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危害因素与其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专业基础-食品中存在的生物性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新)(精)

食品安全专业基础-食品中存在的生物性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新)(精)

3、影响霉菌产毒的因素
(1)温度 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在0℃以下或30℃以上,不能产毒或产 毒力减弱。一般产毒温度略低于生长最适 温度。 (2)基质 不同的霉菌菌种易在不同的食品中繁殖 ,即各种食品中出现的霉菌以一定的菌 种为主。如玉米、花生以黄曲霉为主, 小麦以镰刀菌为主,大米中以青霉为主 。
(3)湿度 相对湿度80%以下时,主要是干生性霉菌(灰绿 曲霉、白曲霉等)繁殖;相对湿度80—90%,主 要是中生性霉菌(多数曲霉、青霉等)繁殖;相 对湿度90%以上,主要为湿生性霉菌(毛霉)繁 殖。
(4)空气流通 大部分霉菌生长繁殖和产毒均需要氧气
4、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卫生学意义
引起食品变质。食品霉菌污染程度及卫生质量评定: A.霉菌菌落总数 B.霉菌菌相构成。 霉菌毒素引起人畜中毒。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大多通 过被霉菌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 起,而且霉菌毒素中毒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 节性,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 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
1、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
(7)预防措施: ①充分加热产品杀菌(不耐热5-46 ℃ ,100 ℃ 立即死亡,70 ℃ 5min); ②将产品贮存于4 ℃下冷藏防止沙门氏菌生长(生 长温度5-46℃); ③防止加热杀菌后交叉污染; ④禁止病人和沙门氏菌携带者进入食品加工间。
2、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4)预防措施:
①减少食品的暴露时间,特别避免是加热后的半成品积压; ②控制加工车间的温度; ③要求食品操作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④调离皮肤有创伤的加工人员。
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选用:红霉素、新型青霉素、 庆大霉素、或先锋霉素Ⅵ治疗。

生物防害计划书

生物防害计划书

生物防害计划书一、引言生物防害计划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方法,旨在减少或消除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损失。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生物防害计划的范例,以帮助农业从业者制定有效的生物防害策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二、目标生物防害计划的目标是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农田的生态平衡。

具体目标如下:1.减少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损失;2.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三、方法生物防害计划主要依靠生物控制剂,即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资源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生物防害方法:1.引入天敌和益虫:通过人工引入天敌和益虫,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引入寄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种群的爆发;2.使用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质制备的生物农药,可以有效杀灭病菌和害虫,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3.保持农田生态平衡: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持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合理轮作、病虫害预警等;4.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生物防害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四、实施步骤实施生物防害计划需要以下步骤:1.调查病虫害情况:对农田进行全面的病虫害调查,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2.制定防治计划:根据病虫害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明确使用生物控制剂的种类和用量;3.引入天敌和益虫:根据防治计划,选择合适的天敌和益虫,并进行人工引入;4.使用生物农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进行使用;5.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加强农田管理,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6.培训和教育农民: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生物防害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7.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五、预期效果生物防害计划的预期效果包括:1.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田环境污染;2.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保护农田的生态平衡,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其中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危害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和温度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预防噪声危害可以采取隔音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体防护措施。

震动是指机器设备造成的振动,长期接触震动会引起手臂、脊柱和内脏等方面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加装减震装置、改进工作技术、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

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如X射线、紫外线、粒子辐射等。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辐射源的封闭和屏蔽、规范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设备等。

高温、低温和高压等极端温度和压力也会造成人体伤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改善工作环境等。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畸。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识、加强通风换气、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和动植物等。

职业性感染是生物因素的主要危害。

接触病人、动物、垃圾处理等工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等。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工作环境、推行工作休息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污染是细胞培养技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每一种细胞有其独特的培养体系,因此污染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

某些污染的发生往往难以察觉和检测,而且污染源能长期共存于培养体系中,这类污染事实上大部分被人们忽视了。

培养的细胞作为一个生物体,会对培养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污染物作出相应的反应,造成培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而对实验结果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且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培养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都可能侵入培养环境造成污染。

