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合集下载

《望天门山》原文及鉴赏

《望天门山》原文及鉴赏

《望天门山》原文及鉴赏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李白这首诗,用碧水、青山、帆影、红日等绚丽多彩的物象,与诗人心中的断、开、出、来等意象,表现了雄伟壮丽的江山景观。

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

在这幅壮丽的山水画中,山显得多么灵秀,水显得多么矫健,帆又显得多么潇洒。

在这景色的背后,反映了诗人的气宇、感情和风貌。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无限向往。

译文篇二“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李白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描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

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

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

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描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接下来分享望天门山的意思及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意思: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望天门山古诗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赏析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诗意

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诗意

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诗意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
碧水
楚江
青山
孤帆
红日
天门中断楚江开, 楚江 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泰山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Hale Waihona Puke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望天门山 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最新)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最新)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

楚江:即是长江。

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1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词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师:同学们,其实在古诗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像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
G: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H:师:瞧,第一行诗是通过写山好像是断了,让我们感受水的气势汹涌;这一行又是明明写水回,我们感受到的是山的奇险。短短两行,却蕴涵丰富,令人遐思无限,这便是古诗的精妙所在。
七、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断、楚、孤、帆
2、认读,扩词记忆
3、观察理解: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
4、师范写:楚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天门 断
楚江 开
望天门山 碧水 回热爱祖国山河
青山 出
孤帆 来




莫干山外国语小学备课纸
课题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第一课时
设计者
Hale Waihona Puke 胡红阳教学目

1、会读会背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会写四个生字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写字,读读背背古诗,了解古诗大意。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
A:结合实际(动作)理解:断、开。(断裂、冲破)
B:结合注释理解:楚江
C: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D: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长江浩荡撞破天门山)
E:这儿主要写的是什么?(山)什么样的山?(高耸、雄伟、险峻)借山写了什么?(江水)什么样的水?(湍急、激流、奔腾)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哪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断)
师:(评价)你真出色,如果李白是饱览群山的话,你就是饱览群书。
通过读李白的诗,你已经感受他写诗的特点了,你真棒!
六、课堂总结
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这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二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变想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画面,吟诵这首山水诗吧。
顺水东下,举目远望天门山……
五、拓展
1、诵读积累
师:李白一生酷爱游历,每到一处常有感而发。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漫游李白的山水世界。(出示课件)
当他站在庐山脚下,看到瀑布仿佛从天而降,他不禁吟出(全班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F:感受着山水的气势,我们来读一读吧。(评价:a想着这奇景震撼人心啊,你来读。b想象着水劈山断,壮观,让江水更有气势,读出来吧。c想象着你的脑中的画面,让长江之水更有神力一些,再来试试。d让江水来得更汹涌一些,e你读出力量!读出气势!f太棒了,长江更具神力了。)
师:现在就让我们想象着“水劈山断”的画面,一起吟诵,再次感受长江的澎湃与奔腾吧。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许多诗人,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谁来背一首李白的诗?
(指名学生背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齐读课题。
认识天门山。你怎么知道关于天门山的知识的?(要学会看注释)
3、小组讨论后两行。完成以下问题:有感情读后两句诗。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如何把它读好?
A:理解字意:出:出现。(相机板书:青山 出 孤帆 来)
B:我们平时一般怎么形容高山的?(耸立、挺立)能不能换成“两岸青山相对立”?这儿为什么李白用了个“出”呢?(比较立和出后得出结论,立是静止的,出是运动的,出更能说明舟行江上。)
D:指导朗读。(师:谁能将这壮观的景象展现给大家?a让这个“回”字再耐人回味一些。再来。b范读。这样读,会让诗句充满遐想的。你试试。c让这“回”字充满遐想吧。d想象着山水的气势,你来。e想啊,漩涡、水花、波涛,你再来。)
E:这一句主要是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
借水又衬托了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一种雄浑的气魄从天而降。李白还是诗情画意的,泛舟清溪,便有了(女生读)——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李白)
面对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那又是(男生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倾听哪波涛汹涌。我们又感受到(本诗)的山水之情。
2、 初感诗风
师:通过读这些李白的诗句,你对他这个人或者他的诗,有什么感受?(豪迈、浪漫、夸张、山水之情)
G:刚才我们在学习第一句诗时,我们首先理解字词,接着想象意境,最后感情朗读。
2、下面我们来品味第二行诗:碧水东流至此回。
A:看图想象,理解:回:回旋。(板书:碧水 回)出示课件,直观理解。
B:想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呢?(江水东流在这儿转个弯)
C:第一句中“断”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观画面,那么这一句中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你通过“回”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汹涌江水拍打岩石的声音)
C:想象这两句的意思。(两岸青山整齐排列出现,一片白帆从太阳那边驶来。)
D:在这两句中,写了几种景物?(青山、孤帆、红日)
预设教学流程
修正策略
E:面对这么美的景物,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两句。指导朗读。(喜悦的心情)
4、回顾全诗
师:作者就是乘帆从日边而来,远远看山,渐渐观山(手势动),细细赏山的,所以李白为这首诗取名“望天门山”。(指题目望 圈画) “望”字可以换成“看”吗? (不能,因为全诗的景物全是望到的。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天门中断;如果不望,怎么能看到楚江开;如果不望,哪会知道碧水东流;如果不望,哪会知道至此回;如果不望,就不清楚两岸青山相对出;如果不望,就不会发现一片孤帆日边来。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这才是李白作诗的神奇所在。)
二、听读。
出示课件,听范读,说说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三、自读古诗,师生轮读。掌握古诗的节奏,韵律。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指名读古诗,正音。
四、理解。
师:(过渡启下)我们已经对古诗作者、古诗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逐字逐句品读,细细感受这首山水诗的意境吧。
1、吟诵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门 断 楚江 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