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合集下载

地形图的识读及应用

地形图的识读及应用
纵横线构成了公里格网。在四边的外图廓与分度带之间注有相邻接图 号,供接边查用。
火车站 东河庄 汽修厂 农 场 西三庄 石板坡
中医院 龙王庙 清风峡
220
3511
0.2
0.8
西三庄 3510.0-220.0
0.4
0.6
密级
221
0.8
3511
0.8
0.2
0.2
3510
220
0.2
测图日期:
坐标系:
行数
列数
图幅数
1
1
1
2
2
4
4
4
16
12
12
144
24
24
576
48
48
2304
96
96
9216
192
192
36864
B
1∶100万 ——
C
1∶5000地形图行列
D E
分幅与编号
F
G
H
我国基本比例尺代码
比例尺 代码
1∶50万 B
1∶25万 C
1∶10万 D
1∶5万 E
1∶2. 5万 F
1∶1万 G
应用时,用卡规在地形图上量取等高线a、b点平距ab,在坡度 尺上比较,即可查得ab的角值约为1°45′。
100 50
137m
0
50 100 150 200
首曲线的平距 b
计曲线的平距
30′1° a 2° 3° 4° 5°
10°
a)
b)
直线图比9·例7 尺直线与比坡例尺度与尺坡度
5)比例尺精度
概念:地形图上所代表的实地距离,用表示。
为便于查找、使用地形图,在每幅地形图的左上 角都附有相应的图幅接图表,用于说明本图幅与 相邻八个方向图幅位置的相邻关系。

地形图的识别及应用与涉密地图的保密管理

地形图的识别及应用与涉密地图的保密管理

二量:就是量测行进路线上各段里程,计 算行进时间,并注记在图上。
三熟记:就是熟记行进线路。熟记时一般 按行进顺序,把各段的里程、两侧的方位 物、地形特征和经过的村庄都熟记在脑子 里。这方向明、路线明,位置明。 方向明:就是再出发点上,必须标定地图,对照地形,明 确前进的道路和方向,防止开脚一步走错,造成以后的全 程大错。
是选定图上和现地都有的三个明显地形点,再将透明纸固定在图板上,并在
适当位置插一细针,以直尺紧靠细针,不动图板,依次向现地各地形点瞄画 方向线,并在方向线的末端注上地形点的名称,然后取下透明纸,蒙在地图
上,移动透明纸,使每条方向线准确的通过相应地形符号的定位点上,此时,
透明纸上针眼位置就是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2)侧方交会法 若站点位于线状地物(如道路、堤坝、渠道、陡坎等) 上或在过两明显特征点的直线上,这时先按线状地物标定地 形图方向。然后,在该线状地物侧翼找一个图上和实地都能 辨认的明显地物,如图所示,在图上该地物点中心插一大头 针,将直尺紧靠大头针并瞄准该地物点,沿直尺边缘用铅笔 画直线,它与线状符号的交点即为站点在图上的位置。
1.地形图的图外注记
(1)图号、图名和接图表 图号:图的编号。 图名:图的名称。 接图表:该图幅与四邻图幅的相互关系。
(2)比例尺
有数字比例尺或直线比例尺。 (3)图廓、分度带和坐标格网
图廓:图幅四周的范围线。有内图廓和外图廓之分。
内图廓是地形图分幅时的坐标格网或经纬线。内图廓四个角 标注的数字是它的直角坐标值。图内的十字交叉线是坐标格网的
二、地形图的识读
地形图的识读:判断和识别地形图上所有划线、符
号和注记的含义。
地形图的基本要素: ☻数学要素——坐标系、投影方式、比例尺等; ☻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水系、植被、土壤等; ☻社会经济要素——居民、道路、经济文化、行政标志等;

