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对比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

对比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都是由定都南京的政府下令开始的北伐,太平军北伐是太平天国政权组织的目的在与推翻清政府的北伐,那么你知道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区别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比,希望能帮到你。
对比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都是由定都南京的政府下令开始的北伐,太平军北伐是太平天国政权组织的目的在与推翻清政府的北伐,而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旨在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次北伐,太平军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国民革命军北伐最终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下面详细的对比一下太平军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
首先从北伐的性质来看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太平军北伐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而国民革命军北伐具有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双重任务。
再者,从结果来看太平军北伐最终全军覆没,而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胜利。
第三点,从参与北伐战争的的力量来看,太平军北伐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农民,并没有进行积极的宣传,没有发动起北方民众。
而国民革命军北伐之中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合作之下,发动起了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的进行了宣传,并且还发表了北伐宣言,宣布了北伐的目的在于反帝反封建,并且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因此太平军北伐全军覆没,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胜利,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第四点,从两次北伐的意义和影响来看,太平军北伐是从1853年5月至1855年4月,时间长达两年,转战地域多大六个省市,大大的打击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但是缺点是并没有积极的宣传自己的主张,没有发动起受压迫的群众。
国民革命军北伐从1926年至1927年之间国民革命军进行的北伐,这次北伐声势浩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最终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使得国民革命政府取得了形式上对全国的统一,国民党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
领导太平军北伐的指挥者太平军北伐是发生在1853年5月至1855年4月之间的一场战争,太平军北伐军从天京浦口出发一路高歌猛进,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天津静海和独流一带,前锋部队甚至是到达了天津杨柳青,领导太平军北伐的是谁?领导太平军北伐的是骁勇善战的太平军将领林凤祥和李开芳,这二位是太平军出了名的猛将。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第44 45课时教学目标: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国民党制造事变,国民革命的功绩,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成熟教学重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教学难点: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反帝运动和工农蓬勃发展的概况,然后指出:在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潜伏失败的隐患,.帝国主义的炮口,始终对准中国革命.革命阵营里发生了背叛,昔日的同盟者向共产党和革命举起血腥的屠刀.一帝国主义的干涉:上海.南京思考: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一贯都采取的是怎样的态度?其原因是什么?仇视和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或破坏失败.中国的革命运动威胁其在华利益干涉的表现: 。
1 北伐军进军江浙,英美日帝国主义主义国家派军舰到上海,扬言武装干涉2 .1926年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27 年2月制造一三惨案’’, 北伐军攻占南京,英军舰制造“南京惨案”3 英美等国向国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二、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国民党右派”的概念:在大革命时期,是否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否赞成国共合作是国民党左派和右派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水岭思考: 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从什么角度看它失败了答: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打倒了旧军阀,却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一批国民党新军阀,他们之间争权夺利混战不已,内乱未消除,和平未实现。
(2)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虽遭到沉重打击,但是帝国主义势力还存在,他们又觅到新的代理人,如蒋介石。
中华民族尚未独立。
3)革命阵营内蒋、汪背叛,“宁汉合流”在南京建立了反共反人民的国民政府,这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国依然处在封建专制的独裁统治之下。
四: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哪些方面?最突出的功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表现: 表现:
①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一三”惨案,万 一三”惨案, 制造一系列惨案, 县惨案,南京惨案。 县惨案,南京惨案。 ②支持北洋军阀对抗国民革命,如支持直 支持北洋军阀对抗国民革命, 奉军阀走向联合。 奉军阀走向联合。 ③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扶植新的代 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理人(蒋介石等人)。 理人(蒋介石等人)。
国民大革命之所以称为“大革命” 例:国民大革命之所以称为“大革命” 最主要是因为它( 最主要是因为它(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条件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推翻清王朝, 推翻清王朝,建 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 立中华民国 一些权利
拓展:为什么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有这 拓展: 么些新发展?从中有何启发? 么些新发展?从中有何启发? 原因: 原因: ①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 ③ 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 使革 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命出现了新局面。 命出现了新局面。 启发: 启发: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领导 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 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失败的含义: 失败的含义: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1,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的干涉和破坏; 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的干涉和破坏;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思考导学】1.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采取了怎样的态度?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态度: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制造惨案,威胁国民政府;在国民党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积极扶植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
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将挖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墙角;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不断高涨,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
为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帝国主义采取上述态度。
2.蒋介石是怎样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如何评价蒋介石在大革命中的作用?答案:在“中舰事”和“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正式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革命政权。
在大革命前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巩固了广东根据地,并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切都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是进步的。
但大革命后期,他阴谋篡权,发动政变,破坏大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3.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各是什么?大革命的失败有何教训?答案:成功之处: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失败之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自学导引】一、原因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1)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表现①1927年初,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军舰到上海,扬言要干涉北伐。
②1927年3月,英美制造了“南京惨案”。
③英美等国向国民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
