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合集下载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作者:蔡蕊莉孙翔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0年第10期摘要柏格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体系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相关思想。

基于这些思想,本文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年~1941年)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提倡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认识和研究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深刻理解教育内涵,更新教育观念,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一)生命的冲动——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近代生物科学息息相关,但他并没有走上实证主义哲学的道路,他认为哲学就是要寻求根源,研究世界的本质,而世界最真实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具有强大、永恒的力量,推动着世界万物持续的创造和进化。

这种生命的冲动内在于人本身的生命欲,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体现。

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发展不是机械的,而是关注着所有的事物的,并生成出无数的生命形式。

“生命冲动运行的自然轨迹是向上喷发,这种上升运动带来了千变万化的生命现象;当生命冲动的运行轨迹发生逆转时,使出现向下坠落的相反运动,于是产生了一切无生命的物质。

”在他看来,生命冲动作为一股原始的发动力,必然只有一个唯一的源头,就像一股喷泉、一束火箭那样发自于一点。

但当他向上喷射出去以后,便分散开来,呈现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路线,这些路线就仿佛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形态一样。

生命的冲动是生生不息的,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向上喷发,而作为拥有生命冲动力的人,其活动目的就在于自身生命的发展与完善。

(二)绵延——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核心,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他指出意识状态的强度不能用数量来进行比较,是完全质量胜的,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就是绵延。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性、生命实现的创造性、生命发展的超越性认识不足,这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握生命的本质,其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标签:柏格森;生命哲学;大学生生命教育亨利·柏格森是二十世纪初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非理性主义的视角去把握生命,提出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将由叔本华、尼采等人开辟的“生命”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他认为,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

(一)绵延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始终。

柏格森说:“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换另一个瞬间;假如是这样,那么除了现在就不再会有任何别的——没有过去向现实的延长,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绵延。

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持续过程。

”〔1〕柏格森认为,绵延是由多个瞬间组成的,不是一瞬间到另一瞬间的取代,各个瞬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绵延中,现在总是包含了过去并向未来“持续地涌进”,过去、现在、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生命状态的流动连续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流动的、连续的和生成着的。

此外,柏格森把自我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种是表层自我,另一种是深层自我。

表层自我是不真实的,只有深层自我才是真实的、自由的,是行动与言论的深层动力。

人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在绵延中去把握那个真实的自我。

(二)直觉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生命存在的“绵延”,才能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把握生命之流,认识世界的本质。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认为,他的思想既不同于经验主义只研究其实在事物,而不研究其实在性;也不同于唯理主义只研究概念,而不研究思想;更不同于实证主义只研究形式,而不研究意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从外部静止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而不是从内在的、活动的方面去考察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

柏格森围绕着时间——生命问题,以直觉为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新见解。

在哲学的本体论上,他提出创造进化论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视野下的创新教育

2019年第3期(总第291期)NO.3,2019General,No,291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1907年,柏格森(Henri Bergson)发表《创造进化论》,书中阐述了他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在创造中进化的,他的生命哲学也是创造哲学。

国内学者已关注到了柏格森哲学思想的教育价值[1],但更多的学者如罗小娟[2]、李学书[3]、石娟[4]、姜勇[5]等关注的是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教师发展的启示,鲜有人论及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本文试以柏格森创造哲学为视野,讨论创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创新教育的途径以及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促使他们创造自己的生命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目的是人所期望的人的活动结果。

教育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以人为目的的。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性相近,习相远”,他们生来获得了相近的本性,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差异。

相差较远的个性差异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但又不是教育所给予的,而是生来所具有的本性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展现其具体性和丰富性的结果。

用柏格森的话说,“我们的过去保存在现在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出生以来、甚至出生以前历史的凝聚”。

[6]因此,教育所期望的目的,既源于个体已经获得的本性,又是个体将要展现出的本性。

在这一意义上讲,人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目的。

总之,以人为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所规定的。

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激励学生创造新的事物,甚至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要充分发掘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展现自己创造力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完成对自己生命的创造。