由于入侵的微生物在培养体系中不断增殖、代谢,因此生物性的污染对细胞的危害最大。

随着污染微生物的不断增殖,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

此外,微生物代谢消耗大量必需的养分,同时产生多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如酶、抗原及毒素等,进一步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熟悉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及其危害性,建立细胞培养规范的操作方法及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保证实验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细胞培养基本技术为了减少污染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必须建立细胞冻存库。

细胞冻存库应该分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当需要做实验时从主细胞库中复苏细胞建立工作细胞库。

每一个冻存标本都应明确记录细胞的性质、代数及有无污染。

同时还应建立规范的检测程序进行菌检及细胞鉴定[1]。

为了保证培养细胞系的完整性,必须进行具体的实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细胞系的种类及来源、有无污染、细胞代数和倍增时间、以及选择性突变。

具体的记录有利于对细胞的遗传及生理特性在常规传代培养中因突变、污染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改变进行分析。

经过连续传代培养的细胞与它较早代数的冻存细胞相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生物特性已发生了改变。

培养的细胞由若干生长速度及活力各异的亚群组成。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生长速度快及活力高的细胞亚群逐渐占优势,这种选择性趋势会影响整个细胞群的生物特性。

应用不同代数的细胞连续进行实验则结果会发生偏差。

常见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常见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常见护⼠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接触到措施的地⽅越来越多,措施是⼀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措施吗?以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常见护⼠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常见护⼠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1 ⼀、护⼠常见的职业危害: 1、⽣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经⾎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2、物理性因素:包括辐射损伤、锐器伤; 3、化学性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 4、⼼理社会性因素:⼯作紧张、倒班、⼼理压⼒超负荷等。

⼆、感染⾎液传播疾病的途径: ①⽪肤刺伤(80%),②⽪肤接触(27%~43%),③黏膜接触(<10%)。

三、容易出现锐器伤的情况: A、被拔出的静脉穿刺针所刺伤; B、将静脉注射器与针头分离; C、抢救病⼈、配合⼿术时传送; D、器械,清洗器械,打包的时候; 四、常见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 1、针刺受伤后的处理 ①当被⼀般病⼈针刺受伤后,应⽴即从近⼼端向远⼼端挤出⾎液; ②⽤肥皂⽔清洗伤⼝并在流⽔下冲洗受伤部位5分钟; ③⽤2%碘酊、75%⼄醇消毒伤⼝ ④被⼄型病毒性肝炎表⾯抗原阳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表⾯抗原阳性病⼈的⾎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要在24⼩时内抽⾎查⼄肝、丙肝抗体。

若被刺伤者以上两种抗体阴性,则应在24⼩时内注射⼄肝免疫⾼价球蛋⽩,并同时注射⼄肝疫苗按1个⽉、3个⽉、6个⽉接种。

⑤被HIV阳性病⼈⾎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必须⽴即报告医务科和院感科进⾏登记填表。

同时在刺伤后24⼩时内抽⾎ 查HIV 抗体,定期做⾎清学监测,于刺伤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 6个⽉监测HIV抗体。

2、接触感染⾎液后该做什么? ①⽤清⽔冲洗被⾎溅的⼝、⿐腔、⽪肤; ②⽤⽣理盐⽔或者其他消毒冲洗液冲洗被⾎ ③溅到的⽪肤或粘膜; ④⼯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病⼈⾎液或体液时,应及时⽤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渍。

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

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发布时间:2022-07-26T08:21:28.4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饶曦[导读]饶曦(四川民生法医学司法鉴定所;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法医尸检工作中的危害因素较多,不仅会危及法医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法医的生命安全。

但部分地区对法医尸检危害预防的重视不足,对尸检解剖室的建设支持不足。

因而导致临床尸检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总结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职业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其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丰富法医尸检工作危害因素的预防措施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法医尸体检查;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因素预防尸检是法医病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尸体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从而明确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等。