第九章 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第九章  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一、整理成某一高度的水平面
要求将地面平整成水平面并考虑填挖平衡, 步骤如下:
1.在地形图上绘方格(一般边长为10米或20米),求各方格顶点高程并标注 于相应顶点的右上方, 2.计算设计高程
设计高程H0=( H1 +H2… +Hn )/4n
=(∑H角+ 2∑H边+ 3∑H拐+ 4∑H中)/4n
∑H表示方格顶点的高程
通风效果。
在平地,日照效果与地理位置、建筑物朝向和高度、建筑物间隔有关;
而在山区,日照效果除了与上述因素有关外,还与周围地形、建筑物处于
向阳坡或背阳坡、地面坡度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日照效果问题就比平地 复杂得多,必须对每个建筑物进行个别的具体分来决定。
在建筑设计中,既要珍惜良田好土,尽量利用薄地、荒地和空地,又要满
5、计算各方格填、挖方量的大小
和总的填、挖方量
等高线法
仅计算挖方时用等高线法:从场地设计 高程的等高线开始,算出各等高线所包围的 面积,分别将相邻两条等高线所围成面积的 平均值乘以等高距,就是该两条等高线平面 间的土石方量,再求和即得到总的挖方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1=1/2(A55+A56)×1 V1=1/2(A55+A56)×2 . . . V5=1/3 × A62×0.8 ∑V挖=V1+V2+V3+V4+V5
3.计算填、挖高度并标注于相应方格顶点的左上方 填、挖高度=地面高程-设计高程
4.计算填、挖方量 V= S(∑D角+ 2∑D边+ 3∑D拐+4∑D中)/4
∑D表示填或挖的高度
二、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倾斜面
整理成规定坡度的水平面 1、绘制方格网 方格的一边应与最大坡度方向一致,另一边 垂直于最大坡度方向 2、确定各方格网点的地面高程 3、计算各方格网点的设计高程 H设=H0+i0×D 4、计算各方格网点的填、挖高度

8.3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8.3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地形图的识读——图廓和图廓外注记 目的—— 通过识读地形图判断地面的 自然形态以及地面物体间的 相互关系。 基本要求—— 熟悉相应的地形图图式;掌 握地形图的测绘方法;熟悉 各类要素符号间关系的处理 原则以及各种注记的配置和 整饰要求。
识读原则——分层次进行
由图外到图内;从整体到 局部;由主及次
按上式计算出来的αAB,实际上是象限角RAB。即:
R AB
yB y A arctan xB x A
因此,应进行RAB与αAB的转换。转换方法如下:
当x AB 0和y AB 0时,直线在第一象限, AB R AB 当x AB 0和y AB 0时,直线在第二象限, AB 180 R AB 当x AB 0和y AB 0时,直线在第三象限, AB R AB 180 当x AB 0和y AB 0时,直线在第四象限, AB 360 R AB
识读内容——图外注记的识读 地物、地貌的判读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若需要在地形图上搞工程设计,必须通过地形图掌握 以下信息:点位信息,包括平面坐标及高程;点间信息, 包括平距、方位、坡度;区域信息,包括面积、纵横断面、 土方量等。其中,点位信息和点间信息是区域信息的基础, 也是做地形图应用的最基本的内容。
本小节主要学习在地形图上确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及确 定两点之间平距、方位角、坡度的基本方法。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1 获得点的坐标 2 获得两点间的距离 3 计算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4 计算两点间的坡度
5计算某点高程
一、地形图上A、B两点坐标 [问题] 地形图上有A、B两点,我们想知道A、B两点的坐 标,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B点相对于A点的所在方向、 地面高程及坡度的变化等信息,应怎么办?

地形图的识别与应用

地形图的识别与应用

鞍部的等高线
4.陡崖和悬崖的表示方法
坡度在70°以上或为90°的陡峭崖壁称为陡崖。
陡崖处的等高线非常密集,甚至会重叠,因此, 在陡崖处不再绘制等高线,改用陡崖符号表示。 上部向外突出,中间凹进的陡崖称为悬崖。
上部的等高线投影到水平面时与下部的等高线 相交,下部凹进的等高线用虚线表示。
石质陡崖
土质陡崖
三、地形地貌
•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有的平坦、 有的陡峭、有的高、有的低、有 的一望无际、有的峰峦叠障,我 们把它们统称为地形。
相对高度大,坡陡顶尖,连 绵起伏,海拔在500米以上。
高原:海拔高,一般在500米以 上,顶面积较大,起伏小。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 200米,地表起伏小,坡度平缓。
地面上有明显轮廓的,天然形成或人工建造 的各种固定物体称为地物。 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状态称为地貌。
地物 地貌
地形
将地面上各种地物和地貌沿垂直方向投影到水平面 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用《地形图图式》统一规定的符 号和注记,将其缩绘在图纸上,这种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 和地貌起伏情况的图,称为地形图。 在图上主要表示地物平面位置的地形图,称为平面图。
山头和洼地(又称盆地)的等高线都是一组闭 合曲线。
山头的等高线
洼地的等高线
山头内圈等高线高程大于外圈等高线的 高程,洼地则相反。 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并指示坡度降落 方向的短线。 示坡线往外标注是山头,往内标注的则 是洼地。
2.山脊与山谷的等高线
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称为山脊,山脊上最 高点的连线称为山脊线或分水线。 山脊的等高线是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
六、地形图的应用
地形图应用的注意事项
• 现地对照地形图时,站立点应在高处,居高临 下或对坡识图,视野开阔,看得清楚,目标明 显。 • 要从最明显的地形、地物开始对照。 • 实地对图必须多跑多看多比较,反复辩论、修 改,消除读图误差。 • 对照过程中,要边对照边记忆,逐步在脑中建 立地形与地图的统一概念。

