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中的仙山
蓬莱三仙山景点导游解说词.doc

蓬莱三仙山景点导游解说词蓬莱三仙山是山东的有名旅游景点,导游要给游客做好景点的解说,让游客了解蓬莱三仙山特色之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蓬莱三仙山导游词,欢迎参考!蓬莱三仙山导游词篇一三仙山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东巡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的地方,是蓬莱神仙文化的源头。
整个三仙山景区由三和大殿、蓬莱仙岛、方壶胜境、瀛洲仙境、瀛洲书院、珍宝馆、玉佛寺、十一面观音阁、万方安和等景观组成,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园内古木参天、奇石各异、碧水荡漾、珍禽嬉戏,既有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又有南方私家园林之秀,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妙绝伦的画卷。
其中重108吨的世界第一大整玉卧佛、重72吨的整玉立观音、重260吨的十一面观音为景区镇园之宝,堪称稀世珍品。
珍宝馆内珍藏有大量国家级艺术品,数量多、品位高,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令游览者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三仙山风景区是继圆明园、颐和园之后中国古典园林的又一个典范,被人们誉为"神话仙境,蓬莱再现"。
蓬莱三仙山导游词篇二三仙山指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景区内的各种宏伟辉煌的"仙宫殿阁"也正是按传说中的仙境所仿建,是个非常适合拍照的地方。
景区内有导游会作免费讲解,可以了解不少典故。
景区不大,且基本都是人工建筑景观,整个游览下来约需两个多小时。
进入景区最先来到和气大殿,殿中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是用缅甸水白玉精雕而成,孔子像、老子像分别用紫铜镀金彩绘而成,神态庄严。
接着参观园中的主体建筑蓬莱仙岛、方壶胜境、瀛洲仙境,均是建造在人工湖之中的巍峨建筑,登上高阁可俯瞰园内全景。
玉佛寺是园内的祈福之地,里面供奉着"镇园之宝":一尊世界上最大的缅甸水白玉冰种释迦牟尼卧佛像。
海上仙山—天台山

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圣地,是“海上仙山”的代表。
天台山因传说中有神仙常居于此而得名,又因在此修道的鉴真大师开创了天台宗,被誉为“天台宗祖庭”。
天台山还是一处著名的文化名胜区,有众多的古建筑、名胜景点,既有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遗迹,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旅游胜地。
天台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人在天台山修道,这里便逐渐成为了道教的圣地。
唐代,鉴真大师自印度来华后,就在此处创建了天台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教和佛教的交流和融合。
而宋代,天台山更是成为了佛教的中心,形成了天台宗的鼎盛时期。
此外,天台山还曾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
作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天台山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山顶的天台宝刹和神奇的“五龙池”。
天台宝刹是佛教建筑中的典范,是天台宗的祖庭和全国佛教协会所在地,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
五龙池是天台山的玄妙之一,山上有五条池流,流域中有五条龙长眠于此,每当雨后天晴,五龙便从池水里跃出,气势磅礴,神彩耀人。
除了这些景点,还有其他值得游览的必看之处。
仙居山风景区可谓天台山风光独具之一,这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自然景观与休闲度假氛围完美结合,是人们赏景和休憩的好去处。
南线古道是天台山的一条高山野徒步路线,也是一条古代林木进出山的古道,沿途的不同景观以及古朴的村落都值得一看。
对于旅游者来说,天台山的美食无疑也是不能错过的。
天台山有不少当地产的食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天台山板栗。
天台山板栗有着黄色的果皮和香甜可口的内芯,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喜爱。
此外,天台山还有许多山珍海味的美食,如松茸、石斛等,更可以尝到当地的农家菜和本地的特色小吃。
天台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圣地,也是文化古迹和美景胜地。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味山水风情,那么天台山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_一池三山_的起源_吕正平

