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心动作电位名词解释 -回复

普心动作电位名词解释-回复
动作电位是指生物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其膜电位发生迅速而短暂的改变的一种电生理现象。
具体来说,当细胞膜受到足够的刺激使其去极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细胞会产生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从静息状态的膜电位急剧上升到一个正电位峰值,然后再下降到低于静息电位的负电位水平,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
这个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有几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只有达到阈值才会产生,否则不产生;二是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以恒定的形态沿细胞膜传导,不会衰减;三是存在不应期,即在动作电位产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再施加多大的刺激,细胞都不会再次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传递、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生理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电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普心概念

16. 边缘系统:是边缘叶及其周围相连接的结构组成的。即边缘叶与其下面连接的皮层下细胞核团,包括杏仁核、下丘脑、脑垂体等,总称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大脑皮层极大扩展后形成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高级中枢。它通过下丘脑调节内脏和骨骼反映,调节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尤其情绪体验被认为是整个边缘系统的整合结果。
30. 感觉的空间积累: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刺激,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31. 感觉的空间融合: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
32. 感觉的对比:感受器的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
8.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是以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数突相联系的,这种特殊的联系结构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就是突触传递,它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它是通过神经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这一神经细胞的工作方式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直接的。
2.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成定论的为科学实践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

普心名词解释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在受到外界刺激或经历特定训练后,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能力。
普心名词解释脑可塑性,即从普通人的角度解释脑可塑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讨论脑可塑性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脑可塑性等方面的内容,以深入探讨脑可塑性对于普通人的重要性。
一、脑可塑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脑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指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生变化的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一旦大脑发育成熟,其结构和功能就不再改变。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脑实际上具有很高的可塑性。
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发现,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刺激和训练来改变自身,并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脑可塑性对于普通人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脑可塑性使我们能够适应新环境和应对挑战。
无论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要求,脑可塑性都能让我们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其次,脑可塑性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刺激,普通人能够提高注意力、记忆、判断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最后,脑可塑性还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一些脑部受损的情况。
例如,在中风之后,患者可以通过恢复训练来重新学习和恢复一些功能。
这证明了脑可塑性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脑可塑性的影响因素脑可塑性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年龄是影响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的大脑可塑性更高,因为他们的大脑仍处于发育和成熟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可塑性逐渐降低,但并非完全消失。
因此,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有机会通过刺激和训练提高脑可塑性。
其次,环境刺激对脑可塑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较少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其大脑可塑性相对较低。
相反,与新事物和新经历接触频繁的人,大脑可塑性更高。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体验活动,以激发和促进大脑的可塑性。
第三,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脑可塑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普心名词解释 可直接打印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颜色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叶奕乾版《普心》知识点归纳总结

1.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2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憎惧)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注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致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者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现象。
5.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2、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上绝对阈限和下绝对阈限5.3、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刺之间最小差异量5.4、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5.5、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5.6、视觉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
5.7、听觉: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5.8、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
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
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变形,就引起压觉。
5.9、温度觉包括冷绝和温觉。
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绝,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温觉。
普心名词解释总结

普心名词解释总结普心名词解释总结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指信息的最初加工,即信息的获取,相当于输入或者识记的阶段。
存储: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等保存在头脑中。
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形式也叫知识的表征。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存储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包括再认与回忆两种形式。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情景或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作业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区别*)外显记忆:过去作业对当前作业的有意识的影响,个体有意识地回想或者收集有关的经验,用以完成任务。
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感觉记忆:当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保持时间大约几秒钟。
视觉感觉记忆(映像记忆)不超过一秒,听觉感觉记忆(回声贮存)为3-4秒。
短时记忆:信息保存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组块:在记忆过程中,联合较小的单位形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称为组块。
而这样组成的记忆单位也叫做组块。
精细复述:将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平行扫描:探测项目与记忆集合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系列扫描:探测项目与记忆集合中的项目一个个进行相继比较。
从头至尾的完全系列扫描: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顺序进行比较,并判断探测项目是否与其中一个匹配。
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在记忆集中搜索到匹配的项目后即停止搜索。
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存和加工的一个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包括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语音回路:保持和处理基于语音的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中央执行系统:注意资源有限的控制系统,最重要的成分。
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等。
普心名词解释总整理

