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原因的分析与方法
针灸辨治贝尔氏面瘫的临床分析

。 。
没 使用 电 针 打 法
,
留针 分钟 配 合 麦 粒 灸 1 0 天 为 一 个 打 程 共 进行 了 两 个 打 程 观 察者在 对 照 组 基础 n n , 黔风 等 穴 位 的 针 灸 对 侧 取合 谷 为主 穴 体 虚 者加 足三 里 结 果 治 打 前 两 组 患 者 的 s u ; P 0 bo r o > 5 治 打 后 观 察者 患者 治 打 后 的 改 善 0 k 面 神 经 评定 的 等 级 残 废躯体 功 能指 数 评 分 残 废 社会 功 能指 数 评分 各 时 期 均相 当 治 打 效果 均 优 于 对 照 组 患 者 两 组 结 果 差 异 对 比 具 有 统计 学意义 P < 住0 5 结 论 使 用 针 灸辫 治 的 方 法 治 打 尔 氏 面 瘫 在 临 床 上 取 得 了显 著 的 效果 尤 其 是 处 于 发 展期 的 治 打 效 果 非常 的 明 显 在 临 床 治 打 的 过 程 中 要 掌握 好 治 打 的 最佳 时 机 减 少 患 者 的 治 打 时 间 提 高 治 打 的 效果 ; ; ; 【 关 键词 】针 灸 辫 治 贝 尔 氏 面 瘫 分 析 R 2 4 6 6 [ 中图 分类号 ] [交 喃 犬 标识 码 ] B [ 文彰 扁 号 ] 1 0 0 4 5 9 7 X ( 2 0 1 6 ) 16 0 12 8 0 1
、
是 由于 系 茎乳 突孔 内急性
,
岁之 间 平 均 年龄 是 ( 3 2
,
5士 2 2 )
岁 病 程 最 短 4 3 天 最长 5 天
, ,
非 化 脓 性 炎 症 引起 周 围 的面神 经麻 痹 现 象
在 临床 上 的 表 现 是 患
, bo I r o k 面 神经 评 定系 统量 表可 以 分为 6 个 级 别 依据 S u 8 5 ( ) 1 ( 一 ) 级是 正 常 8 5 分 以上 级 是 轻 度 功 能 障碍 7 0 1 级
针灸科优势病种面瘫病诊疗方案及优化

面瘫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定义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最常见病因为茎乳孔内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本诊疗方案主要指周围性面瘫。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别,无明显季节性。
中医属于“口辟”、“口喎”疾病范畴。
本证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贝尔麻痹。
二、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主板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病史:急性起病,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有面部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沫,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治疗方案1.体针疗法(1)急性期治法:疏风袪邪,通经活络。
影响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的因素探析

完全 , 留下面神经炎的后遗症。笔者结合病例从早期误诊、 失治误 治、 患者机能状态三个方面, 对面神经 炎难 治 的 因素做 一 简单 的探 讨和 分析 。
关键词 : 灸疗法 ; 针 面瘫 ; 预后
中 图分 类 号 :26 6 R 4 .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号 :05— 7920 )5 08 0 10 07 (070 —00 — 2
维普资讯
・
8 ・
。
Ma , 0 7, o 。3, O。 y 2 0 V l2 N 5
临 床 报 道
影 响针 灸 治疗 面神 经炎 疗 效 的 因素探 析
蒋剑 文 甘海球 王丽莉 宣丽华2指导 ) ’ , , , (
(. I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浙江 杭州 305 ;. 1 32 浙江省中医院, 0 浙江 杭州 300 ) 1 6 0 摘 要: 面神经炎是 临床 常见疾病 ,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确切 , 少数 患者面瘫长期不恢复或恢复不 但
1 早期误 诊
面瘫作 为一种症状 , 可为多种疾病 的临床表现 , 如 脑血管意外 、 颅脑肿瘤 、 面神经鞘瘤等均可出现 口角歪
斜、 闭眼不 利 等不 同的 “ 面瘫 ” 现 。另外 , 表 由于发 病原 因的不 同、 病变 节段 的高 低 以及个 体 之 间的差异 , 面神
合露白约 0 2c , . m 右侧鼻唇沟浅 , 右侧鼓腮不能, 右露
经炎在其发病早期亦可呈现不 同的临床症状。因此 , 早期 的准确诊断 , 是影响面神经炎疗效及预后 的关键
所在 。 由于 发病 早期 症 状表 现 的差 异 , 病 容 易被 误 本 诊 或 漏诊 。如 中老 年人起 病 , 常误 诊为 脑梗 塞 ; 有恶 仅
针灸面部中风(面瘫)的治疗

针灸面部中风(面瘫)的治疗面部中风,又称“面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周围性面瘫又分为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中枢性面瘫(核上性)与周围性面瘫(核下性)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面神经管内损伤与管外损伤的鉴别缓缓掀开大海的一角,公众号:央草的学习笔记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教学大纲分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多数表现为面部额纹变浅、眼不能闭、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以下介绍面部中风的针刺治疗:!针刺患侧穴位前,建议先针健侧20分钟;对侧合谷:在头面部下针之前,要先刺对侧合谷,刺合谷有麻醉作用,可减轻在头面部针刺的痛感;地仓透颊车:3寸针透刺,平补平泻;!面瘫所致的嘴歪、流涎,在针刺地仓时必须用透针,eg:地仓透颊车;But半身瘫痪所致的嘴歪、流涎,针刺地仓的方法有所不同:单刺地仓,张口进针,穿透脸颊,像“拉锯”一样行针,如此刺地仓 2-3次即可改善;太阳:眼尾与眉尾延长线交点凹陷处,直针浅刺;阳白透鱼腰:将阳白下皮肤捏起,针尖从阳白穴入,刺到眉毛中间的鱼腰;!一说阳白位于眉上1寸,以“离穴不离经”为原则,二者皆在瞳孔直上;对侧解溪:久病者,用迎随补泻--补法,随经向下斜刺;!