吕正平 李 宾(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管所,陕西 西安 710016)LV Zheng-ping,LI Bin(Xi’an Daming Palace heritage site management office, Xi 'an 710016,China)摘要:“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仙苑式皇家园林的经典山水格局,起于秦、成于汉、传承于后世各朝。
其源起与秦汉求仙活动密切相关,又承载着帝王向往仙境的情感诉求,是中国理性思想中天、地、人和谐的真实呈现,具有珍贵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皇家园林;仙境诉求;一池三山;起源探索中图分类号:TU0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6-0031-05收稿日期:2013-03-21修回日期:2013-04-18Abstract:“The one lake and the three hills”is the classic landscape pattern of Chinese royal gardens. It was born in the Qin Dynasty, perfecte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inherited in the later dynasties. The origin deeply connected with the seeking immortal of Qin Dynasty, and carrying the emperor's emotional pursuit of fairyland.Furthermore, it reflects the harmony between heaven, earth and human in China 's rational thought, with precious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Key words : Royal gardens; The pursuit of fairyland; One-lake-three-hills; Exploring the origin探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一池三山”的起源Origin of Chinese Garden Art : “The One Lake and The Three Hills”“一池三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东方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创作手法,通过人工的掇山理水再现东海仙山的风光意境,是古典意识形态和思维特色的体现,是帝王求仙思想的重要载体以及仙苑式皇家园林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中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诞生与发展有深刻影响,颇有追根溯源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和信仰的重要遗产。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宗教建筑和圣地。
一、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是唐代以来著名的石窟寺庙群,共有735个洞窟,壁画和彩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佛教艺术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莫高窟自唐至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都有修建,这些洞窟以壁画为主,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从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到社会生活等,堪称中国古代艺术宝库。
二、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中国最高的佛教山脉之一。
峨眉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佛教胜地,山上有许多寺庙和宫殿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文化遗产。
著名的宝光顶、金顶等宫殿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此外,峨眉山自然风景秀丽,被誉为中国的“仙山”,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三、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道教和儒家文化的圣地。
泰山被古人誉为“五岳独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建筑和圣地之一。
登山过程中可以前往玉皇顶朝拜,仰望泰山巍峨的山峰,感受到宗教和文化的庄严氛围。
同时,泰山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山上有许多道教庙宇和文化景点,如岱庙、太宫等。
四、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
布达拉宫建于7世纪,是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宫殿和寺庙。
它以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内供奉有大量佛像和文化宝藏,是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地点。
