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合集下载

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

狄尔泰的释义学以经历-表达式-理解的三角关系
整体为基本理论构架,以人的历史存在(生命) 为真正对象,要象人所生活的那样去理解生命 释义学循环:要理解部分就要理解整体,要理 解整体就必须理解部分(狄尔泰的观点:是生产 性过程)
三、柏格森及其哲学
1.生平简介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1859-1941) 最具原创性、现代最重要的法国 哲学家之一 《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 《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 《创造进化论》(1928) 《笑》(1900) 《形而上学导论》(1903) 《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1932)
表现
知觉
思想 情感 表现
语言 道德
宗教 国家
哲学
法律 艺术
社会制度
历史
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
3.精神科学 生命既是精神科学的基础,也是精神科学的对 象;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把握生命的途径 “社会-历史实在的科学”“道德-政治科学” “人-社会和国家的科学” “实践世界的科 学”“行动的人的科学”
生平
1833年11月19日出生于莱茵河畔小城,父及祖父是
宫廷牧师,母亲是名指挥家之女。 中学即读康德的《逻辑学》 1852年在海德堡大学学神学 1860年对施莱尔马赫释义学的历史与批判的研究被施 莱尔马赫学会授予双倍奖金 1864年以《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获博士学位, 同年以《道德意识试析》获教授资格,先后在柏林、巴 塞尔、基尔、布雷斯劳等地大学教书 1883年回柏林任教授 1886年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07年退休
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 ,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的 创造者,我们在不断地创造自己。
作业:
如何理解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性、生命实现的创造性、生命发展的超越性认识不足,这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把握生命的本质,其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标签:柏格森;生命哲学;大学生生命教育亨利·柏格森是二十世纪初法国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非理性主义的视角去把握生命,提出的“绵延”、“直觉”、“创造”、“生命冲动”等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将由叔本华、尼采等人开辟的“生命”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他认为,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

(一)绵延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贯穿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始终。

柏格森说:“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换另一个瞬间;假如是这样,那么除了现在就不再会有任何别的——没有过去向现实的延长,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绵延。

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持续过程。

”〔1〕柏格森认为,绵延是由多个瞬间组成的,不是一瞬间到另一瞬间的取代,各个瞬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绵延中,现在总是包含了过去并向未来“持续地涌进”,过去、现在、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生命状态的流动连续性,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流动的、连续的和生成着的。

此外,柏格森把自我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种是表层自我,另一种是深层自我。

表层自我是不真实的,只有深层自我才是真实的、自由的,是行动与言论的深层动力。

人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在绵延中去把握那个真实的自我。

(二)直觉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最根本的能力和方法,只有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生命存在的“绵延”,才能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把握生命之流,认识世界的本质。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导论》这种体认、领悟实在的方法,在哲学史上叫做直觉主义。

在《创造的进化》中,他还提出和论证了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即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宇宙意志。

“生命冲动”的本能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同时代的哲学家詹姆斯·怀特海,文学家普鲁斯特,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都对柏格森学说非常称赏。

柏格森认为,他的思想既不同于经验主义只研究其实在事物,而不研究其实在性;也不同于唯理主义只研究概念,而不研究思想;更不同于实证主义只研究形式,而不研究意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从外部静止的角度去考察事物,而不是从内在的、活动的方面去考察事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片面性中。

柏格森围绕着时间——生命问题,以直觉为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思想界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新见解。

在哲学的本体论上,他提出创造进化论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他一反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神秘的“生命冲动”,只有它才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所谓“生命冲动”则是指内在于生命中的“生命欲”或意志,有了这种冲动,生命就变化、发展,因此,生命的冲动是创造进化的动力,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以生命(心理意识或精神)的冲动为根本动因的,它们的发展、变化都不过是在无限的生命之流中,亦即在一种意识之流中。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本部分的主要参 考书
柏格森:《笑》
柏格森生平
Henri Bergson(1859.10.15-1941.1.4)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 犹太家庭:
其父波兰犹太人后裔;其母爱尔兰犹太人后裔 七个孩子的第二个
求学:
1868-1878:在芳汀中学(现名孔多塞中学)
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表彰其丰 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核心观点:
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人生 反对严酷的理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这是对个性、人格、
是复合的、相对的 “概念提供给我们的不过是实在的一些影子而已”
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绵延”
一些例子:
小说人物:与人物打成一片 城市照片:无法穷尽它;瞎子摸象;百闻不如一见 一首诗的意蕴:任何解释和翻译都是不完满的
艺术与直觉
艺术乃绵延的方式之一
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直觉
我们所感到的任何一种情感都会具有审美的性质,只要这情感是 通过暗示引起的,而不是通过因果关系产生的。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摘要】近年来,柏格森的生命美学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柏格森哲学背景入手,探讨了他关于生命美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持续流动的时间观念和强调直观体验的重要性。