上眼睑闭合由足阳明胃经管理,解溪为胃经母穴,久病=虚症,“虚则补其母”;对侧内庭:新病者,迎随补泻--泻法,逆经向上斜刺;人中(水沟):向上斜刺,人中沟下1/3与中1/3交界;(编者注:人中位置一说于上、中1/3交界)承浆:唇下正中凹陷,舌强不语、语言不利,下针时张口;廉泉:对着舌根方向刺入1寸--1.5寸,舌强不语;!经治疗面部回正后,需再刺人中、承浆几次,起固定作用,不然容易歪向另一侧;偏方:用新鲜的鳝鱼血涂在患侧面部,可拉着歪的脸回正;!满头大汗,并对着冷气(电风扇)吹,易患面部中风,so流汗就要透发,不要让汗水停滞在皮下,否则不要流汗;!中风后针刺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一周之内效果最佳,针灸+中药对面部中风的治疗效果→“百发百中”;。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4-02-19T10:37:57.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叶海宗[导读]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叶海宗(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卫生院康复科福建厦门361102)【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91例与对照组(药物)9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21%,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针灸顽固性面瘫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61-02 面部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一种面部表情肌群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中多以口眼歪斜为主。
面瘫的患病人群较广,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生面瘫,且面瘫的发病较为突然,在临床的治疗中多以一侧发病患者居多。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的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均位于上头面部,当病邪对面部经络产生阻滞影响,尤其是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出现功能失调现象时,患者则会发生面瘫。
面瘫的发生对患者的面部形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由于缺少对该疾病的认知,会产生茫然心理,使该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延误病情,发展为顽固性面瘫。
患有顽固性面瘫的患者通常会伴有痛觉功能降低、眼睛干涩、舌前味觉下降、耳后部位疼痛等临床症状[1]。
本文对顽固性面瘫患者使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救治,对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182例。
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84例,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35.4±2.1)岁,住院时间为21~72天。
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原因的分析与方法

通过 6 0侧面 瘫 患者 的病程 与 疗 效关 系 分 析 , 8
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 或神经纤维变性 , 故
亨特 氏面瘫 病情较 重 , 效较 差 。 疗
进行 对照 , 大数定 律 ” 用“ 进行计 算后 , 愈率 随着病 痊 程 的增长单 调下 降 ; 而无 效 率 随着 病程 的增 长单 调 上 升 , 明了发病后 就诊 时 间愈 早 、 说 痊愈 率越 高 。无 效病例 多与病程 较长 , 或早期 治疗不 当 , 误 了治疗 贻 时机有关 _ 。 l J 对病 程 较 长 , 尚未 出现 口眼联动 等 后遗 症 的 但
M eh d to s
G眦H a h i . u n n u ,C oC g,D n in ( u igHopt f CM,Y m n60 1 ,  ̄n ) Z u igLt g K mnn sil i ao T u m 5 0 1 C a
[ bam ] T e A s- h ∞ o cp ntr r t e et eⅫ f u u cuet ae i f ci a e dn f v
管遵惠 郭翠萍 丁丽玲
( 明市 中医医院, 昆 云南 6 O 1 ) 50 1
[ 要】 分析了针 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的原因; 出了可能导致 面瘫后遗 症的因素。从早期诊 摘 提 断, 及时治疗, 双侧取定, 注重手法, 刺激适度 , 用激素等方面, 慎 对防治面瘫后遗症进行 了 探讨。
[ 主题词】 面瘫 / 灸疗 法 针
。 c l aa s ∞ aa zdadtel b e ̄ fai rl i w f ap ys nl e n h mll f t y x eac
id c gsq ea ffca p rl ̄ r idctd.P e e t n a d t 廿n t fsq ea ffc lp rldsweep o e n ui e u leo  ̄ i aoy n l e ni e a rv n i n 瑚 o ∞ 。 e u le。 ai aay a - r rb d
针灸科面瘫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针灸科面瘫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tructured demonstration article on the topic "Discussion Record of Difficult Case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论述针灸治疗面瘫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摘要】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顽固性面瘫患者恢复面部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探讨了该治疗方法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以及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对策。
