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社会整合变迁思想综述
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 3、功能主义的核心命题:
• (1)总会存在类似的重组和趋势使社会系 统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 (2)通过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或
普遍接受的愿望标准( generally accepted
standards of desirability)维持和恢复社会系
统的平衡状态。
二、塔尔科特· 帕森斯(1902-1979) 的宏大理论
的因果关系。
• C.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强调诸如思想和 象征过程这样的文化决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 赞扬。 • 它受到的批评是没有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 几个核心概念: • 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个体行动者进行 主观决策的过程,这种决策受到规范和情 境的制约。 • 单位行动(unit act):研究行动的最 基本单位。
生物科学的有机系统模型为依据。
• 核心观点:相互依赖、自我平衡
• 2、功能主义的核心要素:
• (1)从总体上看,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所存 在的相互关系或者相互依赖。 • (2)事件的“正常”状态或者说平衡状态 (与有机体的正常状态或健康状态相比较)。 • (3)为了使系统恢复正常,系统的所有部分 如何进行重组。
帕森斯的“四功能范式”
• A(适应)
经济(物 质资料和 财富的生 产)
社会变迁的解释

社会变迁的解释一.功能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释1.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帕森斯把变迁分为社会系统本身的变迁和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
在结构理论的框架下,他认为,系统内部的紧张、偏差行为和社会控制构成系统的变迁,系统变迁的方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系统克服阻力而达到的目标能力的增强。
帕金斯用进化来解释社会变迁。
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或机制):分化、适应能力增强、包容和价值普遍化。
帕金斯认为社会进化由分化开始,这种分化会提高社会的适应力,因为分化导致了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
分化和适应力提高带来系统的新的整合问题,而对新单位的承认和给予合法化,有利于消除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冲突。
在帕金斯看来,经过上述过程,社会系统发生了进化。
对帕森斯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价: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它忽视冲突和保守主义倾向。
2.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该理论(1)发展和扩展原有的分化理论,认为社会变迁中不但有作为主流的分化,也有“逆分化”、“不平衡的分化”,从而将差异性分析引人社会变迁分析。
(2)超越进化论的解释,强调具体的群体和社会对分化过程的影响,把个人与群体的能动作用、利益与冲突引人进化理论。
(3)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群体精英对新制度的倡导都会影响社会变迁,这使该理论更具现实解释力。
(4)增加社会可能性范围,承认适应性升级只是社会分化的多种可能结果之一,但是并不认为分化一定会增加系统的效率和整合。
(5)分化可能会带来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甚至单向控制。
对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价: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对传统分化理论的补充提高了分化理论在预见分化结果方面的灵活性。
新功能主义者用明确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取代对现代社会主义的乐观态度,有的则指出功能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是要强调社会的均衡,而是强调个体的自主性,有的针对政治与经济寡头对现代社会的威胁和公众的消极态度,提出要用自治性社区来重构现代社会。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杨方“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而“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涵(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一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二是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
三是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四是规范取向,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譬如说,一个人开汽车去打鱼。
但是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环境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
行动系统分为: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四种不同的功能:行为有机系统承担“适应”( adaptation - A) 功能,这个功能将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G) 功能,即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资源和引导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社会系统承担“整合”( integration - I) 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
社会系统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子系统的“环境”。
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即“潜在的模式维持( 1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 L) ———紧张关系的管理”功能。
它有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的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是维持系统的公认价值体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 二是为内部的紧张关系管理提供运作机制,稳定社会的紧张状态。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平及著述塔尔科特·帕森斯,出⽣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个中产阶级家庭,其⽗是美国圣公理会的⼀个牧师,曾担任俄亥俄州玛丽埃塔学院的院长。
