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8--19世纪康德哲学PPT分析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 二、康德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哲学基础和伦理学前提
▪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 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的伦理思 想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前提。康德的伦理学思 想,是以道德律令和意志自由为基础的。
▪ 康德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道 德律令),他提出了道德的三个法则:第一, 普遍律。康德认为,一个人所确立的意志, 其动机必须符合普遍规律,具有普遍化。第 二,目的律,即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第三,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
▪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绝 对观念”。“绝对观念”处在不断运动和发 展中,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在精神 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在客观 精神阶段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意志”的发展 过程。“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政治学说的基 础和出发点,贯穿于其政治学说的始终。
▪ 黑格尔从1801年起,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1818年,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又担任校长。 1806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奠 定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础。1821年发表的《法哲 学原理》一书,创立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政治 学理论体系。
▪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方法和体系
▪ 黑格尔在政治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借 助他的方法和体系。黑格尔的方法是一种为 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即规律性而提供 的工具,即辩证法。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 的对立和斗争而向前推进的。
▪ 第三,康德在伦理学中高唱的自由——“意 志自律”,落实到法权和政治中,便是德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
第二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 一、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第四讲康德文艺理论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特点是:
•
•
•
• 第一、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二、美的艺术是自然和自由的统一。
(五)康德哲学、美学、文论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
康德思想在西方哲 学史、美学史、文论史上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 以综合英国经验派和大陆 理性派的观点为己任,开 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的文艺理论。以后的德国 古典哲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都进一步完成康德所 开创的这一综合大业。
•
艺术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区别在于: 自然活动没有理性意图,只是活动中自 然产生结果。而没有理性的意图不能叫 艺术;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区别在于: 科学是知晓了就能做,而艺术属于实践 技能,突出了艺术的技巧性; 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在于:艺术是 自由的,后者是雇佣的。前者看起来象 游戏,后者的劳动是困苦的,不愉快的。
•
•
二、康德的美学、文艺思想
• (一)康德的生平
•
康德,1724—1804年,
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他所开创的哲学、美学理论,是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 点,不懂得康德,就无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乃至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美学。
• 康德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 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学在德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康德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流派,美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Immanud Kant , 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大学汀爬蛣M科学,哲学和神学;1770年起正式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讲形而上学、逻辑学和数学,康德对待美学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起初,他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有关美学的问题。
但是康德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重新评价了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转到了承认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关于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
康德 哲学.ppt

对现象领域的规定
四、实践理性批判
人类 理性
理论理性:认识功能
自然法则
人 不得不服从
应该遵从
实践理性:意志功能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其实 践仅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 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的命令式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从 他之后美学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
康德的美学贡献与其审美经验无关,完全 是出于其哲学理论需要的纯粹理论思辨的 结果。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基于美
感而不是范畴 审美判断关涉的是主体对事物的纯粹
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 接关系(事物之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 无关,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 形式,引想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而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 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三重作用: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中再现 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认识的对象只是表象,即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 同一性(对象概念)→意识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 为其基础和前提→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 体的自我同一性。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客观演绎: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 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说明范 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自我的先验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哲理法学派(康德和新康德主义)

哲理法学派第一节哲理法学派概述一、哲理法学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法学中的定位哲理法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开创的一支法学流派。
哲理法学的特点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法学课题,在哲学体系之下对法学课题予以重新考察,从而得出了一些哲学化的法学观点,使其更接近“法”这一事物的本质。
这是哲理法学的最大特色。
此外,它在论述其法哲学思想时,又贯穿着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思想,提出“人是目的”的主张,体现了启蒙思想和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精神。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西方的法学流派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实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经验主义的实证法学;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应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理性主义的非实证法学。
依此标准,哲理法学则归属于非实证法学,其在西方法学流派中的定位可见下图: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非实证主义法学哲理法学哲理法学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哲理法学和晚期哲理法学。
二者在时间上间断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哲理法学生命力的强大。
二、早期哲理法学早期哲理法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德、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762-1814)、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和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早期的哲理法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流派。
其代表人物都首先是哲学家,而后才是法学家。
他们的哲学观自成体系,而其法学观点又是建立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故而有很大的差异性。
康德哲学PPT课件

3
• 我们对康德的个人生活印象,似乎总围 绕着几件事:一件是康德出门散步极为 守时,风雨不误,以致于有人拿来对表, 另一件便是康德一生独身,足迹未出家 乡,生活单调,乏善可陈。这种印象给 我们勾勒的康德似乎一辈子除了哲学之 外,便没有别的了。以至康德传记作者 古留加说“康德外表生活秩序井然,千 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 显得更为单调刻板。”
5
• 康德当时(1770年3月)虽已是哥尼斯 堡大学的正教授,但在一般人眼里,只 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而已。连德国启蒙 运动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也 认为康德获得此教授头衔只因为他是这 样一位普通教师和作者而变得黯然失色。 因而在1770年———1780年期间,康 德的学生克芳斯到柏林旅行时,偶然参 加一些由教授们举行的园会,当他提到 康德案头有一部肯定会让哲学家们焦躁 不安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时,被教 授们大大讥笑了一番。
13
• 晚上在住所凭栏眺望夜色中的街景既不 辉煌也谈不上绚丽,隐约里感到神秘。 窗户正前方有一个尖顶教堂,那里就是 康德的墓!
