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骶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RI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MRI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病变的早期诊断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其中,MRI成像技术的应用在肿瘤检测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MRI成像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及肿瘤检测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了MRI所要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MRI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分类MRI成像技术,即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得人体内部器官的详细图像。
MRI仪器中,人体内部被放入一个非常强大的恒定磁场(静态磁场),然后使用一定的磁共振脉冲序列来激发人体内部的水分子发生向不同方向的磁振动,再通过梯度场及接收线圈来接收被激发的信号,从而得到人体内部的图像。
根据不同的参数设置和获得的信息,MRI成像技术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分类。
例如,T1WI成像(计算机断层重建图像)可用于检测脑部、乳腺等部位的奇异恶性病变。
T2WI成像则适用于脊柱、胰腺等部位的检查,目前在肝脏肿瘤和骨髓瘤的诊断中极为有效。
此外,还有血管成像(MRA)、功能性MRI、弥散带权成像(DWI)等多种分类,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二、MRI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MRI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广泛。
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相比,MRI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大视场、无辐射等特点,因此更为适用于检测部位复杂或病变位置较难确定的肿瘤。
下面,我们将从临床应用实践的角度,探讨MRI成像技术在不同类型的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1. 脑部肿瘤检测MRI成像技术在脑部肿瘤检测中应用得最为普遍。
它不但可以精确地表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内部结构、形态、边缘界限等病理特征,而且还能提供针对性强的图像,对于复杂和难以判断的脑肿瘤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2. 乳腺肿瘤检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十分重要。
MRI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MRI成像技术可以在无疼痛的情况下,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对早期肿瘤的检出尤为敏感。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01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骶骨肿瘤的形态、大小、
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CT可以观察肿瘤对骶骨的骨质破坏程度,了解肿瘤
02 是否侵蚀骶骨周围结构,如骶髂关节、腰骶神经根等
。
03
CT检查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核素扫描等,这 些方法在骶骨肿瘤的诊断中应用较少。
超声可以用于浅表软组织肿瘤的检查,但对于深 部肿瘤效果不佳。
核素扫描主要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对于原 发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03
骶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良性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岛
恶性骶骨肿瘤的骨膜反应通常表现为Codman三角或"葱皮样"改变,这是恶性肿瘤生长迅速、骨膜反应强烈的表 现。骶肿瘤的鉴别诊断骶骨结核
骶骨结核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脓肿形成,常伴有椎间隙狭窄或消 失。与恶性骶骨肿瘤的鉴别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骶髂关节病变
骶髂关节病变如骶髂关节炎、致密性髂骨炎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髂骨侧密度 增高、骨质硬化,与恶性骶骨肿瘤的骨质破坏表现不同。
良性骶骨肿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 或椭圆形的孤立高密度影,边缘清晰, 无周围浸润。
骨软骨瘤
良性骶骨肿瘤中的骨软骨瘤在X线片 上表现为从皮质突向软组织的骨性突 起,呈菜花样钙化。
恶性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溶骨性破坏
