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核酸含量的几种方法
核酸的定量测定(定磷法)

⑨吸量管。
⑩分光光度计。
2.试剂:
以下试剂均用分析纯,溶液要用重蒸水配制。
①标准磷溶液:将分析纯磷酸二氢钾(KH2PO4)预先置于105℃烘箱烘至恒重。然后放在干燥器内使温度降到室温,精确称取0.2195克(含磷50毫克),用水溶解,定容至50毫升(含磷量为1毫克/毫升),作为贮存液置冰箱中待用。测定时,取此溶液稀释100倍,使含磷量为10微克/毫升。
五、结果与讨论:
1.绘制出标准曲线。
2.计算
RNA的含磷量为9.5%,因此可以根据磷含量计算出核酸量,即1微克RNA磷相当于10.5微克RNA。将测得的总磷量减去无机磷量即RNA磷量。如样品中含有DNA时,RNA磷量尚需减去DNA磷量,才得到RNA磷量。DNA的含磷量平均为9.9%。
3.测无机磷量:取4支离心管,于2支中各加水0.5毫升,另2支中各加0.5毫升制备的RNA溶液,然后于4支离心管中各加0.5毫升沉淀剂,摇匀,以3500转/分离心15分钟,取0.1毫升上清液,加2.9毫升水和3毫升定磷试剂,同上法比色,由标准曲线查出无机磷的微克数,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毫升样品中的无机磷量。
取4支硬质玻璃试管,分成两组,分别加入1毫升上述消化后定容的样品和空白溶液,如前法进行定磷比色测定。测得的样品光密度减
去空白光密度,并从标准曲线中查出磷的微克数,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毫升样品中的总磷量。
②定磷试剂3mol·L-1硫酸∶水∶2.5%钼酸铵∶10%抗坏血酸=1∶2∶1∶1(体积比)]:配制时按上述顺序加试剂。溶液配制后当天使用。正常颜色呈浅黄绿色,如呈棕黄色或深绿色不能使用,抗坏血酸溶液在冰箱放置可用1个月。
③沉淀剂:称取1克钼酸铵溶于14毫升70%过氯酸中,加386毫升水。
核酸的含量测定I——紫外吸收法

实验35 核酸的含量测定I——紫外吸收法一、 目的和要求1、 学习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含量的原理。
2、掌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核酸含量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DNA 和RNA 都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最大吸收峰在260nm 波长处。
紫外吸收是嘌呤环和嘧啶环的共轭双键系统所具有的性质,所有嘌呤和嘧啶的物质,都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
核酸和核苷酸的摩尔吸收系数用ɛ(P )表示。
ɛ(P )为每升溶液中含有1摩尔核酸磷时的吸光度(即光密度,或光吸度)。
RNA 的ɛ(P )260nm (pH7)为7700~7800,RNA 中磷的质量分数约为9.5%,因此每毫升溶液中含1.0μg RNA 的吸光度为0.022~0.024。
小牛胸腺DNA 钠盐的ɛ(P )260nm (pH7)为6600,含磷的质量分数为9.2%,因此每毫升溶液中含1.0μg DNA 钠盐的吸光度为0.020。
不同形式DNA 紫外吸光度不同,因为DNA 具有双螺旋结构,当过量的酸、碱或加热使DNA 变性,则出现ɛ(P )260nm 值升高的增色效应现象。
在核苷酸量相同的情况下,ɛ(P )260nm 有以下关系:单核苷酸>单链DNA >双链DNA 。
DNA 变性后,双螺旋结构被破坏,碱基充分暴露,导致紫外吸光度增加,还可根据DNA 溶液在260nm 出吸光度的变化监测DNA 变性情况。
变性DNA复性后,ɛ(P )260nm 值降低,称为减色效应。
蛋白质由于含有芳香氨基酸,也能吸收紫外光。
蛋白质的吸收峰在280nm 波长处,在260nm 处的吸光度仅为核酸的1/10或更低,因此核酸样品中蛋白质含量较低时对核酸的紫外测定影响不大。
RNA在260nm 与280nm 处的吸光度的比值在2.0以上,DNA 在260nm 与280nm 处的吸光度的比值为1.9左右。
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时该比值会下降。
紫外吸收发测定核酸含量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一般可达3ng/L 的检测水平。
核酸定量方法及原理

核酸定量方法及原理广泛用于测定制备物中核酸含量的方法有两类。
