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法指导
初中生物学科学习建议(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学科学习建议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其对生命世界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初中生物学科,本文从学习方法、课程资源、思维培养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生物,提高综合素质。
一、吃透概念,打好基础初中生物涉及许多概念性的知识,对于这些概念,同学们首先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然后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
例如,在学习细胞这一章节时,要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等特点。
只有吃透了这些概念,才能在解题和考试中游刃有余。
二、关注原理,深化理解生物学中许多原理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这些实验原理,了解实验过程及结论。
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要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关注原理,我们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章节时,可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破坏对食物链的影响。
通过联系实际,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四、课程资源,拓宽视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图书等资源,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此外,参加生物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实验操作等,也能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同学们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生物学问题时,我们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推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生物,提高综合素质。
六、总结总之,初中生物学科学习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吃透概念,打好基础;关注原理,深化理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宽视野;培养思维,提升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物过程中,能够遵循这些建议,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课程设计思路第一篇范文在深入探讨初中生物教学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其在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例如细胞结构、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运作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升其对生物现象的敏感度,并培养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1. 课程导入在课程的初始阶段,利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或现象,如“植物的生长过程”、“食物的来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思考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 知识讲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而是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如提问、小组讨论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同时,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生物学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践操作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课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细胞结构”这一节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细胞切片观察的实验。
4. 课程总结在每节课后,用几分钟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的设计评价应全面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避免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以10%-20%的比重计入最终成绩。
2.实验报告:对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方面进行评价,以20%-30%的比重计入最终成绩。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

昆明市第十中学赖桂辣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如何学的主体——学生如何学。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
可见,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
现就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转变观念1.变教为学。
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能力。
而在生物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仍很严重。
教师顾教不顾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学习能力差,作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把学法指导有机渗透于生物教学之中,变教为学。
2.学为主体。
学法指导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
所谓“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3.学是归宿。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使教法学法化。
使学法教法化。
教是服。
务于学的,而学用,学是教的归宿。
二、授之以渔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1.“读”中渗透学法指导。
阅读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内容看,阅读包括对教材的阅读和课外读物的阅读:从时间上看,阅读包括课前阅读、课上阅读和课后阅读一不管哪种阅读,既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用脑的过程,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会整理、分析、综合、概括,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及学科特点,抓好课前阅读指导,我认为十分必要,例如,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通过“读”目录使学生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即通过“读”目录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确新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明确目录是读书的窗口,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并使学生学会利用目录来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及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等,从而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再如,在学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中,采用带着问题阅读的方法,由教师给出阅读提纲:(1)细胞是怎样形成组织的?(2)人体组织有几种?(3)人体组织的结构有何特点?(4)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5)组织怎样形成器官的?(6)器官又怎样构成系统的?(7)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学生按阅读提纲认真阅读,阅读后找出难点、疑点,从而引发思考。
初中生物知识点迁移应用方法

初中生物知识点迁移应用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习生物,不仅需要理解记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将这些知识点进行迁移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一、学好生物的重要性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
学好生物,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对于培养科学素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生物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理、遗传和变异、生态环境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注重观察与思考。
生物现象丰富多彩,要学会观察现象,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注重复习与总结。
生物知识点繁杂,要及时复习巩固,做好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绘制思维导图。
将生物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有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实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深入理解生物知识点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学习法。
将相似或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教材内容。
中考生物试题以教材为主,要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笔记和错题本。
记录重点知识点和易错点,定期复习,避免重复犯错。
3.模拟练习。
多做中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题型和考试节奏,提高应试能力。
六、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上主动提问,与老师和同学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3.开展合作学习。
与同学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技巧的运用,相信初中生物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研究方法。
(重、难点)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现象,能发现问题并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真理的兴趣。
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大致过程。
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生物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巩固(5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些范围内?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3.什么是栖息地?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气温较高时,我们吃剩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你认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相信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包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
初中生物正确理解动物的运动学法指导