恶性骶骨肿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广泛的溶骨性破坏,骨皮质变薄、断裂,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
骨膜反应
,但最终诊断仍需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引言在医学领域中,癌症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MRI利用磁场和无害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身体内部图像,能够提供非侵入性的、准确的肿瘤检测和评估。
本文将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其优势、限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优势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肿瘤检测中具有多个优势。
首先,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出人体组织的微观结构。
这种高分辨率图像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其次,MRI不使用任何放射线,相比于X射线或CT扫描,能够避免患者暴露在放射线的潜在风险下。
这对于长期的肿瘤监测非常重要。
此外,MRI还能够提供多个平面和视角的图像,从而允许医生更好地评估肿瘤的特征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在肿瘤检测中,MRI还能够提供功能性信息。
例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程度,从而检测和评估肿瘤组织中的异常扩散情况。
这对于识别肿瘤的早期阶段以及评估治疗效果非常有帮助。
另外,MRI还可以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注射磁共振造影剂来观察血流和血管的变化,从而评估肿瘤的血供状况。
限制虽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MRI设备昂贵,且需要专业的操作技术。
这使得MRI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难以普及和推广。
其次,MRI扫描的时间较长,通常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这对于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此外,MRI对于某些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如患有心脏起搏器或胸腔植入物的患者。
此外,MRI在肿瘤检测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虽然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但对于小尺寸的肿瘤或早期阶段的肿瘤,可能无法准确地检测和评估。
此外,不同类型的肿瘤在MRI图像上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和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磁共振成像谱分析应用于肿瘤诊断

磁共振成像谱分析应用于肿瘤诊断导言:肿瘤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
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血液检测和组织活检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谱分析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无辐射扫描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肿瘤诊断领域。
本文将探讨磁共振成像谱分析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谱分析的原理磁共振成像谱分析,简称MRS,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探测物体内特定核自旋的技术。
通过对核自旋共振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可以获得物质的代谢信息和化学组成。
MRS技术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内代谢物的含量和分布,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二、磁共振成像谱分析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1. 肿瘤定量化磁共振成像谱分析可以通过测量特定代谢物的浓度,对肿瘤进行定量分析。
例如,测量肿瘤组织内的乳酸浓度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缺氧状态,进而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此外,MRS还可以测量肿瘤内的氨基酸、脂质和糖类等代谢物质的浓度,为肿瘤的分类和分级提供重要参考。
2. 早期肿瘤检测磁共振成像谱分析在早期肿瘤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肿瘤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细胞代谢的改变,MRS技术可以检测到代谢物质的异常变化,从而早期发现和诊断肿瘤。
例如,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可以通过MRS技术测量乳腺组织内的胆碱浓度进行。
此外,通过对结肠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研究发现,MRS技术可以检测到肿瘤组织中乳酸浓度的增加,从而帮助早期诊断。