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但尸体检查也存有一定的职业危害性,法医在检查过程中容易遭遇物理性感染、生物性感染及化学性感染的威胁[1]。

不仅对法医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法医的生命安全。

基于此,临床中提出了针对法医工作中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集中分析后,相应的预防措施的研究策略,从而促进提升法医尸检工作的临床安全性。

本次研究在总结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职业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其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报道如下:1、法医尸检具体危害情况(1)生物性危害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是法医尸检中的首要影响因素,具体可概括为:腐败菌群,传染病与蚊虫叮咬等[2]。

第一、腐败菌群。

机体死亡后,血循环失效,肠道菌群与腐败菌群会分解而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并发生大量的增殖。

上述菌群对正常机体具有严重的危害,可通过皮肤、呼吸进行感染;第二、传染病。

人体死亡后,传染病病菌并不会因此而死亡,且部分传染病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目前临床中常见的传染病较多,如肺结核,艾滋病、HIV等。

当法医防护措施不当时,传染病病菌会通过防护措施进行感染;第三、蚊虫叮咬。

目前我国部分法医解剖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法医解剖室的消毒、防御措施不完善,容易发生蚊虫叮咬的问题。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

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

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

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

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2、暴露的潜在后果3、自然感染途径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术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

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

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

第1节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第1节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生态平衡。
4.生物性污染有 别于其他污染
生物性污染与其它污染的不同之处是它 的污染物是活的生物,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环 境,不断增殖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害其他生 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5.生物性污染的特点
(1)预测难
人们对外来生物在什 么时候、什么地方入侵不 易做出预测。
(2)潜伏期长
一种生物造成污染以后,其潜伏期可 能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难以及时 发现和跟踪观察。
(3)破坏性大
由于污染生物的迅速增值, 在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破坏了该生态系统中个类似 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生物性污染的防治
1.对于赤潮水华等水体生物性 污染:应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尽 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工业废水排放
水 华
污水处理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 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 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二级处理的预 处理;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 态的有机污染物质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 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 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率法, 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分析法等。
视频一: 水葫芦治理专题片
视频二: 美国白蛾的防治
Hale Waihona Puke 3.控制致病的细菌、病毒等排入 水体和土壤,也是预防生物性污染的 重要措施。
高温堆肥
高温堆肥就是将人粪尿、禽畜粪尿和秸秆等 堆积起来,使细菌和真菌等大量繁殖,细菌和真 菌等可以将有机物分解,并且释放出能量,形成 高温。高温堆肥是生产农家肥料的重要方式,对 于促进农作物茎秆、人畜粪尿、杂草、垃圾污泥 等堆积物的腐熟,以及杀灭其中的病菌、虫卵和 杂草种子等,具有一定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类型
感染型:凡人们食用含有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消化 道感染而造成的中毒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 毒素型:凡人们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的 食物所造成的中毒称为毒素型食物中毒。包括体外毒素
型和体内毒素型。体外毒素型是指病原菌在食品内大量繁殖并 产生毒素;体内毒素型指病原体随食品进入人体肠道内产生毒 素引起食物中毒。
(二)外源性污染
❖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 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 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的称为外源性污染, 也称第二次污染(次生污染)
污染途径
❖1、通过土壤和水污染 ❖2、通过空气和尘埃污染 ❖3、通过人及动物接触污染 ❖4、通过动物饲料污染 ❖5、通过加工设备、容器或用具及包装材料污染
混合型:以上两种情况并存。
3. 细菌污染食品的指标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致病菌
菌落总数
❖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 或表面积内(cm2),所含能在规定的条件下 (培养基及其pH值、培养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 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集落总数。