聲明:本篇請勿讓往生看到,不然我又要被罵,另外,這些名詞解釋是我以前大一的時候,所做的筆記,將課本上一些重要的名詞解釋,收錄至此,由於原書為學富出版的心理學,因此內容多少與其他版本有所出入,僅供參考!如果有未收錄的解釋名詞,請自行翻查心理學辭典,不便之處敬請見諒,謝謝!第一章心理學的本質心理學的界定: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科學研究。
心理學的觀點:心理分析觀點、行為觀點、認知觀點、現象學觀點、生物觀點。
心理學的方法:產生假設、實驗法、相關法、觀察法。
第二章行為生物的基礎神經元:感覺神經元、中介神經元、運動神經元。
神經元組成:細胞體、樹突、軸突。
神經衝動傳送至突觸末端,會釋放神經傳導素人類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週邊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下達戒嚴命令,使內臟處於警戒及動員狀態。
副交感神經系統:下達解嚴命令,使內臟處於恢復、休息、保存能量的狀態。
下視丘:維持身體恆定狀態,維持水分、血糖、體溫、血壓的恆定狀態。
邊緣系統有兩個最重要的組織-海馬迴、杏仁核。
海馬迴:與長期記憶的建立有關。
杏仁核:在情緒的記憶和引發,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與攻擊行為有關。
額葉:控制運動的進行、注意力的轉移、規劃未來、擬定計畫、評估結果、設定目標。
頂葉:處理輸入的感覺訊息。
顳葉:處理聽覺的訊息。
枕葉:對視覺訊息進行深入的分析處理。
胼胝體:串聯左、右半腦,會將某一半腦得知的訊息,傳送至另一個半腦。
第三章心智與行為發展Erikson的八階理論:第一階-信賴與不信任0~1歲第二階-自主對羞恥與懷疑1~3歲第三階-主動對罪惡感3~6歲第四階-勤奮對自卑6歲到青春期第五階-自我認同對認同混淆青春期之後第六階-親密對孤立成年期第七階-生產與停滯中年期第八階-圓滿與絕望老年期同化:以既有的認知基礎,去適應新的情境。
調適:改變既有的認知,去適應新的環境。
感覺動作期:0~2歲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具備將物體轉化為心理表徵的心智能力,並出現延宕模仿。
運思前期:2~7歲使用語言,具備初步的分類概念,對想像遊戲感興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年龄:一个人自出生以来的岁月
发展年龄:一个人能表现出大部分人所具有的特定生理或心理发展水平时的生理年龄
纵向设计:连续多年不间断地持续观察和测试同一个体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观测、比较处于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参与者
同辈效应:与年龄有关的变化混淆在因出生于不同年代而经历不同的社会或政治条件而产生的差异中。
图式:促使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
命名爆炸阶段:从18个月到6岁之间,儿童以极快的速度学习新词,特别是物体的名称。
快速映射:从极少的经验中学习新词的含义,有时甚至只需一次
性差异:用以区别男女两性的生物特征,包括不同的生殖器官以及激素和解剖学上的差异。
性别:一种习得的、与性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现象
性别认同: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认同的程度
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特定文化中男女两性恰当行为的信念
道德:一种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的系统
道德推理:人们对在某种情形下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所做的判断
道德两难问题:不同的道德原则处于交锋境地,打分的标准是儿童做出判断的理由,而不是判断本身
成功老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尽量减少衰老导致的正常丧失所产生的影响
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品质,具有跨时间、跨情境一致性的特点,对个体行为的特征性模式具有独特的影响
特质:持久的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一致性矛盾: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缺乏一致性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
自我实现: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内在潜能的倾向
学习:人格被看作个体显性和隐性反应的总和,这些行为反应由个体曾经受到的强化所引起
认知:人们在思考和定义外部环境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期望:人们对自己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能够带来奖赏的相信程度
交互决定理论: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每个成分都可以影响和改变其他成分
社会智力:人们在不同的人生任务中需要的专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