3. 肿瘤治疗效果评估磁共振成像谱分析还可以用于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估。
由于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和化疗会导致肿瘤细胞的代谢改变,通过MRS技术可以观察到代谢物质的变化,从而评估治疗的效果。
例如,研究发现对于脑肿瘤的治疗,MRS技术可以评估治疗后的肿瘤生物学变化,如细胞凋亡和坏死。
此外,MRS还可以帮助评估肿瘤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磁共振成像谱分析还可应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1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1
3 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
1 恶性 淋巴瘤
1
1
影像学表现
• 除1例骶骨骨母细胞瘤仅只做常规X线检查外, 其余32例中有常规X线、CT与MRI检查者11例, 有 常 规 X 线 与 CT 检 查 者 10 例 , 有 常 规 X 线 与 MRI检查者11 例。
• 影像学上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呈溶 骨性。其内见有不规则小梁残留,与骨巨细胞瘤表现 相似,但通过细微观察发现病灶周围骶骨有浸润累及 改变。本病术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均通过穿刺活检 而确诊。
女性 24岁
骶骨单发性骨髓瘤
骶骨单发性骨髓瘤
骶骨单发性骨髓瘤
骶骨单发性骨髓瘤
骶 骨 单 发 性 骨 髓 瘤
• 影像学上表现:1)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要 特征者有24例。2)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同时伴 弥漫性骨质浸润为特征者有3例。3)具有特征 的骨质破坏者有2例。4)以软组织肿块为主伴 溶骨性或浸润性骨质破坏者有3例。5)弥漫性 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要特征者1例。
讨论
• 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较少发生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 发生于残余的脊索组织。骶尾椎是脊索瘤最好发部位占 50%-60%。好发中老年,男与女之比为2:1左右,本组 13例,发病年龄为34-74岁,平均57.3岁,男与女之比为 8:5。
Case1 女性 24岁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巨细胞瘤
骶 骨 巨 细 胞 瘤
Case2男,26,腰腿痛半月。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巨细胞瘤
Case3 男性 35岁 骶骨巨细胞瘤
骶骨巨细胞瘤
MRI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

a d sme o h m t n o fte wi MDC .R嘲 l Al c s sicu e iee tlso xe t a d lc t n MRIsg a ne s is h T 】 地 l a e n ld d df rn ein e tns n o ai s f o in litn ie , t
及 肠 内容 物 重 叠 较 多 , 临 床 上 诊 断 较 为 困 难 。相 比于 X 线 在
的重 叠 影 较 多 、 T对 软 组 织 及 骨 髓 浸 润 情 况 不 敏 感 . I C MR 能
用 脊 柱 或 者 腹 部 线 圈 , 例 均行 T E序 列 TWIT iE 4 0 每 S (R -0~ f
对 比齐 为 G — T AO。 0 dDP
像科 自 20 0 8年 2月 至 2 1 0 0年 3月 期 间 经手 术 、病 理 或 随 访
证 实 的 MR 病 例 , 行 回顾 性 分 析 总结 , 告 如 下 。 I 进 报
2 结 果
脊 索 瘤 1 例 . 为 男 性 , 龄 4 ~ 8岁 , 均 年 龄 5 . 1 均 年 96 平 66 岁 , 中, 其 9例 X线 片可 见 大 片溶 骨 性破 坏 , 以椎 体 下 部 多 见 . 瘤 内可 见 分 散 的 钙 化 和 残 存 的不 规 则 的 骨 嵴 . 2例 X 线 片未
中脊 索 瘤 1 例 , 骨 肉瘤 1例 , 巨 细 胞 瘤 3例 , 移 瘤 8 1 软 骨 转
例 , 经 源 性 3例 。 有 病 理 经 x 线 及 MR 检 查 , 分 行 多 排 神 所 I 部 螺旋 C ( C ) 查 。 T MD T 检 就诊 时部 分 患 者 有 骶 尾 部 疼 痛 病 史 , 并
磁共振成像(MRI)在骨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206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0月 第4卷第19期与X 线摄片相比,骨显像发现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更快,可能提早3个月~6个月。
MR 检查对于恶性肿瘤早期骨转移的敏感度较高,由于骨转移与多数原发于骨组织的恶性肿瘤相似,骨髓内的脂肪成分逐渐被肿瘤细胞所取代,极易出现特征性MR 信号。
MR 检查可清晰显示患者的局部软组织肿块,对于骨转移患者来说,骨转移所导致的病理性压缩骨折,常难以同良性椎体骨折区别开来,而应用MR 检查就可提供鉴别信息[5-6]。
在恶性骨折发生时,MR 检查可显示椎体内的异常信号及其他部位的特征性异常信号等,而良性椎体骨折在一般情况下,呈现楔形状态,MR 检查的信号正常,由此可对良性骨折与恶性骨折进行分辨,此外,MR 检查还可清楚显示椎旁软组织肿块。
尽管MR 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检出率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并不适用于常规的身体检查,一般恶性肿瘤患者的筛选仍然选用骨放射性核素扫描,但以上检查方式无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骨转移时,则需应用MR 检查。
