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赏析意象,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赏析:一、朗读全诗(教师作简单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出诗歌朗诵节奏问题。

)二、再读全诗,整体把握: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紧抓题目明确诗歌内容和基本手法)明确: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因秋托兴,借景抒情。

三、三读赏析: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①写了什么景?景物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明确:“玉露”——寒冷“枫树林”——凋伤“巫山巫峡”——萧索阴森“江间波浪”——波澜壮阔“塞上风云”——阴沉密布“丛菊”——伤心落泪“孤舟”——孤独飘零同学们从杜甫笔下描绘的这些景象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如果学生不能领会,可找个诵读水平好的学生再读诗歌,加深对意象的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要节奏舒缓,沉郁顿挫)明确:萧瑟、阴森、凄凉②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心中之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杜甫描绘这样一幅萧森凄凉的景象是要借以表达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具体说说。

(提示: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再读诗歌,指导学生如何从诗歌本身来找暗含诗人情感的语句)明确:“凋伤”、“萧森”、“泪”、“故园心”、“寒”、“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人为何而流泪?对“故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此处如果学生领悟不够,可以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明确:年华易逝,羁旅在外,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诗歌尾联又该如何理解?明确:未直接抒情,而是转而以景作结,把诗人的凄苦之情,思乡之意表达得含蓄而蕴藉,余味无穷。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 精品课件PPT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 精品课件PPT

孤舟一系故园心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
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 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 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 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 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
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
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
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 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 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
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
课文相关评论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
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
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研习与思考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 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 感情。
咏怀古迹(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一种“象喻”的联系。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
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
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丛菊两开他日泪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 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 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 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 一滴的眼泪。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2、把握意象,体味诗意。诗歌主要运用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丛菊、孤舟、寒砧等意象,用秋色,寄托自己悲伤地感情;用波浪,暗示国家时局的动荡;用丛菊、小舟、寒砧寄托了自己的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3、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多角度入手。如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时间和诗歌题材;从作者背景入手,可以为我们体会诗人情感做好准备;从意象入手,我们可以透过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一首诗可以多角度入手去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诵读颈联:请一名外地来求学的同学,带着自己那天涯游子的赤子之心诵读颈联,(学生点评)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城内处处都在赶裁新衣,表达了作者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诵读尾联:小组诵读,小组点评
六、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情感集体诵读全诗(板书)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成果检验——小组展示,互动交流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具有凄冷肃杀、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沁园春 长沙》
——写于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重点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止,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活动2【讲授】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成果检验——小组展示,互动交流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联描绘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具有凄冷肃杀、萧瑟阴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悲伤、凄苦之情。
齐诵首联:教师适当点评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描绘了波浪滔天、风云匝地,天上地下,山上山下,到处是惊涛骇浪的萧条、阴晦、不见天日的秋景。
齐诵颔联:教师指导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一个长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眼见菊花两度开放,却只能寄身孤舟、幽思不已、泪如泉涌的诗人形象。
每当提起伟大诗人杜甫,我们似乎总是能听到他沉重的叹息,看到他老泪纵横的双颊,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走进秋兴,随秋景一抒胸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一生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解题——秋兴八首பைடு நூலகம்其一)
《沁园春长沙》
——写于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所以他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机。
时代背景不同,人的心情不同,感受到的秋天自然不同,境由心生。
九、总结全文:
时间过得很快,45分钟杜甫陪我们走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味。尽管已过千年,但他在个人老病漂泊的情况下,依旧心心念念的是天下苍生,也因此他的文字穿越千年,依旧闪闪发光。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篇小文章《我眼中的杜甫》(多媒体)
十、作业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写一篇小文章《我眼中的杜甫》(600字左右)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秋景羁留之苦
秋色故园之思
秋思家国之忧
秋事




本节课我将教学目的设在“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上”,课上我主要作好如下三点:
1、能有感情诵读和背诵。诗歌前两联悲伤、凄苦,后两联思念故园,通过学生配乐朗诵、学生自读、齐读、分节读等多种方式反复有表情的诵读,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七、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
八、学习方法拓展练习——知人论世论诗文
对比本诗中的秋景与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齐诵《沁园春长沙》)
明确:
《秋兴八首(其一)》
——本诗写于他晚年漂泊西南,时局动荡时期,所以杜甫笔下的秋景含有衰飒之气。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的秋兴就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怀。从题目我们便可知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景抒情诗。
四、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五、诵读诗歌,体味诗情
1、配乐朗诵,体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2、带着悲伤的感情基调集体诵读
3、自读诗歌,体会诗情
学习内容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投影自学指导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大历元年杜甫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杜甫其人,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本课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诵读颈联:请一名外地来求学的同学,带着自己那天涯游子的赤子之心诵读颈联,(学生点评)
4、尾联集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城内处处都在赶裁新衣,表达了作者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诵读尾联:小组诵读,小组点评
六、小结:文章起句写诗人面对满目萧飒的秋景,颔联承接首联用秋色引发感慨时局动荡之情,颈联转而想到个人身世蹉跎只能遥忆京华,尾联通过秋事呼应前三联,收束全诗情感——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体会到诗人在诗歌当中蕴含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我们再次带着这种情感集体诵读全诗(板书)
1、诵读法
2、讨论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3、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媒体
多媒体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备注
一、导入:




学生初中时学过杜甫的《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杜甫的诗风有一定了解,但对诗歌本身所出现的意象、意境与情感把握起来会稍有困难,因此,要加强学生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的训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具体地说,主要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2、把握意象,体味诗意。诗歌主要运用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丛菊、孤舟、寒砧等意象,用秋色,寄托自己悲伤地感情;用波浪,暗示国家时局的动荡;用丛菊、小舟、寒砧寄托了自己的羁留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忧。
3、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多角度入手。如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时间和诗歌题材;从作者背景入手,可以为我们体会诗人情感做好准备;从意象入手,我们可以透过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一首诗可以多角度入手去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