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感受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 把握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

1. 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 )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一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

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年10月5 日- 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

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并蒂()匿

()笑祷()告菡萏()

徘徊()荫()蔽攲()斜姊()妹

罗摩()衍()那分歧()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泰戈尔(1861 —1941) , ________ 、文学家,1913年获__________ 奖,著有诗集《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等。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 ,选自_________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 、 _________ 等。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1 ?《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3?《金色花》中提到的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母子之情?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1第二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第四节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两缸莲花的不同命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不同的结局, 并指出形成不同命运的原因。

白莲:

红莲:

原因:

3.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课堂小结

不摇动了*

由舉入情?歿颔母亲

金色花

我圣洁美丽妈妈

环打红莲左右欹斜"

送薙(眼前)

?

赏莲f回忆)"

合作探究答案

《金色花》

1. 散文诗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儿童喜欢嬉戏的心理,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孩子要妈妈时时刻刻注意他的存在,让她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让她为自己着急。

2. 上文写道:“(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由此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3. 文中的孩子欢乐、活泼、可爱,而这种幸福都是源于他沐浴着母爱。爱是相互的,孩子领

受了爱,同样也想把这爱回报给母亲,作者泰戈尔就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那是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花儿看着妈妈工作,花儿让妈妈嗅到花香,甚至还投影在妈妈阅读的诗行上,这就象征着孩子对母爱的回报这样一种心愿。所以,母亲和孩子之间是一种爱与被爱的真挚

的母子深情。

《荷叶母亲》

1 ?为下文做伏笔,意在体现“红莲”与“荷叶”的关系。

2.白莲:凋谢;红莲:盛开;

原因:有无荷叶的支撑;体现母爱主题。

3?①“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

上坎坷与磨难的人。②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了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身后依恋。③对母爱的赞扬;总结点题,升华。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感受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 把握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 1. 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 )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一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 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年10月5 日- 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 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并蒂()匿 ()笑祷()告菡萏() 徘徊()荫()蔽攲()斜姊()妹 罗摩()衍()那分歧()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泰戈尔(1861 —1941) , ________ 、文学家,1913年获__________ 奖,著有诗集《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等。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 ,选自_________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 、 _________ 等。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1 ?《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 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词语的含意;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阐述的生活哲理。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譬如寒暄斟酌清风飒至奢侈静谧接踵答案pxunzhnschmzhn2多音字系畜秘症答案x/jch/xm/Bzhn/zh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寒暄/煊赫/渲染2眼花缭乱/撩拨/燎原3严峻/竣工/疏浚4询问/殉职/徇私 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光天化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过尔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接踵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音容宛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常用于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语境中。2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3只不过这样罢了。形容平平常常。有轻视的

意味。4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5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很腼腆,你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跟他开玩笑。2自然与人类休戚相关,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3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4在一系列接踵而来的苦恼和困惑面前,要么找到正确的方向重塑辉煌,要么一蹶不振。5他在信中写道“尽管你我多年未见,但至今你在我心里依然音容宛在。”答案1。 “光天化日”指在公共场合,不是指在太阳下,多指干坏事2。 “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语境应用“息息相关”345。 “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怀念2辨词填空1享受享用享有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享有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泰山在古今中外________盛名。这次出差我________了贵宾的待遇。朋友来了,他拿出好酒供客人________。答案享有享受享用2直捷直接直捷直截了当。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有话你就________说,不用拐弯抹角。在学校办公会上,王校长________表明了态度。答案直接直捷

文化游记散文导学案

2019届高三散文专题复习三:文化游记类散文导学案 编制人:季桂锋审核人:陈正燕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游记类散文的文体特征; 2.掌握文化游记类散文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 3.培养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规范、精准解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梳理知识,读透文本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反复阅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概念界定】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作者写游览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文章。通过描绘某一地方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珍贵物产、风土人情,或者政治生活、社会风尚等来抒发情感、寄寓哲思,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文化散文往往以种种形象或亲身经历,或生活事件,以小见大,表达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文化的永恒思考。 文化游记散文的特点: 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阅读方法】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轶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

理清行文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狠抓形象,探究精神实质 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存有自己独特的态度或思想,而主旨却隐藏在字里行间,必须认真研读。作者在写游记时并不是把游览中的见闻分毫不差地描绘出来,而是经过了非常明确的截选,有目的性的进行描写,我们必须稳准狠地抓住这些景物、场景或者人物。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一切的截选和描写都为其主旨服务,是为了集中、鲜明地表现中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手法都是非常常见且重要的。因此,要探寻到文中隐晦的“神”,必须理解文中“散”的“形”。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识记作用】

2020-2021年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二首》学案

《散文诗二首》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形象,体味作者的情感。 3.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母子间的浓浓深情,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金色花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一、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他所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其作品《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体特征 散文诗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金色花》的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沐浴()祈祷()罗摩衍那() 二、整体感知 3.文中体现作者想象的句子是: 4.文中金色花三次和母亲嬉戏,分别是: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课堂探究】 1.第一段要读出孩子怎样的口吻? 2.文中写了几个优美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旨及感情。 4.品味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课后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教学案《散文两篇》学案(教师)

