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织创新氛围_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_方来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题及答案

20XX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作业题及答案单选题:(总题数:10,总分数:10.0)1、畅谈是头脑风暴法的()阶段⊙A、创意阶段B、准备阶段C、热身阶段D、筛选阶段2、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当属(),只有它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技术创新,排除竞争对手对相同专利产品的市场竞争,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创新回报A、商标权⊙B、专利权C、著作权D、财产权3、下列选项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途径的是()A、学:就是学习创新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个人的创新素质和能力⊙B、养:就是通过培养获得,靠努力成就C、练: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勤学勤练,学以致用,学练结合D、干:就是应用和实践,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4、()对推动思想探索和理论研究具有最切实的作用,它可以照亮一片黑暗之地,可以激活一批过去废弃或视为无用的东西,可以统帅许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使之有了神魂A、新的方法⊙B、新的观点C、新的认识D、新的体系5、()是在反复熟记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不断重现已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帮助记忆很有作用⊙A、尝试回忆法B、集中学习法C、分散学习法D、有效学习法6、()是知识产权创造最重要的主体A、政府B、高校C、科研院所⊙D、企业7、企业竞争力的DNA是指()A、企业创新能力⊙B、企业组织能力C、企业文化力D、企业研发能力8、创新的“迂回原理”是指( )⊙A、鼓励人们开动脑筋、另辟蹊径B、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另一个研究对象并取得创新成果C、对创新对象进行精炼、压缩和聚焦,以获得创新的成果D、发挥群体智慧,有所建树9、专业技术人员学会学习的根本性标志是()A、能够全面学习B、能够自主学习C、能够终身学习⊙D、能够创新学习10、创新的“相对较优原则”不包括()A、从创新技术先进性上进行比较B、从创新经济合理性上进行比较选择⊙C、从科学原理相容性上进行比较选择D、从创新整体效果上进行比较选择多选题:(总题数:20,总分数:20.0)11、人类创造的知识主要有()等存在形态A、事实知识B、原理知识C、技能知识D、人力知识1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体现在对以下哪些“边角料”时间的合理利用上()A、午餐时间B、等待的时间C、睡眠时间D、上下班时间或旅途时间13、理论创新的原则包括()A、科学性B、先进性C、可行性D、系统性14、专业技术人员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需要做到()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C、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的结合D、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15、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人本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A、理解尊重,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B、树立“知识管理”思想,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创新C、强化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D、建立权变型组织,体现人本管理组织的创新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等几个基本步骤A、提出工作创新的目标B、设定创新的标准C、寻求创新方案D、实施创新方案17、关于创新的描述正确的是()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B、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C、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题库及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单选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以及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全、12020 B: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到(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2、2014C)上致开幕辞,提出要掀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局面。
人人创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了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总理说,企业要焕发2015年4月9:工艺创新A)也会使产品更具竞生机,就需要创新。
创新不仅指技术开发创新,(争力。
MakerE4、:),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来源于英文单词(“创客”为现实的人。
、5:专业技术人才D)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和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最为密切。
6、:熊彼特C)。
概念的人是(最早提出“创新”、A:加法思维7)。
、华莱士的(美国《读者文摘》的诞生,就来自于创始人德惠特?:迂回思维B8、)。
曹冲称象的故事,充分体现了(9、:奥斯本D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的第一部创1941 )是美国创新方法和创新过程之父,(新学专著《创造性想象》。
、10:无优势E)理论的束缚,大胆创新,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杂年,袁隆平冲破了(1964交水稻培育研究。
11、:专业技B是指(”天津地铁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点两翼七条线”模式,其中的“一点术人才队伍建设)。
12、角度来看问题,有“丛林法则”“狼文化”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从适者生存角度,是从:袋鼠理论A)。
些偏激。
比亚迪借鉴了狼文化,发展成为(、13:较好的康乐设施B)。
天开店的说法,错误的是(关于714、: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C)。
关于大连港五项转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15、D:舒适年,洋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调查,提出了1999度)的概念。
