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处理

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处理目的探讨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通过对该院骨科自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骶骨肿瘤患者共45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骶骨肿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切口感染、伤口不愈合、脑脊液漏、胃肠功能减弱和术中术后大出血。
45例骶骨肿瘤患者,术中无一例死亡,切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10例,切口感染5例,术后大出血2例,术后胃肠功能减弱23例,脑脊液漏患者3例。
结论骶骨肿瘤术具有较大的风险,术后积极护理密切观察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标签: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护理骶骨是连接骨盆与脊柱的重要关节,承受着整个上半身的重量,由于骶骨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就诊时肿瘤体积已经发展较大,加之骶骨周围有许多血管和重要器官,容易引发术后大出血,因此,骶骨肿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骨外科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
该文对2008年10月—2012年10月该院骨科收治的骶骨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骶骨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院骨科自共收治骶骨肿瘤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介于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35岁;肿瘤性质包括原发性恶性肿瘤17例,原发性良性肿瘤8例,骶骨转移肿瘤9例,骨巨细胞肿瘤9例;肿瘤体积最大直径为11 cm,最小直径为1 cm;24例单纯切除肿瘤或者刮除,21例肿瘤大块切除;21例同期行腰骶椎后路内固定,24例为固定。
1.2 治疗方法后方入路:该院对大部分骶骨肿瘤患者采用后方入路,对于S2以上高位骶骨且软组织包快巨大,需要先进行前路手术游离肿块,再行后路手术。
后方入路,先将双侧的臀肌和竖脊肌向两侧牵开,触及尾骨尖并将周围的软组织剥离,然后由下到上依次切断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及梨状肌,用手指分离骶前筋膜,这时注意保护直肠,并用湿纱布塞于直肠与骶骨前方的软组织间隙,将直肠推向前方。
手术切口感染护理综述

手术切口感染护理综述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明显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影响了病人的预后,还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费用,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我们通过从手术室管理的角度分析与手术切口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1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1.1患者方面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患有基础疾病的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可造成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过度肥胖的患者因体壁脂肪组织过多,使手术切口过大,均易造成切口感染;患者术前住院时间越长,医院内耐药菌株在患者体内定植就越多,也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危险性。
1.2手术方面1.2.1备皮方式及时间按照传统的术前准备,是在手术前一天剃毛,因为剃刀容易划伤皮肤,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增加了较深皮肤层细菌的定植,且在备皮后不做常规清洗,术后易发生感染。
1.2.2手术室环境因素的影响空气污染是术中外源性细菌种植的主要来源,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与切口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1]。
另外有有报道若手术室温度<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低温,择期大肠手术期间发生低温的患者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左右[2]。
1.2.3手术时间过长有研究表明手术时间每增加1h,切口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45倍[3]。
手术切口的细菌30%是由于手术室中的细菌直接落入引起的,时间越长落入切口的几率和数量就越多,术后感染率也就越高。
1.2.4手术器械和物品消毒灭菌不达标手术器械和物品消毒不规范,未按要求使用压力蒸汽灭菌,仍采用化学浸泡方法,浸泡的时间、浓度不够,使手术器械未达到灭菌的目的;使用虽经灭菌处理但已超过有效期的器械和物品,或使用虽未超过有效期但已被污染的器械,如无菌包布潮湿的器械包,均可将细菌带入手术部位而造成术后切口感染。
术后感染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引言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术后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因此,加强对术后感染的管理和预防,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术后感染护理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
二、术后感染护理问题1. 术前准备不足术前未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未进行针对性的术前准备,如手术部位皮肤清洁、肠道准备等,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2. 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如无菌操作不严格、器械消毒不彻底等,可能导致术后感染。
3. 术后护理不到位术后护理措施不到位,如伤口换药不及时、患者营养状况不佳、环境不卫生等,均可引发术后感染。
4.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如剂量不足、疗程过短、联合用药不当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感染难以控制。
5.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如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肥胖等,也是术后感染的重要诱因。
三、术后感染护理措施1. 术前准备(1)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情、病史及手术风险。
(2)做好手术部位皮肤清洁,术前一日使用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3)肠道准备:根据手术部位及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肠道准备。
2. 手术操作规范(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器械、手术部位、医护人员等符合无菌要求。