初中生物正确理解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有许多问题大家不够理解,现对动物运动的相关问题加以解析。
1. 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组成。
(1)家兔的骨骼:由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组成,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包括前肢骨和后肢骨。
(2)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关节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的种类很多,如人的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上肢有肘关节、腕关节、肩关节等。
①关节面:相邻两个骨的关节面,凸起的一面叫关节头,凹进的一面叫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
可减少运动时两个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振动。
②关节囊: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它包绕着整个关节,使相邻的两骨之间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关节囊内还有坚韧的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③关节腔:由关节面和关节囊共同围成的密闭的腔隙。
里面有关节囊分泌的滑液,这样,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
肌腹红色在中间,肌腱白色在两端(膈肌除外,膈肌是肌腹在外,肌腱在内)。
骨髂肌接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就会收缩,牵拉所附着的骨产生运动,所以骨骼肌具有运动的功能。
2.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群(屈伸肌群)舒缩协作,准确完成动作。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任何关节都需要两块以上的肌肉协同作用。
关节的运动越复杂,构成关节的肌肉数也就越多,肌肉间的协同作用也就体现得越充分。
另外,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十分密切。
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分别起着杠杆、支点、动力的作用。
骨位置的变化,能够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骨在肌肉的牵引下围绕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
3. 运动的完成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生物学科特点

生物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一、初中生物学科的本质属性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科学实验的进行。
可以说,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科学实验,就没有生物科学的今天。
例如:人们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道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通过海尔蒙特、普利斯特、英格豪斯、萨克斯、恩格尔曼、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人无数次实验,认识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我们知道,生命是一种比物理、化学的运动形式更为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这种复杂精细的物质运动形式,既呈现出生命的本质特征,又受非生命变量的影响和制约。
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科学毕竟有90% 是实验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
因此,生物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有效地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能够运用一些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手段,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知道实际工作和生活。
所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不是粉笔加黑板或教师口头传授、电脑模拟所能替代的,无论是知识获得、技能的训练,还是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生物学实验。
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养成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等终身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在知识方面,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有可能发现新知;(2)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训练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不能替代的,实验操作技能只有在生物学实验中得到训练和完成;(3)在学生智力发展方面,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措施;(4)在人格培养方面,生物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直接接触生物、观察生命现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初中生物常见易错、易混概念比较学法指导

