处理。
2. 概述安全隐患分级管理办法是指根据安全隐患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安全隐患分为不同等级,并按照不同等级的隐患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 安全隐患的分类根据安全隐患的性质与影响范围,可以将安全隐患分为以下几类:(1) 人员安全隐患:包括人员伤亡、职业病、身体不适等与人员有关的安全隐患;(2) 设备安全隐患:包括设备故障、设备缺陷、设备维护不当等与设备有关的安全隐患;(3) 环境安全隐患:包括污染、毒害、噪音等与环境有关的安全隐患;(4) 组织管理隐患: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胜任等与组织管理有关的安全隐患。
4. 安全隐患的分级根据安全隐患的危害程度、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将安全隐患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重大型、较大型和一般型。
(1) 特大型隐患:指危害程度极高,可能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严重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后果不可逆转,恢复困难。
例如,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
(2) 重大型隐患:指危害程度较高,可能导致较大伤亡事故或严重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后果难以控制。
例如,危险品泄漏、高空坠落等。
(3) 较大型隐患:指危害程度中等,可能导致一定程度伤亡事故或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后果可控制。
例如,机械设备故障、电力线路短路等。
(4) 一般型隐患:指危害程度较低,可能导致轻微伤亡事故或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后果轻微。
例如,日常车辆违规行驶、办公室设备故障等。
5. 安全隐患的管理措施根据不同等级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下:(1) 特大型隐患:对特大型隐患,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应急救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事故处理,同时进行全面排查,消除隐患。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
是指根据隐患的性质、重要程度和紧迫度,将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排查治理。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隐患分类:根据安全隐患的特点和类型进行分类,如火灾隐患、生产安全隐患、设备安全隐患等。
2. 隐患评估:对每个隐患进行评估,确定其存在的风险程度和危害程度。
评估可以根据隐患的可能性、严重程度、暴露人数等指标进行。
3. 隐患分级:将隐患按照评估结果进行分级,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
一级隐患指的是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和危害的隐患,需要立即治理;二级隐患指的是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和危害的隐患,需定期治理;三级隐患指的是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和危害的隐患,可适时治理。
4. 隐患排查:根据分级确定的优先级,有针对性地进行隐患排查。
对一级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二级、三级隐患进行定期排查。
5. 隐患治理:根据分级确定的优先级,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计划,对隐患进行治理。
一级隐患要求及时整改,二级、三级隐患可以根据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治理。
6. 隐患督导:建立隐患治理的督导机制,对治理工作进行督导和跟踪,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理。
通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可以科学、有序地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隐患排查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安全生产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储存、使用、运输等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依据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将安全隐患分为四个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排查、治理和监控措施。
第二章等级划分第四条事故隐患等级划分如下:(一)一级隐患(重大隐患):可能导致人员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环境污染的事故隐患。
(二)二级隐患(较大隐患):可能导致人员轻伤、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事故隐患。
(三)三级隐患(一般隐患):可能导致轻微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事故隐患。
(四)四级隐患(微小隐患):可能导致轻微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但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事故隐患。
第三章排查与治理第五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级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第六条一级隐患排查治理:1. 由主要负责人组织成立专项治理小组,全面负责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工作。
2. 制定详细治理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3. 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第七条二级隐患排查治理:1. 由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排查,确定整改责任人。
2. 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3. 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第八条三级隐患排查治理:1. 由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排查,确定整改责任人。
2. 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3. 部门负责人定期检查整改情况,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第九条四级隐患排查治理:1. 由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排查,确定整改责任人。
2. 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3. 现场管理人员定期检查整改情况,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第四章监控与奖惩第十条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监控管理,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煤矿隐患分级管理制度

煤矿隐患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保障矿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煤矿企业及其所属煤矿。
第三条煤矿隐患分级管理制度是对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隐患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隐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确保安全生产。
