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三针治腰肌劳损
靳三针特效疗法(精华篇)

靳三针特效疗法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在国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坐骨针:坐骨点,委中,昆仑.坐骨点:在臀沟尽头水平、离开正中线旁开约3寸处。
委中: 在国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膝三针:双膝眼,血海,梁丘双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踝三针:解溪,昆仑,太溪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智针: 涌泉,泉中,泉中内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泉中:涌泉同足根连线中点。
泉中内:泉中穴内旁开1寸。
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天枢:在腹中部,当脐中下1寸.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尿三针:关元,中极,三阴交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中极: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三阴交:以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脂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三阴交:以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肥三针:中脘,带脉,足三里中脘: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带脉: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鼻三针:迎香,上迎香,印堂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上迎香: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踝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听会: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完骨: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舌三针:以拇指横纹压住下颌骨往后推后,指下就是舌1针,(也就是上廉泉穴),舌1针左右各旁开0。
不同针法对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疼痛症的疗效分析

两组 。( )皮 肤针 组 10例 :男 9 1 8 5例 ,女 8 5例 ;年 龄2 O岁 ~3 O岁 2 2例 ,3 1岁 ~4 0岁 2 9例 ,4 1岁 ~ 5 O岁 6 6例 ,5 岁 ~6 1 o岁 6 例 ,6 1 o岁 以上 2例 ,平 均年 龄 ( 58±1 .)岁 。病 程 2 5年 ~4年 ,平 均 4. 12 . ( .4± .8 3 1 0 9 )年 。其 中 ,腰肌 劳损 者 8 8例 ( 痛 Ⅲ 疼 级4 9例 ,Ⅳ级 3 8例 , V级 1 ) 例 ;增 生性 脊 柱 炎 者 9 2例 ( 痛 Ⅲ级 7例 ,Ⅳ 级 5 疼 O例 , V 级 3 5例 ) 。 ( )体针 组 10例 :男 9 2 8 3例 ,女 8 7例 ;年 龄 2 O岁
观察 指标 ,对 中 医皮 肤 针 、体 针 治 疗 疼 痛症 疗 效 加
2 治疗 方 法
2 1 针 具 选 择 与操 作 ( )皮 肤 针 组 :单 头 皮 肤 . 1 针 消毒 后 ,于 疼 痛 区局 部 或 循 经 轻 叩 , 以局 部 皮 肤 发 红为 宜 ;疼痛 明显 者 重 叩 ,稍 出血 为 度 。 ( ) 体 2 针 组 ;按 中医辩 证 确定 相应 俞 穴及 选 择 针 具 。包括 : 大肠 俞 、。 、华 佗 夹 脊 穴 、委 中 等 ,针 具 ∞ . 肾俞 3 4
炎则 为 7次 ,隔 日治疗 1 。 次
3 结 果
无法 忽视 ,不 干扰 日常 生 活 ; I 级 有 疼 痛 ,无 法 忽 V
米 ,干扰 注 意 力 ; V级 有 疼痛 ,无 法 忽 视 ,所 有 日
常活动都受影响 ,但 能完成基 本生理需要 ,如进食 和排 便等 ;Ⅵ级 存 在剧 烈 疼 痛 ,无 法 忽视 ,需 休 息 或 卧床 休息 。
中药三颗针用途

中药三颗针用途中药三颗针,一种神奇的草本植物,被誉为“绿色的瑰宝”,在中华医药宝库中独树一帜。
它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信赖,更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研究。
首先,三颗针具有出色的消炎作用。
其叶、茎、根均可入药,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挥发油和鞣质,对于各种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无论是感冒引起的喉咙肿痛,还是皮肤过敏导致的红肿瘙痒,三颗针都能迅速缓解症状,为患者带来福音。
其次,三颗针具有强大的解毒功能。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而三颗针正好能针对这些问题,清除体内的毒素,保护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同时,它还能缓解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此外,三颗针还有着显著的抗病毒作用。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际,人们更加关注中药的防治作用。
研究发现,三颗针中的有效成分能有效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这一发现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然而,尽管三颗针具有如此多的功效,却仍有人对其持有偏见。
他们认为中药作用缓慢,疗效不明显,甚至认为中药是“伪科学”。
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事实上,中药的疗效并非缓慢,而是温和而持久。
中药的作用是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正是中药的魅力所在。
总之,中药三颗针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信赖。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药的研究和发展,让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珍视这“绿色的瑰宝”,感受中药的神奇魅力。
针灸治疗是否有助于改善腰肌劳损?

