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种分类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常见的动物分类方法。
3.学生能够分类不同动物并运用适当的分类标准。
教学准备:1.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动物分类书籍2.动物图片和卡片3.分类表格4.填色笔和彩色纸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动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这些动物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何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Step 2: 引入物种分类的概念教师解释物种分类是对生物进行分类和组织的方法,并解释其重要性。
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如书籍分类、衣服分类等,让学生理解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3: 介绍常见的动物分类方法教师简要介绍以下几种动物分类方法:按体内结构分类、按生活环境分类、按食性分类、按外形特征分类等。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可能的分类方法。
Step 4: 分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随机分发数张动物图片或卡片。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并给出理由。
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分类结果。
Step 5: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解释他们选择分类标准的原因。
让其他小组和全班进行讨论和提问。
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类标准的优劣和适用性。
Step 6: 汇总总结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分类方法,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适用范围。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统计在分类表格中,并展示给全班。
Step 7: 知识拓展教师带领学生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你们看到的这些动物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何不同之处?”现在,学生应该能够用一些科学的术语和知识对这个问题做出更深入的解释和回答。
Step 8: 拓展活动(可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使用所学的分类方法,找到其他与其相似的动物,并做一张关于该动物分类的海报。
Step 9: 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物种分类的重要性和学习动物分类的意义。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给动物分类》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给动物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动物分类》是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动物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动物,但对动物的分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动物分类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可以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能正确对动物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动物分类的概念。
2.观察法:教师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2.准备分类卡片,上有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动手进行分类。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只猫和一只狗,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或黑板,展示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动物可以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等。
小学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

小学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给动物分类科目:小学科学年级:小学二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2. 学会根据外部特征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
2. 动物的外部特征。
教学难点:1. 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培养。
2. 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大黑板和彩色粉笔。
2. 印有不同动物图片的卡片。
3. 学生绘制动物分类表格的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将这些动物分类呢?3.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动物的外部特征是进行分类的主要方法。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老师以黑板为依托,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
2. 老师解释动物分类的标准主要有骨骼结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等。
3. 教师以鸟类和哺乳动物为例,详细解说其分类特征。
三、动手实践(20分钟)1. 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动物卡片。
2. 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动物卡片上的特征,将卡片分类。
3.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选择一个代表发言,叙述他们是如何分类的。
4.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学生分类的结果,以便学生观察和讨论。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特别是学生们的分类结果。
2. 学生们观察黑板上的分类结果,并讨论是否存在差异。
3.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了不同动物分类的方法和标准,并让学生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五、板书记录(5分钟)1. 将学生分类的结果以表格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 教师让学生们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的分类特征,并讨论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老师告诉学生,在学校附近进行一个小型的动物观察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动物分类的过程。
2. 学生们可以带上自己的相机或者手机,拍摄一些动物的照片,并回到教室中进行讨论和分享。
1给动物分类(一)(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根据是否哺乳:哺乳动物、非哺乳动物
-根据翅膀数量:有翼动物、无翼动物
2.动物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恒温、毛发、乳腺
-鸟类:羽毛、喙、前肢变成翅膀
-鱼类:鳃、鳍、生活在水中
3.动物分类的应用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蛇不属于鱼类
-预测动物的行为:根据特征判断动物的生活习性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动物分类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动物分类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6.作业布置:准备相关的作业题目,巩固学生对动物分类知识的掌握。例如,给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7.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导入、讲解、互动环节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8.教学指导手册:为教师准备一份详细的教学指导手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等,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动物分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动物分类图册:提供一系列动物分类的图册,包含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动物分类知识。
另外,我也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互动的交流。我需要在课堂上更多地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给动物分类》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给动物分类》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掌握常见的动物分类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动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常见的动物分类特征。
3. 动物分类的实际操作。
教学资源:1. 动物图片或实物模型。
2. 分类卡片。
3. 学生分组合作工具。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对动物分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动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掌握常见的动物分类特征。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动物的分类特征,给提供的动物图片或实物模型进行分类。
4. 成果展示(5分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类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6. 课堂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分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分类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身边的动物,尝试进行分类。
2. 开展动物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动物分类的兴趣。
3. 邀请动物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分类知识和保护意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物分类的原因和重要性。
2. 利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动物的特征,掌握分类方法。
4.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区分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
七、教学难点1. 动物分类方法和原则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6《给动物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6《给动物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动物分类》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学会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动物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动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可能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分类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学会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培养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
2.难点:学生学会根据一定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和描述动物。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外部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段关于动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特征。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每组选择一种动物,用笔记本记录下动物的外部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互相交流。
提问:“你们是如何给动物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可以进行分类?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2.掌握动物的系统分类法;3.能够根据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法进行动物分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安排课前调查,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及其分类方法;2.以生动的图例和实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3.帮助学生熟练运用系统分类法进行动物分类。
2.2 教学难点1.系统分类法的讲解和运用;2.辨别和归类不同种类的动物。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3.1 教学内容1.动物分类的概念和方法;2.动物的基本特征;3.系统分类法。
3.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动物世界的神秘与美妙,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分类方法和意义。
第二步:课前调查老师安排学生课前调查,通过网络和实地寻找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第三步:带着学生观察动物老师出示图片和实物,带着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和生物习性,加深学生对动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第四步:讲授动物分类法老师讲解系统分类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类法的运用。
第五步:小组讨论和分类练习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根据分类法和特征进行动物分类。
运用分类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动物分类法和特征的理解。
第六步:总结回顾老师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2.交互式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
4.2 教学手段1.PPT展示;2.实物展示;3.图片展示;4.生物模型;5.课堂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5.1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分类法进行动物分类;2.学生能否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法进行准确描述;3.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5.2 教学过程评价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适合学生;3.教学手段是否有效。
六、教学补充教师可以将本次课程的内容与其他生物课程结合起来,加深对生物的理解和研究。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
1.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
A.狗 B.兔子 C.金鱼 D.蝗虫
2.下列动物体内没有“骨骼”的是()。
A.鸡 B.麻雀 C.蚯蚓 D.蛇
3.下列()不是鱼类。
A.鲫鱼B.甲鱼C.鲤鱼 D.鲨鱼
4.下面的动物中不同类的是()。
A.B.C.
D.
5.下面的动物中不同类的是()。
A.B.C.
D.
6.下面的动物中不同类的是()。
A.B.C.
D.
二、判断题
1.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 )
2.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安全的走路、乘车和传递物品。
( )
3.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
( )
4.蜣螂以粪便为食,它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 )
5.蚊子在大自然中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应该把蚊子全部消灭。
( )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B 6.C
1.√
2.√
3.√
4.√
5.×
一、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嘉善县逸夫小学唐玉珍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
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
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
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
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
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卡片上标上④号,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
⑩号。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
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
(教师适当解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斧足”也是脚。
)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
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
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鼓励小组内记
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
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
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需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板书设计】
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圆圈里,不会_____” “是不是_____”等记录,有的(“会的”或“是的”)归为一类,没有的(“不会的”或“不是的”)
归为另一类。
鼓励学生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活动手册的另一部分是拓展活动,“观察螺蛳或田螺”的活动可放到课后,由于螺蛳和田螺都是水生动物,让学生自然水域环境中观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可让家长帮忙去市场买来放在水盆里观察,建议学生将观察到的螺蛳和田
螺画一画,想一想它可以按哪个分类标准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