疗效评估表明,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对顽固性面瘫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展望了该治疗方法的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患有顽固性面瘫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其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灸, 刺络, 闪罐, 面瘫, 顽固性, 治疗, 疗效, 临床病例, 方法, 过程, 评估, 并发症, 针灸结合治疗, 展望, 建议.1. 引言1.1 疾病背景面瘫是一种因面神经发生功能障碍而导致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常见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
面瘫的症状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自主收缩,导致面部表情不自然,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面瘫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种,其中外周性面瘫是指由于面神经本身受损而导致肌肉瘫痪,常见于面神经受压或受损的情况下。
1.2 治疗目的治疗目的是通过针灸结合刺络闪罐的综合疗法,有效地治疗顽固性面瘫病例,恢复患者面部肌肉功能,改善面部表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面瘫患者由于面部肌肉麻痹导致的表情不自然、面部功能受损等问题,通过针灸结合刺络闪罐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功能,加速局部代谢,促进肌肉收缩,从而改善面部肌肉功能,使患者面部表情更为自然,重塑面部神经肌肉连接,达到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目的。
通过本疗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治疗患者当前面瘫症状,还可以对疾病的原因进行根本性的调理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复发、减少并发症、全面康复的目的。
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患者重新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恢复面部表情,提高生活质量,重拾信心,重获健康。
2. 正文2.1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原理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原理是将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疗法相结合,综合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以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原因的分析与方法
[摘要]分析了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的原因;提出了可能导致面瘫后遗症的因素。
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双侧取穴,注重手法,刺激适度,慎用激素等方面,对防治面瘫后遗症进行了探讨。
[主题词]面瘫/针灸疗法
面瘫又称“僻”“口眼歪斜”,相当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
针灸治疗面瘫临
床报道很多,疗效亦比较确切,但也有一部分面瘫患者,不能完全恢复,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笔者就针灸治疗面瘫无效病例的原因及如何提高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作一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1无效病例的原因分析
1.1病程较长
通过680例面瘫患者的病程与疗效关系分析,提示病程愈短,痊愈的希望愈大;病程愈长,则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愈小。
将无效病例与痊愈病例的病程进行对照,用“大数定律”进行计算后,痊愈率随着病程的增长单调下降;而无效率随着病程的增长单调上升,说明了发病后就诊时间愈早、痊愈率越高。
无效病例多与病程较长,或早期治疗不当,贻误了治疗时机有关[1]。
对病程较长,但尚未出现口眼联动等后
遗症的患者,可采用双侧取穴施治;患侧酌情选取地仓、颊车、颧、下关等穴透穴深刺,采用“拽拉行气”手法[2],可加速病情恢复。
1.2病情较重
根据发病程度、面肌静止时的张力及主动运动情况,分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类,通过临床分析表明[3],病情愈重,痊愈的可能性愈小;病情愈轻,痊愈的可能性愈大。
病情的轻重,与病变损害部位有密切联系: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和以上部位,临床体征明显,多属重型;损害在镫骨肌或鼓索部位,多属中型;病变在茎乳孔以下,较为单纯的面神经炎,多属轻型。
我们认为面神经麻痹起病的轻重,标志着面神经变性的程度。
在发病时,面神经呈水肿状态,髓鞘或轴突已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在茎乳孔和鼓索部位的神经最为显著,部分病人乳突部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
性。
面神经变性越严重,临床体征越明显,痊愈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亨特氏面瘫主要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大多数患者在罹患早期已出现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或神经纤维变性,故亨特氏面瘫病情较重,疗效较差。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等药物,在病变经脉和麻痹肌群的主要经穴,如地仓、颊车、四白、迎香等穴,行小剂量穴位注射,有助于面瘫体征的恢复。