文章还分析了柏格森生命美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还剖析了柏格森生命美学的跨学科应用,展示了其在不同领域的价值。

文章指出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潜力,强调其对于人们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柏格森生命美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还对社会与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柏格森、生命美学、哲学背景、核心思想、文学艺术、跨学科、现实意义、未来发展、价值。

1. 引言1.1 柏格森生命美学探析概述柏格森生命美学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美学和哲学领域。

本文将对柏格森生命美学进行探析,并着重探讨其在哲学背景下的涵义以及其在文学艺术、当代哲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柏格森生命美学强调生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认为真正的美学体验应当超越形式和概念,直面生命的本质。

通过对柏格森生命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与生命的关系,拓展美学领域的研究视野,探索美学的现实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

柏格森生命美学的探索将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和启发,促使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加关注生命的本质和美学的意义。

2. 正文2.1 柏格森哲学背景与生命美学观念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他对生命美学的探究在当代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法国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时期,受到康德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他在《物质与记忆》一书中提出了“直觉哲学”的概念,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形式,而非思维或理性分析。

在柏格森看来,生命是一个持续流动、不断变化的过程,它与理性和形式主义的静态观念不同。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发展和流动的力量,只有在这种力量中才能体现真正的美。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一、生命哲学概述1、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时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

它把揭示人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以及全部的认识和实践。

换言之,就是说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第一,生命被生命哲学家赋予了本体论意义。

生命在这里不再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存在,生命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世界就是一个具有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生命就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第二,生命哲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关注点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在那样的观点之下,世界是孤寂的、静止的和分裂的,哲学所探索的是世界的精神或者物质本原;生命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世界是生命的自由创造,是一个人化的和有价值的世界。

第三,生命哲学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作用。

生命哲学所反对的理性是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理性,反对对生命和世界做机械的分割,而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连续不可分的整体,都是有激情的蓬勃发展的绵延的存在。

2、生命哲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生命哲学的研究思潮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的西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重要变更,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

科学方面的变更主要表现在近代生物科学的产生,它促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着新的探索。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德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发扬和突出了西方思想中强调生命和激情的传统,超越了近代以来的在形而上学阴影之下的理性的界限。

3、生命哲学的发展生命哲学的流传主要是在德法两国。

德国的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等。

他们主要是从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并且把这种探讨作为全部哲学的核心。

与德国生命哲学思考同时,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

生命哲学专业术语(3)

生命哲学专业术语(3)

绵延:(法durée)法国柏格森用语。

指在内心深处连绵不断地变化着的心理流。

最初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提出。

柏格森认为,由思想上清晰地存在着的感觉、表象、概念等等组成的表层心理只是意识的外壳,有如河面上结成的冰,意识的真正本质是潜伏于冰层之下的心理绵延,唯有绵延才是“基本的自我”。

绵延与表层心理不同,它不是清晰的、固定的,而是没有间断性的质的连续变化,是一种没有确定流向的,不可预测的流动。

它是既无方向也无阶段可分的生成、变化过程。

它是真正的自我,也是真实的时间。

人的记忆可分为习惯记忆和真正记忆,前者全凭大脑的功能,后者则是精神的活动,它不凭大脑而能通过形象把过去的全部经验保存下来。

绵延的概念不仅表达柏格森的意识理论,而且表达了他的时间观、运动观,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其本体论和认识论。

在时间观上,强调只有绵延才是“真实的时间”,其中过去、现在、将来相互渗透、浑然一体,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它是不可度量的意识活动;物理学上的可以计量的时间,尤其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是人为的;时间不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东西。

在运动观上,认为运动不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只是纯粹的流变,即心理绵延;这一变化是没有相对稳定性的,没有量变作准备的连续的质变,没有方向和规律可循的纯变化即“生成”。

柏格森把绵延视为真正的实在,断言“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存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又用绵延描述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和生命进化的特征,提出了创造进化论和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