创造就是个体创造潜能的实现,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首先,创新教育是个体生命的内在要求。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推动整个宇宙的创造。

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看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

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看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

地掠 夺 , 整个 社 会 也弥 漫着 茫 然而 悲 观 的情绪 , 以, 所
人 生 问题 也就 成 为 大家 关注 的焦 点被 广泛 探 讨 , 这 在
样 的 契机 之 下 ,西 方人 本 主义 思潮 大 量地 传 入 中 国, 并 对 中 国人 生观 的重建 产 生 了深远 影 响 。
第2 2卷 第 1期
Vo _ 2 Noபைடு நூலகம் l2 1
邯郸 学院学报
J ur a o nd n o n l f Ha a Col g l e e
21 0 2年 3月
M a .201 t 2
从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看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对 中国人生观 的影 响
谢 伟 铭
( 北京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0 3 ) 07 2

柏格森对生命的思考
“ 我们 做什 么取 决于 我们 是什 么 ,但 必须 附 加一
句 :我们 是 自己生 活 的创 造 者 ,我们 在不 断地 创造 自 己 。 2。 是柏格森 对 生命 的看 法 ,生命是 创造 ,是 ”[ 这 ” 进 取 ,是不 断地前 行 。面对 理 性 的束 缚 ,面对机 械 的 生命观 ,面对毫无 生机 的科 学 的框 定 ,柏格 森 的这 句 名言 无疑给 人们松 开 了束缚 已久 的枷 锁 ,让 人们突 然 意识 到 , 自己原本是这 样 的生机 盎然 ,原本有 充 分地 权利去选 择 自己的生活 。 在 《 创造 进化 论 》这本 书 中 ,柏 格森提 出 了他 哲 学 中的几 个核心 概念 ,也 是他哲 学思想的核心之 处。
了任 何生命状 态都是 时间中的连 绵之流 。所 以 ,“ 我们
哲 学 达 到最 完善 的形式 ,并且 在 2 0世 纪 初造 成 强烈 影 响 , 引起人 们 对 生命 哲 学 的广 泛注 意 。 】 柏格 ”¨ 。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担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二)思想基础(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发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本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应。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结构,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浅析幼儿生命意蕴的消解与回归——以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为视角

浅析幼儿生命意蕴的消解与回归——以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为视角

浅析幼儿生命意蕴的消解与回归——以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为视角摘要:生命是人的载体和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下,幼儿是完整的生命存在,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绵延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针对幼儿教育过程中漠视生命的现象,教育者需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并把握其生命活动的瞬间,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直觉发展空间并与其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让渐渐消解的幼儿生命意蕴重新回归。

关键词:柏格森;生命哲学;幼儿生命;幼儿教育柏格森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生命哲学家。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

儿童是完整的生命存在,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是灵与肉的生命统一体的完美融合。

然而,幼儿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误解、压抑和漠视幼儿生命的现象。

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为教育者如何看待幼儿生命提供了思考的视角。

一、幼儿生命意蕴的本真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世界万物的起源和进化的推动力,也是世界万物的本质。

整个宇宙是一个创造进化的过程,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生命冲动。

生命冲动主要指内在于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欲”,有了这种冲动,生命才会成为永恒变化发展的东西。

生命冲动的每一刻都在不断地创新,对于它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测,它就像一个艺术家的创造,不可捉摸、没有目的[1]。

幼儿的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中,它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绵延”是一种不因任何人为的或数量等因素而改变的一种前进的持续和永恒。

“因为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换另一个瞬间的过程,也是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连续过程。