二、隐患分级第四条煤矿隐患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一)一级隐患:可能导致特别重大事故的隐患。
(二)二级隐患: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隐患。
(三)三级隐患:可能导致较大事故的隐患。
(四)四级隐患:可能导致一般事故的隐患。
第五条煤矿企业应当根据隐患的性质、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对隐患进行分级。
三、隐患排查第六条煤矿企业应当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排查。
(一)一级隐患排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二)二级隐患排查: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
(三)三级隐患排查: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
(四)四级隐患排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
第七条煤矿企业在隐患排查过程中,应当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二)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
(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技能考核情况。
(四)安全生产投入和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
(五)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能力。
(六)其他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
四、隐患评估第八条煤矿企业应当建立隐患评估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评估。
(一)一级隐患评估: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评估。
(二)二级隐患评估: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织评估。
(三)三级隐患评估:由企业相关部门组织评估。
(四)四级隐患评估:由煤矿现场负责人组织评估。
第九条隐患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隐患的严重程度。
(二)隐患的治理难度。
(三)隐患的治理期限。
(四)隐患治理所需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4篇)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及意义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员工生命财产的保障。
为了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安全,建立和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安全隐患是指可能引发事故的各类潜在危险因素,既是安全问题的表现,也是安全事故的滋生源。
通过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制度的实施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和职责,确保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总则1. 本制度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
2.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与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相衔接。
3. 本制度要求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强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及时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责任和职责1. 上级单位:(1) 制定和修订本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并将上级的要求通知下级。
(2) 监督督促下级单位执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按照一定的频次进行检查和评估。
(3) 发现严重安全隐患,并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2. 下级单位:(1) 根据本级制度的要求制定本级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制度。
(2) 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责任和职责,并确保工作的落实。
(3) 按照要求对本单位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3. 监督部门:(1) 负责对各级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定期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向上级单位汇报。
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程序1. 隐患排查(1) 制定隐患排查工作计划,明确排查的内容、范围和周期。
(2) 确定排查人员和责任,制定排查任务分工表,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3) 制定排查细则和要求,明确排查的方法、步骤和标准。
(4) 进行隐患排查,按照排查细则和要求对各项安全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
隐患分级管理制度(5篇)

隐患分级管理制度1、根据隐患严重程度、解决难易,事故隐患分为A、B、C三个级别:A级隐患:是指重大隐患,由郑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督办。
B级隐患:是指较大隐患,由登封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督办。
C级隐患:是指一般隐患,由登电煤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督办。
安全检查人员在进行隐患登记和处理过程中,应根据隐患级别,实行分级管理、逐级上报。
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A、B、C级标准及时登记建档、及时实施监控治理、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市政府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有:隐患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隐患的危险程度及难易程度分析;隐患的治理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a.治理的目标及任务,b.采取的方法和措施,c.经费和物资的落实情况,d.负责治理的单位和责任人,e.治理的时间和要求,f.治理安全措施和标准要求,g.负责验收的单位和责任人。
对于排查出的C级隐患要按矿井“五定”原则(定整改措施、定责任人、定落实人、定时间、定资金)进行专项安排处理,由后班带班领导进行跟踪复查验收整改效果。
对于排查出的A、B级隐患,做到及时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挂牌督办整改验收;对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发现的A、B级隐患,下达的整改指令书,应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并按分级挂牌督办规定落实挂牌督办。
对于上级政府或主管部分排查的A、B级隐患,应落实隐患治理的六项内容: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资金、整改验收人。
在整改A、B级隐患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隐患排出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
