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轧辊轴承的配置形式

合集下载

轧辊轴承装配标准化作业

轧辊轴承装配标准化作业

工作辊轴承装配标准化作业一、清洗用煤油先将轴承箱清洗一遍,然后用风管吹干,再用风管将油路疏通一下,直到干净为止,检查轴承箱的各加工表面,如有毛刺,用磨光机或砂纸打磨干净,最后用煤油再清洗一次,用风管吹干,使用同样的方法将轴承箱的各附件如端盖,压盖,定心环等清洗干净。

轴承拆开后用单独的油盆清洗后,按顺序放置在干净的木质垫块上。

安装区域须绝对干净。

二、测量每次安装前须测量轴承箱内径,检查轴承箱尺寸是否符合安装要求,将轴承箱内部分成与轴承相对应的四个平面,每个平面按米字形排列测四个点,共计十六个点,操作侧还须测量止推轴承箱内径,将测量的数据填写在轴承安装表格上。

三、安装先将轴承箱辊身侧朝上放置,对于润滑脂润滑的轴承,在滚子之间和滚子排之间的空隙里填满油脂。

在轴承箱的负荷区做上标志,其负荷区为上辊朝上,下辊朝下。

先将四列轴承的D外圈放入轴承箱,初次安装时,将D圈上的Ⅰ区与负荷区相一致。

然后依次放内圈C-D,外圈C,外圈B,内圈A-B,外圈A并保证ABCD四个外圈的Ⅰ区线呈一直线且与轴承箱的负荷区标志相一致。

在轴承座上编号,将轴承编号,轴承箱编号,及实际的负荷区记录在轴承安装表上,在端盖上安装“O”型密封圈并将端盖放置到位,用4个螺栓锁紧,用塞尺检查,确保相邻内圈的端面互相贴合,并用塞尺测量出轴承箱端面和端面之间的间隙,然后移走端盖,插入垫片,垫片的厚度应与测量的间隙相一致,用固定螺栓将端盖固定,装上两个油封,并用压盖固定好,最后在压盖上装上V型小封。

旋转轴承座至安装位置(小平位置),装上垫片及端盖,垫片厚度为3.2mm,用固定螺栓将端盖固定,在端盖上装上两个密封圈,然后装入定心环,并用压盖固定,在定心环内侧装入“O”型密封圈。

以上为传动侧轴承安装,操作侧轴承安装与传动侧轴承安装区别在于多一个止推轴承,其安装方法如下: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安装方法如上所述,待四列轴承安装完毕后旋转轴承座,使之辊身侧朝下,测量推力轴承箱的内径并记录,放入止推轴承,放上端盖并用四个螺栓带上,用塞尺测量轴承箱面和端盖之间的间隙,移开端盖,放上垫片,垫片厚度按装配图纸要求所定,重新安装端盖并呈十字交替地旋紧螺栓。

轧机轴承结构类型

轧机轴承结构类型

轧机轴承结构类型
轧机轴承结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滚珠轴承、滑动轴承和副
轴承。

