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合集下载

科斯论文《企业的性质》

科斯论文《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赵永安原文:①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②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③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④“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⑤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⑥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⑦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⑧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

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注解】1:①西方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理论过程中普遍利用“假设”对需要研究的问题给予命题,也就是首先设定“提问”,可是过去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家们没有很好的说明这种假设,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时候,设定一系列“假设”又是非常必要的。

②指出很多经学家对自己设定的“假设”通常并没有深入到社会、行业、产业中进行考察导致这种“假设”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③明确提出考察对解决误解和争论以及对“假设”的推论是非常重要的。

④科斯在切入主题时候采取不经意的做法,他用“例如”方式点出了主题,提出“企业”这个词汇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过去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本文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科斯 《企业的性质》

科斯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25岁时构思并写就,在1937年的发表的论文。

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企业的性质》是其最终让其获得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之一,另一篇是《社会成本问题》。

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

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firm)的观点。

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

但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但科斯认为:他们并没有解释,既然生产和管理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组织为什么还要存在了?并提出了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论断。

第二部分,科斯首先列举了几种企业出现的理由。

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

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米尔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本书,书中有很多与企业有关的论点和观点,
既有通俗的理论解释,又有深层的洞见。

书中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企业的本质,概括来说,企业是一个与市场竞争营销中有着重
要影响力的组织群体,他们既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同时也应当针对用户需求和市场
趋势作出形势调整。

接着,米尔科斯也着重介绍了如何正确把握市场机遇,预测把控市场发展。

书中指出,企业发展的根本还是在于对市场对原则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控,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未来
的市场趋势,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找到企业发展的机会点,把握市场脉搏。

同时,书中也提出了关于企业管理和决策地位。

作者指出,企业只有把内部管理与准
确的决策机制结合,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管理者要把握企
业文化和企业优势,以此作为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的指导方向;要把握企业的短期目标和
发展战略,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要掌握多元的沟通技巧,并能落实有效的跟踪管理
体制。

本书对我对企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助益,书中把握市场机遇,准确把控市场发展的过程
等描述,都让我对企业发展的原则和方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企业内部如何
协调管理内部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赵永安科斯告诉我的……解析科斯系列之一——科斯的躯体遇到了科斯是我人生的万幸,当我看到了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论文后,我急于想深入了解这位获得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企业的性质》发表的时间科斯正值27岁,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思维敏捷、推理严谨、论证详实、逻辑清晰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科斯青年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就在科斯这篇论文发表过去两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科斯这位老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科斯生于1910年,而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已经是81岁高龄的老人,这确实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后辈之人对他肃然起敬。

怀着对这位值得人们十分尊敬老人的心情,我开始阅读他的第一篇文章《企业的性质》,老实讲,我看第一遍之后很多内容没有搞懂,继续看第二遍、第三遍,三遍下来基本理解了科斯的思想和一些主要的观点,突然我有个想法,可能很多人在研读他的文章时候也会遇到像我这样的情况,当然这不能包括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可是很多人并不是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所以,我想尝试着对这篇文章加上一些注解,这样做的目的有三,其一,科斯是一位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我本人抱着对他十分崇敬的心境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研读他的论著,我就必须搞懂他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每个文字、每个段落做到十分理解才能掌握科学的真谛;其二,对我本人在企业管理上、管理咨询上以及在创作和写作中给予帮助,能够使我深入细致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精髓,提高自己经济理论和理论创作方面的水平;其三,我们做人做事靠的是脚踏实地,对科学知识、经济知识不能只是达到一知半解,如果没有努力专研与探索的精神,我们将会一事无成,这是我做事一贯的态度。

自然,本人才疏学浅,过去的经历也不是搞学问的,自知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对科斯这篇比较深奥缠绕论文妄加解释,自己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可能专家学者看到了还会闹出许多笑话,尽管这样,自己心里感到比较踏实,可能这就是自己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吧。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中文)--------------------------------------------------------------------------------作者:科斯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5一、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完整版)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完整版)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浅谈《企业的性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我终于读完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虽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该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也大致了解其表达的意思。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我读完《企业的性质》之后的感想。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当时的背景。

《企业的性质》在发表之初受到了冷落,然后在它被埋没了三四十年之后,终于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科斯引领了人们用经济方法研究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概念。