地形图的识别及应用涉密地图的保密管理

地形图的识别及应用涉密地图的保密管理
(2)非比例符号 当地物实际面积非常小,以致不能用测图比例 尺把它缩绘在图纸上,常用一些特定符号标注出来它的位置。
(3)地物注记和说明符号 注记常和符号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 表示的地物的名称、位置、范围、高低、等级、主次等等。
地物识读的目的是了解地物的大小种类、位置和分 布情况。
3.地貌识读
(地1)貌等识高读线的表目示的地貌是的了原解理各种地貌的分布和地面的
4、利用地形图求算面积
主要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量 算,常用方法包括透明方格纸法 和平行线法。
(1)透明方格纸法 将方格透明纸(有mm格和cm格)覆 盖在待测图形上,然后计数待测图形 边界内满格个数N和不满格个数n。地 形图上图形的面积
P=(N+n/2)×G 实地的面积 S=P×M2
式中 M--比例尺分母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习惯 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
等高线:地面上各个相同高度点所连成的曲
线,投影在平面上所形成的曲线称为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形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1)等高线的特征:
① 统一等高线上的高程处处相等。 ② 为封闭曲线,除陡壁以外,不能中断,如在一幅图
于m、n点和f、g点;
3)量da、dm、dc、dg。
则P点坐标为:
xP xd dm M
yP yd dg M
2.求点的高程
1)点位在等高线上:高点的高程就是所在等高线的高程。 2)点位不在等高线上:如右图中P点,可通过P作一条大致 垂直于两相邻等高线的线段mn,在图上量出mn和mp的长度,则P 点的高程为:
① 都是一组闭合 曲线;

地形图的应用

地形图的应用

第九章地形图的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是建筑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地形资料。

特别是在规划设计阶段,不仅要以地形图为底图,进行总平面的布设,而且还要根据需要,在地形图上进行一定的量算工作,以便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第一节地形图的识读为了正确地应用地形图,首先要能看懂地形图。

地形图是用各种规定的符号和注记表示地物、地貌及其它有关资料。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注记的识读,可使地形图成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实地立体模型,以判断其相互关系和自然形态这就是地形图识读的主要目的。

一、图外注记识读首先了解测图的年月和测绘单位,以判定地形图的新旧;然后了解图的比例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以及图幅范围和接图表。

二、地物识读三、地貌识读在识读地形图时,还应注意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不是—成不变的。

因为城乡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地面上的地物、地貌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应用地形图进行规划以及解决项目设计和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时,除了细致地识读地形图外,还需进行实地勘察,以便对建设用地作全面正确地了解。

第二节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一、求图上某点的坐标和高程1.确定点的坐标欲确定图上多点的坐标,首先根据固廓坐标注记和点多的图上位置,绘出坐标方格,再按比例尺量取长度。

但是,因为图纸会产生伸缩,使方格边长往往不等于理论长度。

为了使求得的坐标值精确,可采用乘伸缩系数进行计算。

2.确定点的高程在地形图上的任一点,可以根据等高线及高程标记确定其高程。

如果所求点不在等高线上,则作—条大致垂直于相邻等高线的线段,量取其线段的长度,按比例内插求得。

在图上求某点的高程时,通常可以根据相邻两等高线的高程目估确定。

因此,其高程精度低于等高线本身的精度。

规范中规定,在平坦地区,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l/3等高距,丘陵地区,不应超过1/2等高距;山区,不应超过一个等高距。