(2)器械消毒彻底,避免交叉感染。
3. 术后护理(1)伤口护理:及时进行伤口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加强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提高患者免疫力。
(3)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4. 抗生素使用(1)根据患者病情、感染部位及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2)严格控制抗生素剂量、疗程,避免滥用。
(3)监测抗生素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患者自身因素(1)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术后感染的认识。
(2)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定义及分类 (4)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5)3.1 医源性因素 (5)3.1.1 手术操作不当 (7)3.1.2 无菌操作不严格 (8)3.1.3 患者自身因素 (9)3.2 物理性因素 (10)3.2.1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 (11)3.2.2 手术环境污染 (12)3.3 生物性因素 (14)3.3.2 病毒感染 (16)3.3.3 寄生虫感染 (16)四、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18)4.1 加强术前准备 (19)4.1.1 严格筛查患者 (20)4.1.2 消毒与灭菌 (21)4.2 优化手术操作 (22)4.2.1 规范手术流程 (23)4.2.2 提高手术技能 (24)4.3 严密术后管理 (25)4.3.1 观察伤口情况 (27)4.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27)4.3.3 加强患者护理 (28)五、结论 (30)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31)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患者康复时间,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分析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 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手术技巧、患者身体状况、术后护理等。
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无菌操作规范的普及,大多数手术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原因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原因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病情。
手术切口感染是目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外源性原因1.手术部位清洁不彻底:手术前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切口消毒,或者是消毒不充分,导致手术部位存在大量细菌,从而造成感染。
2.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医生、护士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如无菌手套更换不及时、操作器械没有进行有效灭菌等,均会导致手术切口感染。
3.手术器械或材料有缺陷: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或材料存在缺陷,如缺少有效的防护措施、缺乏有效的杀菌消毒措施,会引发手术切口感染。
二、内源性原因1.患者自身因素:某些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因素,使其更容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如年龄较大、免疫功能下降、严重的基础疾病、糖尿病、肥胖等。
2.患者肠道细菌定植:患者自身肠道内的一些细菌可能会通过手术切口感染到手术部位,特别是在腹部手术中更为常见。
三、其他原因1.术前准备不完善:患者术前的检查不充分,导致手术时未发现潜在感染因素,如未发现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
2.麻醉操作不当:麻醉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入细菌,导致手术切口感染。
3.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使得患者的抵抗力不断下降,细菌有更多的机会侵入手术切口。
4.手术切口修复不当:手术后切口不好的修复,可能存在皮肤下积脓或草率包扎等问题,增加了感染发生的风险。
5.环境感染:手术室环境不洁净,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会对手术切口感染起到催化作用。
手术切口感染是多因素造成的病情,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的准备和充分的防护措施,同时术后对于切口的护理和消毒也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确保手术切口的无菌状态,以预防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影响着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
盲目使用抗生素、依赖抗生素,使外科感染雪上加霜。
降低外科感染率,减轻手术病人不应有的痛苦、残废甚至死亡,就应从基础出发,根据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针对伤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御对策。
1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
感染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正常人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部、胃肠道等,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有些为暂时停留,有些则长期寄居,可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疾病。
2形成伤口感染的因素2.1年龄、营养不良、肥胖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术后易发生感染。
前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后者机体免疫力降低。
皮肤黏膜防御功能、抗体生成能力、白细胞吞噬能力可因营养不良而受影响,特别是白蛋白缺乏时,中性白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补体功能、炎症反应能力均减弱。
肥胖病人由于脂肪的血循环较差,在手术中脂肪细胞难免较多损伤,因此不易准确止血和消灭无效腔,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较高。
2.2 糖尿病此类病人易发生感染。
2.3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和不定型化,造成损伤大、出血多,不可避免地影响脏器的功能,为某些致病菌的异位创造了机会。
2.4 休克、肾上腺素药物及寒冷这些因素可以引起持久性的血管收缩,延迟中性白细胞进入组织,持久的低血压可使巨噬单核细胞功能减退。
2.5免疫功能低下如癌症,显著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2.6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一批免疫抑制者,由于发生免疫缺陷易感染。