在认识论上,柏格森把绵延视为认识所要把握的真正实在,认为理性和科学用静止的分析的方法无法把握绵延的运动,只有诉诸于直觉,以此论证其反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

理智的交融:(英immersion in the indivisible flow of consciousness)法国柏格森用语。

用以说明直觉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解生命“所谓的生命,就在于记忆和延续。

”——柏格森19和20世纪之交是新旧哲学的交替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英、法、德等)涌现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

他们对传统哲学都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着传统哲学的痕迹。

本讲主要讲生命哲学,说明新旧哲学交替时期的过度特征。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于20世纪的哲学流派。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德国有狄尔泰、奥伊肯、在英国有怀特海,在法国有柏格森。

生命哲学这些倡导者的理论没有明显的因袭相承关系,但他们的理论有一些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教材31——32页)1、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生命的本原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而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可称为“活力”或“生物能”。

2、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

传统哲学的中心是“存在”,它的意义是本原、本质;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它的意义是过程,是创造。

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

更重要的是,世界不是冷漠、孤寂的,它是有价值的、“人化”的世界。

3、生命哲学又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几乎所有的生命哲学家都涉足伦理和美学领域。

他们普遍认为,人的道德生活应当是创造,而不是服从;应该是实践,而不是沉思;应该是进取而不是保守。

生命哲学家中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奥伊肯和柏格森,足见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的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承。

在柏格森看来。

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命、时间、运动与世界。

一、柏格森其人及主要著作柏格森是最具原创性的现代法国哲学家之一,他在世时,俨然是现代法国哲学的代表,名声如日中天,甚至远播西方以外的世界,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我们中国人就曾经被他的哲学所吸引,西方世界的柏格森热也在中国发生过。

然而,与黑格尔的命运相仿佛,柏格森死后,曾一度几乎被人遗忘,不仅是热衷时尚的法国人,其他各国的哲学研究者,包括我们中国人,都将他只作为一个文化遗迹来看待。

柏格森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这不是他的责任,而是他的学派的责任,因为柏格森所代表的学派——生命哲学——已经像一件古董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陈堆里了,于是他也一样。

然而,有两个理由我们现在不能不提柏格森,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最显赫的哲学流派乃是生命哲学,而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二是柏格森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整个现代哲学史,也只有柏格森、萨特、罗素、奥伊肯四位有这样的荣幸。

一个这样的人物,自然应当介绍一番了。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生于巴黎。

父亲是波兰犹太人后裔,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籍犹太人。

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深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

在中学学习期间,柏格森表现非常出众。

数学和人文学科成绩尤为突出。

数学论文被权威的《数学年报》全文发表,参加全国竞赛获得拉丁文演说、英语、法语、作文第一名。

柏格森并没有因自己的成绩出众而傲慢自大,据说,毕业时老师给她的评语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彬彬有礼的中学生”。

中学毕业时,柏格森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候他可以选择文科,也可以选择理科,如果学理科,他也许可以成为法国的高斯或欧拉;学习文科的话,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卢梭或者伏尔泰。

经过再三权衡,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所爱,柏格森最终选择了文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志向所在乃是哲学。

于是,18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法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一直在外省和巴黎的许多中学任教。

他每次讲课都吸引了大量旁听生,有一个人听完柏格森的讲座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柏格森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治理世界的箴言。

”1889年,柏格森抓紧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并交给巴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并顺利通过,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被译成英文,书名改成《时间与自由意志》,成为他的第一本著作。

1896年,柏格森出版了他的新作《物质与记忆》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897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讲师,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希腊哲学讲座。

他在那里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听众,他的演讲本身成了巴黎的一种时尚。

当时有人形容这种盛况是:“除了参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之外,没有什么比得上的。

”1903年发表了《形而上学导言》,这是柏格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了解柏格森思想的必读作品;1907年发表了更有影响的著作《生命进化论》。

这本书使柏格森树起了生命哲学的大旗,也使生命哲学思想迅速成为传播最广的哲学思潮。

柏格森则更上一层楼,成为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哲学家之一。

1901年他当选为伦理政治科学院的研究员,191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主席,并被膺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学者身份步入政界,历任驻西班牙和美国大使。

1919年任法国政府文教最高会议委员,1922年担任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赢得了“外交家”的美誉。

