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第四讲:柏格森生命哲学

合集下载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探讨了生命和时间的概念,被广泛认为是一位生命美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著作《创造进化中的生命》(Creative Evolution)和《事与时间》(Matter and Memory)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创造”概念,并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创造性的进化过程,是远离机械性和惯性的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力量。

他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组织。

对柏格森而言,生命不仅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更是一种自由、创造和意义的表达。

他将生命的本质描述为“elan vital”,即“生命力”,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推动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柏格森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直观体验是一种直接的感知和理解,超越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通过直观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生命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创造性和变化性。

时间在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测量工具。

柏格森主张“持续时间”的概念,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时间的持续性和不断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艺术是直观体验的最高形式,能够打开我们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直观感知,并将这种直觉传达给观众。

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地,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在现代社会中,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陷入工作和快节奏生活的窠臼中,失去了与生命本质的直接联系。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柏格森及 其生命哲 学
作 为生 命哲 学 的代表人 物 , 亨利 ・ 格 森 (89 l4 柏 15 一 9 1年 ) 风靡 2 是 0世 纪 上半 期 的法 国哲 学 家 。他
是西方 现代 思想 的奠基 者 之一 , 哲学 、 在 政治 、 文学 、 术 的领 域有 着广 泛而 深刻 的影 响 。柏 格森 生命 哲学 艺
李赵君 :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 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觉) 。柏格 森 的学说 正是用 哲学 的语 言论证 了这 种变 化 的必 然性 和 可能 性 。柏格 森 的 生命 哲学 和 詹 姆斯 的意识流 心理学 遥相 呼应 , 是给 现代 派艺术 带来 重大 影响 的非理 性主 义理 论 。 在柏 格 森 来 看 , 正 的 实 在 既 非 物 质 、 非 理 念 或 意 识 , 是 存 在 于 时 间 之 中不 断 变 化 运 动 着 的 真 也 而 “ ” 即“ 延 ” 流 , 绵 。这种 “ ” 流 不是任 何 实 体 意义 上 的 流 , 而是 各 种状 态 、 各种 因素 , 断 渗 透 、 断 交 替 展 不 不
中 图分 类号 : 5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编 号 : 0 14 0 A 1 9—2 5 ( 0 2 0 0 8 4 2 1 ) 4—0 6 0 0 6— 4
从 小 在 医院长大 、 作过 牙 医的余华 有着 广泛 的 阅读 , 曾利 用他父 亲弄 到 的借书证 阅遍 了图书馆 所有 他 的小说 。 ¨ 正是在 此时 和 以后 的 阅读 中 , 华从 鲁迅 那 里获 取 了对 现实 的直 面 、 川端 康 成那 里 发 现 了感 余 从 觉 、 罗 布 ・ 里耶 那里 找 到 了叙 事 、 存 在 主义 那 里 援 引 了存 在 等 等 , 华 的 文 学 观 特 别是 真 实 观在 从 格 从 余 《 虚伪 的作 的形成 的资源 肯定 是 多方 面 的 , 但最 直 接 、 最集 中 、 最深 刻 的影 响当为柏 格森 生命哲 学 。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的存 在 。
造 和进化 。这种生命 的冲动 内在于人本
身的生命欲 ,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力体现。
柏格 森 认 为生 命 的发 展 不 是机 械
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
念 式 的字 眼去定 义 某 个 人 的 意识 状 态 , 也 不 能 用化 整 为 零 的方 法 去研 究 教 育 过 程
知 识 或 者 是 真 理 的渴 求 ,而 学 校 教 育也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 的核心 , 在《 时间与 自由意志》 一书中 , 他指出意识
状 态 的强 度 不 能用 数 量 来 进行 比较 , 完 是
最主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倡关 注 自我 主观的 、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 ,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 受渗透着生命 本质 的绵延 。认识 和研究柏 格森 的哲学 思想 ,对现代基础教育 的工作者深刻理
全质量 陛的, 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 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 出现 , 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 , 而这些因素是各
式 各 样 的 ,是 过 去 的状 态 无 法 重 新 出 现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 例 如 ,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 了解到 的美 丑, 大都是 经过别人意愿 的强加 , 这种没
进” 的状 态 , 持 续 不 断 的变 化 , 一 种 这种 是 前 进 和创 造 , 明 生命 是 出于 不 断 的变 化 表
二、 柏格 森的生命哲 学思想对现代
教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 与近代生物科学 息息相关 ,但他并 没有走 上实证主义哲
学 的道 路 , 认 为 哲 学 就 是 要 寻 求 根 源 , 他
解教育 内涵 , 更新教育观念 , 为受教育者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柏格森生命哲学之时间与绵延