1920年帕森斯进⼊阿姆斯特⼤学,主修⽣物学,在此期间对经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发⽣了浓厚兴趣。
1924年获⽂学学⼠以后转⼊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深造,认识了在那⾥执教的马林诺夫斯基,这⼀经历对他的思想发展产⽣了极其重⼤的影响。
⼀年以后,帕森斯转⼊德国海德堡⼤学学习,接触到韦伯和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获得海德堡⼤学哲学博⼠学位。
此后,帕森斯在美国的哈佛⼤学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教学学术⽣涯。
帕森斯曾先后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长。
1979年5⽉,帕森斯逝世于德国。
帕森斯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社会⾏动的结构》(1937)、《社会体系》(1951)、《⾏动的⼀般理论》(1951)、《经济与社会》(195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社会:进化与⽐较的观点》(1966)、《现代社会体系》(1971)(⼀)主要理论倾向1对古典社会⾏动理论、实证主义与理想主义⾏动理论的扬弃帕森斯认为,实证主义学派仅仅把⾏动同⼀定的环境状态相联系,并假设状态对⾏动具有某种决定关系;忽视影响⾏动的⼀个重要因素——规范取向,由此忽略了⾏动者最终⽬标的来源、性质及差异。
⽽理想主义学派则单纯强调价值规范的作⽤,忽略了环境状态对表达特定价值的影响。
帕森斯则认为,状态和规范是影响⾏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动过程中,⼈们在确定⽬标和⼿段时有⼀定的选择⾃由,但这种⾃由受两⽅⾯的制约,社会⽂化中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指导和调节,环境状态则为⾏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2 帕森斯的社会进化观和社会变迁理论是对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家迪尔克姆的进化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5种偏向和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5种偏向和读后感《社会学的想象力》的5种偏向和读后感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下面介绍的是5种偏向和读后感,第一种偏向:宏大理论。
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
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
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
因为问题变成:当宏观理论中排除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什么呢?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
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
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系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
不过,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二种偏向:抽象的经验研究。
抽象的经验研究是对方法论的抑制。
研究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在阐述、解答问题的武断认识中,仅仅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中。
就其研究结果而言,经常堆积成繁多而琐雪的细节上,却对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任何值得研究和确信的东西,除了形式,什么都没有。
简单说,抽象经验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式的教条主义方法)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作者:孙葳葳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摘要]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代表性人物帕森斯,在二战时期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通过运用AGIL模式来分析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与当时的大背景及人们的愿望相符合,曾一度备受推崇。
但二战后环境逐渐稳定,这样庞大的宏观理论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与反驳,符合互动论、冲突论等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出发进行批判,认为他的功能主义理论太理想化,忽视了社会变迁等真正出现的问题。
因此,本文就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适应维模[中图分类号]B8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16-01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理论内容1.适应,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
社会系统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环境亦即情境,包括人、群体、文化和展开这些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系统由其外部环境获得足够的资源或能力,以及这些资源或能力在该系统中的配置。
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并在系统中加以分配,以使之适应环境。
2.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去实现目标。
3.整合:每个个体都必须实现他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内部协调,并发展出对付由各部分越轨行为的方法。
也就是社会整合,把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协调一致。
4.维模:顾名思义就是维持现有的模式,当一个系统需要按现有的模式发展下去时,需要的一种力量或媒介就是此系统内文化的因素,通过文化组织内的文化来规范从而按现有的模式继续发展下去。
