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生命哲学

合集下载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性、生命实现的创造性、生命发展的超越性认识不足,这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握生命的本质,其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标签:柏格森;生命哲学;大学生生命教育亨利·柏格森是二十世纪初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非理性主义的视角去把握生命,提出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将由叔本华、尼采等人开辟的“生命”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他认为,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

(一)绵延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始终。

柏格森说:“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换另一个瞬间;假如是这样,那么除了现在就不再会有任何别的——没有过去向现实的延长,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绵延。

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持续过程。

”〔1〕柏格森认为,绵延是由多个瞬间组成的,不是一瞬间到另一瞬间的取代,各个瞬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绵延中,现在总是包含了过去并向未来“持续地涌进”,过去、现在、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生命状态的流动连续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流动的、连续的和生成着的。

此外,柏格森把自我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种是表层自我,另一种是深层自我。

表层自我是不真实的,只有深层自我才是真实的、自由的,是行动与言论的深层动力。

人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在绵延中去把握那个真实的自我。

(二)直觉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生命存在的“绵延”,才能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把握生命之流,认识世界的本质。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认为,他的思想既不同于经验主义只研究其实在事物,而不研究其实在性;也不同于唯理主义只研究概念,而不研究思想;更不同于实证主义只研究形式,而不研究意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从外部静止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而不是从内在的、活动的方面去考察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

柏格森围绕着时间——生命问题,以直觉为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新见解。

在哲学的本体论上,他提出创造进化论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的存 在 。
造 和进化 。这种生命 的冲动 内在于人本
身的生命欲 ,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力体现。
柏格 森 认 为生 命 的发 展 不 是机 械
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
念 式 的字 眼去定 义 某 个 人 的 意识 状 态 , 也 不 能 用化 整 为 零 的方 法 去研 究 教 育 过 程
知 识 或 者 是 真 理 的渴 求 ,而 学 校 教 育也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 的核心 , 在《 时间与 自由意志》 一书中 , 他指出意识
状 态 的强 度 不 能用 数 量 来 进行 比较 , 完 是
最主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倡关 注 自我 主观的 、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 ,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 受渗透着生命 本质 的绵延 。认识 和研究柏 格森 的哲学 思想 ,对现代基础教育 的工作者深刻理
全质量 陛的, 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 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 出现 , 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 , 而这些因素是各
式 各 样 的 ,是 过 去 的状 态 无 法 重 新 出 现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 例 如 ,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 了解到 的美 丑, 大都是 经过别人意愿 的强加 , 这种没
进” 的状 态 , 持 续 不 断 的变 化 , 一 种 这种 是 前 进 和创 造 , 明 生命 是 出于 不 断 的变 化 表
二、 柏格 森的生命哲 学思想对现代
教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 与近代生物科学 息息相关 ,但他并 没有走 上实证主义哲
学 的道 路 , 认 为 哲 学 就 是 要 寻 求 根 源 , 他
解教育 内涵 , 更新教育观念 , 为受教育者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主要著作
《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 《物质与记忆》 1896 《创造进化论》 1907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 1932
《笑》1900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可以说悲剧的相通性大于喜剧;让人笑有时比让人哭更难
滑稽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外在(不由自主性,笨拙,机械的僵硬)
偶然:摔倒坐下(笑)——故意坐下(不笑) 设计陷阱(捉弄:习惯无从实现):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满笔尖污泥
内在
心不在焉,感官和智力迟钝,看到的是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听到的 是不再响的声音,说出的不合时宜的话。(堂·吉诃德:生活对梦想的 纠正;《儒林外史》迂腐子;孔乙己;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井)
艺术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绘画 听诗人朗诵:同情、同化 艺术欣赏的被动性
麻醉我们的能动力和反抗力;催眠;自我遗忘;见诗人之所见
审美感的强度
引起的直觉越丰富,美感越强
影响:
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笑
主题:
笑的作用:
纠正人们“不合社会”的行为,温柔的惩罚

生命哲学专业术语(3)

生命哲学专业术语(3)