”[2]绵延中,过去包容现在并向未来“持续地涌进”。

作为一种生命存在,幼儿的生命也具有绵延性,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包容与前进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柏格森认为直觉注意的是事物的整体而不是部分,对于持续不断的生命不能靠分析和推论,只能靠身临其境的直觉,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不需要其他中介物的干扰[3]。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的存 在 。
造 和进化 。这种生命 的冲动 内在于人本
身的生命欲 ,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力体现。
柏格 森 认 为生 命 的发 展 不 是机 械
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
念 式 的字 眼去定 义 某 个 人 的 意识 状 态 , 也 不 能 用化 整 为 零 的方 法 去研 究 教 育 过 程
知 识 或 者 是 真 理 的渴 求 ,而 学 校 教 育也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 的核心 , 在《 时间与 自由意志》 一书中 , 他指出意识
状 态 的强 度 不 能用 数 量 来 进行 比较 , 完 是
最主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倡关 注 自我 主观的 、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 ,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 受渗透着生命 本质 的绵延 。认识 和研究柏 格森 的哲学 思想 ,对现代基础教育 的工作者深刻理
全质量 陛的, 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 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 出现 , 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 , 而这些因素是各
式 各 样 的 ,是 过 去 的状 态 无 法 重 新 出 现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 例 如 ,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 了解到 的美 丑, 大都是 经过别人意愿 的强加 , 这种没
进” 的状 态 , 持 续 不 断 的变 化 , 一 种 这种 是 前 进 和创 造 , 明 生命 是 出于 不 断 的变 化 表
二、 柏格 森的生命哲 学思想对现代
教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 与近代生物科学 息息相关 ,但他并 没有走 上实证主义哲
学 的道 路 , 认 为 哲 学 就 是 要 寻 求 根 源 , 他
解教育 内涵 , 更新教育观念 , 为受教育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担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二)思想基础(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发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本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应。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结构,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不过我们还以另一种方式与实在本身进行交往,这种方式是是直觉而不是分析。

其次,“生命”本身不是自然规律随意的副产品,不完全根据达尔文的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发展,而是创造性的显现。

虽然人的心灵是生物进化的作品,但生物进化本身也是心灵的作品。

[1]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一)生命的冲动——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在柏格森那里,他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更是世界的最真实的存在。

生命冲动具有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世界万物持续的创造和进化。

生命冲动是一种不受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所制约的“创造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倦的“生命之源”。

[2]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发展不是机械的,而是关注着所有的事物的,并生成无数的生命形式。

生命冲动作为一股原始的发动力,必然只有一个唯一的源头,就像一股喷泉、一束火箭那样发自于一点。

但当向上喷射出去以后,便分散开来,呈现出不同的路线,这些路线就仿佛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一样。

生命的冲动是生生不息的,不断生成和不断地向上喷发,而作为拥有生命冲动力的人,其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自身生命的发展与完善。

(二)绵延——人类发展的无线可能性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生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他看来,人乃至整个世界的本质就在于生命之流的“绵延”。

柏格森的“绵延”是指连续不断的意识状态、真正的时间、生命的本质、深层的自我,等等。

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他指出意识状态的强度不能用数量来进行比较,是完全质量性的,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就是绵延。

柏格森认为绵延是一种“持续的涌进”的,这种持续不断地变化状态,是一种前进和创造,表明生命出于不断地变化和永恒的生成之中。

就像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没有间断,过去、现在、未来是同一个过程,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念式的字眼去定义某个人的意识状态,也不能用化症4为零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

(三)直觉——人类认识的返璞归真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生命之流的唯一途径,只有直觉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直觉是指一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活动,是一种突然实现的神秘过程,是一种是认识摆脱经验和理性的内心活动,这种内心活动需要借助于自我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达到无差别的境界。

[3]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指出:“绵延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直觉能够让人更加清晰、深入地认识世界的本质,是一种与理性认识完全不同的认识方式。

理性认识告诉我们“不能重复试验的东西不是真的”,而柏格森的直觉理论则告诉人们“越钻入意识的深处,就越没有权利把心理现象当作一堆并排置列的东西看待”。

他让人们相信自身的内心体验,不能强迫自己把社会关系教条和意识之类的绳索当为自我。

现实世界里,理性思维在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发现其背后的规律和必然性,但却无法深入到生命本质。

而直觉能够感受事物的整体性,是心灵之间的相互沟通,体验生命深处的真实感受。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例如,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了解到美丑,大都是经过别人意愿的强加,这种没有个体体验参与的意识,是科技时代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直觉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我。

(四)创造进化论柏格森认为宇宙间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无生命的事物,都是有生命冲动所派生的。