沟通了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以往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科斯《企业的性质》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在科斯看来,一种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而运用的分析工具是边际替代概念。

传统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是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发现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

所以科斯要论证“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被取消的企业(组织)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从而引导出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在他看来,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二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

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观点。

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驳科斯的《企业的性质》

驳科斯的《企业的性质》

驳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回答了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了历史性的贡献。

对于企业的存在,科斯是这样解释的: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简而言之,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为了减少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但现实意义中的企业真如科斯所定义的那样是为了减少市场成本而存在的吗?在通过对现实企业的定义的探索后,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种与科斯的解释相异的观点。

科斯在对企业做出定义时,先列举了几个企业可能存在的理由: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

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

在否定了这些可能性之后,科斯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企业是为减少市场成本而存在的。

这一层层推理的逻辑看似好像是坚不可摧,其实不然,企业的存在固然可以减少市场成本,但当我们深化了解由于企业这种组织存在所减少的成本时,我们会发现这更多的仅仅只是减少了内部交易的成本,而对于外部交易的成本,企业的存在,更多的则是加大了这外部交易的成本!我们明白,现实生活中的市场存在更多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而完全竞争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

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企业这种组织是可以左右产品的价格的,尤其是在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企业这种组织更是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也就是定价机制掌握在企业组织手里。

企业是一种逐利的组织,当组织可以影响价格的决定时,这种组织就往往会通过左右产品的价格而将自身内部的交易成本转嫁到外部,这种做法会使得组织的利润得到最大化,但这种做法却使得外部交易的成本骤然上升,这种现象在寡头和垄断市场变现的更为突出,由于企业组织自身处于寡头和垄断的地位,失去进步的动力,而使得企业组织在生产创新上停滞不前,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工人福利的大幅提升等,从而造成内部交易成本的急剧增加,而企业这种组织通过产品将这种大大增加了的内部交易成本转嫁给外部,使得外部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R·科斯陈郁 译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51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7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

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企业的性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我终于读完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虽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该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也大致了解其表达的意思。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我读完《企业的性质》之后的感想。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当时的背景。

《企业的性质》在发表之初受到了冷落,然后在它被埋没了三四十年之后,终于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科斯引领了人们用经济方法研究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概念。

沟通了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以往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科斯《企业的性质》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在科斯看来,一种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而运用的分析工具是边际替代概念。

传统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是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发现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

所以科斯要论证“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被取消的企业(组织)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从而引导出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在他看来,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二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

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观点。

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

但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但科斯认为:他们并没有解释,既然生产和管理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组织为什么还要存在了?并提出了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论断。

第二部分,科斯首先列举了几种企业出现的理由。

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

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当存在企业时,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其它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的数目大大减少了,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

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较早之前的奈特教授给出了说明,他认为,企业至所以出现,是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生产者需要预测未来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企业家,企业家预测从而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

很显然,科斯认为,奈特教授并没有指出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他认为,奈特教授提到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拥有判断力和知识的人并不需要亲自参加生产就可以获得报酬,因此并不能得出企业及企业家出现的必然性。

科斯也认为用企业成本曲线的变化不能解释企业规模的变化。

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分析时总是假定单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然后现实中显然企业可以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科斯认为,“要决定企业规模,必须考虑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组织各个企业家的成本。

之后才能决定每个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每种产品的生产数量。

但在这一部分,我不明白科斯批判之前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企业性质有何明显的联系。

第三部分,科斯探讨了企业的规模的问题。

他认为,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科斯这样解释到:当企业扩大时,企业内部每追加一笔额外的交易,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其原因是当企业内部交易增加时,企业家不能更准确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

而企业内部没有价格信号,资源配置到哪个方面主要家企业家的自我感觉、经验和判断,随着内部交易的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调配也更加复杂,经验和判断的失误也会增多,这也就会使新增的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渐降低。

也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以致于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

并且列举了几种因素和情况,指出了它们对企业的边界的影响。

企业扩张造成的交易的多样性约束了企业家的才能。

这使企业扩大时效率趋于下降。

倾向于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倾向于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的技术变革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都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第四部分,科斯证明了其结论的有效性。

分别对厄舍教授和奈特教授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厄舍教授提出,企业存在的原因可以从劳动分工中发现。