• 午夜时分,满天繁星夜空清澈深邃 透明如洗,镌刻在心头的名句脱口而出: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 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 时时翻新,无以复加的赞叹和敬畏:头 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坐在窗 前眺望近代的格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 勒,尘世的喧嚣与污浊已经化为乌有, 在黑夜里抬头仰望天宇,看到星空,永 恒的星空,深深撼动人心的星空!给人 一种身心俱爽的快感。
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康
德先生已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而
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发表一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当然是指《批判》了。可当
时,在1778年夏,康德还对这本书的篇
欧美文化(德国十八到十九世纪的哲学家)

费希特
总述 (来源: 南丰公益书院 ) 姓名: 费希特 出生: 1762年5月19日(德国拉 梅诺,Rammenau) 去世: 1814年1月27日(德国柏 林) 学派/流派: 前康德主义、德国 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 认识论、道德哲学、 政治哲学 著名思想: 绝对自我 受影响於: 康德、莱因霍尔德 (Karl Leonhard Reinhold)、迈 蒙(Salomon Maimon) 施影响於: 谢林、黑格尔、叔 本华、诺瓦利斯(Novalis)、亨利 希(Dieter Henrich)
生平概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 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 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哲学理论的基本是——认为,将经验转 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 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的 理性主义。康德的 伦理学 理论也十分有影 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 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Kant-Laplace hypothesis)。
在费希特的著作《自然法学基础》(1796)中, 他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客体的自 我意识,它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体存 在。这些(其它)客体共同影响并召唤起每个单 个个体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这个观点是由他的认 识论(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识的科学)所延伸出来 的,他证明了每个自我的意识产生依赖于每一次 它对非我的把握(用费希特的话说,就是自我设 定非我)。由这些观点所导出的我/自我之间的差 异(自我在自身中设定非我与自我相对立)最终 发展成了费希特的认识论(绝对自我,自我设定 自己本身)。 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 家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控制国际关系, 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为 了达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 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同的党派间必须有 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现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 本来面目(性质),因为它受我们固有 的认识能力的影响 (注意:康德这里并 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客观事物 的表面现象,而是指我们的感觉表象, 它只是纯粹的主观心理感受。)只是主 观的心理状态,并不反映“ 自在之物” 的性质。
至于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 产生了日月星辰等感觉表象的呢?康德认为那 是不可知的,只能将它称作为“自在之物”。 康德虽然肯定感觉有它的客观依据,但感觉的 内容并不是客观的(主体的心理感受),这样 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划下了一道 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人的认识局限在现象界, 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陷入二
1755年,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 天体论》中大胆地解释了无限宇宙的各部分在 空间中的联系,探索天体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 的规律;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 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假说”。 阐述了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物质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思想。
恩格斯对此贡献的评价
批判哲学期间的主要著作
关于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 关于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 (1788年) 关于美学及有机界合目的性学说的《判 断力批判》 (1790年)
1 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论前提
针对前人遗留下来的问题,即形而上学 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割裂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康德批判哲学的前提是人与自然、主体 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问题 。
而康德却孤立静止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 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而把时间空 间看成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是先天 的。 这样就把时空观看成是凝固不变的, 牛 顿的时空观就被看成是绝对真理了,而 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人们关于时空的观 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贯穿德国古典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重要 问题仍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 系问题,几个哲学家都作出了回答。
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一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 论来源。 二是因为它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总结和现 代西方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传统西方哲 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界线。从它之后, 分化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各流派。
二、主要人物及思想介绍
(一)康德 (1724-1804) 德国哲学革命的创始人,德国古典哲学 的奠基者。
1、生平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 泽旅行外,一生未离开乡土。 1745年大学毕业后, 当了九年封建 地主家庭的家庭教师 1755年起在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获得 编外讲师资格开始任教。
第四章 18--19世纪德国哲学
主讲 包也和 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1、起止年限及主要代表人物 2、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研究的主要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起止年限
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资本 主义发展独特条件下产生的德国资产阶 级哲学 准确地说从1770年康德当教授发表 《 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成和原理》 开始
康德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错误
17世纪以来唯理论与经验论长期争论,其分 歧在于知识的来源及其可靠性问题。 上述两派的观点各有偏颇, 陷于不同的片面性。 唯理论在没有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之 前就断定理性具有把握客体的绝对能力,因而 陷入独断论。 而休谟等经验论者把认识仅仅看作是主体经验 范围内的活动,根本否认了客体的实在性,陷 入了怀疑论。
德国古典哲学的两面性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的德 国古典哲学,充分体现出德国资产阶级这种矛 盾性。 其辩证法,反映了英法革命引起的社会急剧变 化及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 同时,其理论具有抽象的、思辨 (从概念推出 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想构造 出来的规律的哲学)的形式,表现出德国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本质上是一种妥协的 哲学。
注意
康德提出这问题的目的是想克服唯理论者和经 验论者割裂感性和理性的共同缺点,把知识看 作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这在认识论上是一个 进步。 但他既肯定经验论的原则,把认识看作起源于 经验,又肯定唯理论的原则,知识的普遍性、 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自我”提供的。 只是做到这一点,而没有做到真正地结合,因 而具有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
注意:与贝克莱是不同的
康德的我不是经验自我,而是先验的自 我,即我先天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世 界上的一切都因我的能力达到哪里,就 存在到哪里。
3 康德全部批判哲学的任务
就是要考察研究我的先天的认识能
力有多大? 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可 能的地方就是认识领域。 所有的知识都以逻辑判断的形式出 现。
A 前批判时期
原是学哲学的,受其老师的影响,积极参加自 然科学的研究,在这时期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他 主要的方向。 几乎熟悉当时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被人称为 “最博学的人”,但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家又不 同,他能用哲学眼光看待自然科学,并注重从 中得出哲学结论。在早期发表的自然科学著作 中都能找出其哲学观点 。
元论和不可知论。
康德为什么要划出这么一条界 限?
