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
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
其中,礼貌原则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会话交际礼貌原则。
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
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
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则。
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
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为标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人们面临着不断增长的跨文化交际机会。
虽然穿越不同的文化有许多挑战,但同时也可以制定一些礼貌原则,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建立和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一,努力展示尊重。
不同文化间的人们在表达方式、文化活动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人们认识到这些差异,并给予尊重。
人们应该展示出对彼此文化特色的理解和尊敬。
此外,人们也应该尊重彼此观点的不同,谨记,在文化间的交流中,没有任何文化观点是正确或错误,而是相互接受和尊重。
第二,努力掌握文化知识。
任何人都应该努力掌握文化知识,以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
了解不同文化的习俗、宗教信仰和礼节规则等,能够帮助人们改善跨文化交往的效果。
一定要注意,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保持基本礼貌,以获得最佳效果。
第三,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让步和展示宽容。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赋予彼此宽容的态度,以免引发争执或不愉快的形势。
在跨文化交际的情况之下,可能会遇到语言障碍,甚至文化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应该展示出耐心和宽容,以了解、接受和尊重彼此的差异。
第四,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积极参与并展示出友好。
跨文化交流中,当双方变得熟悉彼此时,可以积极参与到彼此的文化活动中,如节日庆祝、宗教实践和文化活动等。
同时,人们也可以积极地展示友好,而不是距离感,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和贴近感。
最后,在跨文化交流中,应保持开放的心态。
随着不断复杂的社会条件,人们在参与跨文化交流时,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思考,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不同的文化元素,而不是勉强接受文化元素。
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应当遵循以上原则,以共同尊重文化,相互尊重,同时尊重它们的文化观念,以促进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友谊。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守一些礼貌原则便变得尤为必要。
以上一些礼貌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友善的关系。
当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遵守这些礼貌原则时,不但可以推动文化的进步,而且还可以促进和谐,推动人际关系友好的发展。
礼貌原则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

[ 摘
要 ] 为 了避 免 言语 误解 , 证 交 际 的成 功 , 们通 常遵 循 礼貌 原 则。 英 国语 言 学 家利 保 人
奇( e c ) L eh 在研 究 礼貌现象 的基础 上提 出 的“ 礼貌原则 ” 言语 交 际 中起 着 重要作 用 。尤 其在 在 跨 文化交 际 中, 由于历 史 、 文化 、 风俗 、 宗教信 仰等 诸 多方 面 的差 异 , 之 对 礼貌 原 则 的不 同理 加 解和 诠释 , 自不 同国度 的人们 就会遇 到交 际障碍和 误解 , 来 形成语 用 失误 。 为 了促进 跨 文化交 际能力 的提 高 , 文对“ 本 礼貌原 则” 的各 项 准则 进行 了研 究 , 时分 析 了其 在 跨 文化 交 际 中可 同
[ 基金项 目]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 改革工程立项 (09 20 ) [ 作者简介]孟文姬( 9 7 , , 17 一) 女 哈尔滨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 系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英语语言文学
第 6期
孟 文 姬 : 貌 原 则 及 其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下 的 语用 失 误 礼
大对他 人 的益 处 。
那么 根据 谦 虚准 则 , 自贬 是 礼 貌 的 , “ o 如 Hw sl Ia 就 无 伤 大 体 , 自我 吹 嘘 则 是 不 礼 貌 iy m” l 而
的。
鉴 于赞 同准则 的限 制 , 接提 出反 对 意见 显 直 然十分 无理 。所 以想要 发 表 不 同观 点 时 , 应该 先
能产 生 的语用 失误 。
[ 关键词 ] 礼貌 ; 礼貌原 则 ; 准则 ; 跨文 化交 际; 语用 失误
[ 中图分 类号 ] 0 H3
[ 文献标识 码 ] A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什么是礼貌原则 文化因素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文化参数分析 跨文化交际者对礼貌原则的运用
礼貌原则(Maxims of poloteness)
通常,说话人为了在交际中维护双方的和睦关系,
给予或维护双方的面子,会使用礼貌的语言。出于礼 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违反会话准则含蓄地表达 自己。礼貌,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 语言学家Leech,Lakoff,Brown&Levinson,等分
别给礼貌原则下了定义。
0512103 端木筠
Yes, Gay Marriage !