此外,布达拉宫也是游客前往西藏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五、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市,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拥有许多寺庙和庙宇,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文化遗产。
著名的普陀寺是普陀山的核心寺庙,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三仙山编钟表演时间表

三仙山编钟表演时间表摘要:一、引言二、三仙山编钟表演时间表概述1.表演时间2.表演地点3.表演内容4.表演特色三、编钟表演的意义与价值四、如何欣赏编钟表演1.关注演奏技巧2.感受音乐韵味3.了解历史背景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编钟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三仙山景区的编钟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三仙山编钟表演的时间表,让您更好地安排游览行程,感受编钟艺术的魅力。
二、三仙山编钟表演时间表概述1.表演时间三仙山编钟表演每天定时举行,具体时间为上午9:30、10:30、11:30,下午14:00、15:00、16:00。
演出时长约为20分钟。
游客可根据自己的游览计划选择合适的表演时间观看。
2.表演地点三仙山编钟表演地点位于景区内的编钟演奏厅。
该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为游客提供舒适的观赏体验。
3.表演内容三仙山编钟表演以古代编钟乐曲为主,演奏内容包括经典曲目如《高山流水》、《平湖秋月》等。
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身着古装,展现古代宫廷乐的氛围。
4.表演特色三仙山编钟表演的特色在于采用original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s,结合现代演奏技巧,让游客感受编钟音乐的韵味。
此外,表演还融入了舞蹈、朗诵等元素,为游客呈现一幅立体化的古代宫廷音乐画卷。
三、编钟表演的意义与价值编钟表演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古代宫廷的礼仪制度。
观赏编钟表演,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四、如何欣赏编钟表演1.关注演奏技巧编钟演奏技巧是评价演奏者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欣赏表演时,游客可以关注演奏者指法、敲击力度等方面的技巧。
2.感受音乐韵味编钟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味,游客在欣赏表演时应放松心情,细细品味音乐带来的美感。
3.了解历史背景了解编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游客更深入地欣赏编钟表演。
烟台非遗景点

烟台非遗景点
烟台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是烟台的一些非遗景点:
1.张村鼓书:张村鼓书是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张村镇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艺
术形式结合了书法、表演、音乐和舞蹈,以鼓乐为基础,讲述历史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拳头山木版年画:拳头山木版年画是烟台市牟平区拳头山镇的一项传统非物质文化
遗产。
这种年画以木版印刷技艺为特色,图案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农耕生活等。
3.烟台丝绸:烟台丝绸是烟台市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以其高质量的丝绸而闻名。
在历
史上,烟台的丝绸曾被称为“梨花丝”,具有独特的工艺和风格。
4.海阳八仙过海:海阳八仙过海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的一项民间艺术传统,以迎接
农历正月初一的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为特色。
5.蓬莱三仙山景区:蓬莱区有三仙山景区,以蓬莱阁、长生殿、方泽亭等传统文化景
点著称,展示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文化和民间故事。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景点展示了烟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如果计划前往烟台,可以前往这些地方探索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
请在旅行前核实相关信息,以确保景点的开放时间和具体情况。
一池三山——千年传承的中国园林营造形式

一池三山——千年传承的中国园林营造形式一池三山据记载源起于道家。
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而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承袭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天为而无不为的道。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顺应、淡泊自由,还推崇神仙思想。