现实世界事物的千差万别只不过表明生命冲动派生万物的方式千差万别。

在他看来,生命冲动的自然向上运动产生一切生命形式;生命冲动的自然向下逆转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在这两种运动的交接点就构成生物有机体。

他认为作为主体的人,从来不是简单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改变环境使其适合自己的需要。

所以“生命”是动态的,是创造、变化、发展着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的变化,正好说明是内在的生命冲动造成了各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变化。

[4]生命成为了创造的动力源,在绵延中不断地生成和创造,使得被创造事物有次序地前后连接,不断地成长壮大。

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作为生命哲学的杰出代表,柏格森一方面汲取了叔本华与尼采等人的思想精髓,将“生命意志”发展为“生命冲动”,然后用一个具有生命哲学特色的概念——绵延来说明它,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狄尔泰的认识论,将“体验”发展为“直觉”,并将“直觉”与“绵延”二者连接在一块。

[5](一)释放受教育者的生命动力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世界最真实的存在,生命冲动具有强大、永恒的力量,推动者世界万物持续的创造和进化。

这种生命的冲动内在于本身的生命欲,推动着每个人不断学习、创造生活。

也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动力,人们才能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思考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现实的生活中,教育的目的总是受教育者价值取向所影响,却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个体人的生命存在。

由于现在中国教育以及考试的现状,部分受教育者更多的是为了生活、为了前程而学习,却很少出于对知识或真理的渴求而学习。

再者,学校为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智育的培养上,而忽视学生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也是出于各种考评的考虑,总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教育的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满堂灌的教育,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每天面对的都是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这样无趣的学习生活让刚入学时生动活泼的孩子逐渐变成书呆子,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将学校的了无生趣带入自己的生活,可能对人生都不能有积极的态度。

可以说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生命力。

我们必须从生命的内在去思考教育,是教育能够在真正意义上释放受教育者的内在生命动力,实现学生从被动地强迫学习到主动地探索学习的转变,从而变得热爱学习渴望知识,勇于去改变并创造生活。

(二)发展受教育者的无限可能在柏格森事物生命哲学中,“绵延”是最核心的概念,柏格森通过确立“绵延”的本体论,向我们阐明了世界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本源,世界处于永恒流变与生成之中的。

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人,应该意识到自身潜能的无限性。

虽然目前的教学环境是有限的,但个体的发展确是无限的。

就像柏格森所说的意识的绵延一样,其发展是不断变化、相互联系、永恒地持续向上前进的。

受教育者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其成长也充满着可能性,处于一种不断生长发展的状态,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个体特征并持续发展。

其实,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受教育者限制在每个固定的教育模式里,而应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把受教育者放在能够不断发展的空间里,使其通过自主、主动的学习和实践发现自身学习的无限可能性。

只有认识到个体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才能真正突破原有思想的枷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真正的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例如,当前徐州比较火热的“学讲计划”,主张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无限可能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锻炼自己(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担任听众、观众的角色,事事都要听老师的安排,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人格。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受教育者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个性、兴趣、和习惯,就像柏格森所说的生命冲动力向上喷发为不同的轨迹一样,每个受教育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因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我的与众不同,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判断。

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冲破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依附,具备自身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和全面地发展。

(四)引导受教育者的感性体验柏格森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是方法的错误,即用理智而不是直觉来认识生命的本质。

因此,新的形而上学必须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

柏格森说:“所谓自觉就是那些理智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的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

”在柏格森看来,直觉是与时间有关而不是与时间有关的,直觉是当下的内心体验。

在直觉中,将不再从外部了解运动,而是从运动所在的地方,从内部,事实上就是才运动本身之中来了解运动。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自主学习,柏格森的直觉教给我们,如果想认识事物,把握规律,我们需要进入事物的内部去感受体验,而不是站在外面进行研究。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

(五)传授内在于生命的知识柏格森说:“没有任何知觉不是充满了记忆。

”记忆使生命的经验得以储存下来,成为生命不断增加的内容,因此,记忆并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首先是生命自我保存的一种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