由此可见,如果等高距为1m,则平坦地区等高线本身的高程误差允许到0.3m、丘陵地区为0.5m,山区可达1m。

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讲课稿

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讲课稿

地形图在我们户外活动中作用上有何重要作用我的户外活动总是离不开地图的。

我把地图比作是“协同作战的共同语言”,“无声向导”,“领队的眼睛”等等。

这些比喻生动、恰当地表明了地形图在野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地形图是反映实地地形的可靠资料,要充分利用这个“可靠资料”,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图知识。

(一)地形图比例尺1. 什么是比例尺就是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实地相应水平距离之比(即图上长与实地长之比),就叫做地图比例尺。

比如,图上甲、乙两点间长一厘米,该两点间在实地的水平距离为五万厘米,地图比例尺就是五万分之一;实地为十万厘米,就是十万分之一。

地形图上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三种:数字表示、直线比例尺、经纬线比例尺。

用数字表示时,也有两种。

一是分式,用分子“1”表示图上长,分母表示实地相应水平距离,如1/5000、1/100000;另一种是比式,如1:5万、1:10万。

也有用文字表示的,如五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

(我用的是1比25000,和1比50000的地形图)直线比例尺:为便于直接在地图上量测距离,免除计算的麻烦,地图上都绘有图解式的比例尺。

因为这种比例尺是用直线表示,所以称为直线比例尺。

直线比例尺的制作方法,是在一直线上,以1厘米或2厘米为基本单位,作为尺头;截取若干与尺头相等的线段做为尺身;再将尺头等分十小格,然后以尺头与尺身的接合点为零,分别注记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即成直线比例尺。

1: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小于百万分之一的地图,在图例中都绘有经纬线比例尺。

同时还注有数字比例尺。

数字比例尺也叫主比例尺,它是表示没有变形地方的比例尺,也就是标准纬线上的比例尺。

2. 大小不同的比例尺有什么作用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而比值的大小则是依比例尺分母(后项)确定的。

