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格森生命哲学及其伦理意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认为,他的思想既不同于经验主义只研究其实在事物,而不研究其实在性;也不同于唯理主义只研究概念,而不研究思想;更不同于实证主义只研究形式,而不研究意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从外部静止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而不是从内在的、活动的方面去考察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
柏格森围绕着时间——生命问题,以直觉为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新见解。
在哲学的本体论上,他提出创造进化论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探讨了生命和时间的概念,被广泛认为是一位生命美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著作《创造进化中的生命》(Creative Evolution)和《事与时间》(Matter and Memory)中,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创造”概念,并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格森的生命美学进行深入探析,并讨论其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创造性的进化过程,是远离机械性和惯性的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力量。
他将生命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组织。
对柏格森而言,生命不仅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更是一种自由、创造和意义的表达。
他将生命的本质描述为“elan vital”,即“生命力”,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推动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柏格森的美学观点强调了直观体验和持续变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直观体验是一种直接的感知和理解,超越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通过直观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生命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创造性和变化性。
时间在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基本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测量工具。
柏格森主张“持续时间”的概念,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观念,将时间看作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过程。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观体验时间的持续性和不断变化,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艺术是直观体验的最高形式,能够打开我们对生命的直观认识。
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直观感知,并将这种直觉传达给观众。
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观众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地,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和美感。
在现代社会中,柏格森的生命美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陷入工作和快节奏生活的窠臼中,失去了与生命本质的直接联系。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
柏格森及 其生命哲 学
作 为生 命哲 学 的代表人 物 , 亨利 ・ 格 森 (89 l4 柏 15 一 9 1年 ) 风靡 2 是 0世 纪 上半 期 的法 国哲 学 家 。他
是西方 现代 思想 的奠基 者 之一 , 哲学 、 在 政治 、 文学 、 术 的领 域有 着广 泛而 深刻 的影 响 。柏 格森 生命 哲学 艺
李赵君 : 论柏格森的生命哲 学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觉) 。柏格 森 的学说 正是用 哲学 的语 言论证 了这 种变 化 的必 然性 和 可能 性 。柏格 森 的 生命 哲学 和 詹 姆斯 的意识流 心理学 遥相 呼应 , 是给 现代 派艺术 带来 重大 影响 的非理 性主 义理 论 。 在柏 格 森 来 看 , 正 的 实 在 既 非 物 质 、 非 理 念 或 意 识 , 是 存 在 于 时 间 之 中不 断 变 化 运 动 着 的 真 也 而 “ ” 即“ 延 ” 流 , 绵 。这种 “ ” 流 不是任 何 实 体 意义 上 的 流 , 而是 各 种状 态 、 各种 因素 , 断 渗 透 、 断 交 替 展 不 不
中 图分 类号 : 5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编 号 : 0 14 0 A 1 9—2 5 ( 0 2 0 0 8 4 2 1 ) 4—0 6 0 0 6— 4
从 小 在 医院长大 、 作过 牙 医的余华 有着 广泛 的 阅读 , 曾利 用他父 亲弄 到 的借书证 阅遍 了图书馆 所有 他 的小说 。 ¨ 正是在 此时 和 以后 的 阅读 中 , 华从 鲁迅 那 里获 取 了对 现实 的直 面 、 川端 康 成那 里 发 现 了感 余 从 觉 、 罗 布 ・ 里耶 那里 找 到 了叙 事 、 存 在 主义 那 里 援 引 了存 在 等 等 , 华 的 文 学 观 特 别是 真 实 观在 从 格 从 余 《 虚伪 的作 的形成 的资源 肯定 是 多方 面 的 , 但最 直 接 、 最集 中 、 最深 刻 的影 响当为柏 格森 生命哲 学 。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造 和进化 。这种生命 的冲动 内在于人本