;.. ..多选题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任何企业都有两项职能,也仅有这两项基本、、彼得·1 )”,这两项职能是(职能,其余的一切都是“成本:营销B E:创新、2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认为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
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考试

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考试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试卷一、二单选题共60题,共60分1()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从多方面、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
A.求异思维2要开发创造力,首先要增强和提高人的()。
D.创新意识3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思想不断涌入企业,使员工原有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从而引起新的矛盾产生,这就要求矛盾疏导工作要“因人制宜”,以人为本,对症下药,引入()来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A.矛盾疏导机制4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
C.创造力5()原本是由专利审查人员萌生的对多产发明家的发明方法与思路进行总结与推广的想法。
B.创造力开发6()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A.本我7创新意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表象现象上看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从实质上来分析,创新意识则代表着一个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如果是一条河,那么创新意识则是这条河的()了。
A.源头8“创造工程之父”是()A.奥斯本9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
D.互补效应11()的人友善、热心、外向、合作。
善于交流,喜欢与人为伍。
能洞察别人的情感和问题。
A.社会型性格12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们对失败的承受力趋于下降,因为学生年龄越大,他们在社会影响下越来越多地用()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
C.比较安全13美国()阿瑞提认为:“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
”A.创造学家14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
D.创造15()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B.创造16创新思维乃创造力的灵魂,培养()是创造力开发的关健。
B.创新思维17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风貌。
科学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答案

1.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根底上呈现高度综合的开展趋势,决定了〔〕日益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导组织形式。
〔3.0分〕我的答案:A √答对2.以下关于创新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
〔3.0分〕我的答案:C √答对3.〔〕是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3.0分〕我的答案:C √答对4.以下不属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处分措施的是〔〕。
〔3.0分〕B.不披露、私下审理D.取消资格、学位、称号我的答案:B √答对5.科学活动的〔〕对科技人员有内在的吸引力。
〔3.0分〕我的答案:D √答对6.科技道德是指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做人做事的〔〕。
〔3.0分〕我的答案:B √答对7.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立志考察祖国的山川地貌,面临旅途中的困难险阻,百折不回,历经28年写成?徐霞客游记?,在地质研究特别是岩溶与河道勘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这表达出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3.0分〕我的答案:B √答对8.〔〕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科技开展的任务而制定的指导方针与行为准那么。
〔3.0分〕我的答案:C √答对9.〔〕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芒的顶点。
〔3.0分〕我的答案:A √答对10.科技道德对科技活动与人际关系〔〕。
〔3.0分〕我的答案:A √答对1.科技道德标准是指〔〕。
〔4.0分〕〕A.献身科学、顽强拼搏B.严谨治学、求真务实C.勇于创新、开拓进取D.团结协作、合作共事我的答案:ABCD √答对2.以下属于科技道德问题的是〔〕。
〔4.0分〕〕A.弄虚作假,编造实验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严重违背科学工作者求真老实的道德底线B.一切向钱看,以业谋私,以职谋私C.不顾大局,个人第一,不讲民主,不讲团结,无端内耗,协作困难D.不注重事实,不讲科学,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的答案:ABCD √答对3.科技道德的社会作用是〔〕。
〔4.0分〕〕B.有利于科学研究活动循着人道、伦理的正确方向开展我的答案:ABCD √答对4.科技进步有时会带来伦理问题,需要通过科技道德加以引导与约束。
创新能力建设题库及答案

创新能力建设题库、填空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性变化离不开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P32、解决我国当代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____ 。
p43、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P114、创新的内涵从前所未有拓展到创造、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三个层次。
P145、集成创新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日益丰富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P496、链环一回路创新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并行发展、综合集成的过程。
P687、诵过对市场的细分,有利于企业对每一个细分市场的购买潜力和竞争情况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P858、任何一个组.织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跟随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管理创新是组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P969、聚合型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以待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P10710、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