Brown&Levinson 的礼貌策略
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简称为MP)为满足 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他们的礼貌概念是通过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
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因此他们的理论通常被称为 “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简称为FST).
Yes, Gay Marriage ! 0512103 端木筠
文化参数分析
文化因素对交际模 式的影响之
无理性
Leech的六条 礼貌原则
Yes, Gay Marriage ! 0512103 端木筠
文化恒项
1 2 3 4 5 6
Ag(agreement) 一致 Ap(approbation) 赞誉 G(generosity) 慷慨 M(modesty) 谦逊 S(sympathy) 同情 T(tact) 得体
Thank you
赞美
不,不 哪里,哪里
M > Ag
Yes, Gay Marriage ! 0512103 端木筠
具体表现
You’re welcome
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

准则。
1 同情 准则 ( y p ty i . 6 Sm a x h Ma m) 对 弱 者 和不 幸 的 同情 是 人 类 共 有 的 本 性 。 比如 :
Ia s ryt er ha. m o r oh e t t W ha t . tapiy
2 1 高考 山东 卷 单 选 题 中有 一题 正好 体 现 了这 一原 则 : 0 1
C.sy u wih a o s
当 我们 要求 别人 帮 忙 的 时 候 . 果 没 有 应 用 策 略原 则 , 如 其 效 果 就 会 大 相 径 庭 。 “ o l y uln ey u ieti a e— C ud o d m o r k s f r e b h t n 0 ? 比 “ e dme o r ieti at n o .要 客 气 得 多 , 时 0 n ” L n u k s f ro n” v b h e 同 也 令 对 方更 容易 接受 。 12 慨 准 则 ( n r syMa i -慷 Ge eo i xm) t 尽 量 减 少 对 自己 的益 处 , 量 扩 大 自 己付 出 的 代 价 。 尽 例 如 :0 6 国I 20全
Yo d weli hi o udi l n t sc mpeiin. tto
礼 貌 用 语 是 人 们 E 常 语 言 交 际 过 程 中 的 重要 一 环 .往 往 t 被 认 为 是 构 建 良好 人 际 关 系 的重 要 手段 2 1 年 高 考 江 西 卷 00 书 面 写作 题 目就 是要 说 明礼 貌 用 语 的重 要 性 。题 目如 下 : 英 语 中 “ l s” takyu “or” 礼 貌 用 语 具 有 增 进 pe e “ n o ” sr 等 a h y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多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沟通。
通过尊重和尊重的礼貌原则,人们才能获得彼此的尊重,促进良好的沟通,实现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礼貌是一个多级的概念,它包括言语方面的礼貌和行为方面的礼貌。
言语礼貌表示出与他人交往时的客气,包括改变口吻、选择合适的词汇和礼貌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等。
行为礼貌,则是指与他人接触时应该使用的礼仪,如礼貌的微笑、礼貌的身体语言、客气的手势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良好的沟通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尊重彼此的文化,很重要的是要遵循一定的礼貌原则。
首先,要接纳彼此的文化差异,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应该坚持和平、平等、尊重、理解和互助的原则。
其次,要礼貌地表达,不说伤人的话,不违反彼此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出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现象。
此外,要尊重彼此的隐私,在谈话中不采取侵犯性的行为,例如问不相关的私人问题,并且尊重彼此的说话时间和观点。
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双方的文化交流差异,而且还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达到双赢的目的。
因此,对于双方来说,要坚持遵循礼貌原则,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发挥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总而言之,礼貌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要素,它不仅可以增强两个
不同文化的交流,而且还可以增加相互尊重和信任。
我们要坚持尊重和礼貌的原则,以免损害他人的感情,破坏文化交流的核心价值。
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韩笑 南京师范大学摘 要:日常交际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如此,礼貌原则就是这其中之一,且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造成了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千差万别。
交际双方对于礼貌原则的运用是否合理直接导致了交际的成功与否。
本文探讨了会话中的“礼貌原则”,分析了其在不同文化中运用中的作用和差异,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合作原则作者简介:韩笑(1990-),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69-02礼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且对其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面子”概念就由中国传入了英语国家。
在20世纪50年代,E. Goffman提出了“面子”问题,他认为人际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面子工作”,即我们所说的礼貌行为。
P. Brown和S. Levinson于1987年提出礼貌理论是一个普遍概念及“面子保全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并将礼貌行为分积极礼貌,即满足对方面子上的正面要求和消极礼貌,即满足对方面子上的反面要求。
Leech 的礼貌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两者的理论,为礼貌行为在交际中的实现提供了依据(庞晓青,2005)。
一、礼貌原则的内容美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P. Grice于1975年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在语言交际中存在着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的和方向。