身的生命欲 ,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力体现。
柏格 森 认 为生 命 的发 展 不 是机 械
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
念 式 的字 眼去定 义 某 个 人 的 意识 状 态 , 也 不 能 用化 整 为 零 的方 法 去研 究 教 育 过 程
知 识 或 者 是 真 理 的渴 求 ,而 学 校 教 育也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 的核心 , 在《 时间与 自由意志》 一书中 , 他指出意识
状 态 的强 度 不 能用 数 量 来 进行 比较 , 完 是
最主要 的代表 人物 。他 的生命哲学思想 提倡关 注 自我 主观的 、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 ,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 受渗透着生命 本质 的绵延 。认识 和研究柏 格森 的哲学 思想 ,对现代基础教育 的工作者深刻理
全质量 陛的, 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 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 出现 , 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 , 而这些因素是各
式 各 样 的 ,是 过 去 的状 态 无 法 重 新 出 现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 , 例 如 ,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 了解到 的美 丑, 大都是 经过别人意愿 的强加 , 这种没
进” 的状 态 , 持 续 不 断 的变 化 , 一 种 这种 是 前 进 和创 造 , 明 生命 是 出于 不 断 的变 化 表
二、 柏格 森的生命哲 学思想对现代
教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 与近代生物科学 息息相关 ,但他并 没有走 上实证主义哲
学 的道 路 , 认 为 哲 学 就 是 要 寻 求 根 源 , 他
解教育 内涵 , 更新教育观念 , 为受教育者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浅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梳理和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而这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亨利·柏格森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所以,认识和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时代背景在柏格森生活的时代中,科学技术迅速开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生活的空虚。
因此,柏格森呼吁哲学家们应该承当起拯救生命于困境和危机的责任。
他认为哲学是非常真实而普遍的人类冲动的一种反映,哲学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并效劳于社会。
〔二〕思想根底〔1〕早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希勒开展了康德的"美是感性与理性钱桥梁〞的思想,并以"形式冲动〞来统率"感性冲动〞,认为审美者仅仅通过形式化的游戏冲动,就能够获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性认识,将感性直观引入哲学中,开辟了以感性生命为对象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是最早以现实与感性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生命〞为核心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们都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根源,试图从感性的现实生命而不是从理性地抽象生命出发,去解释整个世界。
狄尔泰认为要把握生命现象,不能依靠传统的理性主意方式,而是通过感性体验生命。
〔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影响很大,柏格森也受到进化论额影响。
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对达尔文的理论做出了自己的独特反响。
他首认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分析心灵主要是一种生命的实用器官,其兴趣不在于真实存在的实在,而是在于它潜在的效用,它不是依据世界本身的自然构造,而是依据人的生物学需要来切割和重建世界。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

绵延 的第 一个特 征是 连续不断 的意识 之流 “ 意 识流 ”tes e m o o gt 词 , 由美 国心 理学 家 ( t a f hu h) h r t 是 威廉- 詹姆 士首先 创用 的 。柏格 森在 《 间与 自由意 时
志》一 书 中论 到意 识 的时候 多 次 引述 了詹 姆 士 的论
述, 他将 “ 意识流 ” 概念活 用在他 的 “ 绵延 ” 念里 概 “ 识 流 ” 个 概念 对 2 意 这பைடு நூலகம்O世纪 的心 理学 、 学 以 哲
相 渗 透性 , 们是 独立 个别 的存 在 , 它 而意识 中 的事 物 则 是有互 相渗透 性 , 它们是不 可分别 的存在 。所 以柏 格 森认 为 内在 的意识之 流具有 绵延 的特征 间及 外 空 在 的世 界没有绵 延性 , 绵延是 源源不 断 向前 发展 的意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 的核心思想
陈 勇