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在中国园林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种经久不衰的建造形式——一池三山。
一池指太液池,象征东海,三山分别象征蓬莱、方丈与瀛洲。
它始于秦汉,历代以来一直是皇家园林建园的范本,在私家园林辉煌的时期也曾出现过。
园林景观中“一池三山”在形式上表现为在一片水域中安排三座岛屿,模拟东海神山仙境。
一池三山布局在古代皇家园林中应用较多,如西汉的长安建章宫太液池、唐朝的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北宋的东京艮岳大方沼、元大都的太液池(今北京北海)、清朝圆明园福海、颐和园昆明湖、避暑山庄等等,本文节选五个代表以供学习。
历代采用“一池三山”布局的宫苑园林选取: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全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长堤一一茎芝云堤。
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附图。
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清幽深邃,所以玄烨诗赞“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
”颐和园颐和园更是游韧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蓬莱三仙山景点导游解说词

蓬莱三仙山景点导游解说词蓬莱三仙山是山东的有名旅游景点,导游要给游客做好景点的解说,让游客了解蓬莱三仙山特色之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蓬莱三仙山导游词,欢迎参考!蓬莱三仙山导游词篇一三仙山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东巡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的地方,是蓬莱神仙文化的源头。
整个三仙山景区由三和大殿、蓬莱仙岛、方壶胜境、瀛洲仙境、瀛洲书院、珍宝馆、玉佛寺、十一面观音阁、万方安和等景观组成,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园内古木参天、奇石各异、碧水荡漾、珍禽嬉戏,既有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又有南方私家园林之秀,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妙绝伦的画卷。
其中重108吨的世界第一大整玉卧佛、重72吨的整玉立观音、重260吨的十一面观音为景区镇园之宝,堪称稀世珍品。
珍宝馆内珍藏有大量国家级艺术品,数量多、品位高,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令游览者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三仙山风景区是继圆明园、颐和园之后中国古典园林的又一个典范,被人们誉为“神话仙境,蓬莱再现”。
蓬莱三仙山导游词篇二三仙山指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景区内的各种宏伟辉煌的“仙宫殿阁”也正是按传说中的仙境所仿建,是个非常适合拍照的地方。
景区内有导游会作免费讲解,可以了解不少典故。
景区不大,且基本都是人工建筑景观,整个游览下来约需两个多小时。
进入景区最先来到和气大殿,殿中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是用缅甸水白玉精雕而成,孔子像、老子像分别用紫铜镀金彩绘而成,神态庄严。
接着参观园中的主体建筑蓬莱仙岛、方壶胜境、瀛洲仙境,均是建造在人工湖之中的巍峨建筑,登上高阁可俯瞰园内全景。
玉佛寺是园内的祈福之地,里面供奉着“镇园之宝”:一尊世界上最大的缅甸水白玉冰种释迦牟尼卧佛像。
这尊重达108吨的佛像是由一整块玉精雕而成的,佛身镶嵌24K金,并装饰有三千多颗红、蓝宝石和翡翠,堪称稀世珍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中的仙山中国艺术中的仙山文/巫鸿石涛逝于1707年。
许多画家从那以后都画黄山,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可以和石涛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相比。
唯一能够以新的姿态向“黄山艺术”提出概念上质疑的运动就是19世纪后页传入到中国的摄影术。
立刻,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和商业摄影家们都发现这座山是上镜头的好题材。
由上海的一家商业出版社出版的连载风光摄影的杂志“中国名胜”在1910年第一次刊登了黄山照片。
这本杂志和类似的出版物所发表的用摄影来表现的这座山,给观众们留下了达到“绘画”级别的强烈印象。
的确,大量的这些图像都是沿袭着传统的水墨画的风格,使其“如画”就是它们的特色和卖点。
当这些图像被用在广告、观光导游图册,甚至用在招贴画图案上,这就把艺术和大众视觉文化之间的界限给最终地抹杀了。
因此,为了使“黄山艺术”恢复到高雅的档次,出现了一个逆向的运动,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就是30年代末和40年代的著名摄影家郎静山。
郎静山1892年出生于江苏,他从12岁起开始随从一位迷上了摄影这种新鲜的视觉手段的传统水墨画家老师学习摄影。