P10911、创新活动中,只有掌握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等,才能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P11012、创新知识储备—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基础。
P11213、知识结构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
p11214、现代社会的专业技术岗位,需要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各类知识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P11215、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结构呈现出主次分明的层次性和比例上的协调性p11216、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知识的多样性和知识结构的实用性。
p11417、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搜索、开掘、收集以及整理_创新活动所需信息的能力。
P11518、实践操作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答案

1.创新是一种国家兴旺发达旳主线途径, 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旳恒久但愿, 是一种企业走向辉煌旳动力资源, 也是一种人生存质量旳关键载体。
人类社会旳一切进步, 都维系于不停地( )。
C: 创新2.由于有了创新, 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 脱离了动物界。
第一把石斧旳诞生表明: 人和动物旳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B: 创新能力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旳历史就是一部不停创新旳历史。
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旳主线动力是人类旳.)。
A: 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4.发明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旳含义并不完全相似。
发明旳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新旳首创性则是指对既有旳东西进行变革, 使其更新, 成为新旳东西, 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C: 首创性特性5.创新重视应用, 目旳是为了获得更高旳.)。
B: 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6.每一次重大旳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旳重大突破, 创新强力地推进着.)。
A: 科技进步7.在文艺发展旳历史长河中, 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没有创新旳文艺家, 就不会有自己旳地位。
因此, 从社会进步上分析, 创新增进着.)和人类文明。
C: 文化繁华8.在工业经济时代, 提高引进和吸取消化新技术旳能力是头等大事,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却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旳.)。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高科技发展旳变化趋势。
B:灵魂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旳必由之路唯有.)。
A: 创新10.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迫切规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旳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旳关键在于提高企业旳( )。
C: 自主创新能力11.作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下旳专业技术人才, 不仅要具有崇高旳情操、卓识旳远见、合理旳知识构造, 还应具有良好旳创新、发明旳能力与意识。
由于, .)是高素质人才旳本质特性, 是新时代人才旳价值所在。
专技天下4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答案

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1、【单选题】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一书中。
A 《经济发展理论》B 《景气循环论》C 《经济分析史》D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正确答案:A2、【单选题】创新既包括自然领域,还包括社会领域和()。
A 创造领域B 生产领域C 思维领域D 人文领域正确答案:C3、【单选题】(),是现代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A 自我提升B 生产能力C 创新能力D 工作能力正确答案:C4、【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归纳为八个方面。
A 1956年B 1957年C 1958年D 1959年正确答案:D5、【单选题】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第一次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的经济”。
A 保障B 基础C 目标D 基石正确答案:B6、【单选题】 2014年1月6日,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的那样:“()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A 创新B 改变C 发展D 传统正确答案:A7、【单选题】 2017年,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7.5%,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拉近。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科技贡献率能达到()以上。
A 58%B 59%C 60%D 65%正确答案:C8、【单选题】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国家行列。
A 发展型B 增长型C 发达型D 创新型正确答案:D9、【单选题】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A 发展B 创新C 科技D 战略正确答案:B10、【单选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相结合、国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2023年大学生创新基础满分题库单选题

【单选题】著名发明学家德·博诺说,(B)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故意思的探究。
A、概念B、创意C、意识D、思维【单选题】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可以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D)。
A、体力B、运气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D、发明力【单选题】(B)是人类出于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发明性活动。