如果样品较纯(即蛋白质、酚、琼脂糖以及其他核酸等杂质含量较低时),可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收紫外线的量,既简便又准确。
若样品中DNA或RNA含量较低或含有较多杂质,则可以通过溴化乙锭或Hoechst 33258等荧光染料所发出的荧光估测核酸的含量。
DNA或RNA的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定量是分光光度计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
可以定量溶于缓冲液的寡核苷酸,单链、双链DNA,以及RNA。
核酸的最高吸收峰的吸收波长 260 nm。
每种核酸的分子构成不一,因此其换算系数不同。
定量不同类型的核酸,事先要选择对应的系数。
如:1OD 的吸光值分别相当于50μg / mL的dsDNA,37μg / mL的ssDNA, 40μg/mL的RNA,30μg/ mL的寡核苷酸。
测试后的吸光值经过上述系数的换算,从而得出相应的样品浓度。
测试前,选择正确的程序,输入原液和稀释液的体积,而后测试空白液和样品液。
然而,实验并非一帆风顺。
读数不稳定可能是实验者最头痛的问题。
灵敏度越高的仪器,表现出的吸光值漂移越大。
事实上,分光光度计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对应吸光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仪器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另外,还需考虑核酸本身理化性质和溶解核酸缓冲液的pH 值、离子浓度等。
在测试时,离子浓度太高也会导致读数漂移,因此建议使用pH 值一定、离子浓度较低的缓冲液(如TE)可大大稳定读数。
样品的稀释浓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样品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细小的颗粒,尤其是核酸样品。
这些小颗粒的存在干扰测试效果。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颗粒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要求核酸吸光值至少大于0.1A ,吸光值最好在0.1-1.5 A。
在此范围内,颗粒的干扰相对较小,结果稳定。
从而意味着样品的浓度不能过低,或者过高(超过光度计的测试范围)。
最后是操作因素,如混合要充分,否则吸光值太低,甚至出现负值;混合液不能存在气泡,空白液无悬浮物,否则读数漂移剧烈;必须使用相同的比色杯测试空白液和样品,否则浓度差异太大;换算系数和样品浓度单位选择一致;不能采用窗口磨损的比色杯;样品的体积必须达到比色杯要求的最小体积等多个操作事项。
核酸含量的测定——紫外吸收法

核酸含量的测定——紫外吸收法[原理]核苷、核苷酸、核酸的组成成分中都有嘌呤、嘧啶碱基,这些碱基都具有共轭双键 ( -C-C=C-C=C-),在紫外光区的250-280nm 处有强烈的光吸收作用,最大吸收值在260nm 左右。
常利用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进行核酸的定量测定。
核酸的摩尔消光系数ε(P)表示为每升溶液中含有1摩尔原子磷的光吸收值。
RNA 的ε(P)260nm ()为7 700~7 800,RNA 的含磷量约%,因此每毫升溶液含1μg RNA 的光吸收值相当于~。
小牛胸腺DNA 钠盐的ε(P) 260nm ()为6 600,含磷量为%,因此每毫升溶液含1μg DNA 钠盐的光吸收值相当于。
测出260nm 处的光吸收值,可计算出核酸的含量。
当核酸变性降解时,其紫外吸收强度显著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蛋白质也有紫外吸收,通常蛋白质的吸收高峰在280nm 波长处,在260nm 处的吸收值仅为核酸的1/10或更低,因此对于含有微量蛋白质的核酸样品,测定误差较小。
若待测的核酸制品中混有大量的具有紫外吸收的杂质,则测定误差较大,应设法除去。
不纯的样品不能用紫外吸收值作定量测定。
从A 260/ A 280的比值可判断样品的纯度。
纯RNA 的A 260/ A 280≥;DNA 的A 260/ A 280≥。
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时,则比值下降。
RNA 和DNA 的比值分别低于和时,表示此样品不纯。
pH 对核酸紫外吸收性有影响,所以在测定时要固定溶液的pH 值。