摘 要 : 的 生命 是 绵 延 的 , 人 这是 柏 格 森 生 命 哲 学 的核 心 思 想 。论 述 了柏 格 森 的 所谓 绵延 的 特 征 , 为 柏格 森 的 绵 延 是连 认 续 不 断 的意 识 流 . 不 可 测量 、 是 陆续 出现 的 真正 时 间 , 真 正 的 自我 意 识 状 态 , 生命 的 绵 延 中有 着绝 对 的 自由。 是 在
想 陆续 出现 的意识 状态 之间可 以彼此 区分 . 因为 区分
“ 绵延 ” 。柏 格森 的“ 绵延 ” 指连续不 断 的意识状 态 、 真 正 的时间 、 生命 的本 质 、 深层 的 自我 . 等等 。柏格 森反
对西 方哲 学重 视永 恒 、 视变 化 的传 统 , 轻 他认 为 绵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6第26卷第六期 总第44期
226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及其伦理意义
刁新强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同许多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一样,柏格森企图使自己的哲学
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之外。
他所利用的洞察世界的方法
不是概念的、分析的、理智的方法,而是非理智的、直觉的方法。
[关键词]柏格森;直觉主义;生命哲学
同尼采、叔本华等许多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一样,柏格森企图使自己的哲学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之外。
不过他不象实证主义、马赫主义等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那样把哲学等同于实证科学或归结为科学方法论、认识论。
他不否定哲学要研究世界的本质、基础是什么等所谓“行而上学”的问题。
他同尼采、叔本华等反理性主义者一样企图建立一种新的行而上学他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不把世界看作是静止的、僵固的东西。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非理智的和直觉的方法。
柏格森认为这种新哲学的建立揭示了人的真正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但是柏格森与尼采、叔本华等人有所不同,他力图避免使他的新哲学与科学明显的割裂开来。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科学的认识应从正确的前提出发,而这个前提只有用直觉方法建立起来的哲学才能提供。
一、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
柏格森是利用十九世纪以来科学的新发展与机械的自然观不能解
释这种发展这个矛盾来论证自己的哲学的。
当时除了物理学发生了革命外,生物学、生理学等与生命有关的科学及关于历史和社会的科学也发展了起来。
这种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明显的流动、变化和发展的特性。
柏格森把这些学科称为“关于活的东西的科学”。
他们显然不能局限于用力学和数学中所运用的机械论的方法来解释。
由于这些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就有必要对科学研究的方向、科学对世界的描述、以及科学认识的方法和原则等问题重新进行考察。
着也就是要揭露机械论的缺陷和错误,提出新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对机械论的批判成了他的哲学论说的出发点。
柏格森认为,机械论的主要缺陷首先在于把机械的因果制约性绝对化了,排斥了世界的发展和创新。
机械论的因果制约性原则认为,一定的结果总是可以有一定原因引起,而一定的原因也导致一定的结果。
这种因果制约性甚至可以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表示,按照这种因果制约性解释的世界必定是一个封闭的世界。
柏格森认为机械论的另一个主要缺陷是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
按照机械论的观点,发展的过程像小孩子玩积木一样,每一事物都是由一些固定的、现成的部分拼凑起来的柏格森。
柏格森认为这种由部分来说明整体的观点对于生命有机体是不适用的。
二、绵延、生命冲动和创造进化论 在柏格森哲学中,绵延、生命冲动指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动和过程。
但这不是指现成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
显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和过程。
而在柏格森看来生命却是一种心理意识的活动。
他说:“生命是心理的东西”、“意识、或毋宁说超意识是生命之流”。
[1]
柏格森有时把绵延、生命冲动等同于作为心理意识活动主体的自我。
绵延、生命冲动就是指自我的绵延、自我生命的活动。
柏格森说:“至少有这样一种实在,我们都是运用知觉从内部来把握它,而不是运用单纯的分析。
这中实在就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我们的人格,也就是绵延的自我。
”[2] 但是,柏格森不是把生命冲动当作是人的自我,而是进一步把他当作周围世界的基础和本质,也就是认为我们周围一切事物都是由生命冲动所派生的。
在具体说明生命冲动怎样派生万物时,柏格森力图使自己的理论与受机械论支配的理论区别开来,又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具有科学分得色彩,他别是使之与生物进化论融合起来,他把自己的理论叫做创造进化论。
在柏格森看来,宇宙见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都是由生命冲动所派生的。
显示世界事物的千差万别只不过表明生命冲动派生万物的方式千差万别。
在这万千的派生方式中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两种不同倾向。
一种是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既他的向上喷发,他产生一切生命形式;一种是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的逆转,即向下坠落,他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
这两种倾向根本对立、互相抵制。