溶骨性骨转移一般表现出长T1及长T2的异常信号,以脂肪抑制T 2WI、SE T 1WI 序列显示较为清楚,单纯的T 2WI 常因病灶及骨髓内脂肪缺乏对比,从而难以清晰显示。
病灶的信号强弱多以均匀形态出现,大小及范围不定,边界不清,可单发,但多以团块状为主,少数呈现出均匀且弥漫性的改变。
对于脊髓转移者来说,转移所导致的病理性压缩骨折,常常难以与良性椎体骨折相鉴别,而应用MR 检查,则可提供可靠的鉴别信息。
对于成骨型骨转移,由于病灶区域的骨质成分较多,因此在T 2WI、SE T 1WI 序列上均表现出明显低信号区,但以SE T 1WI 显示更为清楚。
对于混合型骨转移,与溶骨型相比,混合型的MR 信号及形态改变与其即为相似,但信号强度并不均匀。
本研究结果显示,58例患者经SPECT 检查检出44例,敏感度为75.9%,经MR 检查检出53例,敏感度为91.4%,高于SPECT 检查;提示与SPECT 检查相比,MR 检查的准确性更高,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检出率;19例患者再行检查,可检测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病灶变化情况,MR 可清晰显示恶性肿瘤对神经根及脊髓等的侵犯情况,提示MR 检查更具优越性,联合应用可实现对恶性肿瘤早期骨转移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进而为患者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骨转移病灶情况的实时监测,对于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
MRI对骶部硬膜外囊肿的诊断意义

MRI对骶部硬膜外囊肿的诊断意义摘要目的: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分析。
方法:本组12例均行腰骶部及盆骨X线片检查,其中9例行CT扫描,11例行MRI检查,5例行脊髓造影。
结果:本组影像检查X线诊断率14%,CT诊断率50%,MRI、脊髓造影检查诊断率100%。
结论:骶部硬膜外囊肿影像学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对该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本组12例通过影像的各种检查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影像诊断价值。
关键词骶部硬膜外囊肿诊断影像学MRI扫描骶部硬膜外囊肿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椎管内良性肿瘤,也是引起腰腿疼痛的原因之一,以往因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得不到有效治疗。
2004~2007年对12例骶部硬膜外囊腫行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现结合影像学的检查分析加以讨论。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男女比例12:1;年龄28~66岁,平均47岁;发病时间05~2年。
临床症状:腰骶部钝痛11例(95%);下肢放射性疼痛9例(75%);运动后异常(58%);感觉异常7例;无症状2例。
本组12例均行腰骶部及盆骨X线检查,其中11例行MRI检查,9例行CT扫描,5例行脊髓造影。
结果本组术前9例临床误诊为其他疾病,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症等约75%。
X线片阳性表现2例,诊断率约167%;CT阳性表现4例,诊断率444%;MRI检查11例,诊断率100%。
1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硬膜外囊肿,其中椎管内型9例、椎管外型2例、混合型1例。
本组5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症,2例合并先天性隐性骶椎裂。
手术后2例仍感腰骶疼痛,其他未发现症状加重和复发病例。
讨论骶部硬膜外囊肿是临床发病率极低的椎管内良性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源于硬脊膜或蛛网膜组织。
在椎管内生长,造成椎管腔改变的为椎管内型,来源于硬膜囊下方,发病率约70%;通过椎间孔或骶骨裂孔在椎管外生长,造成骶椎管外骨质改变者椎管外型,来源于神经根的硬膜袖处约15%;两者兼有者称为混合型约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在骶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目的探讨mri在骶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均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其中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转移瘤25例,软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小圆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白血病3例,淋巴瘤5例,骨髓瘤2例。
所有病例均行x线及mri检查,部分行ct、ect检查。
分析其mri表现。
结果各种骶骨肿瘤的mri征象包括:病灶不同的中心位置及范围,mri信号特点,骶骨破坏、骶管、骶孔扩大变形,软组织肿块、病灶内钙化及骨嵴形成,髓腔浸润。
结论mri是骶骨肿瘤的诊断的重要方法,其多断面成像对骶骨肿瘤显示清晰,结合磁共振新技术的使用,对骶骨肿瘤的诊断、治疗更具临床意义。