初中生物常见易错、易混概念比较1. 应激性、适应性与遗传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都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发生一定的反应,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过程。
应激性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生存的环境。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强调的是结果。
如变色龙进入草丛中体色能变得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而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行为特征的则是遗传性。
2. 氨基酸与核苷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自然界中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形成的氨基酸约20种。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有八种。
3. 磷脂双分子层与双层膜生物膜结构模型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或镶在膜的表层或嵌插、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而双层膜则是两层独立的生物膜结构,如叶绿体膜和线粒体膜,双层膜具有四层磷脂分子。
4. 中心体与中心粒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
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中心粒是中心体的结构组成单位,两个一组构成中心体。
从组成上看中心体包含了中心粒。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星射线的形成有关。
中心体的有无是鉴定细胞属性的一种重要依据,有中心体无细胞壁的细胞为动物细胞,无中心体有细胞壁的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既有中心体又有细胞壁的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
5. 染色质、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质是细胞在分裂间期核内的细丝状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形成的圆柱状或杆状结构。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分裂间期复制完毕的一条染色体是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通过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起来组成的。
6. 原核生物细胞与真核生物细胞由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如细菌(各种球菌、杆菌、螺旋菌)、放线菌、蓝藻(念珠藻、色球藻、螺旋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课的学法指导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跟同学们交流一下生物课的学习方法感到很高兴。
三、学习《生物》的主要环节
课前预习、上新课、及时复习是学习《生物》的主要环节其中上新课又是学习《生物》的关键。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上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学习的预备。
同学们坚持经常课前预习,不仅使自己对即将上的新课有个概括的了解,而且能对自己在新课中必须重点掌握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二)上新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能否上好课,教师的教是一方面,学生的学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同学们要掌握听课的方法。
为此,同学们在上生物课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听,认真记。
注意听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听课要听思路,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引人新课,怎样展开讲解的,最后又是怎样归纳小结的。
特别要注意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记些要点。
(2)多动手、多观察。
生物课L,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常常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课件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有时教师还领学生做些探究性实验,同学们应在教师指导下多动手细观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对现象和过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科研素质,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勤思考、多提问。
上课前同学们应对教师讲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地进行思考,尤其要重视教师的提问,不论提问谁,都必须把自己置于“主人”的位置上来,敏捷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同学们在听课中凡是自己不懂的或发现的新问题都要虚心向教师请教,决不能不懂装懂。
(三)及时复习。
复习是上课的延续,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巩固,这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还没有遗忘时就去复习,加以巩固和强化。
为此做到:
(1)复习要有明确目的。
主要体现复习什么内容,具体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标准。
(2)复习要有计划性。
制定复习计划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好复习内容,分配适当的复习内容。
(3)复习要坚持经常进行。
新课复习、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要有机衔接起来,决不能间断。
四、生物学知识的几种记忆方法
(一)形象记忆法。
形象信息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所谓形象记忆法就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去强化记忆的方法。
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形象描述。
是用形象化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从而加深印象方便记忆。
如“光合作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记忆,我们可把绿叶比喻成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厂房”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这样的形象描述既加深学生的理解,又易于记忆。
(2)形象比喻。
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之生动直观,而易于记忆。
如“十字形花冠、蝶形花冠、头状花序”等。
(二)自我测验记忆法。
自我测验能及时地了解自己记忆的成绩和错误,可使正确的地方得以巩固,错误的地方易于纠正。
(1)自我考察。
如在复习各种结构图时,可遮盖住各部分名称,回忆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发现有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2)自问自答。
自问自答就是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自拟题目自己回答,然后核对一下是否正确。
(3)互问互答。
互问互答是自问自答的扩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更灵活更机动,更易于记忆。
(三)比喻记忆法。
把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打一个生动贴切、新鲜有趣的比方。
如把神经纤维比喻为导线,而神经比喻为电缆。
(四)特征记忆法。
任何材料均有其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如观察血涂片时,应从三种血细胞的最明显区别找出特征;蛙蹼内血液流动,应根据红细胞呈单行找到毛细血管,进而根据血流方向判断动脉、静脉;‘肾小球的结构,首先明确两端均为动脉。
(五)歌诀记忆法。
其目的是把零散的知识编成琅琅上口的歌诀,以加深记忆。
如卿鱼的外部形态特点可概括为“身体呈梭形,有鳍能游泳,体表覆盖鳞,侧线多功能”;又如十字花科、豆科和菊科的主要特征“十字花冠十字科,四强雄蕊结角果;蝶形花冠是豆科,二体雄蕊豆英果;头状花序是菊科,聚药雄蕊长瘦果。
”
很有意思的事呢?如果你查阅历史书籍,还可以了解到古代上海渔民在江中用竹编的“息”捕鱼捉蟹,吴淞江下游一带有“雇读”之称,后来“息”演变成“字息”(繁体字),这就是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相传战国时春申君黄歇疏凿黄浦江,故又称“春申江”,上海又有一个别称“春申”,这就是“申”这个上海别称的由来。
当然,以上只是介绍了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
各种各样的地图包罗万象,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在有些地图的下方,
(六)实例记忆法。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帮助记忆的方法。
如用糖或盐拌黄瓜,可出现许多汁液,从而想到细胞吸水的原理;由贫血病人,想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作用等。
一、“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特点:面对生物学,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
因此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
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
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自然实际。
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
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2.联系生产实际。
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
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
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
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
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
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
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
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