他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相关准则及方式准则。
但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并不总是严格遵守这些准则的。
因此,美国语言学家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一)得体准则或策略准则(二)慷慨准则(三)赞扬准则(四)谦逊准则(五)赞同准则(六)同情准则。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3西方 的礼 貌 原 则
早 在 20世 纪 80年 代 , 国 著 名 的语 言 学家 利 奇 ( ec ) 英 L eh 就 从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对 交 际 活 动 中 的礼 貌 原 贝 重新 进 行 了 归纳 和 分
类 , 认 为 礼 貌 原 则 应 由得 体 、 慨 、赞 誉 、谦 虚 、一 致 稻 同 情 他 慷
2汉语 中的礼 貌原 则
中 国 素 有 “ 仪 之 邦 ” 称 华 文 化 经 过 了 数 千 年 的 变 革 礼 之 中
赞扬 ;
( 谦 虚 准 则 : 量 减 少 对 自 己 的 表扬 , 量 增加 对 自 己 的 4) 尽 尽
贬低 :
和 沉淀 有 着 自己 独特 的 韵 味 ,也 形 成 了 有 中 国 特 色 的道 德 规 范 和 礼貌 原 剐 。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 教 授 顾 日 国曾 对 汉 文化 的礼 貌 性 傲 过 系 统 研 究 。 在 他 的《 貌 、 用 与 文 化 》 1992) 书 中 总 并 礼 语 ( 一
行 ” 重视。 的
文 章 编 号 :6 3 2 ( 0 ) 3 0 2 - 2 1 7 - 1 2 1 0 - 2 3 0 1 1 1
l概 述
语 言作 为 人 类沟 通 的 主 要 交 际 手 段 ,在 人 类 发 展 的 历 史 上 起着极 为重要的作用 , 而礼 貌 作 为 文 明 的 产 物 和 标 志 人 类 的 对
对他人的同情。
准 则 , 认 为 汉 文 化 中 的 丰 貌 原 包括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他 L
1 呼 准 则 。即 用 适 当的 称 呼 指称 对方 。它 不 仅 有 提 示对 方 . 称
4中西 礼 貌原贝 比较 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守则、质的守则、关系守则和方式守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守则、大方守则、赞誉守则、谦虚守则、一致守则和同情守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
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
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敏性和多样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假如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规范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重视谦逊守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守则。
谦逊守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彰,尽量贬低自己。
西方文化则认为欣1 / 3
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快乐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
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倡导“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倡导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倡导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
假如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明其妙。
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逊守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此外,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
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别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清楚,自我的内核按照自我和别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汉文化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
中国文化自我观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家族血缘为尺度,在交际中遵守近亲守则。
例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2 / 3
了解私事是交际一方为了缩短和对方的横向距离而做出的一种势力,表示把对方定位在一个离交际主体相对较近的位置。
语境是语言运用的条件,自然也是“礼貌原则”贯彻执行的条件。
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反之亦然。
语境,尤其是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权势、社会距离等,对“礼貌原则”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没有权势的人与拥有权势的人说话,其礼貌程度要比拥有权势的人与没有权势的说话时的高。
而社会距离同样影响语言礼貌的程度,社会距离越大,交际双方说话时的礼貌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获得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守则和价值取向。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互相的,人类需要这种互相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
文化认同原则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
在将来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当中,我们必须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处理好礼貌原则中各项守则与交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以到达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来源:光明日报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