本实验采用常用的比消光系数法来测定核酸含量。
[方法和步骤]1、测定取洁净离心管甲乙两支,分别准确加入 DNA/RNA 样液,然后向甲管加入蒸馏水,向乙管加入过氯酸-钼酸铵沉淀剂,摇匀后置冰箱内30min ,使沉淀完全。
3000r/min 离心10min ,各吸取上清液转入相应的甲乙两容量瓶内,定容至50mL 。
以蒸馏水作空白对照,使用紫外光度计分别测定上述甲乙两稀释A 260值。
核酸含量的测定——紫外吸收法

核酸含量的测定——紫外吸收法[原理]核苷、核苷酸、核酸的组成成分中都有嘌呤、嘧啶碱基,这些碱基都具有共轭双键 ( -C-C=C-C=C-),在紫外光区的250-280nm 处有强烈的光吸收作用,最大吸收值在260nm 左右。
常利用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进行核酸的定量测定。
核酸的摩尔消光系数ε(P)表示为每升溶液中含有1摩尔原子磷的光吸收值。
RNA 的ε(P)260nm (pH7.0)为7 700~7 800,RNA 的含磷量约9.5%,因此每毫升溶液含1μg RNA 的光吸收值相当于0.022~0.024。
小牛胸腺DNA 钠盐的ε(P) 260nm (pH7.0)为6 600,含磷量为9.2%,因此每毫升溶液含1μg DNA 钠盐的光吸收值相当于0.020。
测出260nm 处的光吸收值,可计算出核酸的含量。
当核酸变性降解时,其紫外吸收强度显著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蛋白质也有紫外吸收,通常蛋白质的吸收高峰在280nm 波长处,在260nm 处的吸收值仅为核酸的1/10或更低,因此对于含有微量蛋白质的核酸样品,测定误差较小。
若待测的核酸制品中混有大量的具有紫外吸收的杂质,则测定误差较大,应设法除去。
不纯的样品不能用紫外吸收值作定量测定。
从A 260/ A 280的比值可判断样品的纯度。
纯RNA 的A 260/ A 280≥2.0;DNA 的A 260/ A 280≥1.8。
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时,则比值下降。
RNA 和DNA 的比值分别低于2.0和1.8时,表示此样品不纯。
pH 对核酸紫外吸收性有影响,所以在测定时要固定溶液的pH 值。
本实验采用常用的比消光系数法来测定核酸含量。
[方法和步骤]1、测定取洁净离心管甲乙两支,分别准确加入 1.0mL DNA/RNA 样液,然后向甲管加入1.0mL 蒸馏水,向乙管加入1.0ml 过氯酸-钼酸铵沉淀剂,摇匀后置冰箱内30min ,使沉淀完全。
3000r/min 离心10min ,各吸取上清液0.5mL 转入相应的甲乙两容量瓶内,定容至50mL 。
实验九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核酸含量测定
操作步骤
准备标准品、未知样品和空白对照;按照仪器操作说明调整波长、设置测量模 式;将标准品和未知样品分别放入样品池;记录吸光度值;根据标准品的标准 曲线计算未知样品的核酸含量。
02
核酸在2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峰,这是核酸特有的吸收峰,可 用于核酸的定量分析。
核酸的紫外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随着核酸浓度的增加,吸光度也相应 增加。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核酸浓 度呈线性关系,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核酸含量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
核酸含量计算公式:核酸浓度(μg/mL) = (A / V) / (1000 × L) × (100 / S)
其中,A为吸光度值,V为样品体积(mL),L 为光程(cm),S为核酸分子截面积 (cm²/μg)。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光程一致,以减小 误差。
实验过程中要避免样品污染,以免影 响实验结果。
对于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核酸样品,可能需要采 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和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03
实验步骤
样品制备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05