❖菌落总数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①直接意义:可作为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即清洁
污染区。 ❖ 大的水滴可悬浮在空气中30min,小水滴可悬浮4-
6h。
3、通过人及动物接触污染
❖ 皮肤、毛发、衣帽与食品接触而造成污染; ❖ 鼠、蝇和蟑螂等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造成污染; ❖ 每只苍蝇带有数百万个细菌; ❖ 80%苍蝇肠道中带有痢疾杆菌; ❖ 鼠类粪便中带有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等。
4、通过动物饲料污染
状态)的标志; ②间接意义:可推断食品鲜度,耐保藏性和致病性。
举例
食品 菌落总数(个/ cm2 )保存时间(天)
牛肉1 103/cm2
18
牛肉2 105/cm2
7
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
❖大肠菌群:来自人或温血动物肠道,需氧 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 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G-杆菌,包括埃希氏 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 菌属。用100g或100ml食品中的可能数 表示,或称大肠菌群的最近似数 (MPN)。
三、细菌污染食品造成的危害
➢影响食品的感观性状; ➢造成急性食物中毒; ➢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 ➢对人类的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1.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 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是食物中毒 中最常见的一类。 主要特征: 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候炎热的季节;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 少数是植物性食品; 抵抗力低的人发表率高,但病死率低,愈后良好。
致病菌
是指能使人致病的细菌,一般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 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链球 菌等四种。 卫生学意义 致病菌与疾病直接有关,因此一般规定在食品中不允许检出。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属于卫生指示菌,主要用于评价食品的 卫生质量和安全性,可允许在食品中存在,但不得超过规定的 限量。
❖ 化学危害
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抗生素)残留、食品添 加剂、重金属和激素等因子。
❖ 生物危害
包括致病性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藻类和它 们产生的某些毒素。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 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如毒素)、 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 程和产品的污染。
1、通过土壤和水污染
❖ 大气对流,微生物的移动。 ❖ 水的卫生质量与食品的卫生质量有密切关系。 ❖ 食品生产用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采用自来水或
深井水。 ❖ 循环使用的冷却水要防止被畜禽粪便及下脚料污染
2、通过空气和尘埃污染
❖ 人及动植物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 尘埃、水滴的飞扬和沉降污染食品; ❖ 人在说话或打喷嚏时,距人体1.5m内的范围是直接
二、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以微生物为例)
❖(一)内源性污染 ❖(二)外源性污染
(一)内源性污染
❖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 于本身带有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 污染,也称为第一次污染(初始污染)。
❖畜禽的病原细菌: ❖沙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
❖植物的病原细菌: ❖棒杆菌、短小杆菌、假单胞菌、黄单胞菌
第二章 食品的生物性 危害及预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及预防 ❖第三节 霉菌及其毒素 ❖第四节 病毒 ❖第五节 寄生虫
学习目标与要求
❖ 掌握影响食品安全的生物性因素分类 ❖ 掌握常见生物性因素的危害及毒性 ❖ 熟悉预防控制措施
第一节 概述
❖ 物理危害
一、食品中的危害
坚硬或尖锐的外来物质。
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
❖①直接意义:可作为食品被人或温血动物粪便污 染的指示菌。原因:特异(仅来自肠道);数量 多,易检出;环境抵抗力强;检验方法灵敏。 ②间接意义:可推断食品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 能性。由于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而 且在外界生存的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如致病 菌沙门氏菌属、志贺菌属)相当,所以大肠菌群 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
❖ 动物饲料一直是家禽和其他动物沙门氏菌的重 要来源;
❖ 青贮饲料是乳品和肉禽类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特菌的主要来源;
❖ 干饲料中的微生物可以扩散并存留在动物的皮 毛上。
5、通过加工设备、容器或用具及包装 材料污染
❖未经消毒或灭菌前,总是会带有不同数量 的微生物。
第二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及预防
一、 细菌污染食品的途径
四、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沙门氏菌属
❖ 金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氏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
斯特菌 ❖蜡样芽胞杆菌
❖志贺氏菌属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空肠弯曲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 ❖耶尔森氏肠球菌
细菌分类———以是否产生芽孢划分为:

芽孢菌 (Sporeforms)
肉毒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蜡样芽孢杆菌
非芽孢菌 (Nonsporeforms)
猪布氏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沙门氏菌
二、细菌污染食品造成的结果
食品细菌污染
非致病性细菌 (腐败变质)
致病性细菌 (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源性传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