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合集下载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

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100首(含答案)助力中考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100首(含答案)1. 约客①赵师秀黄梅时节②家家雨③,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④。

注释: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发挥你的想像,用自己的语善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赏析名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3. 【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乙】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②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登金陵凤凰台》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第1页,共114页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②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

③日:帝王的象征。

【乙】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是“愁”,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在“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杜甫诗两首〖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一)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万枝,XXX掩映XXX迟。

我想起你,你的心像西江水,日夜流淌不停。

1、XXX和万枝对应的是枫叶,重复的“枝”字加强了枫叶的形象,表达出枫叶茂盛的景象。

2、江桥掩映XXX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边夕阳下的景色,令人想象江水和帆船的缓慢流动。

二)渡汉江(唐)XXX岭外音书断,经XXX。

离家久了,音信断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冬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到故乡,我却有些害怕见到亲人,不敢主动询问他们的消息。

1、外、断、复三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远离家乡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

2、作者不敢主动询问来人,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既渴望家人,又害怕失望和伤心。

三)闺怨(唐)XXX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XXX都飞走了,我写信寄不出去,愁绪纷杂,梦境也难成真。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我希望自己能像孤月一样,照亮伏波营的黑暗。

1、孤字可以理解为寂寞、孤独,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独立,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和个性特点。

2、通过描绘思妇的心情递进,表达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XXXXXX接水为乡,君去XXX正渺茫。

我和XXX一起生活在荆州和吴县之间的水乡,现在他离开了,漫长的XXX在他面前无边无际。

日暮征帆何处泊?XXX一望断人肠。

夕阳西下,他的帆船驶向何处?他的离去让我感到无尽的伤痛。

1、以XXX之口,表达了他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不舍。

2、XXX渺茫,与XXX的离去相呼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寒冷的灯光下无法入眠,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故乡今夜思千里,XXX明朝又一年。

今夜,我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我的白发在明天又要增加一年。

1、XXX形成对比,加强了孤独的感觉。

2、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古诗词鉴赏100首

古诗词鉴赏100首

古诗词鉴赏100首1. 《登鹳雀楼》——王之涣2.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3. 《出塞》——王昌龄4.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5. 《闺怨》——王昌龄6. 《送柴侍御》——王昌龄7. 《鹿柴》——王维8. 《竹里馆》——王维9. 《送别》——王维10. 《相思》——王维11.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1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13.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14. 《山中》——王维15. 《静夜思》——李白16. 《望庐山瀑布》——李白17. 《早发白帝城》——李白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19. 《赠汪伦》——李白20. 《望天门山》——李白2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2. 《峨眉山月歌》——李白23. 《军行》——李白24.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25. 《绝句二首》——杜甫26. 《绝句四首》——杜甫27. 《八阵图》——杜甫28.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29. 《漫兴九首·其五》——杜甫30. 《赠花卿》——杜甫31. 《春望》——杜甫(此为五绝变体)32. 《逢入京使》——岑参3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34. 《碛中作》——岑参35. 《题都城南庄》——崔护36. 《滁州西涧》——韦应物37.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38. 《塞下曲六首·其三》——卢纶39.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40.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41.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42. 《乌衣巷》——刘禹锡43. 《石头城》——刘禹锡44. 《秋风引》——刘禹锡45. 《望洞庭》——刘禹锡46.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47. 《问刘十九》——白居易48. 《宫词》——张祜49. 《题金陵渡》——张祜50. 《清明》——杜牧51. 《山行》——杜牧52. 《江南春》——杜牧53. 《泊秦淮》——杜牧54.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55. 《赤壁》——杜牧56. 《贾生》——李商隐57. 《夜雨寄北》——李商隐58. 《嫦娥》——李商隐59. 《登乐游原》——李商隐60. 《隋宫》——李商隐61. 《寻隐者不遇》——贾岛62. 《剑客》——贾岛63. 《题李凝幽居》——贾岛64.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65.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66. 《江雪》——柳宗元67. 《渔翁》——柳宗元68. 《过分水岭》——温庭筠69. 《瑶瑟怨》——温庭筠70.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此为五绝变体)71.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72. 《咏柳》——贺知章(此为五绝变体)73. 《宿建德江》——孟浩然74. 《春晓》——孟浩然75.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76. 《早梅》——张谓7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78. 《听弹琴》——刘长卿79.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80. 《春怨》——金昌绪81. 《渡汉江》——宋之问82. 《山中问答》——李白(也有版本作《山中答俗人问》)83.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84. 《观祈雨》——李约85. 《三衢道中》——曾几86. 《约客》——赵师秀87.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88.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89.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90.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91. 《游园不值》——叶绍翁92. 《夜书所见》——叶绍翁93. 《乡村四月》——翁卷94. 《墨梅》——王冕95. 《石灰吟》——于谦96. 《竹石》——郑燮97.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龚自珍98. 《夏日绝句》——李清照99. 《示儿》——陆游10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阅读理解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②当户理红妆()第①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了什么?木兰代父从军的事例,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___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______ 的意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共26页文档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共26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 习题及答案)资料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

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详解100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小题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滋润。

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金黄色枇杷。

【小题2】“送”字是拟人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描述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滋润。

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金黄色枇杷。

本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鉴赏诗句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结合语境,“送”字是拟人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3.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妙?为什么?(2)诗中描绘了迟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2)本题是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诗人借助于白雪的情绪和姿态,展现了自己对春意的热切期盼,且以冬雪喻花,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对春意的赞美.答案:(1)一个“都”字,展现了诗人失望、遗憾之情,诗人渴望“芳华”,但新年却仍未如愿开放,展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一个“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见草芽时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这样一怨一喜,既使诗意跌宕,又极好地表想了诗人对春意的赞美之情.(2)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意的盼望,对自然景色的热情讴歌.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解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的诗人韩愈.表现了诗人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本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4.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①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①攲:倚、依。

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应仔细阅读诗词,理解词中每句话的意思,进而理解诗词的内容。

这首词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表明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

因此,作者有“恨”。

5.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

诗人运用了哪种手法,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写夜雪。

【小题2】通过间接写雪的厚重,说明他彻夜难眠,表达了自己此时(谪居)内心孤寂、惆怅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角度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诗歌,抓住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及写作技巧。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首句从触觉写起,通过“衾枕冷”,暗示雪之重。

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窗户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

三四句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和雪之重。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结合整首诗及写作背景来理解。

“时闻折竹声”一句说明了雪压断了竹竿,突出雪之大之重;以声静,烘托出雪夜之静;说明诗人彻夜未眠,流露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孤寂、凄苦之情。

6.阅读陈陶①的《陇西行②》,完成问题。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③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①陈陶:唐朝诗人。

②陇西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战争。

③貂锦:将士。

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本诗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提携玉龙为君死”语意最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2)联系诗歌内容,简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1)誓扫匈奴不顾身(2)“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

丈夫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造成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默写能力。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结合语境可知,“誓扫匈奴不顾身”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提携玉龙为君死”语意最相近。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这类题型,要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与风格,掌握这些知识点,就能很好答题。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

丈夫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对,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造成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望夫石王建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______”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答案】只似当时初望时;B【解析】(1)“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

(2)重点是指出“望”的三层不同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