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问题的基本成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学会用画图或其他方法帮助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思考,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教师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学生自主学习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问题的基本成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清晰。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更偏向于直观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可能更偏向于逻辑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知: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画图或其他方法整理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理解问题的基本信息,并能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引导,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等方法整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问题实例。

2.准备画图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书店搞活动满50元减10元,小明最后实付了38元,请问他买了多少本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类似的问题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问题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问题实例,运用画图或其他方法整理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发现规律,提出新的问题,如:“如果小明买了更多的书,他需要支付多少钱?”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解决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对于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还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法的运用方法。

3.巩固新知: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可以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获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获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数数、识数的基础上,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应用。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如:“小猫请客”情境,小猫请了4只小动物来家里做客,准备了3个苹果,小猫想要知道还需要准备几个苹果才能让每只小动物都有一份。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加减法表示出来。

如:小猫请客情境、小兔种萝卜情境等。

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如:同学们排队玩游戏,已经排了3个同学,还有2个同学没排进来,一共有几个同学?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游戏、练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快乐大转盘”游戏,转到哪个数字,就请该同学用加减法解决一个问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说课稿9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说课稿9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说课稿9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认识加减法,解决加减法问题,认识乘除法,解决乘除法问题。

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认识数字0-10,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但是,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未完全成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清晰的思维模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解题过程和思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新课导入:介绍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解决问题:给出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进行解决。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列出算式,对加减法的意义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加减法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2.难点: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实际问题,如“一共有3只小猫,又来了2只小猫,现在有多少只小猫?”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列出加减法算式。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熟练地列出加减法算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但对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运算方法。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交流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例11)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例12).
1.例11及“做一做”
(1)需要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220.5千克奶,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这类问题的应用比较广泛.
(2)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
(3)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
(5)“做一做”的题目,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
2.例12及“做一做”
(1)安排了两道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第1小题)和“去尾法”(第2小题)取商的近似值.
(2)两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3)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4)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3.练习六
第5、6、7题都是取商的近似值,第6题用到“去尾法”,第7题用到“进一法”.第8题,需要两步计算解答,最后的结果需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另外“8本相册”对于解答“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是多余条件.
第9题,注意:①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②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
第10题,按一般的分析解法为:6.3÷10000÷7×50000×31,由于出现的小数位数太多,可以这样想,50000平方米是10000平方米的5倍,10000平方米每天可以吸收6.3÷7=0.9(吨)二氧化碳,50000平方米8月份可以吸收0.9×5×31=139.5(吨)二氧化碳.不仅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