1.3治疗不当
部分无效病例可能是病变早期面部刺激过于频繁所致,因为这会使病变的面神经细胞疲劳,从而减低了神经的兴奋性,使病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同时频繁的刺激(包括红外线、热敷、按摩等),使局部组织呈持续充血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炎变神经的水肿,因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此外,部分无效病例还可能与使用电针、电按摩等过重的刺激有关。
其机理可能是:正常生理状态,神经膜呈半渗透性的,神经膜的表面带阳离子,膜的里面带阴离子。
当接受刺激时,神经膜的渗透性增加,同时有脱极现象。
病变的面神经在过重的电刺激或过强的震颤下,导致神经膜渗透性改变,而使阴阳离子重新排列组合,促使面神经完全变性,这样就使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体征不能得以完全恢复,亦可能是出现患侧的口眼联动、挛缩、痉挛等后遗症的重要因素。
另有部分无效病例,可能与应用激素不当有关。
有专家建议:在发病后7~10天的急性期内,手法宜轻;进入恢复后期,宜采用较强手法,以助尽快恢复;如发病后3个月病情仍未好转,即应改为温和手法,以避免出现面肌痉挛等后遗症。
急性期不宜单纯使用激素治疗,大剂量激素的应用,有可能加重茎乳孔内的组织水肿,使面瘫体征难以恢复。
1.4神经受损
有少数无效病例是由于病理性的神经受损,如严重的耳部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损伤神经纤维导致面神经变性,使面瘫体征难以逆转。
有的病例是由于外耳道骨瘤、中耳胆脂瘤、听神经鞘膜瘤等压迫面神经而致面神经麻痹;或由于中耳肿瘤切除术,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所致的面神经损伤,这类原因引起的面神经受损的病人,绝大多数面瘫体征是难以完全恢复的。
对此类病人,应在及早采用针灸治疗的同时,酌情选用修复和营养神经药物辅助治疗,如氢溴酸加兰他敏、维生素B1、弥可保、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以助受损神经的恢复。
1.5患者禀赋
病人体质特差;或素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多年,又罹患面瘫,多属难治,疗效较差。
患者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向愈也有一定关系。
在无效病例中,有的是在罹病后表现极度忧虑,甚至失眠、饮食骤减、经常哭泣等;有的求愈心切,私自寻方多种治疗,配合治疗较差;有的属神经类型敏感,轻微刺激亦难以忍受,无法配合治疗。
为此,我们认为,应重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后,要加强各单个面肌随意动作的练习。
同时,恰当的解释病情,必要的语言安慰,求得患者的密切配合,亦属必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针灸治疗无效的病例,多是由于病程长,病情重,发病早期治疗方法或药物应用不当所致;神经受损的患者,难以完全恢复;患者的体质禀赋及精神因素对临床疗效亦有密切联系。
2后遗症的原因及防治
2.1从随访结果分析,后遗症的出现,可能与早期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的选择不当有关
采用电针、红外线、电按摩及面部频繁的机械刺激的患者,后遗症较多见;面神经损伤的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用过大剂量激素治疗未愈的患者,易出现后遗症;单纯依靠病变自愈,贻误了治疗时机,亦难免发生后遗症。
但有的后遗症原因待考,如12例患侧单眼视力明显下降的患者,经过专科会诊检查:1例系角膜溃疡,4例诊断为视神经炎,1例为脉络膜视网膜炎,2例老年性白内障,2例屈光不正,2例诊断不明。
除早期应予保护暴露的角膜免受损害或感染外,本病是否会导致部分病人的眼睛病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2下列体征可视为出现后遗症的早期症状
①与健侧比较,患侧的眼缝缩小;②患侧鼻唇沟加深;③在紧闭患侧的眼睛时,口角一致向上向外牵引;④在天气寒冷和晨起时,患侧面部有笨拙、收缩或有抽搐感。
这时要避免面部的电刺激(包括电诊断),减少面部刺激或更换治疗方法。
2.3面瘫后遗症的治疗探讨
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在面瘫发病期,宜双侧取穴,面部取穴要少而精,刺激宜轻不宜重,避免频繁的热敷和按摩,这有利于减轻面神经变性,预防产生后遗症。
确诊为亨特氏面瘫,应及早配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减轻面神经受损程度。
如属面神经损伤的面瘫,可配合应用修复神经药物,以防止或减轻后遗症的程度。
②双侧取穴,注重手法。
面神经麻痹虽多表现为单侧发病,但它是一种多发性神经性病,在病变过程中,有可能对双侧面神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发病早期采用双侧取穴,患侧补法,健侧平补平泻手法,较有利于面瘫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酌情选用颊内(位于口腔内颊粘膜上,相当第一臼齿平齐处),地关(地仓、下关穴连线下1/3处,向下关透刺),上、下睛明,鼻丘(鼻腔内,鼻中甲前端)及舌针肺穴、聚泉、脾穴、胃穴、肝穴、胆穴等[3]验穴、奇穴,可加速面肌功能的恢复。
③刺激适度,慎用激素。
尽量不采用电针、电按摩及过重、过频的刺激。
慎用或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可能有利于防止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参考文献
1管遵惠.23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组治疗疗效分析.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1;4(4):16
2管遵惠.管氏针刺手法学术特点的探讨.针灸临床杂志,1993;9(5):26
3管遵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用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82;(1):29
4管遵惠.舌针理论及临床应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