1925年,他突然患病,全身瘫痪。

这无疑是命运之神对柏格森的致命一击,不过命运之神并没有彻底地抛弃柏格森,在另一方面眷顾了他,这就是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卓越的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解放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意义,认为《创造进化论》是“一篇震憾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他亲身穿过理性主义的华盖,开辟了一条通路。

由此通路,柏格森打开了大门,解放了具有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力……向理想主义敞开了广阔无边的空间领域。

”(《颁奖辞》)晚年的柏格森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纳粹迫害犹太人。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立即大肆迫害犹太人,1939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5月进攻法国,紧紧六个星期后,贝当政府就签署了投降协定。

贝当傀儡政府上台后,随即搞起了反犹运动。

1940年12月贝当政府通过了反犹法令,要求所有的犹太人进行特别登记,但鉴于柏格森的崇高声誉,特许他免予登记。

柏格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早就下决心与他苦难的同胞同受苦难。

1941年1月3日,82岁高龄病在病床上躺了十余年的柏格森,在家人的搀扶下,勉强地站在了巴黎犹太人登记的长长队伍里。

这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柏格森在寒风中一连站了好几个小时,他可怜的体质如何承受得了,他一下子染上了肺炎,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

巴黎人民在巴黎圣母院为他举办了弥撒,既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意,也表达了他们对纳粹的抗议。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进化论》(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等。

二、柏格森的主要思想1、柏格森哲学的出发点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要改造形而上学,或者说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虽然形而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时代,但早在中世纪,它就已经像哲学一词那样,成了最高科学的名称。

到了近代,它被正式引进哲学之后,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形而上学的危机,就是哲学的危机;而改造形而上学,就是要改造哲学;要建立新的形而上学,就是要建立新的哲学。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柏格森,虽然不像德国哲学家那样对西方文明持严重的悲观态度,但这个文明的内在问题他还是深切地感到了。

他指出,过去一个世纪西方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精神方面并没有同时跟上,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大部分产生于这种灵肉比例失调。

按照他的看法,科学处理的是物的问题,而精神的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管辖范围。

精神不能跟上物质的发展,证明形而上学出了问题。

在柏格森看来,旧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是它不能正确地把握生命,这是因为旧形而上学往往纯粹用理智的手段来处理生命的问题,这就使它无法把握生命的本质。

为了说明这一点,柏格森从生命的本质现象——时间入手。

2、生成的存在柏格森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存在”做了新的诠释。

在他看来,存在不是实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实体;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

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

存在只是流动和变化。

他说,在现实中,运动变化比事物更恒久、更根本。

(教材34页)3、绵延(连续不断)绵延是柏格森哲学最独特的概念。

绵延或者纯粹绵延乃是柏格森哲学之焦点和最有名的概念。

时间、运动等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绵延。

了解了绵延也就了解了柏格森哲学。

绵延与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概念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例如,时间、运动、自我、直觉等,这些柏格森哲学的概念如果考究其核心则只有一样——绵延。

例如,时间是一种绵延,而运动无疑也是绵延。

在柏格森这里,绵延几乎就是一切,从时间到运动,到直觉,到自我与实在,等等,都是绵延。

第一,时间性。

绵延指的就是科学上的时间,使时间的可以空间化的延续,是许多不同的刹那汇在一起,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即在它们那里,现在、过去与将来的一切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融为一体。

第二,运动性。

绵延之为绵延,意味着它是永恒变动的,永远不会有静止的一刻静止在任何时间都不是绵延的特性,静止只是由我们的心灵摄取的绵延的一张照片,而绵延自己是永远不会停止运动的。

这绵延就像一条河,一条无底无岸的河,它没有任何可以确定的方向,它的属性就是“流动”。

第三,它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之流。

在柏格森看来,可分割性只是空间的特性,作为时间、运动与绵延等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永远是一个整体,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如此。

绵延的这种不可分割性使它不能以任何方式被分割开来,包括现在、过去与未来,它没有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分割,而是现在、过去与未来三位一体的连续过程。

在这里,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同时它们持续于未来。

第四,由于绵延只是质的变动之流,是不可分割的,永不静止的,因此,它也是无形无影的。

人的肉眼或者任何感官都无法知觉。

就像真正的时间一样,请问:我们都知道时间在流逝,但又有哪个人看得见它在流呢?4、两种时间和认识为了解释生命之流与有形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格森由分析时间入手,时间问题也是他的思想的核心问题。

时间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的持续不断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之流,时间常流,生命常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