针灸治疗是否有助于改善腰肌劳损?在日常生活中,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不少人在寻求缓解和治疗的方法时,会将目光投向针灸。
那么,针灸治疗到底是否有助于改善腰肌劳损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主要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腰部出现疼痛、酸胀、无力等症状。
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长期弯腰工作、久坐不动、腰部外伤未愈、过度劳累等。
这些因素使得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血液循环不畅,代谢产物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炎症和损伤。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腰肌劳损患者来说,针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针灸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当腰部肌肉受损时,往往会处于一种紧张收缩的状态,这不仅会加重疼痛,还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
针灸刺激相关穴位能够放松肌肉纤维,降低肌肉的张力,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其二,针灸有助于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
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组织的修复和代谢至关重要。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量,为受损的腰部肌肉和软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加速损伤的修复过程。
其三,针灸还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腰部的疼痛信号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的,而针灸可以干预神经传导,降低疼痛信号的传递,提高人体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从而缓解腰肌劳损引起的疼痛。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针灸治疗腰肌劳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手法。
常见的穴位如肾俞、腰阳关、命门、委中、阿是穴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腰部及下肢,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当然,针灸治疗腰肌劳损并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接受针灸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习惯。
靳三针

1.四神针组穴: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各一针。
主治:智力低下、神志障碍、头痛、头晕、中风偏瘫、五官疾病等。
2.智三针组穴: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前头痛等。
3.颞三针组穴: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面瘫后遗症、耳鸣耳聋、偏头痛、肢体感觉异常等。
4.脑三针组穴:脑户、左右脑空。
主治:平衡功能失调、眼底病。
5.晕痛针组穴:四神针、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神经衰弱。
6.定神针组穴:定神Ⅰ针:印堂上5分。
定神Ⅱ、Ⅲ针:阳白上5分。
主治:多动症、眩晕、眼球震颤、斜视、视力低下、前额痛、其它病种兼见双目无神者。
7.面瘫针组穴:第一组:阳白、四白、太阳;第二组:翳风、地仓透颊车、迎香。
主治:面瘫。
8.面肌针组穴:眼肌组:四白、下眼睑阿是穴;口肌组:地仓透颊车、禾髎、迎香。
主治:面肌痉挛。
9.叉三针组穴:太阳、下关、阿是穴。
主治:三叉神经痛。
10.舌三针组穴:上廉泉穴为第一针,上廉泉穴左右旁开0.8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流涎、中风舌强不语、语言不清、语言发育迟缓。
11.眼三针组穴:眼Ⅰ针:睛明穴上2分;眼Ⅱ针:下眼眶上缘,正对瞳孔;眼Ⅲ针:上眼眶的下缘,正对瞳孔。
主治:视神经萎缩、黄斑色素变性等内眼疾病。
12.鼻三针组穴:迎香、鼻通(上迎香)、攒竹(或印堂)。
主治: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衄。
13.耳三针组穴:听宫、听会、完骨。
主治:耳聋、耳鸣。
14.褐三针组穴:顴髎、太阳、下关。
主治:褐斑、黄斑、黑斑。
1.肩三针组穴:肩Ⅰ针:正对肩峰下凹陷处;肩Ⅱ针:肩Ⅰ针前约2寸凹陷处;肩Ⅲ针:肩Ⅰ针后约2寸凹陷处。
主治:肩周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2.手三针组穴:曲池、外关、合谷。
主治:上肢运动障碍。
3.手智针组穴:内关、神门、劳宫。
主治:弱智、多动症、失眠、癫痫、上1.坐骨针组穴:坐骨点、委中、昆仑。
百度百科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中文名称:腰肌劳损英文名称:lumbar muscle strain定义: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筋伤(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
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病。
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肌劳损与长期的不良姿势直接相关,患者首先要注意矫正姿势改变生活方式,尽可能穿平底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跟鞋。
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西医学名:腰肌劳损中医学名: 肾虚腰痛英文名称: lumbar muscle strain其他名称: 腰臀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所属科室:外科 - 骨科发病部腰部多发群体:长期保持坐姿者,中老年人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是治疗方法:黄 家 粉包 治疗特点:无 副 作用,效 果彻 底位:主要症状:腰部疼痛,腰骶部疼痛主要病因:腰椎退行性脊椎炎,棘上、棘间韧带慢性损伤,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劳累过度剂型:祖传外用中药目录编辑本段基本概述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
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
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1]编辑本段临床表现常见症状腰肌劳损的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
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腰背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僵硬、肌肉紧张等。
