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学(10)PPT
《康德及其哲学》PPT课件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形而上学,看它究
竟有没有资格被称之h 为科学。
28
康德对理性能力的批判一分为三: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 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 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 践理性”;
《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 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 用的中间环节。
康德终生独身,一生活了80岁。
h
7
康德的哲学著作如下:
《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年)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 《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 《判断力批判》(1790年)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 《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1740—1746年,康德在哥尼斯贝格大 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进行学 位论文答辩就离开学校到家乡附近做 家庭教师,直到1754年。
h
4
1755年6月,康德以《论火》、《对形 而上学知识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释》等 论文而成为哥尼斯贝格大学哲学系的 编外(无薪)讲师,开始了长达41年 之久的教学生涯。他先后讲授过数学、 物理学、地理学、人类学、逻辑学、 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神学、教育 学、要塞建筑术和烟火制造术。
h
8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以启
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陷入困
境之时。康德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
的基本精神,并且将启蒙主义推向了
一个新的阶段。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
史上的一场革命,通常被人们称之为
“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上的革命意
味着哲学方向的转变,而康德的确扭
转了哲学的方向。
领域的时候,不仅自由而且人本身的
10第十讲哲学的价值

• 哲学还具有超越功能。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动物 只为生命所必经的光线所激动,人却关注那遥远 的星辰所发射出来的无任何功利性质的光线。 (人具有超越性)这就是所谓:明其道,不计其 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乐趣与热情。这乐趣、 这热情就是最高意义上的哲学精神。康德宣称, 他头顶上的星座和心中的道德律构成了他哲学思 想的源泉,意义就在于此。
费尔巴哈
康德
• 哲学的批判功能。哲学就其本性来说,它是人类知识的一 种批判性的形式。哲学正是以这种批判分析的方式考察、 分析和“检验”现存的精神文化,揭示其实质,展示其前 景,“使其不得安宁”,使其永远处在激动状态,推动思 想在一切活动领域中向前运动。 • “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 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 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 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 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 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 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 2002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时,哈佛大学 就开设了这样一门课程,叫做“人的自我认 同”。 • 当马克思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时就说过: 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 冯友兰先生说过,哲学不仅使人成 为“某种人”,而是使人成为 “人”。冯先生说,哲学不是培养 “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 够成为人”。 • 正如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哲学 家西塞罗所言,“哲学,人生之导 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 如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
哲学对 哲学 的批判
哲学有哲学的目的和作用
• 罗蒂力主“我们应该把科学看作适用于某些目的, 把政治、诗歌和哲学(不能看作一门超级学科,而 是看作依据过去的知识对目前思想倾向的一种明达 的批评活动)都看作是各有其目的。我们应当摒弃 西方特有的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或在人 类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等级秩序的诱惑”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前批判时期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
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
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他之前,在自然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康德 哲学.ppt

对现象领域的规定
四、实践理性批判
人类 理性
理论理性:认识功能
自然法则
人 不得不服从
应该遵从
实践理性:意志功能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其实 践仅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 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的命令式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从 他之后美学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
康德的美学贡献与其审美经验无关,完全 是出于其哲学理论需要的纯粹理论思辨的 结果。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基于美
感而不是范畴 审美判断关涉的是主体对事物的纯粹
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 接关系(事物之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 无关,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 形式,引想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而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 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三重作用: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中再现 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认识的对象只是表象,即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 同一性(对象概念)→意识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 为其基础和前提→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 体的自我同一性。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客观演绎: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 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说明范 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自我的先验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康德及其哲学》课件