康德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德国资产阶级矛 盾的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 性反映到他的哲学上来则主要表现为调 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调和科学与宗 教、知识与信仰,把一切理想都推到不 可知的所谓物自体的彼岸世界。 因此,在他那里,“物自体”虽然是人 的认识不能达到的,却是信仰承认的。 他以此来建立彼岸世界维护宗教和信仰。
为了避免独断论和怀疑论,解决人怎样 认识世界的问题,就必须把主体和客体 结合起来考察。即在认识之前,应当首 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 性。 他宣布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批判地研 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认识的方式
和限度。
康德提出认识的基本公式
形式+质料 即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去整理后天的感觉 经验形成综合判断,使零散的或然的感 觉经验变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 知识。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 本特征的认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 美学等。
康德哲学的本体论——二元论
认为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某种不依赖我们 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即“自在之物”,我 们所能认识的感觉表象也就是“现象” 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 产物。这是他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在康德看来,人们要想确立事物(即感 觉经验)之间的方位关系,首先自己头 脑里就得有一个方位关系,即空间观念。 人们想确定事物之间的时间关系,首先 头脑中就得有个时间观念,否则就无法 分清事物之间的这些关系。 可见,时空在康德处是作为先验自我的 纯直观形式能力而存在。这是一种先验 唯心主义的观点。
1770 年46岁时成为大学教授。他是 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教授逻辑学、哲学,还讲授数学、物理学、 人类学、教育学等,达27年之久。 退休后,从事撰写《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 到物理学的过渡》,未完成。 1804年在家乡哥尼斯堡去世。
2、思想介绍
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时期, 以他1770年当教授时发表的就职论 文《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 为分界线,之前为前批判时期;之后为 批判时期。
康德的星云假说是哥白尼以来天文学中 所取得的最大进步。康德的理论动摇了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 点, 在主张宇宙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 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从而为辩证的 自然观开辟了道路。
B 批判时期
是康德作为哲学家载入史册的时期。提 出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哲学体系。 早期深受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 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英国哲学家 休谟对宗教和17世纪“形而上学的批 判,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的信仰,使他转 而成为莱布尼茨-沃尔夫 ”形而上学的 批判者。
综合判断
一切物体皆有重量。 二点间直线最短。 单身汉都是脾气古怪的男人。
综合判断的特点
谓语超出了主语。 优点 具有扩展性,能增加知识。 缺点 不能直接从主语中分析出谓语,它 有赖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把这几种 不同的东西综合到一起的是后天的经验, 因此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科学的哲学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与物质不可分离,因而是客观的。 人们头脑中的时空观不过是对客观事物中的时 空关系的反映,它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 逐渐形成的。 人们一旦形成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就能用它观 察分析客观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 在实践中形成时空观和运用其观点分析事物中 的时空关系,是完整的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 两个阶段。
一个是经验得来的认识,一个是超验得来的科 学.这样两个命题无所谓对错。
2 康德批判哲学的出发点— —“世界是我设定的”
康德将哥白尼的思维方式搬入他自己的 哲学,提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认识认为人应该符合客观对象, 这是经验常识的观点,因为在人产生之 前自然界就已存在。 从真正科学的角度说,应假定实际上是 对象符合人.假定世界是因我而设定的。
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认为存在着一种既没有以上两种判断的缺 点,又具有以上二种判断优点的新的判断,即 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判断。 事实上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形而上学”中许 多命题实际上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分析 的必然性和综合扩大知识的特点。 因此康德认为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 而在于考察“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主要代表人物
康德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典哲学产生的 社会历史条件
还是一个不统一的国家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贵族为统治 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德国资产阶级具有动摇性和软弱妥协两面性 一方面,不满封建统治,向往革命。 另一方面又不采取革命行动,其软弱性和妥协 性及对革命人民群众的畏惧,甚至使他们走向 了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