这四个条件其实就是系统平衡条件,对应这四个条件,社会行动系统就包括有机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同时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四个部分,直到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帕森斯社会整合与变迁的思想综——对AGIL理论图式解读<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帕森斯的AGIL理论图式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为切入点,综述帕森斯关于社会系统整合与变迁的思想。
从而理解帕森斯如何在理论中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而使其理论所具有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关键词>:帕森斯AGIL整合变迁综述在社会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之中,谁也不能抹杀帕森斯的贡献,这位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开创了社会学的一个新时代.不仅仅为美国只重视实地研究而缺乏理论建构的社会学传统带来理论指导,也成了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流派的源头之一。
直到今天,他的理论仍然闪耀着巨人的光辉。
玛格丽特.波洛玛如此写道:如果说在当代社会学中有一位处于中心的理论家的话,这个理论家就曾经是帕森斯[1]。
帕森斯也自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论家",他一直努力要形成统一的社会理论。
从帕森斯的学术生涯来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早期的社会行动理论,到中期的结构功能主义,最后才建立其一般体系理论(贝朗塔菲提出建立社会科学的一般体系理论[2])。
在这样的三个阶段中,其理论是一步一步积累和发展起来,贯穿其中的结构功能分析思想是其精华。
他提出的模式变项理论和AGIL图式理论是其主要贡献。
本文主要是以帕森斯在一般体系理论中提出的AGIL理论图式为切入点,看其如何构建AGIL,并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子系统的分析,从而达到对社会系统整合和变迁的解释。
帕森斯的思想也试图在强调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去解释社会变迁的发生,可以从中发现帕森斯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1]《当代社会学理论》玛格丽特.波洛玛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2]同上一,AGIL理论分析框架帕森斯在大学本科三年级前还是主修生物学的学生,跟大多数古典社会学家一样,他也认为社会类似与一个生命有机体。
而且对于所有有生命的体系,"功能是理解起体系的中心概念"。
而帕森斯想要论述的是:①有生命的体系存在与环境之中并对环境起反应;②这种有生命的体系维持一种组织和发挥功能的模式。
并且有生命的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要与环境进行交换,且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那么对其分析则形成两个向度,一个是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另一个则涉及到体系与环境的交换关系。
帕森斯认为,任何有生命体系(即行动系统)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满足某些特定的功能或需求,即为功能先决条件。
这些牵涉到体系内的需求,其与环境关系的需求,组织的一定目的和目标,以及满足这些目标的所必须的运用的手段。
依此为基础,帕森斯推演出四种功能先决条件,即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潜在的模式维持。
适应(Adaptation),指系统必然要跟环境发生一定关系。
系统为了能够存在下去,必须有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拥有控制环境状态的手段;目标实现(Goal attainment),任何行动系统都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的目标;整合(Integration)要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必须将各部分关系协调一致,不出现分离;潜在的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期。
要将原有的运行模式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运行时能恢复过来的一种机制。
[1]在帕森斯看来,这些功能是以处于单细胞有机体以及拥有最高文明的所有组织的基本性质为依据的,因此任何有生命的行动体系都必须满足。
因此帕森斯这一理论极其具有包容性。
故将其称为一般体系理论,作为一般体系理论在社会学中的典型。
[2]在帕森斯的早期行动理论中指出行动系统包括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后来提出的有机体系统。
对于其行动系统的四种子系统分法,是与上面所提到的四个功能先决条件相对应的。
在对系统的划分基础上,帕森斯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与上面所讲到的功能系统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行为有机体系统主要实现适应功能;人格系统实现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实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实现模式维持功能。
[3]而且行动系统的子系统也可以进一步分化成四个部分,如此类推,可以持续进行。
同时子系统或子子系统也必须满足四种功能先决条件。
这是其"功能部分化"。
在功能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和信息控制。
能量是由A--G--I--L的单向流动过程,能量的最终来源是行为有机体。
信息控制则是朝相反的方向进行,文化在信息方面控制着社会系统,社会结构又控制着人格系统,人格在信息方面控制着有机体系统。
因此在子系统的边界处,子系统之间有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信息等级高的系统限制着底一级系统的能量使用,与此同时,每个底层次的系统为较高层次的系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因此这种输入输出关系是互惠的,这也就是系统中的控制等级体系。
[4]随着系统模型的建立,结构让功能得到满足,系统之间实现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样整个系统就可以运转起来。
一个行动系统就可以实现其功能,运行并发展起来。
最后,帕森斯的行动系统满足的四个功能先决条件,以及对应着四个子系统。
又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科:研究文化的人类学对于理解模式的维持做出贡献;心理学则研究人格,与目标达成一致;行为有机体的适应则为生物学所探讨。
而社会学的任务则是研究社会体系极其整合功能的实现。
因此,社会如何整合成为其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社会系统的整合与秩序的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社会系统的功能是整合,即将整个行动系统整合成一个整体。