1911年当他19岁的时候开始进入新闻行业,1928年当他开始为上海时代新闻报工作时,他成了中国第一位专业摄影记者。
同年,为了促进摄影术和保护传统的中国文化,他和一些朋友设立了中国摄影协会。
这种双重的目的激发了他们发明了一种他称之为“集景摄影”的合成摄影术,并且把黄山作为他们试验的中心题材。
据郎静山自己说,“合成摄影”是一种类似于蒙太奇摄影术,把一些零零碎碎的图像断片拼凑成一幅摄影作品,但是不同于后者的是它的纯艺术性的追求和自然主义的风格。
在1940年他的“合成摄影与中国艺术”的文章中,他详尽地叙述了他的技法和解释了他为什么认为把现代的摄影手段和传统的中国绘画美学结合起来是最佳手法的原因。
他用类似于郭熙的方法,把由一些零碎的视觉记忆组合成一幅图像以使之成为一幅传统绘画的手法理论化,并使其成为合成摄影的模式。
在传统的学校中,中国的艺术家们总是被告知,绘画产生于想象力。
没有任何能比真实更远的了。
他们的绘画不是来自于想象力,而是来自于记忆力。
与西方的艺术家们不同的是,他们描绘的是他们曾经看到过的东西,而不是正在看到的东西. . . . . . 一种经过润饰过的集大成的自然景象,通过艺术家们自身的创作被描绘出来. . .通过集锦照片,摄影家们现在能够和中国的画家们同样地做到:他们现在可以在自然对象中作出他们的选择;他们现在可以通过摄影制造出他们自己的合成产物。
时间和空间再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现在都是他们自由自在地可以利用来构筑他们的“胸中理想乡”的素材。
就像一幅传统中国绘画一样,所以一幅集锦照片是一幅“心象”。
那种最终受限于一个固定瞬间的摄影表现方式,被摄影家的那些视觉记忆中的以零碎图像为基础的虚构形象所代替。
以他的作品“宏伟的孤独”(春树奇峰)为例。
那是由两张由郎静山在不同的场合拍摄的黄山照片组合成的。
在完成品里,在前景的树和背景的山峰之间的强烈的反差,产生了一个极大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又被深厚的雾气更加加强了,完全是一张传统山水画的标准形象。
劝告观众们不要被这种图像所迷惑,那纯粹是视觉上的欺骗,郎静山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发一种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核心理念。
这个理念就是“气韵”,或者叫“精神和谐”。
中国绘画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气韵生动”。
尽管我们不可能把它的含义准确地阐述出来,但其基本思想是要使一幅绘画充满着一种生气和活力…的确,一幅绘画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真实的外貌。
但是如果它没有内在的生命力,它就仅仅只徒具其表而无灵魂。
这对摄影来说也是同样。
从郎静山的时代开始,许多中国摄影家们都拍摄黄山,而且他们中间有一些把它作为他们终生的题材。
尽管他们经常用气韵来形容他们的照片,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实际上是用漂亮的画面来吸引人。
他们的照片突出地表现的是,悬崖峭壁和奇岩怪石、环绕着山峰的云海、在雾气中无数的岩石象小岛似地显现着,这样一些支离破碎的肤浅表面的图像。
从岩壁裂缝中长出来的虬松图像的这些照片,通常是带着艳丽的彩色充满在旅行杂志里,甚至再三进入到全国摄影展。
汪芜生的独特卓越的艺术形象群,他和传统美学的渊源深厚的关系,以及他的绘画式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完全脱离了这个一般的潮流。
和大部分“黄山摄影家”不同,他对那些特殊场景的特点毫无兴趣,实际上在他的照片里从没有标上过山峰或瀑布的名字。
他甚至对山的迷人的地理学上的细部——那裂纹深深的岩石表面、那酷似人形的山颠、那陡峭令人恐怖的小径、那有时奇迹般地显现出来的佛光彩虹——都毫无兴趣。
他的照片典雅又辉煌炫目,但是它们的美不是直接地来自于自然景色。
倒不如说,通过他对那些激烈运动和变化着的景色的锲而不舍的追击,通过他与他的被摄体之间的深深的感情上的交流,黄山自然的美妙奇特,被艺术家使用的黑白摄影媒体这样一种艺术的滤色镜给转化了。
他的山峰经常是浓黑的,一种光滑的漆黑,好像是集中了所有的颜色。
唐代艺术史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集”中写道,在一幅杰作中“墨分五色”。
他的意思是,如果使用的好,水墨能在微妙的暗部产生无穷的层次,不用色却让人感觉到许多颜色。
艺术家从水墨画中能够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外形,而是“意”——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张彦远总结出这个观点:“如果一幅画用水墨能让人感觉到五色,他就是掌握了要领。
但是如果一位艺术家的眼睛完全被真实的颜色给固定住了,他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汪芜生的照片表现出同样的思想,只不过它使用的手段不是古老的水墨画,而是黑白摄影。
他的黑色的山峰不是一种静态的平面剪影,它是与其他的自然现象——云雾、风雨和光影——交互辉映的、充满活力的存在。
他认为“东方艺术的本质是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写意)”,他声称他的这些图像反映了他的心中的黄山形象。
他写道:“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养、人生体验、性格和个人的情趣爱好,导致他对现实世界的不同反应。
因此,每个人都会形成他自己独特的、主观的‘黄山’。
在以往的30年中我所要拍摄的黄山就是这种我自己心目中的主观的存在。
”但是这毫不意味着,他的照片都是人工制造的假象。
恰恰相反,他强调他的照片必须忠实于真实,出于这个理由,他拒绝郎静山的合成摄影法。