1. 滚珠轴承:由圆柱形滚子和外圆环、内圆环、保持架等来组成,有固定式、内移式和内外移式三种,是轴承结构类型中使用最广泛的。

2. 滑动轴承:由滑轮、附属件等组成,采用流体来构成滑动叠轴
承结构,可以将轴承承载负荷小大化,变化多样,适用于范围广泛。

3. 副轴承:其结构简单,由动尺、副齿轮、轴主设备等构成,几
乎没有滚动摩擦,承载能力较大,但使用寿命较短,适合于大扭矩大
传动动力应用。

轧辊尺寸参数及材质ppt课件

轧辊尺寸参数及材质ppt课件
根据咬入条件确定工作直径再根据孔型配置和强度条件确定l工程上主要是根据经验参数查手册确定d与品种规格轧制条件轧辊材质轧机类型有关工程上用名义直径d根据孔型系统孔型配置和轧制方式确定的确定机动目录上页下页返回结束辊颈直径d和长度l取决于轧辊轴承型式和轧制载荷通常按不同轴承类型用比值dd确定滑动轴承根据轧机类型取dd的经验值手册滚动轴承55应符合滚动轴承系列尺寸对辊颈与辊身过渡处进行抗弯和抗扭强度校核轧辊的重车率机动目录上页下页返回结束轧辊全部重车量与轧辊名义直径之比称轧辊重车率轧辊重车率实质上反映了轧辊直径是范围值即存在最大辊径dmax和最小辊径dmin最大辊径dmax受压下开口度即压下上行空间限制最小辊径dmin受轴承座间最小中心距压下上行空间限制最小辊径dmin还受轧辊强度和咬入条件限制轧辊重车率主要取决于轧辊材质和表面硬度轧辊材质与制造轧辊材质主要四类
L/D与品种规格、轧制条件、轧辊材质、轧机类型有关 手册中L/D 经验参数是大量生产实践数据的总结 反映了不同的品种规格、轧制条件、轧机类型, 在一定范围内, L/D 满足咬入条件和强度条件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9
辊身直径 D 主要根据咬入条件和轧辊强度确定 有两种方法:
根据经验参数(查手册)确定 L 再校核咬入条件和轧辊强度
最小辊径 Dmin 受轴承座间最小中心距(压下上行空间)限制 最小辊径 Dmin 还受轧辊强度和咬入条件限制 轧辊重车率主要取决于轧辊材质和表面硬度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1束3
三、 轧辊材质与制造
轧辊材质主要四类: 锻钢, 铸钢, 铸铁, 半钢 锻钢轧辊分为: 热轧锻钢轧辊 冷轧锻钢轧辊 热轧锻钢轧辊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 高耐热疲劳性能
梅花轴头
轴头主要有四种形式:

冷轧轧机 支撑辊轧辊轴承座 结构

冷轧轧机 支撑辊轧辊轴承座 结构

冷轧轧机支撑辊轧辊轴承座结构
冷轧轧机支撑辊轧辊轴承座结构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1. 轴承:支撑辊轧辊的运转,常用的轴承包括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

2. 座体:用于固定轴承,并提供支撑辊轧辊的支撑平台。

3. 轧辊承载平台:位于轴承座体上,用于支撑和固定冷轧轧机的轧辊。

轧辊承载平台通常具有凸缘和孔,以便与轧辊相连接。

4. 调整装置:用于调整轧辊的水平位置,以保证冷轧轧机的工作精度和质量。

5. 密封装置:用于防止灰尘、水分等杂质进入轴承内部,保证轴承的正常工作和寿命。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冷轧轧机支撑辊轧辊轴承座的结构,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装,可以确保冷轧轧机的稳定运行和高效生产。

第3章轧辊轴承剖析

第3章轧辊轴承剖析
第3章轧辊轴承剖析
3.2 轧辊轴承的类型与特点 轧辊轴承的主要类型是滚动轴承与滑动
轴承。
第3章轧辊轴承剖析
轧辊上使用的滚动轴承主要是双列球面 滚子轴承,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及多列圆 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仅在个别情况下 用于工作辊。滚动轴承的刚性大,摩擦 系数较小,但抗冲击性能差、外形尺寸 较大。它们多用在各种板带轧机和钢坯 连轧机上。
第3章 轧辊轴承
3.1 轧辊轴承的工作特点 3.2 轧辊轴承的类型与特点 3.3 非金属衬开式轴承 3.4 滚动轴承 3.5 液体摩檫轴承
第3章轧辊轴承剖析
3.1 轧辊轴承的工作特点
1、轧辊轴承的作用:是用来支承轧辊,并承受 由轧辊传来的轧制力,同时保持轧辊在机架中 正确位置。
2、轧辊轴承应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足够的强 度和刚度,寿命长,便于换辊。
8、衬瓦在轴承中的装配 主轴瓦装在受轧制力方向; 中辊轴瓦装在辊颈上、下两边; 上辊轴承在辊颈下装辅助瓦(托瓦),以便在
轧辊空载时承受轧辊重量。
第3章轧辊轴承剖析
非金属衬开式轴承是半干摩擦滑动轴承的主 要形式,而酚醛夹布树脂(夹布胶木)是非金属轴 承衬的理想材料。它的特点是: 1) 抗压强度较大,顺纤维方向为100~150MPa, 垂直纤维方向可达230~245MPa; 2) 摩擦系数比金属衬瓦低10~20倍; 3) 有良好的耐磨性,使用寿命较长; 4) 胶木衬瓦较薄(30~40mm),故可以采用较大的 辊颈尺寸,有利于提高轧辊强度; 5) 可用水做润滑剂,不存在轴承密封的问题; 6) 能承受冲击载荷。
第3章轧§3.3.1 带非金属轴瓦的开式滑动轴承 1、应用:除冷轧机、薄板轧机、部分线材轧机和钢
管轧机以外的大部分轧机上。 2、制作:布胶轴瓦是一种用棉织品(棉布或帆布)