2.7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机体菌群失调,抑制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感染。
3手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3.1手术区皮肤的准备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皮肤或剃毛后距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感染率增高[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骨科手术是外科中易见的一种手术,大多属于开放性切口,发生感染现象较多。
通过对骨科手术的分析与研究,对预防骨科手术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为防治及减少骨科手术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骨科手术切口外科感染一、前言由于骨科病人大多数在发病以前,或者是术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肌体组织遭到破坏,或者是体液大量渗出从而破坏了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导致感染的机率较大,切口感染不仅危胁到患者的康复,严重的还能够威胁到患者的人身安全,所以避免骨科切口的感染,成为手术中或手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二、骨科手术感染概述在医院外科手术中,骨科手术较为常见,且由于骨科手术引起的感染,成为了骨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并且在骨科手术中,大多数患者年老体弱,并且局部血液供应不足,一旦手术,恢复需要的时间都比较长。
然而术后必须要卧床休息,一旦伤口愈合延迟或者是引起感染,这两种现象均可导致骨髓炎的发生,从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所以在骨科手术后避免伤口感染已成为骨科手术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判定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标准,主要是依据我国卫生部医政司所制定的有关手术切口感染标准来进行的。
在切口部位,一旦出现了疼痛、发热以及肿涨有发红的现象,并且在手术完成并进行拆线的过程中或者是以后,通过伤口或者是缝线口有脓液渗,或者是在筋膜组织上发生浓性渗出物的现象,无论是否通过化验及检验,均可认定手术切口出现了感染的现象,要必须采取及时的治疗。
三、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的因素1.抵抗力低下导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由多方面原因组成的,病人由于在手术前和手术的过程中均有可能失血,造成体液丢失过多,以及身体的第一道屏障——皮肤受到了较大的破坏,肤体的伤害导致病患者食欲下降,严重的会无法进食从而导致了患者的营养无法进行供给,从而引起抵抗力迅速下降、免疫力低下,在这种情况下,病患者伤口感染的机率较多,同正常人比较,要多出7倍以上,这种病人的抵抗能力几乎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为医院感染的第三大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院内的因素分析中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标签: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指手术期(或围手术期以后)发生的感染,是手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受多种因素影响。
手术切口感染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危因素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1.1切口等级分类目前公认的切口的等级来源于Berard标准,分为I类(清洁切口)即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现象;II类(清洁—污染切口)即切口有轻微感染,表现为轻微红肿,但没有出现肿胀和硬结;III类(污染切口)即切口感染明显,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和硬结;IV类(淫秽—感染切口)即切口感染严重,有脓液形成,表面发亮,需要重新敞开引流。
1.2切口感染标准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⑥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⑦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3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各类切口的感染率是不一致的,Ⅱ、Ⅲ类切口是预防感染的重点。
II类切口为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属内源菌,多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和腹腔感染性渗液,占切口感染的绝大部分。
Ⅲ类切口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病人和病房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灭菌不合格的器械、物品及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郑艳;田凤娟;王艳君;张敏;赵亮;陈从;刘雪会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年(卷),期】2022(37)6
【摘要】目的探究骶骨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110例,分析骶骨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以及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110例患者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共出现切口感染22例,感染发生率为20.00%(22/110)。
依据手术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2例)及非感染组(88例);感染组存在放疗史、手术时间>6 h、放置内固定、术后直肠破裂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史、手术时间、放置内固定、术后直肠破裂是影响骶骨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时需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治疗史,注意控制手术时间,放置内固定时对患者情况进行严格评估,掌握适应证,围术期还应做好胃肠道准备,控制与直肠切口的距离,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风险。
【总页数】3页(P991-993)
【作者】郑艳;田凤娟;王艳君;张敏;赵亮;陈从;刘雪会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
【相关文献】
1.骶骨肿瘤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2.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4.妇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手术室干预措施
5.乳腺癌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