03
康德对后世的影响
对欧洲哲学的影响
德国观念论
康德的思想对德国观念论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先验主义和批判 哲学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资源。
欧洲浪漫主义
康德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欧洲浪漫主 义运动,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 对现代欧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总结词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 主义者强调实践和应用,这与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观念 相呼应。
要点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 主义者强调实践和应用,认为真理是相对于实践的结果而 言的,这与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观念相呼应。康德的实 践理性观念强调道德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认为道德法则 不是基于经验或感性欲望,而是基于先验的自由意志。这 一思想对实用主义者关于道德和自由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道德哲学
总结词
道德哲学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提出了“绝对命令”和“善良意 志”等核心概念,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 必然性。
VS
详细描述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只能来自纯粹理性, 而不能来自经验世界。他提出了“绝对命 令”,即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取 决于它是否符合普遍法则。同时,康德认 为善良意志是人类最本质的道德属性,它 不受个人欲望和利益的驱使,而是出于义 务和责任。
社会契约论
康德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也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社会契约是实现正义和自 由的必要条件,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04
康德与当代哲学
康德与后现代主义
总结词
康德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对理性主义和经 验主义的批判上,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 ,并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早期形而上学派
黎尔: 批判的实在论:知识的客观实在性不应与主观观念形成问题不加区别, 康德的决定性成就在于区分了“先验的”和“心理的”这两个问题,把 知识的客观意义从知识起源的发生中区分开了。在黎尔看来,时空、范 畴纯形式只给被经验到的实在以普遍的、必然的形式,而其内容必须通 过直接的感性直观。这样后者就构成我们确信事物的实在特殊的根据。 黎尔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批判的实在论”。他进而认为,物自体与认识 的先天要素相结合,才是康德学说的结论。
作者中又极乏能干之才。十九世纪初期, 首先是那些伟大的唯心主
义体系, 以后是自然--哲学体系, 把康德哲学淹没了, 于是就发出了 回到康德去的庄重呼声, 以脱离那种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的哲学---这种哲学, 与促进自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繁荣的唯物主义相 比较, 已越来越不能对德国文化生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了。
念因素的秩序联系。“概念”是先定的,因为将表象的联结和秩
序联系加在某些东西上面时,那个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以同一个 经验既可以说是主观的又可以说是客观的,而它们又都是思维, 由此得出了“思维决定存在”。 所以他们认为认识的立足点应该 建立在思维上面,应当用思维来揭示规律。
先验方法
先验方法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寻找 出论证科学事实所必要的和充分的构成因素和逻辑条 件。 而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于揭示一切科 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统一在于逻辑结构, 先验方法可以通过数学关系研究这种逻辑结构。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又称价值学派或
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是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弗 莱堡学派着重在价值论、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史 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进展。这一派有影响的人物 还有闵斯特贝尔格、拉斯克等。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
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内在考察。
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
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范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内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范畴没有染指的权力。
《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aufheben)知识,以便为信仰(Glaube)腾出地盘”(B XXX;康德,2004年,第23页,以下康德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
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知性)为自然(显象)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
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内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将人及其人类社会自然化物质化的倾向固然有反宗教神学的 意义,但是其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不仅自由而且人本身也没有 什么独特的价值和尊严,他们与任何自然物没有什么区别。
与此相应,18世纪是形而上学衰落的时期,一方面是休谟的怀疑 论,一方面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如同宗教神学一样 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7
形而上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以超验的东西作为认识的对象-- 这一点与宗教是一致的,而在经验主义、怀疑主义和唯物主义看 来,这些超验的对象或是不存在的,或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无法企 及的。
8
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至少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形而上学对象的认 识问题,一个是形而上学的科学体系问题。近代哲学所倡导的科 学理性亦即“知性”已经被证明是无法通达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 的,因为知性的作用是将事物分解开来,分别认识事物的种种属 性,但却无法将这些属性综合起来,重新把握事物之活生生的生 命。于是,形而上学要求将宇宙万物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形成 统一的科学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 一个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康德采取了批判的 立场,亦即对理性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揭示我们的认识能力能 够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来解决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 问题。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康德以划界的方式将科学归于可以获 得知识的领域,而将形而上学转移到了伦理学的领域,因为在他 看来,形而上学产生于人类理性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自 由之境界的根本理想,而真正能够满足这一理想的不是理性认识 而是道德实践。然而随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这两个领域 统一起来,构成统一的哲学体系的难题。此后,德国哲学家们都 在哲学体系的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以 辩证法的形式,建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包罗 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实现了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理想, 也使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古典哲学走到了尽头。
当德国哲学登上哲学的舞台之时,古典哲学的潜力似乎尚未完全 耗尽,哲学家们仍然相信所有的哲学问题终究要以形而上学问题 的解决为其基础和前提,因而哲学家们把解决上述哲学难题的希 望寄托在了形而上学身上,并为此而向形而上学的顶峰发动了一 次最富有成效也是最后的冲击。
因此,德国哲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形而上学体系,试 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哲学问题。
第六讲 体系的时代: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主讲:张秀华
1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18-19世纪体系化的德国哲学的核心范畴、 建构方式、以及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关 系。重点学习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的哲学著作、范畴、命题、问题域、理论特 征和根本内容。
2
导语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 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 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 哲学进行了集之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 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 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4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 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
伟大的德国诗人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 “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 来、方兴未艾的年代。”
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们,他们是1776年北美独 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 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的见证人。
这些就构成了德国哲学家们所面对的问题。 众所周知,近代哲学的启蒙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它的理性主义上,
不过它所理解的理性实际上主要是作为认识能力的“科学理性”。 近代哲学之初,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哲学为科学提
供认识论上的证明,科学则为哲学的理性主义提供证明。 然而,由于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关于认识问题的争论最终陷入了
困境,结果不仅未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使理性自 身发生了动摇,因为理性在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中显得无能为力, 于是18世纪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的色彩和反 形而上学的倾向。
当然,哲学未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在人们看来或许只是 理论上的问题而不是实际上的问题,因为18世纪的人们坚信我们 的确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如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所 以哲学未能证明科学只不过是哲学的无能罢了。
与此相比,更严重的问题是理性与自由的冲突。
6
启蒙主义以理性和自由为其根本的主旨,理性是权威和基础,而 自由则是最终的目的。然而卢梭却在启蒙主义的内部发现了矛盾: 理性与其成果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不但不能使我们逐步摆脱种 种的束缚与限制从而走向自由,反而与自由是背道而驰的,科学、 文明越是进步,人类就越是不平等不自由。理性与自由、科学与 道德是相互矛盾的。
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地体现了古典哲 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 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
3
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 都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诉诸于内在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 倾向虽然对德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它毕竟 具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而且由宗教争端而引发的战 乱亦给德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 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 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 中的它的时代。”
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 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
5
当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登上哲学舞台之时,正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在 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形而上 学名存实亡的时候。
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 制度之时,德国仍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以至于黑 格尔曾经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家。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 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 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终于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走在了哲学领域的最前列。 显然,德国哲学家们像其他近代哲学家一样,他们在 思考深刻的哲学问题,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同时,亦 肩负着启蒙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古典哲学 是近代启蒙主义的最高阶段。
显然,自由的失落是近代哲学机械论的世界观的必然结果。启蒙 运动致力于使理性成为最高的权威,由于人们所理解的理性主要 是一种科学理性,因而理性统治世界的结果是,自然因果律成了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而 且是适用于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根本法则,换言之,普天之下 万事万物都服从于一种规律,那就是自然因果律。
尽管形而上学企图成为科学而且自认为是科学甚至是科学之科学, 然而从形而上学诞生之日起它就从来也没有具备科学知识应该具 备的普遍必然性。
对于以科学作为衡量知识的有效性的18世纪哲学来说,形而上学 不是科学这一事实无疑宣判了形而上学的死刑。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反衬出形而上学的困境:科学越来越进步, 而自称是科学之科学的形而上学却始终无法证明自己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