轴承的配置

轴承的配置

一根轴往往需要两个支点,轴承配置解决支点上的轴承如何对轴系进行轴向固定,以及在受热膨胀后轴承如何避免卡死的问题。

轴承配置常用以下三种方法:1、双支点各单向固定这种配置形式是让每个支点都对轴系进行一个方向的轴向固定。

其缺陷是:由于两支点均被轴承盖固定,故当轴受热伸长时,势必会使轴承受到附加载荷的作用,影响使用寿命。

因此这种形式仅适合于工作温升不高且轴较短(跨距L≤400mm)的场合。

对于深沟球轴承还应在轴承外圈与轴承盖之间留出轴向间隙C,取C=0.2~0.4 mm,以补偿轴的受热伸长,由于间隙较小,图上可不画出。

对于角接触轴承,热补偿间隙靠轴承内部的游隙保证。

2、一支点双向固定,另一支点游动如下图所示,左端为固定支点,承受双向轴向力;右端为游动支点,只承受径向力,轴受热伸长时可作轴向游动。

对于固定支点,轴向力不大时可采用深沟球轴承,其外圈左右两面均被固定。

图中上半部分靠轴承座孔的凸肩固定,这种结构使座孔不能一次镗削完成,影响加工效率和同轴度。

轴向力较小时可用孔用弹性挡圈固定外圈,如图中下半部分所示。

为了承受向右的轴向力,固定支点的内圈也必须进行轴向固定。

对于游动支点,常采用深沟球轴承,径向力大时也可采用圆柱滚子轴承,如图中下半部分所示。

选用深沟球轴承时,轴承外圈与轴承盖之间留有较大间隙,使轴热膨胀时能自由伸长,但其内圈需轴向固定,以防轴承松脱。

当游动支点选用圆柱滚子轴承时,因其内、外圈轴向可相对移动,故内、外圈均应轴向固定,以免外圈移动,造成过大错位。

设计时应注意轴承内外圈不要出现多余的或不足的轴向固定。

下图中固定支点采用两个角接触轴承对称布置,分别承受左、右两个方向的轴向力,共同承担径向力,适用于轴向载荷较大的场合。

为了便于装配调整,固定支点采用了套杯结构,此时,选择游动支点轴承的尺寸时,一般应使轴承外径与套杯外径相等,以利于两轴承座孔的加工下图中的固定支点采用了双向推力轴承。

3、两端游动支承当两支点均设计为游动支承时,轴系部件的位置必需靠其它措施定位。

冷轧机轧辊轴承的设计选型

冷轧机轧辊轴承的设计选型
参 考文 献
【 】邹 家 祥 《 1 轧钢 机 械 》,04, 金 工 业 出 版社 20 冶
【 洛 阳轴 研 科 技 股 份 有 限公 司《 型 滚 动轴 承》.0 7 2】 大 2 0
选择轴 承 配合 , 保证 轴 承正 常 运转 , 应 防止 内圈与 轴 、
外 圈与座 孔 在工 作 时 发 生 相 对 转 动 。对 于承 受 径 向
摘 要 : 文 主 要 介 绍 冷 轧 机 轧 辊 轴 承 的选 型 , 析 了各 类 轧 辊 轴 承 特 点 , 设 计 选 型 的 依据 。 本 分 及
关 键 词 : 轧 机 ; 辊 轴 承 ;设 计 选 型 冷 轧
中图分类号:H 3.3 T 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7 — 75 21) 1 04 — 2 1 1 69(020 — 0 1 0 6
轧辊 轴 承是是 轧 机 的重 要 部 件 , 轧辊 轴 承 的质量 和使 用 寿命 直接关 系 到轧 机 生 产 效率 、 品质 量 及 生 产 产成 本 。而且 由于冷 轧机工 作特 点 : 1 轧 机 负 荷大 , () 但 辊 径 和轴 承尺 寸都 受轧 辊 尺 寸 的 限制 , 不 能 无 限 而 制地 加大 , 因此 轧 辊 轴 承 所 受 单 位 压 力 大 , 过 一 般 超 用途 轴承 的 2~5倍 ; 2 高 速 是 现 代 冷 轧 机 发 展 趋 () 势, 因此冷 轧 轧 辊 轴 承 工 作 速 度 范 围 变 化 越 来 越 大 ;
3 轴 承 配 合 与 游 隙
3 1 轧机轴 承 的配合 .
5 结 束 语
轴承 的类 型是多 种 多样 的 , 使轧 机 发挥 出预期 为
的性 能 , 择最 适宜 的轴 承 是 至关 重 要 的 , 定 轴 承 , 选 选

第三章轧辊与轧辊轴承

第三章轧辊与轧辊轴承

第三章轧辊与轧辊轴承第一节轧辊的结构与类型一、轧辊的结构轧辊是用来对轧件进行轧制加工的工具,它是整个工作机座的中心,机座的其他组件和机构都是为装置、支承和调整轧辊以及引导轧件正确地进出轧辊而设的。