2.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1)西会议派:孙中逝世以后,以邹鲁、谢持为代表的右派公开反对孙中的三大政策,并在上海另立“中央”。
(2)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①1926年春,蒋介石命令扣押中舰,制造了“中舰事”。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失败应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一次革命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为代表。
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1]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一种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问题认识上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提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
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正式形成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右倾理论观点。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他认为这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同时,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太幼稚,而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联系是什么 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什么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联系是什么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什么本文导读: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
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于8月辞去总司令职。
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二次北伐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
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
至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
国军亦进至北京。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1928年7月4日,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
日本要他实行"自治",扬言如蔑视日本警告,日本将自由行动;南京则敦促他早日易帜,实现全国统一。
由于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12月,张学良在关外易帜后,北伐宣布“成功”,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除蒙藏以外的中华民国领土。
失败原因一、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了。
高一历史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阀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2. 难点:北阀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 北伐战争1. 背景北伐战争的条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迫切的要求;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某某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
北伐战争的必要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X作霖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他们一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一面南下进攻某某国民政府,对革命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X作霖。
主要战场:某某、某某。
4. 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X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5. 经过(1)击溃吴佩孚: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占领某某,连克某某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
(2)歼灭孙传芳:北伐军转攻某某,南北夹击,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某某。
(3)迁都某某: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某某迁到某某,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重创X作霖:从某某北上的北伐军连战皆捷,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某某,奉军被迫撤退;从某某北上的北伐军占领某某。
6. 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2)工农支持: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是北伐军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3)将士奋勇: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模X先锋作用,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这次战争连同1924~1925年统一广东的战争,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经过】战争的准备。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屡遭挫折和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中国共产党选派了重要干部到军校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
10月开始建立黄埔教导团,随后扩大为新型的革命军队。
为了推动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政府先后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和工会条例,迅速打开了工农革命运动的新局面,同时建立了工团军和农民自卫军。
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和工农革命武装,团结其他军队,于1924年10月平定商团叛乱。
1925年2月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6月消灭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接着将所辖黄埔学生军和驻广东的粤、湘、滇、鄂等部队统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六个军。
10月举行第二次东征,同时进行南征,先后消灭了陈炯明和邓本殷的反革命军队,1926年1月,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同时广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后宣布拥护广州国民政府,使国民革命军拥有八个军约十万人。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全国反帝爱国民主运动和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广东省港工人奋起响应,大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
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
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的基本编组情况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留守广州),副总参谋长白崇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26年3月到1927年3月,在中共领导下, 上海工人配合北伐三次武装起义,沉重地打 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图为 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参加商务印书馆工会 为死难烈士召开的追悼大会。
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2.“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3.“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927年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全党都在期望能 解答如何挽救革命大会没有指明出路虽然批 评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却仍选举他为总书记。 图为大会开幕地点武昌高等师范第一附小。
1927年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 腥 口号表明,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 策,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表明 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 败了。
叶挺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阅兵
1926年,冯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帮助,组 成国民革命联军,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 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北伐中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农村大革命高 潮掀起。1927年3月,毛泽东在对湖南考察 后,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 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 论和政策。
第27课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
2.北伐的胜利进军
3.冯玉祥响应北伐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吴佩孚
张作霖
孙传芳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广州成立,将部队改称国民革 命军。1926年2月中共召开特别会议,确定准备北伐。 7月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 正式北伐。图为誓师大会,台上左一为蒋介石。
行军途中的国民革命军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与工人群众。图 为被袭击的上海工人纠察队队部--商务愿大游行 遭到血腥镇压。
在街头被捕的革命群众
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