再看时间和绵延
伯格森的关于绵延和时间的全部理论﹐从头到尾以 一个基本混淆为依据﹐即把“回 想”这样一个现在事件同 所回想的过去事件混淆起来。若不是因为我们对时间非 常熟悉﹐ 那么他企图把过去当作不再活动的东西来推出 过去﹐这种做法中包含的恶性循环会立刻 一目了然。实 际上﹐伯格森叙述的是知觉与回想––两者都是现在的事 实––的差异﹐ 而他以为自己所叙述的是现在与过去的差 异。只要一认识到这种混淆﹐便明白他的时间 理论简直 是一个把时间完全略掉的理论。
再看时间和绵延
现在的记忆行为和所记忆的过去事件的混淆﹐似乎 是伯格森的时间论的底蕴﹐这是 一个更普遍的混淆的一 例﹔假如我所见不差﹐这个普遍的混淆败坏了他的许多 思想﹐实 际上败坏了大部分近代哲学家的许多思想––我 指的是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事物的混淆。 在记忆中﹐认 识行为是在现在﹐而认识到的事物是在过去﹔因而﹐如 果把两者混淆起来﹐ 过去与现在的区别就模糊了。
时间和绵延
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生 成。他对于世界的这种理解是与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 意志主义一脉相承。生成观念是对西方传统哲学“预成 ”观念的一种超越。 柏格森以其独具特色的绵延理论重新理解了世界。 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出于永恒流变与生成之中的世 界,世界的本质特征是“生成”。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之时间与绵延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回顾
01
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生命 哲学的集大成者。 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 造形而上学
02
03
生命冲动,包括向上:是顺转,是精 神,产生有机体和向下:逆转,产生 无机物,即情性的物质
绕不开的概念--时间
对 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 是他所谓的绵延。这个绵延 概念在他的哲学里是个基本 概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当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效劳于社会。