【关键词】骶骨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显像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sacrum tumorshe dong ,wang li,lu jian ping,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chang hai hospital,the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tary,shang hai 20043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sacrum mri appearances of 56 cases of sacrum tum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including chordoma(n-7), giant cell tumor(n-2), neurogenic tumor(n-6),metastasis(n-25), chondrosarcoma(n-1), synovio-sarcoma(n-1), lymphomyeloma(n-1), teratoma(n-1),haemangioma (n-2), leucocythemia(n-3),lymphoma(n-5) and myeloma(n-2).all cases were studied with x-ray plain films and mri,partly of them with ct and ect. results characteristic mri signs in all kinds of sacrum tumors: different ranges and location,mri signal intensity,sacrum destruction, sacral canal and sacral foramen defor-mation, soft tissue mass, calcification and remaining bone crista, bone marrow infiltration.conclusion mri is effective in the imaging diagnosis and has important guide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sacrum tumors,with new methods of mri.[key words] sacrum;tumor;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diagnotic imaging骶骨位于脊柱末端,位置深在,其肿瘤种类繁多、影像表现复杂,加上与周围盆腔结构关系密切,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在日常工作中诊断难度较大。
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能多断面任意成像,相比x线、ct能清晰显示骶骨破坏、骶丛神经、骶管结构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在肿瘤术前诊断及指导治疗方面均发挥巨大优势。
笔者搜集我院自2004年12月致2006年7月期间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资料完整的骶骨肿瘤56例,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共收集56例,男41例,女15例。
年龄14-75岁,平均46岁。
其中脊索瘤7例,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转移瘤25例,软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小圆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血管瘤2例,白血病3例,淋巴瘤5例,骨髓瘤2例。
除体检时发现5例外,患者就诊时大多有长短、轻重不一的骶尾部疼痛病史,部分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可合并有臀部、下肢和会阴部麻木,括约肌功能改变。
腹部可探及肿块4例,肛检发现骶前包块11例。
2.成像方法患者均摄骶骨x线平片(正、侧位)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部分行ct和ect扫描。
mri采用siemens impact 及symphony和avanto 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完成,腹部线圈体表线圈或脊柱相控阵线圈。
每一例均行tse序列t1和t2wi矢状及横断扫描,部分加做冠状位扫描及梯度回波序列和脂肪抑制序列。
t1wi tr500-800ms,te10-15ms;t2wi tr3000-4000ms,te110-120ms。
层厚5-10mm,层间距0-3mm,矩阵256x256,fov200-400mm。
均行mri(/kg)增强扫描。
结果1.脊索瘤(7例)x线骶骨中心膨胀性或溶骨性破坏,以骶椎下部多见(5例)。
肿瘤大小不一,部分边缘不规则钙化,瘤内有较多残存骨嵴和(或)钙化,侧位像骶椎前方有破坏。
mri显示骶尾部肿块呈分叶状,与周围分界不清,向前推移直肠、子宫、膀胱等盆腔器官。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stir显示病灶高信号更为清楚,未见坏死囊变,增强后均匀强化。
4例侵犯髓腔。
(如图1)2.骨巨细胞瘤(2例)x线骶骨上部偏心性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薄,1例如“肥皂泡”样,边界清楚无硬化,内有残存骨嵴呈分隔状。
mri显示病灶均以s1-2为中心,向前形成巨大软组织包块,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缘呈线样低信号环圈。
(如图2)3.神经源性肿瘤(6例)2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鞘瘤。
x线骶骨上部嚢样透亮区,呈膨胀性生长,边缘锐利,轻度硬化。
5例见单侧骶孔扩大,侵及骶管内。
周围软组织巨大以骶前为主,未见钙化。