而科斯认为,“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已经以价格机制的形式存在了。

经济现象并没有认为专业化必然导致混乱。

厄舍教授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

奈特教授认为不确定性造成了企业的产生。

由于不确定性,生产者承担了预测消费者需求的责任。

而预测工作和与此同时的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控制的大部分会进一步集中在一小部分生产者那里,从而造成了一个头领化的过程。

而科斯提出了三个问题,1某些人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知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从亲自参加生产中获得收入。

他们可以出卖建议和知识,2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能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3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谁给他们报酬?,为什么?也就是说,否定了他们的想法。

最后一个部分解决的也是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考察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科斯的这篇文章揭示了交易费用在影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这一组织的存在得以有效的节省了市场运行的成本。

如何使得交易费用更小是我们更加关心的问题,通过交易费用来研究制度的运行是一种新的思路。

科斯将长久以来处于黑箱中的企业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交易组织的重要作用,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以来,“看不见的手”(市场)指引资源配置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家的信条。

而科斯则让“看得见的手”(企业)登上了舞台,构建了市场的微观基础。

使得经济学的分析视野大大的扩展。

科斯对于交易费用的解释也让经济学增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经济学从以往的“供给-需求”模式走向了“事实-规范”的模式。

我们得以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问题,进而研究法治,而科斯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和“企业的性质”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而且还开创了法学的一支新流派-经济分析法学,这使得研究的范围大为的扩展。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之中,供给和需求的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因为在这种假设之中,交易费用常常为零,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容易出现。

政府的管制和调控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税率和费用的不同,一个契约或者交易不仅仅要考虑到固定的成本和收益,也要计量这些额外的成本,如何使得这些可变的成本被精确的计量和控制,应该是新制度经济学派需要研究的问题。

制度问题包含了很多的方面,经济、法制、道德乃至环境、心理。

这些都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交易费用的控制和减少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而交易费用的减少需要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法治的作用便从中得以凸显。

科斯的理论无疑打通了经济学和法学联系的脉络。

该文章给我最大的感想在于全文论证的严谨性。

文章开篇从经济体制引出价格机制的作用,又从经济体制谈到企业,分析了企业家和价格机制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把价格机制当作一种企业的协调工具,而这种协调工具在企业家和价格机制中间有一道鸿沟,从而提出自己的假设:资源的配置是从价格机制决定还是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第二部是最重要的分析环节,交易成本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企业契约的订立,取代价格机制在企业内发挥作用,通过交易成本的上升来解释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科斯而言,他有把收益递减考虑影响企业交易成本递减和要素供给价格上升的因素、交易博弈的因素、规模空间以及技术制约。

其实考虑的因素很全面,后人做的不同意见只能是补充,而无法取代。

其实,企业不仅存在本身经营时候的制造成本,也存在制度或者运营期间的交易费用,这些费用是无法避免的,即使压缩在压缩,交易成本不一定通过金钱来衡量,有可能是其他要素,或者是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契约,虽然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很模糊,单毕竟在科斯具体全面的解释下市定义了的。

第三部分科斯通过引用奈特的劳动分工来解释不确定性理论带来的企业组织产生,从而证明他的第二钟假设,科斯很聪明地弥补了自己理论的不足,把企业的组织看做社会关系的分工,这也让我看到了企业中人发生的作用,制度的制定者是人,这里的人更准确指企业领导者,人是活的,分工也是活的,这样产生的制度就能符合企业自身的角度。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较为简短,是上面内容的补充和总结。

科斯考虑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组织还是否成立,事实上和完全竞争的条件类似。

结尾通过现实中的事实得到了结论,也照应了文章开头的思考路线。

我看到的是科斯对细节的、把握和对研究的严谨,文章总结很有示范性。

通览全文,科斯对企业的界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每一处都透露出严密的逻辑,而且能找到出处和参考,科斯的上诉分析隐含了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即交易背后的产权界区问题,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在企业产权界区清晰地条件下,运用价格机制去实现企业间联系的摩擦就小,交易成本就低,反之,交易成本就高。

除此之外,科斯让我对他佩服不已。

在他发表《企业的性质》时才年仅27岁,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的经济学知识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科斯学习,学习他那刻苦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