〔二〕思想根底〔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开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根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响。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构造,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另外,自我也不是科学比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而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所研究的东 西不是真正的自我,是被扭曲的、空间化的东 西。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 不仅如此,人的语言加深了人们对于自 我的理解。因为语言总是要把食物作为 间断的、可以分割的东西来表达,而且 用同一概念称谓许多心理状态。所以他 主张:“心灵和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尺 度”,语言不能完全把握生命的自我, 语言只能把握僵死的东西,而生命的自 我是活的。我们应该从时间的绵延出发 来理解自我、体验自我。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2、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对象,而非空间。 •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不同的根本就在于他主
张用时间,而不是空间来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 • 柏格森认为传统的各种哲学都是用研究空间的
方法来研究时间,或者将时间和空间放在同等 的地位。这样做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传 统的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化的语言来谈 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被常识的习惯所支配或 左右,使得人们谈论的是时间的被计算的方式, 而不是时间本身。
第四讲: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 年—1941年)是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上 半叶法国哲学界影响 最大的人物。 柏格 森所提出的关于生命 和时间的原创性理解, 对于现代哲学、科学、 文学与宗教产生了非 常重要的影响,被誉 为法国最原创的哲学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柏格森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与科学 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科学的方法是实 证的方法,是一种理智的方法,这种实 证的方法并不能把握心灵生活和内在的 生命。生命是哲学关注的重点。哲学应 当有一个不同于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 这一对象就是时间,也就是真正的绵延。 只有我们了解了时间,才能把握生命。 因而时间就是生命的本质。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常识运动观:用静止的观点和线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划 分运动。
• 传统的很多哲学家也是站在运动之外来看运动的,这 就误解了运动本身。
• 比如: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芝诺企图否定运动。 • 柏格森认为芝诺的论证是对于运动的幻相所致。 •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 柏格森一一驳斥了芝诺关于运动的悖论,但是不是站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4、时间是生命的本质: • 柏格森认为哲学研究的就是时间,因为只有时
间的研究才能解开生命之谜。科学不能说明真 正的时间和生命。因为实证的方法都是外在的 方法,不能研究内在的东西。哲学或形而上学 研究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人的内心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存在于时间当中,与空间无关。这 种生命的意识是不断创新的,又是变化无穷的。 因此哲学要研究生命必须从时间开始。生命的 意义就存在于时间之中。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父母均为犹太 人。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 浓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878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 校,毕业后获哲学教师资格,1881年起在中学任教。 18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 范学校讲师,1900年起至20年代中期,任法兰西学 院哲学教授。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 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20年代中期,由于健康状况 恶化,卧床不起,他辞去了各种职务。1928年因《创 造进化论》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 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 黎逝世,享年82岁。
• 在柏格森那里,“绝对的运动”和“真 正的时间”和“纯粹的绵延”是一回事。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 柏格森批评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引出自我概念, 也批评贝克莱把自我看成一堆感觉的复合,更反对休 谟等怀疑论者取消自我的存在,提出认为我们应该从 时间的绵延角度来重新理解自我。
• 1、两种对于“自我”的理解方式: • 一种是与环境有关的自我:意识关注行动,关注广延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1、柏格森对于科学和哲学不同的分析: • 科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 • 科学的语言:常识的语言 • 科学方法导致的最根本的错误:把最深沉、最
内在的并且是活生生的绝对实在变成了外部空 间对象。 • 人们越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概念对实 在做出解释和说明,离揭示实在的本质就会越 远,由此产生了纠缠不清的哲学问题。哲学家 们之间争论不休,但是不能解决问题。 • 总之,哲学问题的产生就是人们运用表示空间 的概念与字眼来思维和把握本来就不能空间化 的东西的产物。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在绵延中,过去包含在现在里,并且向 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连成一气 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绵延生 机勃勃,健行不息。绵延像一条河流, “这是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它不 借可以算出的力量而流向一个不能确定 的方向。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称它为 一条河流,而且这条河流只是流动。”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2、意识状态之流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实
体,不是静止的,彼此分离的,而是连 续的,不可分割的变化状态。 他说“我们不停地在变化着,状态本身只 不过是变化。”柏格森强调自我的意识 状态时一股不断持续的流变,只是由于 我们的注意力才使得它凝固和分开,使 得其中某些东西显现出来。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3、运动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认为实证科学不能真正地把握运动和生成
因为实证科学用符号的统一性和无限可分性来 表达时间,也就不能把握运动。因为时间的本 质绵延也就是运动。 在柏格森看来,运动就是时间的绵延,与空间无 关。这与科学所理解的运动观差异很大。 科学的运动观:运动是在空间里发生的,是可以 分割和计算的。 牛顿力学把质量和速度的功作为力的定义,又用 力来说明运动原则。物体的运动在于施加了作 用力,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是静止的。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1、时间与生命的相同点: • 为什么柏格森说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
而时间是真正的绵延呢? • 他认为时间的不断流逝,不重复性,单
向度性,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 生命也是不断流逝的,不可重复的。生 命本质上是纯粹的时间之流,不可分析, 也不可下定义。这是不断的生成和变化, 下定义就会扭曲时间和生命。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3、自由是纯粹的自我创造。 柏格森认为通过分析和辨别“真正的自我”和
“表面的自我”,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哲学的 一个假问题:自由和必然问题。 回顾西方哲学史上自由和必然问题的不同理解。 斯宾诺莎与黑格尔:自由与必然的理解,自由对 必然性的认识 康德的二律背反:自由的因果性与必然的因果性 柏格森认为我们应该从时间的绵延出发,就能得 到关于自由的清楚观念,如果从空间出发,就 只能得到必然性,只得到决定论。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2、真正的时间是“绵延”:
• 这里的“绵延”其实很难定义,这里很 可能意指我们不可以用外在空间里的方 法和要素来界定时间本身。因为时间和 空间本质上是不同的。时间是纯粹的流 变,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的质。真正的 时间就是绵延,就是连续不断的变化和 生成,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分离,也没有 人为的痕迹和干扰,是纯粹异质性的, 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而空间是外 在的,可以度量的。
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用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来批驳 芝诺,而是基于自己对于运动的理解。
三、时间与纯粹的“绵延”
• 柏格森理解的运动观: • 运动不占有空间。 • 因为一个物体要运动,它就必须在某个时候同
时在某一点上又不在某一点上。柏格森认为这 个特点正好表明运动不占空间。我们不能用空 间来理解运动,那样只会取消运动。我们而只 能将运动理解为时间的流变。 • 柏格森批评用空间的方式理解运动就是一种放 电影的理解,就是把运动的东西像放映胶片那 样在空间里一张张铺展开来,结果使得运动变 成了静止的东西。 • 柏格森认为运动是一种在绵延中展开的过程, 是一宗心理上的综合,心理的过程。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 3、柏格森对于时间观念的两种划分: • 一般的物理时间观与绵延时间观区分: • 一般的时间概念的理解:物理的时间(常识的
时间观),我们用钟表来计算或度量时间。这 种时间观是建立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基础之上 的,所谓绝对时空就是指:将时间和空间都看 做是绝对的,是均匀的,是客观的,是可以被 人们科学的测量和计算的。一天24小时,一小 时60分,一分60秒等等。 • 但是柏格森认为一般的时间观也即物理时间根 本不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绵延” (duration)
四、柏格森的自我观
2、意识状态之流 柏格森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有机
统一体的境界,每一个意识状态继承和包含了 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同时又宣告了一个新的 意识状态的产生。没有任何过渡,每一个状态 都延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之中去。它就是 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就是意识的不断流变, 也是绵延,具有本源性,创造性,新奇性,异 质性,它五彩缤纷,但却不可以名状。 柏格森的这种意识状态之流变的思想直接启发了 后来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詹姆斯, 也为意识流文学的兴起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觉意识的研 究》(1888)、《时间与自由意识》 (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 (1896)、《笑的研究》(1900)、 《形而上学导论》(1903)、《 创造的 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 (1911)、《精神的力量》(1919)、 《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道德和 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思想和运 动》(1934)等。
一、柏格森的生平与著作
• 柏格森对数学、心理学、文学以及一般科学理 论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等都比较熟 悉,曾经研究过贝克莱、休谟以及英法实证主 义者的学说。晚年兴趣转向道德和宗教方面。
• 柏格森哲学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 以直觉为方法,几乎囊括了所有与人有关的理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于传统的哲学问题尝 试做出新的解释,把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从空 间转移到时间,强调时间的哲学意义。另外他 还试图对于世界整体和人的存在用非理性的直 觉来加以解释,对于后来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 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