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具有较好的诊疗效果,下面是关于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介绍。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腰肌劳损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具体包括:1.望诊:观察腰背部异常症状,如肌肉紧张、肌肉萎缩、腰椎畸形等。
2.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病情相关描述和自述的症状表现,如腰部疼痛的性质、程度等。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以了解病因、发病机制等。
4.切诊: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以了解体内的阴阳失衡情况。
二、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常用方剂包括四逆汤、桂枝汤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合适的药材组方。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疼痛、舒缓肌肉紧张等。
2.中医推拿: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和调理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等。
3.中医穴位贴敷疗法:选择适当的穴位贴敷患者的腰部,如肾俞穴、脾俞穴等,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4.针灸治疗: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刺激患者的经络,如膀胱经、肾经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活血止痛、消肿等。
5.中医外治法:包括热敷、石灸、艾灸等方法,可以温热腰部、舒缓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三、中医调理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调理、锻炼等:1.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长时间站立、坐着或弯腰工作。
定期休息,适当进行腰部暖身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搬运。
2.饮食调理:适当加入一些益气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以补充体内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抵抗力。
3.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如腹部收紧、腰背部伸展等,有助于加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稳定性。
总结起来,腰肌劳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中医推拿、中医穴位贴敷疗法、针灸治疗、中医外治法等,同时还需调理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和锻炼习惯。
名老中医治疗腰肌劳损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腰肌劳损验方
对于腰肌劳损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草药的方剂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名老中医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的验方:
1.加味逍遥散:
•枸杞子15 克
•川芎10 克
•柴胡10 克
•白芍15 克
•生地15 克
•当归15 克
•罗布麻20 克
•川楝子10 克
•红枣10 克
•炙甘草6 克
上述中药混合制成颗粒或煎剂,具有舒经活血、祛风化湿的作用,适用于腰肌劳损引起的疼痛。
2.桂枝茯苓丸:
•桂枝6 克
•白芍6 克
•茯苓9 克
•生姜3 片
•大枣12 枚
•炙甘草3 克
•枳实3 克
上述中药煎剂制成丸,具有温经散寒、祛湿化痰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阻滞引起的腰肌劳损。
3.骨伤愈方:
•熟地15 克
•当归15 克
•白芍15 克
•桑寄生10 克
•斑蝥10 克
•红花10 克
•紫菀10 克
•巴戟天10 克
•独活10 克
•细辛6 克
上述中药混合制成颗粒或煎剂,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腰肌劳损引起的疼痛。
以上方剂仅供参考,治疗腰肌劳损应该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中医医生的具体诊断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在使用中草药治疗时,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确保合适的配方和剂量,并避免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三针治腰肌劳损
针灸治疗腰肌劳损这样做!
原创针灸老韩承真传医
发了不少期的中药方剂,今天发一期针灸的,毕竟针灸才是老本行。
这次说说腰肌劳损的针灸治疗。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
其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病因
1.急性腰扭伤后及长期反复的腰肌劳损。
2.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
3.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4.慢性腰肌劳损与气候、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
对于腰痛的治疗有很多穴位效果都不错,全身有140多个穴位都对腰痛有效,当然不可能全部扎上。
而且辩证尤为重要,病有来处,必有出处。
今天介绍的一些针灸方法都是比较有效的,针对腰肌劳损效果突出。
腰三针
取穴:肾俞(双),大肠腧(双),委中穴(双)。
方法:所有穴位直刺,得气后,肾俞穴、大肠腧穴补法,委中穴平补平泻。
可用电针仪取疏密波,每次四十五分钟,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寒湿重可加艾绒温针肾俞穴和大肠腧穴。
腰三针不同于现在的一针止痛等针法,一针虽然可止痛,但是不可能治愈,长期疗效略差,尤其对于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效果更差。
此三针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除湿去痹,行气活血的作用,取穴精简,效果宏大,是标本兼治的方法。
痞根穴治腰肌劳损
取穴:痞根穴,位于第一、二腰椎棘突旁开3.5寸处,左右各一穴,属于经外奇穴。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4寸针,从穴位之处最痛点进针45度角斜刺向脊柱方向2.5到3寸,得气后需有酸麻感传至大腿、膝部以及足部,然后用艾条温和悬灸痞根穴半小时左右,以皮肤潮红,微出汗效果最好。
十分钟行针一次,留针半小时,出针后拔火罐十分钟。
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
【按】另外如果有子宫肌瘤或者囊肿的采用针灸治疗可以针灸后重灸痞根穴,效果不错。
寒湿凝滞、血淤腰痛
取穴:合谷,二间,承山,昆仑,肾俞透志室。
方法:进针得气后,补合谷二间,泻承山,昆仑,肾俞透志室平补平泻。
每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本方法最适合尾骨连腰一片痛,为寒凝血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