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蝈蝈和蛐蛐 全国通用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3.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询问他们喜欢哪些小动物。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3.教师提问:蝈蝈和蛐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感受蝈蝈和蛐蛐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写一篇小作文。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选择一个进行介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激发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
1.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故事中所展现的品质,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来体验和传达角色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写作。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蝈蝈和蛐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甲:我见过蝈蝈,它的叫声特别响亮。
蝈蝈和蛐蛐教案

《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教学重点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来个垄上行,到田园走一走,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提到田园诗同学们到学过那些山水田园诗呢?古代的田园诗让人心醉神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的田园诗,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写的《蝈蝈与蛐蛐》2、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济慈?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3、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墓志铭是他死前为自己写的,非常有名。
中国有一句古语:“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是说人最好的品行应该像水一样的清明澄澈。
给万物造福而又与世无争。
文如其人4、学习之前,先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学习诗歌的方法?(1)、读;(2)、联系写作背景与诗人产生共鸣;(3)、唱诗;(4)、改写、仿写、比较等。
二、读1、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注意重音、停顿和节奏。
2、抽生读,生评优点与不足,师指点读。
(那位同学读一下课文?好,你请坐,我们大家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说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音乐:这么美的诗,你觉得配什么样风格的音乐合适?老师配了画面和音乐,不知道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不一样?4、教师有感情范读,5、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蝈蝈和蛐蛐》

《蝈蝈和蛐蛐》教案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歌曲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
二、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用多种形式来表演歌曲。
三、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体会到做人要踏实,不能吹牛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练习法、表演法、合作式……教具准备手风琴、课件、录音机养成教育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动的好习惯。
一、导入1.听赏《说唱脸谱》的视频提问:你能说出这段视频音乐的名字么吗?脸谱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呢?2.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到京剧的动作,乐器如:左手端拳,右手单山膀,跑圆场的动作京剧的四大行当……常用的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
“锣鼓”——镲、锣、板鼓3.总结:《说唱脸谱》是一段纯粹的京剧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它比京剧多了许多音乐的元素,伴奏乐器啊、表现形式啊等等都更加丰富,没有那么程式化。
但它又确确实实运用了很多北方戏曲的元素,所以,我们叫这类作品为京歌。
导入新歌。
二、新歌教学1.初听2.分析歌曲内容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这首歌的歌词就像大家所说,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曲调京味十足。
用歌曲的形式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蝈蝈和蛐蛐互相吹牛,都说自己有多么厉害,可最后的下场却是成了大公鸡的腹中美味。
很有讽刺寓意。
3.再听引导:看看谁能把小哥俩吹牛的样子语言表演出来?(抽查表演)我们能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要做踏踏实实的人,要做诚实的人。
4.听音跟唱练习5.学生分段,并说说每段表现的内容可分三段……6.以段练习(可以男女生分角色演唱)比比哪一角色学得快、唱得好、唱的准。
A.一组演唱,其他同学当小评委,提示关注准确性及京韵的表现B.好的一组带领其他组同学进行演唱。
7.全体完整演唱歌曲8.创作表演及歌曲处理①自由初创——同位一组,一个演蝈蝈,一个演蛐蛐。
②积极上台——集思广议,完善表演,体现京韵,边唱边演。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一、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态环境。
2.能够区分蝈蝈和蛐蛐,并对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写作,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蝈蝈和蛐蛐的区分与辨认。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取的教材是《蝈蝈和蛐蛐》,这是一篇富有浪漫色彩的童话故事,它以小小的昆虫们为主人公,通过动态的描述和富有生命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奇和想象的世界。
2.教学流程(1)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先自行进行观察和思考。
并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感觉,去区分两种昆虫,并就它们的不同特点逐一进行辨认。
(2)利用图例,对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进行阐述,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昆虫在自然环境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3)介绍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命周期,并对它们的行为和生命活动进行生动的描述。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几个聚光点进行深度探究。
例如,让学生选择一个属于蝈蝈和蛐蛐的聚光点,进行深刻地分析和叙述,以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语文表达水平。
(5)帮助学生分析蝈蝈和蛐蛐的形象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去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
(6)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爱好自然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1.课堂介绍法:通过图片和阐述,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基本情况和生态环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高质量互动。
3.形象描述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描绘出蝈蝈和蛐蛐的生命特点和行为习性。
4.课外阅读法: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短篇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
1蝈蝈和蛐蛐教案

《蝈蝈和蛐蛐》教案蒙古艾里乡蒙古族中心小学杨文娇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在戏曲殿堂的大门口溜达溜达,透过大门戏曲,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戏曲的魅力,首先,我们来听一段传统的京韵大鼓,听完告诉老师,京韵大鼓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长寿村》有说有唱)3、师:是的,京韵大鼓有说有唱,唱的好听,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那同学们说,刚才视频里说的是不是真的?(不是)4、师:老师也觉得是假的,肯定是在吹牛,但是,老师知道有一只蝈蝈和一只蛐蛐,比视频里的人还能吹牛,到底他俩是怎么吹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今天所要学习的京韵儿歌《蝈蝈和蛐蛐》。
二、寓教于乐(播放视频《蝈蝈和蛐蛐》)1、歌曲听完了,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到底蝈蝈是怎么吹的?(课本)2、那蛐蛐又是如何侃的呢?(课本)3、这首歌诙谐、幽默,还很风趣,有说有唱,颇有京韵大鼓的风格。
4、请同学们听一遍这首歌曲。
5、想不想学这首歌?(想)6、好,请同学们先来跟着老师按歌曲的节奏读一遍歌词,读完回答问题:这首歌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段?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按歌曲节奏读歌词)7、歌词读完了,歌曲可以分为几段?(生回答。
)(a)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第一段中在唱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生:前几句话都有倚音师:同学们眼睛很亮,那你觉得在这里出现这个倚音有什么作用吗?听老师唱一下有与没有倚音的区别生:有了倚音京剧的味道就更浓了,更加的诙谐幽默。
师:你的耳朵真灵敏,概括的也很全面。
人音版第十册《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