A、技术创新B、科学发现C、技术发明D、生产实践【单选题】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白(A)。
A、发明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B、发明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C、发明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发明力的结晶D、发明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单选题】发明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涉及(B)。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单选题】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D)。
A、个人创业B、机会型创业C、创新型创业D、自主型创业【单选题】屠呦呦一方面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克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发明?CA、技术发明B、艺术发明C、科学研究D、医学发明【单选题】(D)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
A、创新领导B、创新文化C、创新制度D、创新人才【单选题】任何使现有财富发明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B)。
A、创意B、创新C、发明D、发明4【单选题】(D)是国家创新系统变化和发展的主线动力。
A、政策变化B、社会文化变化C、经济发展【单选题】北京大学专家王选曾认为,北大方正公司的成功得益于一批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B)的公司家的结合。
A、营销能力B、科学头脑C、资金D、人脉【单选题】人们的发明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A)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增刊(上)2008年10月科 学 学 研 究S t u d i e s i n S c i e n c e o f S c i e n c e V o l .26S u p p .1O c t .2008文章编号:1003-2053(2008)S 1-0189-06组织创新氛围: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方来坛,张风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从只关注创新主体或客体的单一视角的概念发展到关注创新主客体之间交互过程的一致性认知体验的概念;从理论上只关注环境决定论或个体决定论到重视个体-组织匹配论;从重视教育环境的研究到教育与商业环境并重的研究;从传统组织的个体创新研究到开始关注新兴组织形式下的团队与组织的创新问题;从最初的只在欧洲的研究扩展到开始关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创新绩效指标的构建问题研究。
最后,文章还对今后研究的热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创新氛围;创新绩效;个体———组织匹配论;团队创新中图分类号:G 30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3-05;修回日期:2008-07-04 作者简介:方来坛(1981-),男,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张风华(1971-),男,河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创新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组织和创新型团队等词语已为我们耳熟能详,而创新的概念日益受到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的关注。
创新是任何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
B e r n a c k i 指出组织创新氛围研究是组织创新研究的“第一站”[1]。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创新氛围(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i n n o v a t i o nc l i m a t e )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3]。
本文主要探讨组织创新氛围近年来的研究新发展,以此来揭示其目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1 概念的发展:认知体验的一致性大量的研究表明组织氛围能够影响组织的创新。
而作为组织氛围的深化和细化的组织创新氛围研究,由于其更具针对性,因此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3]。
对于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组织创新氛围是一系列影响创新主体各种创新活动进行与组织创新性表现的环境因素。
A m a b i l e 从创新的客体即组织的创新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客观环境影响下的产物,组织客观环境会影响组织个体成员的认知[4];T e s l u k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来研究,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创新主体对所处组织环境的整体感知[5];B h a r a d w a j 从创新的主客体之间交互过程来研究,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与组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因素都不能独立决定组织创新氛围[6]。
这种观点既关注了创新主体的作用,也关注了创新客体的作用,克服了顾此失彼的缺陷,同时还强调了认知的作用。
王雁飞和朱瑜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存在于组织内部,能够被组织成员一致认知体验,并影响其创新行为的持久特性。
当前的组织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激烈竞争的动态外部环境之中,组织之间、团队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特别是对于重大的、创新性的项目,更需要多个团队或组织相互合作,这种合作对象的选择及其合作过程都需要对对方的创新氛围的一致性认知,进而做出更适合的决策。
因此,组织创新氛围不能只局限于组织内部,还应该存在于团队和组织之间。
总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组织创新氛围的概念研究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将成为组织创新氛围的理论、研究范围等方面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为概念的发展与完善使得人们不再拘泥于旧有的思维框架,必须不断地尝试从新的视角来对组织创新氛围进行研究,探讨其理论与作用机制,并对人们所面临的组织创新氛围做出合理的解释。
DOI :10.16192/j .cn ki .1003-2053.2008.s1.035科 学 学 研 究第26卷 2 理论的扩展:个体-组织匹配论由于不同研究者对组织创新氛围的概念的理解不同,其相应的理论观点也有所不同。