分母越大,则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分母越小,则比值越大,比例尺也就越大。

就象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就比四个人分一个苹果分的多的道理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h/i
七、绘制断面图 为了明显反映地
面的起伏情况一般断面
图上的高程比例尺往往比 水平距离比例尺大10-20 倍。
八、利用地形图量算山坡的斜面 面积
设坡面倾角为α,水平面面积为P, 相应的斜面面积为Pα,则
Pα=P/cos α
第三节 场地平整中地形图的应用
常用的方法是方格法,其次有等高线法、断面法
2、解析法
根据两点坐标来计算 DAB
(xB xA)2 ( yB yA )2
四、确定图上任一点的高程 1.点在等高线上 2.点不在等高线上 五、确定图上直线的坡度 i=tanα=h/D 坡度一般用度或 百分率(千分率)表示 六、求地面坡度线 1.求最大坡度线
就是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线 2.按限制坡度选定最短路线
V1=1/2(A55+A56)×1 V1=1/2(A55+A56)×2
. . . V5=1/3 × A62×0.8
∑V挖=V1+V2+V3+V4+V5
断面法 利用地形图,以一定间距绘出断面图,分别求
出各断面由设计高程线与断面曲线(地面高程线) 围成的填方和挖方面积,然后求算每相邻断面间的 填(挖)方量,分别求和即为总填(挖)方量
S图 1
S实
M2
二、坐标计算法
A 1 n xi( yi 1 yi 1)
2 i1
A 1 n yi(xi 1 xi 1)
2 i1
式中:A—面积 xi—第i点纵坐标 yi—第I点横坐标 n—多边形数
当i=1时,i-1取n;当i=n时,i+1取1
三、模片法
(一)网格法
(透明方格纸法):
V=V1+V2+…
第四节 地形图上面积量算
在各种工程建设中,往往需要测定某一地区或某一图形的 面积。例如,林业生产中,需要计算小班、林班以至林场的面 积;农田水利建设中需要计算水库汇水面积,平整土地的面积; 工业建设中需要计算厂区面积等。本节几种常见的图上量算面 积的方法。 一、几何图形法
相应图形面积之比等于相应比例尺分母平方之比。
V填(1-2)=1/2(A填1+A填2)·d V挖(1-2)=1/2(A挖1+A挖2)·d
确定汇水面积
汇水面积是由库坝与分水线所围成,它是由 坝的一端开始,沿着分水线(处处与等高线垂直) 最后回到坝的另一端,形成一闭合曲线。
计算库容
V1=1/2(S1+S2)h V2=1/2(S2+S3)h …………… Vn=1/3·S · h´
第二节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一、求图上某点的平面坐标
二、确定图上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1、图解法
直接在图上量取
2、解析法
AB
1 2
[ AB
( BA
180)]
根据两点的坐标来计算
AB
arctan
y AB xAB
arctan
yB xB
yA xA
三、确定图上两点间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第一节 地形图的识读
地形图的应用内容包括: 为了正确应用地形图,首先必须看懂地形图。 一、图外注记识读 二、地物识读 识别地物的目的是了解地物的大小种类、位 置和分布情况。 三、地貌识读 识别地貌的目的是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和 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 下面以图所示的一幅1:10000比例尺地形图为例介绍地形图 的识读方法。
四、求积仪法 求积仪分机械式和数字式 (一)机械求积仪 1.构造:极臂、航臂(描迹臂) 和计数机件三部分 2.求积仪的使用方法 分划值——求积仪一个 分划所代表的实地面积 , 用C表示
S=C(n2-n1)
n2—终了读数 n1—起始读数 3.求积仪分划值的测定
(二)电子求积仪计算面积
(1)打开电源: ON (2)选择面积显示单位:UNIT—1和UNIT—2 (3)设定比例尺:如1:500
H设=H0+i0×D 4、计算各方格网点的填、挖高度 5、计算各方格填、挖方量的大小 和总的填、挖方量
等高线法
仅计算挖方时用等高线法:从场地设计 高程的等高线开始,算出各等高线所包围的 面积,分别将相邻两条等高线所围成面积的 平均值乘以等高距,就是该两条等高线平面 间的土石方量,再求和即得到总的挖方量。
常用单位面积换算
1平方公里(km2)=1500亩 1公顷=15亩=10000平方米(m2) 1亩=666.7平方米(m2) 1平方米=0.0015亩
3.计算填、挖高度并标注于相应方格顶点的左上方 填、挖高度=地面高程-设计高程
4.计算填、挖方量 V= S(∑D角+ 2∑D边+ 3∑D拐+4∑D中)/4
∑D表示填或挖的高度
二、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倾斜面 整理成规定坡度的水平面 1、绘制方格网 方格的一边应与最大坡度方向一致,另一边
垂直于最大坡度方向 2、确定各方格网点的地面高程 3、计算各方格网点的设计高程
500→SCALE→R—S (4)一次量测: START →AVER (5)平均值测量: START→MEMO START→MEMO -------------------START→MEMO→AVER
(6)累加测量: A图:START→HOLD B图:HOLD→AVER (7)累加平均值测量:设要对A,B两图形累加,并取两次平均值测量
A图 START→HOLD → B图 HOLD→MEMO →A图 START→HOLD →B图 HOLD→MEMO→AVER
(8)单位换算 当面积测量结束,按 AVER键后显示面积,此时需要改变面
积单位,则可按 UNIT--1和UNIT--2键,显示所需要的单位,再按 AVER键,显示单位改变后的面积值.
A=(n整+1/2·n零)·a2·M2
A—面积(m2) n整—整方格个数 n零—零散方格个数 a—方格边长 M—比例尺分母
(二)平行线法
A1=1/2(0+l1)·h·M2 A2=1/2(0+l2)·h·M2 ……
An+1=1/2(ln+0)·h·M2 A=A1+A2+…+A n+1 =( l1+ l1…+ lN+1) ·h·M2
方格法步骤: 一、整理成某一高度的水平面 要求将地面平整成水平面并考虑填挖平衡, 步骤如下: 1.在地形图上绘方格(一般边长为10米或20米),求各方格顶点高程并标注 于相应顶点的右上方, 2.计算设计高程
设计高程H0=( H1 +H2… +Hn )/4n =(∑H角+ 2∑H边+ 3∑H拐+ 4∑H中)/4n ∑H表示方格顶点的高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