实验总结
实验收获与体会
学会了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实验 操作。
认识到实验操作对结果准确性的 影响。
01
02
掌握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 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03
04
了解了核酸在紫外光下的吸收特 性。
核酸的定量分析方法

光
分
析
DNA
法
AO-ST体系能 量发生荧光猝 灭
DNA浓度与荧光 猝灭强度呈线性 关系
检出限 2.6× 10-7mol/L
线性范围为 0~ 1.1× 10-6mol/L
1.DNA促进AO-ST间的荧光能量转移
下图表明ST的电子吸收光谱与AO的荧光发射光谱重叠。AO的荧
光在ST存在时明显地被淬灭,说明两者在水溶液中存在能量的转
准确、分析适应性广等特点。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原理
电
电压
ssDNA
化
(单链DNA)
学 法
杂交反应
电流
待测溶液
(样品中与之互补 的另一条DNA)
电导
样品中DNA的结构 和含量的测定
差分脉冲和方波伏安法研究亲和素-生物素固载ssDNA的生物传感器
Pt电极预 处理(抛光)
ssDNA在铂 电极表面的 固定化
核酸(DNA或RNA)在中性至碱性介质中由于核苷酸上磷酸基的离 解而能以有机 离子形式存在,因此能用某些碱性染料对其加以 测定。
定
以后所测得的含磷量,以及该样品的无机磷含量,即样品未经消化
磷
法
直接测得的含磷量。将总磷量减去无机磷才是该有机磷物质的含磷
量。
定磷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但是受蛋白质和核苷酸的影响。
核苷、核苷酸、核酸的组成成分中都有嘌呤、嘧啶碱基,这些碱基
紫
都具有共轭双键 ( -C-C=C-C=C-),在紫外光区的250-280nm处有强烈
紫 外
RNA的质量浓度(mg/L)= A260nm 稀释倍数
吸
0.024 L
收
DNA的质量浓度(mg / L) A260nm 稀释倍数
实验七 核酸的定量

成分测定
取200mg提取的核酸,加入3mol/L硫酸10ml,在沸 水浴中加热10min制成分解液并进行组分的鉴定。
1、嘌呤碱 取水解液1ml加入过量浓氨水,然后加 入约1ml 0.1mol/L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嘌呤碱的 银化合物沉淀。
2、核糖 取一支试管加入水解液1ml、三氯化铁浓 盐酸溶液2ml和苔黑酚乙醇溶液0.2ml。放沸水浴中 10min。注意溶液是否变成绿色,说明核糖的存在。
二、器材与试剂
1、试剂的配制 钼酸铵-过氯酸沉淀剂[0.25%钼酸按-2.5%过
氯酸溶液]:取3.6ml 70%过氯酸和0.25g钼酸 铵溶于96.4ml蒸馏水中。 样品DNA 2、器材 容量瓶(50ml)、离心管、离心机、紫外分 光光度计。
三、操作步骤
取两支1.0ml小离心管,甲管加入0.5ml样品 和 0.5ml 蒸 馏 水 ; 乙 管 加 入 0.5ml 样 品 和 0.5ml钼酸铵-过氯酸沉淀剂,摇匀,在冰浴 中放置15min,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 别取上清液0.75ml在量筒中定容到25ml,备 用。
干扰因素
蛋白质由于含有芳香氨基酸,因此也能 吸收紫外光。通常蛋白质的吸收高峰在 280nm波长处,在260nm处的消光值仅为核 酸的十分之一或更低,故核酸样品中蛋白质 含量较低时对核酸的紫外测定影响不大。 RNA的260nm与280nm消光值的比值在2.0以 上;DNA的260nm与280nm消光值的比值则 在1.8左右。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时比 值即下降。
2、二苯胺试剂为什么要溶于浓醋酸? 3、请分析自己的DNA样品。
三、操作 1、提取 称取干酵母粉2g于50mL三角瓶内。加
10% NaCl溶液10mL,搅拌均匀,然后于沸水浴 中提取半小时。 2.分离 将上述提取液取出,用自来水冷却,分装 在离心管内,以3500r/min离心10min,使提取 液与菌体残渣等分离。 3.沉淀RNA 将离心得到的上清液倾于50mL烧杯 内,并置于有冰块的250mL烧杯中冷却。待溶液冷 至10℃以下时,在搅拌下小心地加入等体积的酸性 乙醇,随着酸性乙醇的加入,溶液的逐步下降,溶液 中白色沉淀也逐渐增加,当 pH=2.5(RNA 等电 点)时沉淀量最多(注意严格控制pH值),继续于 冰浴中静置10min,使沉淀充分,颗粒变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荧光光度法