对他来说,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必须要表达出艺术家的想象力和个性,但是它决不能违背摄影记录真实的本质。
按照他的观点,任何对照片的剪接合成,或者用电脑来仿真,都会混淆摄影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界限,都会破坏摄影的独自特性。
他用他自己的制作方法来创作一幅满意的图像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验。
选择一张合适的底片,决定最佳构图和色调变化,为了一幅满意的照片,经常需要花几个礼拜或几个月。
有趣的是,尽管他抵制郎静山的合成照片,但是他和郎静山共有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张完成了的照片作为一幅艺术作品,都是一幅来自于自然的精心表现出来的“心象”。
从郎静山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半个世纪,汪芜生的摄影作品表现出了当代中国的艺术摄影最新潮流的辉煌业绩。
这个潮流开始于1979年。
在此之前,特别是在由毛泽东发起的振兴中国共产主义的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摄影的出版和展览都是被政府控制着,服从于严格的宣传目的。
第一个非官方的摄影俱乐部的出现和1979年在北京的展览根本改变了这个状况。
那年的四月在北京的中山公园,由四月影会举办的“自然、社会和人”展览会,轰动了中国的首都。
展览会的前言道出了展览会的目的“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
“新闻图片不能代替摄影艺术。
内容不等于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语言。
是时候了,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
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情趣之中。
而往往并不一定存在于‘重大题材’或‘长官意识’里。
”当代中国摄影自从那次展览后已走过漫长的道路。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个纪实摄影的运动,而其又使那些实验摄影师们有理由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从事广范围的艺术实验。
然而,这些后来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艺术摄影就已消失或者已完全失去其生命力。
事实是四月摄影协会所倡导的艺术至上的主张已经导致了形式主义,在最糟的情况下,导致了一种自命不凡、仿效风格的沙龙时尚。
但是正如汪芜生的黄山摄影作品展示的那样,艺术摄影仍然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流派,一个艺术家满怀激情投身于它的时候就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重要的作品。
汪芜生1945年出生于安徽,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是一位大学生。
他所学专业物理也未能使他在政治上免遭不信任。
1968年他被分派至一家军垦农场去接受再教育。
两年艰苦劳动后他开始在一家当地文化中心工作并深深爱上了摄影。
1974年他第一次去了黄山。
20年后,他回忆起当他登上了山顶以崭新的目光看到了世界时的体验:“我感到自己似乎远离喧嚣的尘世,来到宇宙的中心。
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世间丝毫的污染,一切都是纯洁、清新、和谐的。
我感到宇宙天地之大、之壮美;与之相比,人世间的争斗、贪婪和自私,则显得多麽渺小、可怜、微不足道。
我感到历史之久长、之永恒,无论是百岁长寿的人生,还是三十岁夭折之短命,与其相比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刹那。
我感到自己的胸怀从来没有这麽宽阔过,似乎可以容下世间万事万物,我感到自己的灵魂此刻也似乎变得纯洁宁静,一切烦恼和痛苦都顷刻间化为乌有,烟消云散。
我全身心充满了一种安谧的仁爱。
我每次都被这种感觉强烈地震撼住,一连五、六个小时地伫立在那儿,忘却了一切,尽情地体味着这种感觉,享受着这种美的陶冶。
我激动得眼睛湿润了,暝暝之中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这儿就是你艺术的源泉,这儿就是你终生事业的所在。
”无意中他重复了宗炳说过的话,那是一位五世纪的僧侣艺术家,他相信神圣的哲理可以通过在圣山上冥想而获得。
十七世纪文学家钱歉益也说过类似的话,当时钱歉益就很纳闷在到过这一神圣的地方之后他又怎么能回到尘世去呢?是否这就是因为汪芜生的经历与宗炳和钱歉益的经历接近,他们也是在纷乱的年代过着变化无常的生活?也许只有联系到文化大革命才能真正理解汪芜生在黄山顶上激情呐喊宣泄的真正含义,这场大革命表现出了人们在最紧要关头时的“争斗、贪婪和自私”。
但是他的黄山照片看起来却高高凌驾于这种周围环境的命运之上。
正如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观众在看了他的展览之后对他说的,“你的照片是永恒的”。
▉汪芜生黄山系列作品选*图文选自汪芜生《Celestial Realm - The Yellow Moutains of China》大型画册(2005年Abbeville Press 出版)。
_____汪芜生摄影家,出生于中国安徽省芜湖市。
现在以东京和上海为基地活跃在世界艺坛上,大量作品被世界各国的美术馆、企业、酒店及个人收藏家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