绵延:(法durée)法国柏格森用语。

指在内心深处连绵不断地变化着的心理流。

最初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提出。

柏格森认为,由思想上清晰地存在着的感觉、表象、概念等等组成的表层心理只是意识的外壳,有如河面上结成的冰,意识的真正本质是潜伏于冰层之下的心理绵延,唯有绵延才是“基本的自我”。

绵延与表层心理不同,它不是清晰的、固定的,而是没有间断性的质的连续变化,是一种没有确定流向的,不可预测的流动。

它是既无方向也无阶段可分的生成、变化过程。

它是真正的自我,也是真实的时间。

人的记忆可分为习惯记忆和真正记忆,前者全凭大脑的功能,后者则是精神的活动,它不凭大脑而能通过形象把过去的全部经验保存下来。

绵延的概念不仅表达柏格森的意识理论,而且表达了他的时间观、运动观,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其本体论和认识论。

在时间观上,强调只有绵延才是“真实的时间”,其中过去、现在、将来相互渗透、浑然一体,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它是不可度量的意识活动;物理学上的可以计量的时间,尤其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是人为的;时间不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东西。

在运动观上,认为运动不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只是纯粹的流变,即心理绵延;这一变化是没有相对稳定性的,没有量变作准备的连续的质变,没有方向和规律可循的纯变化即“生成”。

柏格森把绵延视为真正的实在,断言“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存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又用绵延描述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和生命进化的特征,提出了创造进化论和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

在认识论上,柏格森把绵延视为认识所要把握的真正实在,认为理性和科学用静止的分析的方法无法把握绵延的运动,只有诉诸于直觉,以此论证其反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

理智的交融:(英immersion in the indivisible flow of consciousness)法国柏格森用语。

用以说明直觉的特征。

浅析福克纳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柏格森生命哲学

浅析福克纳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柏格森生命哲学

浅析福克纳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柏格森生命哲学一绪言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20世纪与海明威齐名的美国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一生著述甚丰,共创作出了19部长篇小说和75部短篇小说。

长久以来,福克纳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国内的福克纳研究逐渐升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福克纳的论文就多达340篇。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克纳的南方情结、叙事艺术、妇女形象、宗教神话、现代评判理论和比较研究等6个方面。

无可置疑,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彻底、深入、正确地理解福克纳的思想及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在福克纳与现代批评理论研究方面,虽然有学者注意到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福克纳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福克纳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受到了柏格森的影响,但却鲜有人真正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致力于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福克纳产生的影响。

二福克纳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二战”前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视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风向标。

柏格森的哲学,可以说是近于维也纳学派所谓“玄学的诗”。

其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强调变化和生成是世界的本质特征。

柏格森认为,动态是意识的固有之物,而静态和一成不变则是对现实的歪曲。

实在的事物不属于机械活动,也没有一定的目的,只是随感而应、变化无方的存在。

他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

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

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

此外,他还认为,生命自有它的有机统一性。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初探一、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社会处于濒临瓦解的状态,人类对生命现象认识的绝对性与普遍性是生命哲学产生的基础。

19世纪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主导,物质被看作是僵死的,运动则被认为是简单位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德国狄尔泰和齐尔美生命哲学,他们认为个人心理体验与客观实际没有相关性。

狄尔泰理论的特征是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他作为生命哲学的开创者,为柏格森的绵延说提供了可能,为柏批判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联盟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柏格森哲学的核心。

绵延在柏格森的哲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他看来世界、宇宙、人类的本质在于绵延,它是一种运动变化、无限连续的意识之流。

绵延就是世界的本源,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交织其中。

柏格森的绵延说从宇宙论来看,绵延处于不断创造中的实体;从意识来看,绵延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意识状态。

柏格森反对西方哲学重永恒轻变化的传统,认为绵延是变化的唯一实在。

2.绵延的主要特征。

绵延最大的特征就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流。

意识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首先使用的。

柏格森在书中多次引用他的的论述,并将这一概念活用在自己的绵延学说里。

詹姆士认为在人的意识中,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意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它是流动的,形容意识最贴切的比喻是河或是流。