如何对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进行分析,是其理论的主要任务。
帕森斯的运用了结构——功能分析战略。
对于社会系统本身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
即需要满足四个功能先决条件,就需要社会系统中的四类制度性结构组成的四个子系统,来满足这四个功能。
帕森斯指出,经济系统主要承担适应性功能,因为只有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系列经济活动。
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才能转化成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社会才能生存下来;政治系统实现着整个社会系统的目标,首先,社会目标的决策主要是由政府机构来执行。
而为了实现目标,必须集中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必须动用社会组织的权力或权威。
这些主要受到政党和利益群体的影响。
因此这一任务只能由政治机构和组织来实施;整合性功能是寻求社会之中最底限度的社会团结,以使社会中的成员和组织互相合作,避免分裂性冲突。
为此必须形成某种制度结构以加强社会团结,在冲突发生时进行调节。
承担这一功能的主要制度是法律制度。
此外,宗教制度,人际规范等社会控制手段都有利于整合功能的实现;潜在的模式维持是要维护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基本价值和规范。
宗教帮助社会树立了一套价值规范并加强遵守价值规范的义务,此外,家庭作为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场所,学校等教育机构对每一个进入社会的新成员进行的社会化,也对文化模式的代代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之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社会成员从社会投入(即以职业角色为主要媒介进入社会)中退出来,而在家中职业角色扮演则可以中止,并能够消除在职业角色扮演过程中形成的紧张,补充了其重新进入的能量[5]。
尽管按照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将四种功能与四类主要制度结构一一对应,但实际上,社会制度对任何功能的实现都有贡献。
例如上面提到的宗教制度,就既满足了整合功能,又有维持模式的功能。
社会系统结构功能分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各个子系统的关系。
帕森斯称这种关系为边界关系,他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取决与它是否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还在于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对流交换关系。
即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如果一个系统的输出恰恰满足了另一个子系统的需要,而它本身的需要又通过其他子系统的输入得以满足,这样就存在着对流交换关系。
帕森斯进一步提出用于子系统交换的媒介:承担适应功能的子系统输出的一般交换媒介是货币,目标达成子系统的媒介是权力,整合系统的交换媒介是影响和赞同,模式维持系统的是价值承担和声望。
货币是一般最概括化的交换媒介,例如,作为家庭的模式维持系统向经济系统输出劳务,此时家庭以工资的形式获得报酬。
然后,家庭又用货币从经济系统中获的所需要的劳务或服务输入。
从而,货币作为其中的媒介完成了一次子系统之间的交换[6]。
权力是目标达成系统的交换媒介,它能够在各个组织中转移,并常常用来达到集体或社会的目标;而影响与赞同相联系,高层次的社会赞同有利于社会团结;价值承担与声望往往给予在社会形态中有特殊贡献的成员,他们为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做出过更大的努力,因此价值承担与声望也不能被社会成员所共有。
[7]帕森斯从这一系统模型中分析社会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达到社会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而建立的是一个交换模型,交换作为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活动,的确为社会的正常运行做出贡献。
社会秩序正是在此基础上,在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共同的价值的作用,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三,社会系统的变迁与现代化过分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结构功能主义遭到了批判,批评者认为在结构功能理论中,看不到冲突,无法解释社会变革现象。
其实,在帕森斯的晚年努力中,也不断的将变迁思想引入近来,他的理论也能够解释社会的变迁,称为"新进化论"。
并且,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学派也被认为是现代化理论的先驱。
帕森斯用进化论观点阐释了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指出了社会是通过变异与分化,再走向更高层的整合,从而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8]在AGIL框架下,结构分化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进化的关键性概念。
而且结构分化程度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化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结构分化是指承担各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向承担多种功能的多种结构类型转化。
在微观层面,体现为社会角色得分化;而在社会的宏观层面,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发展。
例如,在低分化的社会,家庭这一单一结构承担着经济生产功能,政治功能,宗教仪式的履行,以及社会化等多种功能。
而在现代工业社会,这些功能逐渐被分离出来,经济功能由社会提供的职业场所来承担;社会化主要有学校等教育机关来实施;宗教仪式的履行也可以到公共的宗教场所。
而家庭成为了更为专门化的制度。
那么,随着社会的进化程度,这种结构分化也会越来越细,这正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分工。
另外,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也是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结构分化必然带来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复杂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子系统之间的紧张和紊乱。
此时必须动用系统的调节机制来使其恢复平衡。
但如果超出了控制机制的调节范围,就必须对系统内部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革命的发生。
当然,社会变迁的发生不一定都是社会进化,社会进化意味着社会整体适应能力的提高。
为此,帕森斯提出了"进化共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