即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溴化乙锭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发射荧光,它插入到DNA分子中形成荧光 结合物,使发射的荧光增强几十倍,而荧光的强度正比于DNA的含量 ,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作为电泳对照,就可以估计出待测样品的浓 度。用量只需要5-10ng DNA即可,肉眼观察可检测0.05g-0.1g的 DNA。 该方法只是估计水平,另外还应考虑DNA或RNA样品中分子大小与标 准对照中核酸分子的长度。
优缺点: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但是受蛋白质和核苷酸的影响
Company Logo
注意事项
1)清洗实验用容器不要用含磷清洗剂
2)消化过程注意防止爆沸和溅出内容物
Company Logo
定糖法
核酸中的戊糖可在浓盐酸或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醛类化合物,醛类 化合物可与某些成色剂缩合成有色化合物,可用比色法或分光光度法 测定其溶液中的吸收值,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的吸收值与核酸的 含量成正比。 1、核糖的测定 生成的绿色化合物在λ=67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值。 2、脱氧核糖的测定 DNA中的脱氧核糖可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ω-羟基-γ-酮戊酸 ,该化合物可与二苯胺生成兰色化合物,在λ=595nm处有最大吸收 值。 优缺点:较灵敏,但特异性较差,凡戊糖均有此反应。
Company Logo
小节
根据不同情况以及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无论何种方法,均需保证待测样品的核酸(DNA或RNA)纯度。 根据需要设定一定的平行以及对照。
Company Logo
再见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中所用酶和其他试剂含量的确定 为了排除核酸在实验中的干扰
Company Logo
核酸含量测定的几种方法
定磷法 定糖法 紫外吸收法 荧光光度法
Company Logo
定磷法
在酸性环境中,定磷试剂中的钼酸铵以钼酸形式与样品中的磷酸反应 生成磷钼酸,当有还原剂存在时磷钼酸立即转变蓝色的还原产物—— 钼蓝 钼蓝最大的光吸收在650—660nm波长处。当使用抗坏血酸为还原 剂时,测定的最适范围为1—10微克无机磷。测定样品核酸总磷量, 需先将它用硫酸或过氯酸消化成无机磷再行测定。总磷量减去未消化 样品中测得的无机磷量,即得核酸含磷量,由此可以计算出核酸含量 。
测定核酸含量的几种方法
命基111 10111104 朱家民
Company Logo
核酸
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 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内、生物体内的核酸常与蛋 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 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 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
Company Logo
注意事项
其他糖及糖的衍生物、芳香醛、蛋白质等都对实验有干扰,测定前应尽 量可能除去。
Company Logo
紫外吸收法
组成核酸分子的碱基,均具有一定的吸收紫外线特性,最大吸收值在 波长为250~270nm之间。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260nm,这个物 理特性为测定核酸溶液浓度提供了基础。 在波长260nm紫外线下,1OD值的光密度相当于双链DNA浓度为 50μg/ml;单链DNA或RNA为20μg/ml。可以次来计算核酸样品的 浓度。 优缺点:只用于测定浓度大于0.25μg/ml的核酸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