因此后世学者在说到意识时,把它叫做意识流。

意识本身是一个过程,任何意识都是动态的。

詹姆士基于心理研究而总结出的意识流观念经过柏格森的继承与发展,演化成绵延说。

柏格森认为绵延作为意识状态的连续不断出现,意味着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并形成动态变化的意识流。

绵延渗透性决定了如同感觉一样,发生作用不是数目的累积,而是性质的变化。

因此,绵延不能用数量来测量,它与空间无关。

空间的事物是独立的个体,无法互相渗透。

而意识中的事物却能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法国的集大成者是柏格森,他的生命哲学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德国以及周边的很多生命哲学家都深受其影响,而且,后来的英美实用主义以及其他的例如天主教现代派等都深受其影响。

二、柏格森其人及其代表作1、生平和作品柏格森(1859—1941)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界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柏格森出身于一个音乐家之家,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毕业后一度在中学任教,后来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的讲课引起了巨大轰动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些人物也前去听讲。

1914年被评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进化论》《道德和宗教的两个起源》2、柏格森哲学的出发点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造形而上学什么是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超越自然科学而靠思辨把握的学科(哲学),旧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是它不能正确地把握生命,这是因为旧形而上学往往纯粹用理智的手段来处理生命的问题。

柏格森从生命的本质现象——时间着手。

牛顿物理学绝对时空观不是真正的时间,而只是科学的时间真正的生命的时间是“绵延”,它是生命本身异质性的延伸,而不是可以度量的。

绵延就像一段音乐,我们总体上把握它,而不是把它区分为一个个组成它的音符生命是宇宙的一个基本事实,它不仅指个人的生命或有机体的生命,更指宇宙内在的生命力。

这个生命是永恒的生成,它永不中断,不可分割,因而叫它绵延十分恰当。

柏格森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特点是只用理性的方法来对待客观世界,而没有看到世界实际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生成过程3、科学和哲学的形而上学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要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

他认为在哲学史上总是把时间和空间给混淆起来,用研究空间的方法来研究时间。

空间的语言总是被常识习惯所支配,而常识和习惯却是科学的开端,而非哲学的开端。

在常识中人们谈论的是绵延的度量,而非绵延本身。

科学从物质世界出发,提炼出可以重复以及可以计算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一旦被提炼出来,它们就不再流动,这样就不再有绵延存在了。

科学是用理智的方法为人们构建一个世界,而在这世界中,人们是往往忽略其时间效应的,假定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固定不变,以利于人们牢靠地把握它,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方便。

而近代以来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形而上学。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哲学由于采用了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世界、运动、变化之外,也就是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之外去寻找事物的实在性。

结果就是,它只是或多或少地安排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

就是说他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能像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的生命与空间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

哲学应当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时间,即真正的绵延。

时间的绵延是这个由知性构成的世界背后真正的实在,哲学必须研究这个。

而哲学要研究时间的绵延,必须从生命开始,因为对一个有生命之物来说,时间是它的生命的真正本质,是他的实在性的意义所在。

而一直以来,人们看待生命总是从外面来看,即把具有生命的人仅仅看做是一个空间对象,科学和理智可以把它剖析细致,并指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以示区别。

(人的不同阶段)其实生命的每一时期都是变化,都是连续的,生命本身只是同时间有关。

因此,哲学必须从生命内部,从时间里把握生命。

正是基于这样的对生命、时间绵延以及哲学的理解,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绵延的概念作了阐发。

4、时间与纯粹绵延时间不可重复,不会间断,而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时间之流,他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它不可分析、不可定义。

首先,柏格森认为需要区分两种时间一种时间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

而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搀和任何空间要素的纯粹时间;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真正的时间是哲学形而上学的对象,而科学的时间是理智为了适应人们生活目的的需要而构造出来的。

而真正的时间就是绵延,它是时间的质,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没有任何人为的、量的因素渗透进来,不可估量,是纯粹的内在的心理过程;而常识的空间是量的积累,是无限可分的,有度量,是外在的。

而科学在计算时间时候,总是借助于空间里的符号来测量,以致把内在的纯粹的时间都变成了可以度量的空间了。

比如,人们在欣赏一曲动人的音乐的时候,我的内心与乐曲旋律相互交融而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体验着一个单一而不断变化着的绵延。