生命冲动的向上运动总是企图克服向下坠的倾向,克服物质事物的阻碍,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也必然牵制其向上的喷发。
在生命冲动受坠落的物质牵制而发生“停顿”而与物质交接的地方,产生既有生命形式又有物质躯体的生物有机体。
不仅如此,柏格森还把上至人的感情意志活动、下至无机物的存在,都当作生命冲动的产物。
他认为那些沿着生命冲动的自然方向前进未受阻拦的生命构成了精神性的事物,例如人的意志、灵魂。
而那些作为生命冲动的逆转而未获得任何生命形式的东西则构成了无机自然界,即所谓惰性的、物理的物质。
柏格森一再强调生命冲动是
任意的、盲目的、偶然的发生的过程。
[3]
他一再提到生命冲动的过程是一种自动创造的过程,不服从任何自然规律或理性规律。
柏格森还强调,生命冲动作为一种纯粹的活动性,倾向是不可能有任何相对的静止和稳定、不可能有任何间断性的。
三、反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
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与叔本华、尼采等人是一脉相承的。
他公开否认人类的理智能够认识实在,否认人们以理智的形式和理智的方法所表现和获得知识具有实在的、客观真理的意义,他公开鼓吹为了达到实在,获得真理必须依靠非理性的直觉。
柏格森论证其反理性主义的基本论据是:理智的认识的任务只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实践只能是主观的东西,不能达到实在;理智的认识形式和方法只能是静止、僵固的东西,不能达到处于不断流变中的生命冲动,从而不能达到实在。
柏格森认为,立志以及以理智为基础的科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们与实践密切相关,它们是适应时间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解决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服务的。
更直接的说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实际利益服务的,因为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相关。
在他看来,只要人们的认识服从某种实际需要、与人们的某种行动相关,那这种认识便必然知识抓住事物之适应人们的实际需要的那一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从而忽视了事物类在的、本质的东西。
既然理智的认识是与时间相关的,因此它们便必然抛弃事物的本质,不能达到实在。
柏格森论证他的理性主义的另一主要手法是:把一切立志的认识形式都说成是绝对僵固的、静止不变的东西,把一切理智的认识方法都当作是以绝对静止的、僵固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方法。
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同他的直觉主义是密切相关的。
他贬低理性是为了太高直觉。
他虽然曾一再表白他并不企图根本否定和取消理智的认识,而只是指出理智不能像他所推崇的直觉一样认识实在本身。
实际上他是要使理智从属于直觉。
因为他认为直觉是一种最高级、最深刻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科学属于理智的领域,哲学则属于直觉的领域,哲学和科学可以而且应当统一,但只能是在知觉的基础上统一也就是使科学超出理智的界限,或者说使理智超出其本身的界限,达到与知觉融合在一起。
然而无论从对象、方式以及目的来说,知觉与理智都完全不同。
四、历史影响
尽管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当中有许多不合适宜的地方,但以他和德国的狄而泰、齐美尔等人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是现代西方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由叔本华
等人的反理性主义通向现代存在主义的重要桥梁,具有承前期后的作用。
柏格森哲学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他在二十世纪初期曾轰动一时,以至出现所谓“柏格森狂”,他波及到整个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部门。
影响最大的则是哲学和文学艺术。
柏格森哲学对工人运动也产生过很大影响,二十世
纪初在法、意等国工人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的工团主义,就曾利用了柏格森的理论。
柏格森哲学还曾涉及到解放前的中国,早在五四时期,柏格森哲学就成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哲学当中最有影响的哲学之一。
参考文献: [1]柏格森.《创造进化论》.1928英文版,第257、261页.
[2]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63,第4页. [3]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533页. On the Philosophy of Life From Henri Bergson and Ethic Means Abstract: Just as many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er, Bergson try to make his philosophy to surpass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that are two contrary philosophies. The methods he used to inquire into the world are not the concept, the analysis and the reason method, but unreasonable and intuitive methods. Key words : henri Bergson; intuition;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简介:刁新强,男(1978—),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政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伦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