人音版第十册《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蝈蝈和蛐蛐》是人音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之一。
本单元的主题是——京韵。
二、目标与策略1.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京剧,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课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引导、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准确表演《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充分体会国粹的艺术魅力传承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四、教学重点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五、教学过程(一)铺垫导入1、谈话交流:同学们,很高兴又到了我们的音乐快乐四十分,你们的心情如何呢?(生答)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开始我们的音乐课吧!谁来说说你平时都是怎么学会歌曲的呢?(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很多歌曲我们都是通过听来学会的。
(边说边加入肢体动作问学生老师刚才做了什么,做了几次)2、聆听感受:①我给大家带来两段视频音乐,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两段京剧名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和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②学生感受完,自由谈论其看法并总结出京剧的特点。
3、兴趣再激:不知不觉中,带有京剧韵味的流行歌曲也来到了我们身边,师唱《说唱脸谱》。
(二)表演教学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京歌,一起来听听!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2、自主分析:学生自由发言,对这首京歌品头论足。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及点评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及点评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媚眼如丝本教学设计: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小学部宋蓥萤教学年级:小学五年级一、教学内容《蝈蝈和蛐蛐》是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六单元京韵中的一首歌曲。
二、目标与策略1.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充分体会国粹艺术的传承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新教学师:我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学习状态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
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我们北方人叫它蛐蛐。
它们栖息在房间地头,吃庄稼的根、茎、果实,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
现在同学们就来听一听这小哥俩在干什么?(教师表演歌曲《蝈蝈和蛐蛐》)生: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特点。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儿童歌曲有什么区别?生:诙谐、幽默;像京剧。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京剧的演唱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不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京剧的著名唱段《苏三起解》。
(教师播放)(出示京剧的形成、主要唱腔、主要伴奏乐器、发音特点。
)生:认真聆听、感受、了解。
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生:带着刚了解的知识再次欣赏、感受,并可轻声哼唱。
《蝈蝈和蛐蛐》教案:爬行动物自主学习,学生主导课堂

本文将从蝈蝈和蛐蛐的故事入手,探讨爬行动物自主学习和学生主导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蝈蝈和蛐蛐的故事蝈蝈和蛐蛐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好歌手。
蝈蝈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练习;而蛐蛐则喜欢和别人一起唱。
有一天,它们一起玩耍时,蝈蝈说:“我唱得很好,是最好的。
你的声音并不那么悦耳动听。
”蛐蛐受到了伤害,因为它觉得自己也很优秀。
于是,蛐蛐跑到森林里,寻找一个专门的老师来询问怎么才能变得更优秀。
老师告诉它,要学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营养,要多和别人一起合唱,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
蛐蛐听从老师的建议,和蝈蝈一起合唱,它把从蝈蝈那里学到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成为了更好的歌手。
蝈蝈看到蛐蛐变得更棒了,心里很高兴,也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也去寻找老师来学习,并且把学到的东西与蛐蛐分享,使得两人的合唱更加完美。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一个人可以具有一定的天赋和优势,但是学习和成长需要和别人一起合作、相互学习。
这也是爬行动物在存和适应环境中所采取的方法。
二、爬行动物自主学习爬行动物是生物界中的佼佼者,很多种类的爬行动物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并且适应。
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些生物得以发展、繁衍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
在生物学中,自主学习是生物在经历某些刺激或行为后,能够从中得出经验,再根据这些经验进行调节、转化和迁移,从而使行为适应更广泛的环境。
例如,有关慎用食物的创伤记忆可以清晰地改变爬行动物对食物的选取行为和食物成分的消化吸收。
该能力源于爬行动物的大脑结构和神经系统。
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爬行动物的大脑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它们会利用追逐捕食、避免受到捕食、交配、孵化等自然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学习,从而增强自身适应力。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爬行动物的学习能力取决于一些神经元网络,它们可以接受和处理输入信息,并且根据环境变化和行为部分的输入信息发出相应的输出。
从结果上分析,神经元网络会参与实体对象、空间物体的视觉相关处理,认知信号的生成等基本生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蝈蝈和蛐蛐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
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演唱欲望。
学生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由于这首歌的歌词较长,演唱风格又是孩子们不常接触的戏曲类型,因此要分三个课时来进行,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学生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
2、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朗诵歌词导入
教师与学生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二、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
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
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
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
三、学唱歌曲
1、提问:这首歌是不是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师范唱,学生找出并学唱歌曲中说白的两句话]
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学生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学生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4、提问: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时候谁来了?大公鸡是怎么把他们吃下去的?[学生学唱最后一段]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五、游戏中提升经验
1、教师扮演大公鸡,学生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