但是当我试图把它变成由符号组成的线谱时,这种绵延就被打碎了。

一个个音乐符号把这个旋律变成了一串在空间中排列着的东西。

而如果我们把绵延看成许多的瞬间,由一种统一性的像一根线一样串成一串,那么不管这段绵延时间有多段,其瞬间的数目也将是无限多的,因为这些连续的瞬间之间是可以有其它的瞬间的,这样下去永无止境,如果这样真正的时间——绵延就会分解成一堆瞬间的灰尘,其中没有一个瞬间是绵延的,因为都是一刹那而已。

由于理智的科学总是习惯于借助符号,用广延性来表达时间,无意中引进了空间的概念,在时间里为一的东西在空间是多,是许多同质的单位相加,这样虽然可以赋予时间以一种统一性,但是却牺牲了真正的时间。

所以,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只是我们在企图测量它,这样它就变成了空间。

因此,柏格森认为,实证科学既然借助于符号的统一性和无限可分性来表达时间,也不能把握真正的运动。

在柏格森看来,运动就是时间的绵延,是与空间无关的。

但是科学告诉我们运动是可分和可计量的。

一提到运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在空间上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根本很少考虑它同时间的本质关系。

因为人们生活中经常是用静止的眼光看运动,把时间和运动当作是可以无限划分的线来看待的。

古代的芝诺悖论否定运动,但是它却表明了一点,物体要运动,必须在某个时刻同时在一点上,又不在一点上。

而这表明,运动是不占有空间的,我们不能在空间里把握运动。

那种放电影式的理解运动其实是取消了运动。

所以一旦把运动的东西放到空间里来理解,就会取消运动。

柏格森认为,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才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

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联成一气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

它生气勃勃,健行不息。

绵延就像一条河流。

这样的话,按照柏格森的理论,时间的绵延是唯一的实在和实体,并且绵延本身也在不停地流动着,那么这样的话,绵延就变成了自身的运动。

按照传统的观点看,绵延就是把运动本身当成了实体,而运动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就是没有实体的自身的运动,而没有实体的运动在传统哲学那里是不可以想象的但是,柏格森看来,人们之所以这么想,正是因为空间的概念渗透我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结果。

在空间中,运动和变化总是有一定的物质承担者,即实体,而实体的概念也是由人的概念给与的。

但是在时间的绵延之中,实在的只有绵延本身的运动,即对绵延而言,实在就是流动性和变化性;意思就是说,没有现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事物自我保持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

那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实在就只是一种运动的倾向而已了。

这样,绝对的运动、真正的时间以及纯粹的绵延都是一回事。

我们在外在世界是无法把握到他们的,而只能在自我意识中凭借直觉才能把握到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绵延本身就是一股意识之流,只能深入其中直觉地体验它,无法外在地把握。

自我意识是一股不断持续的流,即纯粹绵延的时间之流,只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才使它凝固和分开,使其中某些东西突出起来在自我意识中,每一个自我意识状态继承和包括了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有宣告下一个新的意识状态的产生;没有任何过渡,每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中。

它就是真正的自我,也就是绵延。

与这个真正的自我对应的就是我们在心理学和哲学上讲的与环境有关的自我。

我们在心理学上和传统哲学上,总是在追问人的各种感觉和情绪背后那个真正的自我,但这样的自我只能是表面的自我,是空间的理智方法分析绵延的结果。

而语言的出现更是加深了这样的局面。

绵延具有本原性、创造性、新奇性,它是五彩缤纷但又不可说,不可预见的。

为何不可预见呢?因为,时间里的意识之流和空间里的东西不一样,不像空间里的运动,根据因果关系可以预见一个动作或者意识将在前方某个点上产生某个后果。

纯粹延绵的意识之流是无法预知的,因为这个空间的事物是根本不同的。

任何两个状态不可能相似,因为他们处于时间之流中,是一个生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瞬间,因为同样的瞬间不可能发生两次,任何一个看似重复出现的感情都是一个全新的感情,意识之流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能用因果性或者规律性来界定意识之流,即纯粹的绵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