mrit1wi 为低信号,t2wi为略高或高信号,骶孔扩大、变形甚至破坏。
(如图3)4.转移瘤(25例)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5%,其中肺癌12例,乳癌1例,肝癌3例,前列腺癌3例,肾癌1例,结肠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原发灶不明3例。
x线因原发病灶、破坏程度不同,而表现不一,伴有胸腰椎及髂骨多发破坏。
溶骨性转移23例占绝大多数,骶骨呈嚢样骨质缺损区或虫蚀样破坏,边界不清,融合呈片,没有骨膨胀及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较少;mri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肠癌1例呈多个环状强化。
2例成骨性破坏均为前列腺癌转移,x线呈斑片状致密影;mrit1、t2wi均为低信号。
5.软骨肉瘤(1例)骶骨破坏程度轻,轻度膨胀,突出致骶骨轮廓外,边界模糊,形成骶前巨大软组织肿块,内有点状、环状钙化,骶孔未见扩大。
mri软组织信号不均,t1wi为等信号为主,t2wi为等高混杂信号,钙化为低信号。
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环形、不规则形强化。
(如图4)6.滑膜肉瘤(1例)x线骶骨破坏不显著,周围软组织内密度增高,边界不清,内有斑点样钙化。
mri 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高混杂信号,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直肠向右前移位,臀部肌肉间隙不清。
7.小圆细胞瘤(1例)骶2-3呈溶骨性破坏,周围见板层状骨膜反应,无钙化。
mri骶骨形态尚好,软组织肿块不明显,表现为骶2-3t1wi低、t2wi高信号,增强后呈斑片状强化。
8.畸胎瘤(1例)x线平片盆腔巨大软组织肿块,内有点样钙化,骶骨破坏不明显。
静脉肾盂造影见膀胱受压移位。
mri直肠和骶骨之间嚢实性肿块,壁光整。
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内有多发钙化影,直肠、膀胱受推移。
9.血管瘤(2例)2例均无阳性体征,在体检或因腰突症而发现。
x线表现骶骨骨质密度略减低,mri 显示骶骨上小类圆形t1wi低,t2wi为等信号影,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10.其他(10例)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中轴骨呈广泛骨质稀疏,甚至嚢样骨质破坏。
mri 脊柱呈t1wi弥漫低信号,信号强度低于椎间盘;t2wi 为弥漫高信号,stir上呈明显高信号。
1例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在骶尾骨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如图5)。
骨髓瘤骶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楚,形成向前方生长的软组织肿块。
mri为t1wi等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讨论1.骶骨肿瘤一般特点骶骨发生与解剖骶椎位于中轴骨末端,属于软骨内化骨,在发育过程中,骶骨椎体及附件成分骨化中心一般于5~6个月出现,3~6岁闭合。
因此在骶骨部位各种干细胞及破骨细胞生长活跃,成为骨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1]。
根据解剖特点将其分为骶骨、骶孔、骶管和骶旁软组织,骶管内有马尾及终丝,骶孔内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骨两侧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下缘和尾骨形成关节,骶前有直肠、膀胱、子宫等盆腔脏器。
发病率骶骨肿瘤发病率不高,据文献报道,发生于骶骨的良性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发生于骶骨的恶性骨肿瘤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其中脊索瘤占50%[2]。
骶骨作为脊柱的一部分,发育过程中包绕脊索,因此是脊索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分别为原发性肿瘤的第一及第三位[3]。
骶骨还是长骨以外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也是骶骨原发肿瘤的常见病变,占骶骨肿瘤的第二位。
其他骨肉瘤、软骨肉瘤、滑膜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血管瘤等偶有发生。
继发性肿瘤中以转移瘤最为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在骶骨可有继发改变,骶骨还可有起自淋巴结外的原发淋巴瘤。
肿瘤起源起自骶骨的肿瘤:脊索瘤、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肉瘤、软骨肉瘤、骨母细胞瘤及转移性肿瘤等;起自骶管的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神经母细胞瘤);起自骶骨骨髓的肿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起自骶骨邻近结构的有滑膜肉瘤、畸胎瘤、韧带样纤维瘤、纤维脂肪血管瘤等。
临床表现根据肿瘤发现早晚,生长部位、大小、生长方式,邻近脏器、血管及神经受压、受累程度,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早期症状可不明显,逐渐表现为慢性骶尾部或腰腿痛、臀部放射痛,会阴与下肢感觉障碍,大小便习惯、性状改变等。
67%-96%病人可通过肛门指诊触及骶前肿瘤[4],可初步判断肿瘤部位、质地、活动度、与盆腔脏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