传统的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一般倾向于将组织创新氛围看作是组织环境或组织个体成员决定的结果,如A m a b i l e 的环境决定论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源自于创新性和革新性的组织,这种组织的客观环境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而组织客观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组织的创新氛围的差异[4];T e s l u k的个体决定论即吸引-选择-同化理论(a t t r a c t i o n-s e l e c t i o n-a t t r i t i o n,A S A)认为,个体成员为组织的创新特性所吸引,进而做出选择,而留下来的组织员工之间对组织的创新认知逐渐趋于一致,进而形成一致的组织创新氛围。
在此过程中,组织个体成员的创新特性决定了组织创新氛围的形成[5]。
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社会化理论来解释组织创新氛围的形成过程。
B h a r a d w a j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个体成员之间,及其与组织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组织是否具有创新性的一致认知[6]。
这三种对组织创新氛围作用机制的理论解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强调了认知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认知的过程进行解释。
而个体-组织匹配(p e r s 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f i t)理论既具有以上三种理论的共性,也能克服所产生的缺陷。
个体-组织匹配理论主要探讨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容性和一致性,以及实现这种相容性和一致性的前提和可能带来的结果[7]。
个体-组织匹配具有相似性匹配(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f i t)和互补性匹配(c o m p l e m e n-t a r y f i t)两种形式,如果组织的文化、氛围、价值观、目标和规范等基本特征与个体的人格、价值观、目标和态度等基本特征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容性和一致性时,就实现了相似性匹配;如果组织提供了组织个体成员所需要的财物、心理资源以及发展机遇,或者组织的个体成员在努力、承诺、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够适合组织的要求,也就实现了互补性匹配。
其中相似性匹配的研究借鉴了吸引-选择-同化理论,认为个体会选择与其目标相似的或能够帮助其达到个人目标的组织;反之,组织也会选择与其目标相似的个体[8]。
M u c h i n s k y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个体-组织匹配研究的三大重要研究方面之一[9]。
C h a t m a n、M o r r i s o n和C h a o等人分别对个体社会化、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组织匹配进行了实证研究[10-13]。
而卞冉通过横断和纵向研究证实了个体匹配理论在组织社会化工程中的作用机制[14]。
个体-组织匹配也通过考察个体与组织氛围匹配关系来进行研究,这种匹配关系不仅研究了个体与组织氛围的相容性和一致性,还需要个体根据组织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要素来评定组织氛围,同时,个体的特征也会通过其相应的需要来体现,因此,这种研究整合了相似性和互补性两种匹配[15]。
总之,个体-组织匹配理论整合了环境决定论、A S A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同时,更详细地解释了个体-组织匹配在组织创新氛围形成的前因后果中的作用机制问题。
而后续的研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以其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应用。
当然,组织创新氛围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的差异性并未阻碍其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研究。
3 范围的拓展:教育与商业环境的并重由于组织创新氛围的理论和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发展,因此,其相应的应用和实践研究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其相应的测量量表层出不穷,这里只列举了极具代表性并为后续研究广泛使用的量表。
而对于组织创新氛围的测量起源于欧洲对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其典型的代表研究是,S i e g e l开发的创新支持量表(s i e g e l s c a l e o f s u p p o r t f o r i n n o v a t i o n,S S S I),S S-S I的主要目的是测量中学组织创新环境中的相关创新氛围因素,主要用于测量学校整体与部门组织内的创新氛围,包括了领导、所有权、多样性标准、持续发展和一致性等五个方面,其测量对象是学生与老师[16]。
而A m a b i l e和G r y s k i e w i c z的研究开创了组织创新氛围对商业领域的研究,通过对企业界的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研究开发了工作环境量表(w o r k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v e n t o r y,W E I)[17]。
此后,由于理论与实践关系得到不断的加强,因此,对于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出现了教育和商业领域并重的局面。
E k v a l l通过对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营销人员等对象研究开发了创造氛围问卷(c r e a t i v e c l i m a t e q u e s t i o n-n a i r e,C C Q)[18],此量表既可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可以用于商业领域的研究。
4 视角的扩展:团队创新问题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激烈竞争的动态世·190· 增刊(上)方来坛张风华:组织创新氛围: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界里,任何组织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革新的外部环境之中,这些变化使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多的新型组织形式,如团队、虚拟团队或组织、无边界组织、战略联盟等等纷纷涌现。
组织结构的变革,必然引起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及其组织成员合作模式的种种变化。
因此,为了解决团队的创新问题,在出现教育和商业领域并重的研究局面的基础上,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逐渐趋向对团队和组织层面的研究。
A m a b i l e等人在W E I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的行业和团体的研究开发了创造氛围评估表(a s s e s s i n gt h ec l i m a t ef o rc r e a t i v i t y, K E Y S)[19][2]。
I s a k s e n等人在C C Q的基础上,开发了情境扫描问卷(s i t u a t i o n o u t l o o k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O Q)[20],其主要研究个体态度与创新维度之间的关系。
而在加强对团队和组织的创新氛围的测量,其开创性的研究代表是W e s t开发的团队创新氛围量表(t e a m c l i m a t ei n v e n t o r y,T C I)[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