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合集下载

新建 第四讲:柏格森生命哲学

新建 第四讲:柏格森生命哲学
• 另外,自我也不是科学比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而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所研究的东 西不是真正的自我,是被扭曲的、空间化的东 西。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 不仅如此,人的语言加深了人们对于自 我的理解。因为语言总是要把食物作为 间断的、可以分割的东西来表达,而且 用同一概念称谓许多心理状态。所以他 主张:“心灵和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尺 度”,语言不能完全把握生命的自我, 语言只能把握僵死的东西,而生命的自 我是活的。我们应该从时间的绵延出发 来理解自我、体验自我。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2、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对象,而非空间。 •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不同的根本就在于他主
张用时间,而不是空间来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 • 柏格森认为传统的各种哲学都是用研究空间的
方法来研究时间,或者将时间和空间放在同等 的地位。这样做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传 统的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化的语言来谈 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被常识的习惯所支配或 左右,使得人们谈论的是时间的被计算的方式, 而不是时间本身。
第四讲: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 年—1941年)是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上 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 最大的人物。 柏格 森所提出的关于生命 和时间的原创性理解, 对于现代哲学、科学、 文学与宗教产生了非 常重要的影响,被誉 为法国最原创的哲学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柏格森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与科学 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科学的方法是实 证的方法,是一种理智的方法,这种实 证的方法并不能把握心灵生活和内在的 生命。生命是哲学关注的重点。哲学应 当有一个不同于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 这一对象就是时间,也就是真正的绵延。 只有我们了解了时间,才能把握生命。 因而时间就是生命的本质。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探讨了生命和时间的概念,被广泛认为是一位生命美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著作《创造进化中的生命》(Creative Evolution)和《事与时间》(Matter and Memory)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创造”概念,并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创造性的进化过程,是远离机械性和惯性的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力量。

他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组织。

对柏格森而言,生命不仅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更是一种自由、创造和意义的表达。

他将生命的本质描述为“elan vital”,即“生命力”,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推动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柏格森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直观体验是一种直接的感知和理解,超越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通过直观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生命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创造性和变化性。

时间在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测量工具。

柏格森主张“持续时间”的概念,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时间的持续性和不断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艺术是直观体验的最高形式,能够打开我们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直观感知,并将这种直觉传达给观众。