A、B级隐患整改到位后,及时向负责挂牌督办的政府或相关的职能部门(机构)上报整改内容,并申请验收;对验收审查合格的,应及时对隐患进行核销,对验收审查不合格的,应重新制定整改方案,继续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完成。
C级隐患必须由矿长签字认可后,直接安排布置进行处理,并有专人进行现场监督。
安全隐患分类分级管理规定(3篇)

安全隐患分类分级管理规定根据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安全隐患分为以下几个级别进行管理:1. 一级安全隐患:指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隐患,具有立即消除的紧急性。
一级安全隐患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并立案进行跟踪管理。
2. 二级安全隐患:指可能引发较严重事故的隐患,具有较高的风险。
需要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设立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和整改。
3. 三级安全隐患:指存在风险但可能较低的隐患,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对于三级安全隐患,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查和评估,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
4. 四级安全隐患:指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情况,但风险较低的隐患,需要进行常规的安全监管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特定场所的安全隐患特点,进行细分分类和管理,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安全隐患分类分级管理规定(2)为规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切实搞好安全隐患的整治,实现____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根据《____〈煤矿重大安全隐患认定办法(试行)〉____》(安监总煤矿字〔____〕____号)和《____〈加强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把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当作事故管理的意见〉____》(黔安办〔____〕____号),结合集团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安全生产隐患分类安全隐患分重大隐患(A、B级)和一般隐患(C级)两大类,重大隐患:A级是指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整顿的,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煤矿自身难以排除,需要集团公司解决才能排除的隐患;B级是指危害比较严重,或有一定的工程量,需由矿限期解决的隐患;一般隐患(C级):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对矿安全有一定影响,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二、安全隐患分级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处理难易分为A、B、C三个等级:A 级:难度大,矿解决不了,须集团公司解决的重大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会签表
隐患分级分类制度
1目的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公司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加强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新疆天富垃圾焚烧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和外委施工单位。
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DL227-94 DL409-91 DL408-91 4 术语与定义:
本制度所称安全生产隐患(以下简称隐患),是指生产和辅助生产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基建过程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5 隐患的分级分类
安全生产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
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建设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隐患分级:按隐患的严重程度、解决难易程度不同,将隐患分为A、B、C三级。
A级:难度大,公司解决不了,须经集团公司解决的隐患。
B级:难度较大,分场、工段解决不了,须经公司解决的隐患。
C级:分场、班组可以解决的隐患。
6安全生产隐患确认与上报
6.1安全检查人员在进行隐患登记和处理过程中,应根据隐患级别,实行分级管理、逐级上报。
6.2安全生产隐患每周四进行上报,每月28日将本月的隐患及总结呈报公司安技科,并提出整改意见,并经安技科确认。
6.3隐患在未治理完成前必须每次都报,直至隐患整改治理完成,对于不报隐患的单位,公司不安排安措费用。
6.4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 A、B、C 级标准及时登记建档、及时实施监控治理、及时向上集团公司报告。
6.5对于排查出的 C 级隐患要定整改措施、定责任人、定督办人、定时间、定资金进行专项安排处理,由督办人进行跟踪复查验收整改效果。
6.6对于排查出的 A、B 级隐患,做到及时上报,由集团公司安监部负责挂牌督办整改验收;对集团公司安监部发现的 A、B 级隐患,下达的整改指令书,应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并按分级挂牌督办规定落实挂牌督办。
6.7对于集团公司安监部排查的 A、B 级隐患,应落实隐患治理的六项内容: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资金、整改督办人。
6.8在整改 A、B 级隐患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隐患排出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
6.9 A、B 级隐患整改到位后,及时向集团公司安监部上报整改内容,并申请验收;对验收审查合格的,应及时对隐患进行核销,对验收审查不合格的,应重新制定整改方案,继续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完成。
6.10 A、B 级隐患应及时上报集团公司安监部挂牌督办,由总经理亲自进行安排布置,落实人员、物资和资金,整改结束后由总经理组织进行验收合格后,申请集团公司安监部进行
验收审查,合格后及时核销。
6.11排查出事故隐患应根据隐患性质,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确认事故隐患的类别(A、
B、C 级),同时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责任人。
6.12 A、B、C 级隐患治理前,必须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制定、总经理批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
必须加强对隐患的监控,并告知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否则,不准从事相关作业。
6.13建立 A、B、C 隐患挂牌、建档制度,实行事故隐患跟综管理,并将验收结果存入事故隐患管理档案。
6.14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办公会议、安全检查和安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研究整改措施,对事故隐患进行监控,落实整改措施,防范事故发生。
6.15因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措施落实不力导致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7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