1.辊身辊身是轧辊的中间部分,直接与轧件接触,经常处于高温、高压、受冲击等繁重的工作负荷以及承受高温下用水冷却而产生的内应力。

钢板轧机的轧辊辊身呈圆柱形,冷轧板带轧辊的辊身微凸,当它受力弯曲时,可保证良好的板形。

有时热轧薄板轧辊的辊身微凹,当受热膨胀时,可保持较好的板形。

型钢轧机轧辊的辊身上有轧槽,根据型钢轧制要求安排孔型(图3—16)。

2.辊颈辊颈安装在轴承中,承受轧制压力,并通过轴承座和压下装置把轧制力传给机架。

辊颈的形状有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类,圆柱形辊颈用于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圆锥形辊颈用于液体摩擦轴承。

3.辊头辊头和联接轴相连接,传递轧制扭矩。

辊头的形状有梅花轴头、扁头和带有键槽的圆柱形三种。

梅花轴头(图3~1)用于和梅花套筒、梅花接轴相连接;扁头(见图3—4)用于和万向接轴相连接;带双键槽的圆柱形辊头,则用键与套筒配合组成装配式辊头,与万向接轴或齿形接轴连接。

带双键槽的轴头在使用过程中,键槽侧壁容易崩裂,目前常用易加工的带平台的轴头(图3—2)取代。

在四辊板带轧机上,轧辊分为工作辊和支承辊。

工作辊一般是驱动辊,辊径小,并与高温轧件接触,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较高的耐磨性。

而支承辊则主要是承受弯曲负荷,要求有足够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刚度,此外,还要考虑支承辊与工作辊问的接触应力。

工作辊的结构如图3—2所示。

辊身为光滑的圆柱表面。

辊颈使用滚动轴承,在其中部,为了便于拆卸轴承,开有一个小切口(切口宽度应大于轴承间隔环的宽度)。

辊头为平台结构。

工作辊两端做成对称的,使传动端和非传动端可互换使用。

当采用装配式轴头时,为了拆卸滚动轴承,辊头上的扁头必须作成可拆卸的。

轧辊的辊身与辊颈的过渡区由于直径的突然变化是受力的危险截面,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设计翩造时应注意采用过渡台阶或过渡圆弧以减少应力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调心滚子轴承,晚期轧机轴承在轧机上的配置型式与如今不同,事先重要采用两套调心滚子轴承并列装置于同一辊颈上。

这种配置型式根本满足了事先的消费要求,轧制速率可达600rpm。

但随着速率的进步,其缺陷越发突出:轴承寿命短、耗费量大、成品精度低、辊颈磨损严重、轧辊轴向窜动大等。

2)四列+ 止推轴承,圆柱滚子轴承内径与辊颈采用紧配合,接受径向力,具有负荷容量大、极限转速高、精度高、内外圈可别离且能够互换、加工轻易、消费本钱昂贵、装置装配方便等长处;止推轴承接受轴向力,详细构造型式可按照轧机的特点去选用。

重载低速时,配以推力滚子轴承,以较小的轴向游隙来接受推力负荷。

当轧制速率高时,配以角接触球轴承,不只极限转速高,并且任务时轴向游隙可严厉控制。

使轧辊失掉严密的轴向引导,并可接受普通的轴向负荷力。

这种轴承配置型式不只具有轴承寿命长,牢靠度高,并且具有轧制成品精度高、易控制等诸多长处,因此目前使用最为普遍,多用于线材轧机、板材轧机、箔材轧机、双支撑辊轧机冷轧机和热轧机等的支撑辊。

3)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既可接受径向力,又可接受轴向力,无须配置止推轴承,因而主机显得愈加紧凑。

圆锥滚子轴承内径与辊颈采用松配合,装置和装配十分方便,但有时会因松配合而引发滑动蠕变,因而内径常加工有螺旋油槽。

这种配置型式目前使用依然是比拟广的,如四辊热轧机和冷轧机的任务辊、开坯机、钢梁轧机等场所的轧辊。

轴承的配合
1.轴承配合选择
(1)圆柱形内孔的轴承
选择轴承的配合应思索的几个重要要素如下:
①负荷的类型
按照作用于轴承上的负荷,对套圈旋转状况,可将套圈所接受的负荷分为固定负荷、回转负荷和摆动负荷三种。