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地,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在现代社会中,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陷入工作和快节奏生活的窠臼中,失去了与生命本质的直接联系。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的存 在 。
造 和进化 。这种生命 的冲动 内在于人本
身的生命欲 ,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力体现。
柏格 森 认 为生 命 的发 展 不 是机 械
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
念 式 的字 眼去定 义 某 个 人 的 意识 状 态 , 也 不 能 用化 整 为 零 的方 法 去研 究 教 育 过 程
知 识 或 者 是 真 理 的渴 求 ,而 学 校 教 育也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 的核心 , 在《 时间与 自由意志》 一书中 , 他指出意识
状 态 的强 度 不 能用 数 量 来 进行 比较 , 完 是
最主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倡关 注 自我 主观的 、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 ,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 受渗透着生命 本质 的绵延 。认识 和研究柏 格森 的哲学 思想 ,对现代基础教育 的工作者深刻理
全质量 陛的, 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 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 出现 , 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 , 而这些因素是各
式 各 样 的 ,是 过 去 的状 态 无 法 重 新 出 现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 例 如 ,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 了解到 的美 丑, 大都是 经过别人意愿 的强加 , 这种没
进” 的状 态 , 持 续 不 断 的变 化 , 一 种 这种 是 前 进 和创 造 , 明 生命 是 出于 不 断 的变 化 表
二、 柏格 森的生命哲 学思想对现代
教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 与近代生物科学 息息相关 ,但他并 没有走 上实证主义哲
学 的道 路 , 认 为 哲 学 就 是 要 寻 求 根 源 , 他
解教育 内涵 , 更新教育观念 , 为受教育者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主要著作
《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 《物质与记忆》 1896 《创造进化论》 1907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 1932
《笑》1900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可以说悲剧的相通性大于喜剧;让人笑有时比让人哭更难
滑稽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外在(不由自主性,笨拙,机械的僵硬)
偶然:摔倒坐下(笑)——故意坐下(不笑) 设计陷阱(捉弄:习惯无从实现):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满笔尖污泥
内在
心不在焉,感官和智力迟钝,看到的是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听到的 是不再响的声音,说出的不合时宜的话。(堂·吉诃德:生活对梦想的 纠正;《儒林外史》迂腐子;孔乙己;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井)
艺术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绘画 听诗人朗诵:同情、同化 艺术欣赏的被动性
麻醉我们的能动力和反抗力;催眠;自我遗忘;见诗人之所见
审美感的强度
引起的直觉越丰富,美感越强
影响:
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笑
主题:
笑的作用:
纠正人们“不合社会”的行为,温柔的惩罚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再看时间和绵延
伯格森的关于绵延和时间的全部理论﹐从头到尾以 一个基本混淆为依据﹐即把“回 想”这样一个现在事件同 所回想的过去事件混淆起来。若不是因为我们对时间非 常熟悉﹐ 那么他企图把过去当作不再活动的东西来推出 过去﹐这种做法中包含的恶性循环会立刻 一目了然。实 际上﹐伯格森叙述的是知觉与回想––两者都是现在的事 实––的差异﹐ 而他以为自己所叙述的是现在与过去的差 异。只要一认识到这种混淆﹐便明白他的时间 理论简直 是一个把时间完全略掉的理论。
再看时间和绵延
现在的记忆行为和所记忆的过去事件的混淆﹐似乎 是伯格森的时间论的底蕴﹐这是 一个更普遍的混淆的一 例﹔假如我所见不差﹐这个普遍的混淆败坏了他的许多 思想﹐实 际上败坏了大部分近代哲学家的许多思想––我 指的是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事物的混淆。 在记忆中﹐认 识行为是在现在﹐而认识到的事物是在过去﹔因而﹐如 果把两者混淆起来﹐ 过去与现在的区别就模糊了。
时间和绵延
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生 成。他对于世界的这种理解是与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 意志主义一脉相承。生成观念是对西方传统哲学“预成 ”观念的一种超越。 柏格森以其独具特色的绵延理论重新理解了世界。 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出于永恒流变与生成之中的世 界,世界的本质特征是“生成”。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之时间与绵延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回顾
01
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生命 哲学的集大成者。 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 造形而上学
02
03
生命冲动,包括向上:是顺转,是精 神,产生有机体和向下:逆转,产生 无机物,即情性的物质
绕不开的概念--时间
对 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 是他所谓的绵延。这个绵延 概念在他的哲学里是个基本 概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当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效劳于社会。

〔二〕思想根底〔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开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根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响。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构造,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认为,他的思想既不同于经验主义只研究其实在事物,而不研究其实在性;也不同于唯理主义只研究概念,而不研究思想;更不同于实证主义只研究形式,而不研究意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从外部静止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而不是从内在的、活动的方面去考察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

柏格森围绕着时间——生命问题,以直觉为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新见解。

在哲学的本体论上,他提出创造进化论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这样柏格森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世界、客观实在的物质性,以及它们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在认识论上,他主张直觉,反对理性。

怎样认识世界?如何把握生命冲动?柏格森认为,理性(理智)是无能为力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靠直觉。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使认识摆脱经验和理性的内心活动,它能使认识对象与认识的主体融合在一起,即“突然地看出处于对象里面的生命冲动,看到它的整体”,从而把握到无法言传的实在。

显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是企图把认识过程归结为人的意识的自我体验或内心反省,这无疑具有神秘化的色彩。

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柏格森竭力贬低理性思维的能力,贬低它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理性思维是通过概念、符号、分析、综合等形式认识真理,同时理性还受到功利的支配,因而只能停留在静止的、表面的、相对的地步,不能把握生命的整体,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在社会观上,他从根本上否认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否认人的社会性,否认人具有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社会看成纯属“自然的”状态,把社会的人和一般生物等同起来,把人的存在价值引向撇开现实生活的神秘主义的境界。

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所谓“封闭的社会”和“开放的社会”的理论。

封闭的社会受静态的道德和宗教支配,只会遵守道德规范和信奉教条;开放的社会受动态的道德和宗教的支配,向往英雄的崇高行为,重视圣者的神秘经验。

他所说的这两种社会理论,完全是一种宗教的教义,是一种麻醉人民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