姓名得分城南实验中学初二语文学案 第16课散文两篇(50分) 【字词识记】 1.根据注音写汉字。(15分) 洗dí(涤) 牛dú(犊) róng毛(茸) 疲juàn(倦) diāo谢(凋) jù风(飓) 震chàn(颤) sì意(肆) bīn临(濒) 俯kàn(瞰) 【课文感知】(7分) 2.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我为什么而活着》概述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彰显了作者博大崇高的胸怀和熠熠生辉的博爱精神。 【阅读训练】(28分) 4.“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理解句子的含义。(6分)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凋谢的花朵”指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永存”指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在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富有哲理地写出了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6.“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8分) 含义: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表达效果:比喻,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写出了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的冲击让他无比痛苦,突出追求这三种感情过程的艰难。语言含蓄生动,富于理性色彩。 7.《我为什么而活着》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8分) 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 这是初一(上)第一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们是爱的美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②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③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寻美之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预设示例: 想象力之美: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通过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语言之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话语中含着嗔怪。就是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对我的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也是生活的写照。 亲情之美:孩子领受着母爱,他想回报母爱,于是就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的爱。 拓展延伸: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15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多媒体音频朗读《永久的生命》(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豁达生命神奇乐观赞美生命积极《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遏(è)制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导学案练习题

散文二篇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濒.临()俯瞰.()深渊.()星辰.() 答案:xìng díbēi dúróng shìzhímàn diāo èbīn kàn yuān ché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 ..,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 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3)濒临:接近、将要。(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本文选自。《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 .阅读《我为什么而活》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答案:有三方面的原因:a.爱情可以带来狂喜;b.爱情可以摆脱孤独;c.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答案: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a.了解人类心灵;b.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c.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6.赏析下列句子。

散文诗二首第二课时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韩明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7散文诗二首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重难点: 3.知识链接: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 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自主探究 A.基础扫描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花瑞: 莲蓬: 烦闷: 菡萏: 亭亭: 适意: 徘徊: 遮拦: 荫蔽: B.探究文本。 1.找出文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灵感受? 2.“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为什么会深深的受了感动,是我看到了什么?还 是想到什么? 3.课文重点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变化?请找出变化过程。 4.重点研读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训练达标 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书写认真,专心做题。 ⒈《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⒉文字游戏: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主人)→(),()→茶 月亮→(),(太阳)→(),(大地)→(),(花园)→花 ⒊吐漏心声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蔽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_。 母亲,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 反思:

16散文两篇学案(用)

课题:第16课《散文两篇》课时安排:二课时 执笔教师:郭建军授课教师: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定向诱导】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自学探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2、默读课文,标清自然段,给下列字注音。 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3、理解词语意思。 臼齿: 蔓延: 凋谢: 洗涤 二、课堂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在书中批注) 2、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4、“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讨论解疑】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本文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反馈总结】 1、主旨归纳(书中批注) 2、归纳艺术特色---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3、拓展延伸---生命是什么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 复习目标:1、了解散文语言特色,赏析角度2、掌握赏析技法,赏析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思路 一、高考典题感知【典题】(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问题】以第?~?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答案】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④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⑤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二、知识回顾与梳理 (一)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思路 1、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答:①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有助抒情。(整散结合: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语言灵动多变。)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双关、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②某种表现手法答:某部分运用了对比(白描、象征等)表现手法, 如※※,语言鲜明、晓畅如话(婉转含蓄)③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答: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如※※。④从人称使用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抒情性。 (二)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步骤: 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风格) 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 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附】常用术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有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三、拓展练习1、(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才子赵树理汪曾祺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把握诗文感情。 2、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 感染。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2、把握诗文感情基调,通过诵读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妈妈的吻》,创设教学情境。)我们课前 听的这首歌是流行于我少年时代的一首歌曲, 20 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很动人。你能听出歌中蕴涵的 感情吗?(学生回答) 歌曲既唱出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 亲的深情的倾诉,这种真切的母子深情不会因为时空流转而

改变,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诗两首》,接受一次更美的亲情洗礼吧! 二、明确学习内容:师生同学《金色花》,学生自主学习《荷叶母亲》。 三、学习《金色花》 (一)整体感知 读一读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散文诗,并思考感情基调。 2、勾画字词,查助学资料解决。 、” 、” 说一说 说说透过精美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概 括明确文章描绘的五幅画面。 (二)精读课文 1、朗读活动一:读出人物形象。议一议: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然后说说读出一个怎样的妈妈和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朗读之后探究人物形象,以 “我读出了一个的妈妈(孩子),你看(听)”的形式说话。 (结合文章的具体情景和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2、朗读活 动二:读出诗歌情感。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16 散文二篇 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使用时间探究案学法指导课题15.《散文二篇》课时 2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 2 .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示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交流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交流点拨】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交流点拨】(1)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2)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3)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小组谈论 师生共同思考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学习 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学法指导知识链接 3.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 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臼齿: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请将作者资料作为文学常识积累下来. 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这部分

散文诗两首学案及练习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对母爱深情的倾诉。 2. 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3. 学习散文诗精巧的构思。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字注音。 4?用课文原文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这就是 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3) 那一朵红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晨却开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 荷叶母亲(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里看莲花了一一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 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 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 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里。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 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 一朵红 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一一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 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一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 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 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 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一一 24 散文诗两首 笑嘻嘻( ) 祷告 ( ) 姊妹( ) 莲蓬 ( ) 匿笑( ) 菡萏 ( ) 2?给下面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瓣( ) 祷( ) 辩( ) 筹( ) 辨( ) 3.文学常识填空 (1)《金色花》选自 (国籍) 作家 嗅( )到 并蒂( ) 遮蔽( ) 慈怜( ) 敧斜( ) 妄( ) 忘( ) 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____ (2)《荷叶母亲》选自 _________ 的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庖丁解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3.欣赏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三部分。一般认为“”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3.文体知识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二、疏通文意 1.诵读全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庖.( )丁所踦.( ) 砉.( )然騞.( )然 大郤.( ) 大窾.(. ) 肯綮.( ) 大车瓜.( ) 发硎.( ) 怵.( )然讠桀.( )然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标记疑难。(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良.庖岁更刀,割也()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5)膝之所踦.() (6)新发于硎.()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