a.固定负荷
分解的径向负荷由套圈滚道部分区域所接受,并对应传递至轴或外壳配合外表的对应部分区域风。

这种负荷称为固定负荷。

固定负荷的特点是分解的径向负荷量与套圈绝对运动。

接受固定负荷的套圈普通可选用较松的配合。

b.回转负荷
作用于轴承套圈上的分解径向负荷向量沿着滚道圆周方向旋转,顺次由滚道的各个部位所接受,并对应地传递至轴外壳孔外表的各个部位。

这种负荷称为回转负荷,又称循环负荷。

回转负荷的特点是分解径向负荷向量与套圈绝对旋转。

接受回转负荷的套圈与轴或外壳孔应选用过滤或过盈配合。

若采用间隙配合装置,彼此之间会出现打滑景象,从而会招致接触面摩损、摩擦发热,使温度急剧降低,轴承很快损坏。

想合过盈量的大小根据运转状况而定,以轴承在负荷作用下任务时,不致引发套圈在轴或外壳孔内的配合外表上显示“匍匐”景象为准绳。

C.摆动负荷
作用于轴承套圈上的分解径向负荷向量在套圈滚道的一定区域内绝对摆动,为滚道一定区域所接受,并相地传递至轴或外壳孔外表的一定区域,或作用于轴承上的负荷是冲击负荷、震动负荷,其负荷方向或数值常常变化者,这种负荷称为摆动负荷,又称不是方向负荷。

轴承接受摆动负荷时,特殊是在接受重负荷时,内外圈均应采用过盈配合。

内圈摆动旋转时,通常内圈采用回转负荷时的配合。

但是,有时外圈必需在外壳外内可以轴承向游动或其负荷
较轻时,可采用比回转负荷稍松的配合。

②负荷的大小
轴承套圈在负荷的径向重量作用下,其径向会遭到紧缩,易引发配合松弛,尢其是在重回转负荷的状况下,轻易发生打滑景象。

因而,关于重负荷场所,通常应比轻负荷和正常负荷场所的配合更为紧些。

总之,负荷愈重,其配合过盈量应愈大。

③任务温度
轴承在运转时,由于套圈的任务温度通常比相邻零件的温度高,轴承内圈能够因热收缩而与轴承出现松动,外圈能够因热收缩而影响轴承的轴向游隙,因此,在选择配合时,必需留意思索套圈间的温度差别和其热传导方向。

④旋转精度
当对轴承的旋转精度和运转的颠簸性请求较高时,为了消弭轴承部件的弹性变形及震动的影响,应尽可量防止采用间隙配合。

⑤轴和外壳的构造和材质
假如轴和外壳(箱)孔外表开外形不规则,将招致轴承内、外圈的不正常变形,而且受力不平均。

对开式外壳(箱)体,与轴承外圈的配合不宜采用过盈配合,但也不应使外圈在外壳(箱)孔内转动。

当轴承装置在薄壁、轻合金外壳(箱)孔或空心轴上时,为了确保轴承有足够的支承面,应采用比装置在厚壁外壳(箱)体、铸铁外壳(箱)体或实心轴上所选择的配合要紧些。

⑥装置与装配
在许多复杂构造使用中,为了方便装置与装配,需采用间隙配合。

按照轴承运转状况,如必需采用过盈配合装置时,则可采用别离型轴承(内、外圈可辨别装置的有圆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推力轴承)或锥形内孔的轴承,可使装卸简便。

⑦非固定端轴承的轴向位移
这种位移是指请求装置在非固定端的轴承的一个套圈能在轴向方向有一定的游动隙。

通常将接受固定负荷的套圈(普通为外圈)以间隙配合装置。

假如采用内圈或外圈无档边的圆柱滚子轴承(2000型和3200型)或滚针轴承装置于非固定端时,内、外圈均采用过盈配合装置。

(2)圆锥形内孔的轴承
圆锥形内孔的轴承,其装置与装配比拟方便,能够间接装置于锥形的轴颈上或内部为锥形柱面的两头套筒(紧定套、退卸套)上,接着边两头套筒一同装置于圆柱形的轴上。

轴承外圈与外壳(箱)孔的配合与圆柱形内孔轴承的规则相反。

带紧定套或退卸衬套的非别离型轴承,可用于公差较大的轴承,但是轴的形位公差必需严厉控制。

2.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
轴承与轴的配合采用基孔制,轴承与外壳的配合采用基轴制。

轴承与轴的配合与机器制造业中所采用的公差配合制度不同,轴承的内径公差多为负公差,因而,在采用相反配合的要求下,轴承内径与轴的配合比通常的配合较为严密。

轴承外径公差虽为负公差,但其公差取值与普通公差制度也不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