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及MRI诊断比较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及MRI诊断比较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常伴随着产程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临床症状。
CT和MRI是常用的HIE诊断手段,两者各有优劣,选用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HIE的准确诊断率。
首先,CT检查能够准确地显示HIE患者的颅内出血、水肿、脑室扩张等病变,是针对急性病情时的首选检查方法。
在短时间内进行,能够为急救及时提供重要的辅助参考。
但是,CT检查不能反映出脑组织的详细结构和病变范围,也不利于病变的远期观察。
此外,CT检查辐射量大,不利于婴儿个体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相比之下,MRI检查具有更加优越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描出了脑损伤的更加精细
的结构及脑组织细微变化,并对病变的发生、发展等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具有比CT 更好的诊断价值。
通过不同脉冲序列的组合,MRI可以准确地进行HIE的病变分级(轻、中、重度),在病变定位、性质诊断及预后判断上,证实了MRI具有CT所不具备的超前优势。
当然,MRI的缺点是检查时间和成本较高,不适合紧急情况下急救流程,会受到婴儿
的运动、呼吸等因素影响,需要整合适当的麻醉和固定设备,以保障检查的细微操作。
总的来说,CT和MRI各自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必须因情况而定,根据病情、诊断要求及医疗条件进行相应的检查选择。
尽管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但在HIE的诊断中具
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患者在病痛缠绵的同时更需得到医务人员的细心照顾。
新生儿脑病的影像诊断

双侧放射冠 及顶叶白质 多发点状异 常信号
日龄 17d
双侧放射冠区 多发点状及条 状缺血灶, DWI上未见病 灶显示(假正 常化现象)。
34+5w
胎膜早破12h 评分正常 双侧视放射及 左侧额叶异常 信号
HIE-MRI表现: PVL
脑室旁 白质 软
化
(PVL)
HIE-MRI表现: PVL
硬膜下出血 硬膜外出血
Thanks
出生后10天横断面T2WI(a)和DWI(b)显示 双侧枕叶矢状旁区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在T2WI上信号轻度增高、弥散受 限(*)。
右侧额顶叶 皮层下囊状 坏死并少量 出血
四、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
早产儿HIE最常见特征 血流低灌注所致白质损伤 部 位: 侧脑室周白质
特别是半卵圆区(前角、体部周围)、 视放射(三角区和枕角)、 听放射区(颞角)。
IVH-SAH-38w-7d
硬膜下出血(SDH)
SDH特点 • 蛛网膜与硬膜之间 • 新月形 • 幕上/幕下 • 预后严重
38w-SDH-22d
哭/抽/昏迷/颅高压 Hb 6g
3d
17d
硬膜外出血(EDH)
EDH特点 • 颅骨与硬膜之间 • 梭形
EDH-40w-15d
八、HIE-MRI评价:分度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数周,数月:脑软化、脑穿通、脑萎缩
伴有颅内出血
HIE的影像诊断时间规律
出生后2~5天以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生后5~10天,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或脑室内出血 须在3-4周后,评价HIE永久性脑损害 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除外),宜在
纠正年龄40周时
双侧豆状核、尾状 核头、丘脑
4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 6]李 国珍. 临床 C T诊断学 .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00:1 . 20 10
( 稿 日期 :0 0—1 o ) 收 21 1一 4
( 本文编辑 : 张雄杰 )
4 6例新 生 儿 缺 氧缺 血 性 脑 病 的 MR 表 现 I
殷 富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 MR 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及价值 。方 法 I 对4 6例 l床 诊断为缺氧缺血
[ ]白人驹. 3 医学影像诊断. 2版. 第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5 20 . [ ]冯亮 , 4 陈君坤 , 卢光 明 , c 等. T读片 指南. 南京 : 江苏科 学技术 出
版社 ,0 5 20 .
[ ]曹 丹 庆, 祖 龙. 身 c 5 蔡 全 T诊 断学 . 京 : 民军 医 出版 社 , 北 人
8 2—8 . 3
发结核相鉴别 , 内转移瘤形成环状高密度 影 的原 因是瘤 中 脑 心坏死 , 甚至呈囊样 内含液 化物质 , 可能 是 由于肿瘤 的增 这 大, 超过了血液供应 的增 长速 度而造成 的l 。虽然与 多发脑 5 J 脓肿与结核瘤形成机制与病理不同 , C 但 T表现可能很相 似。
呈 指 状 分 布 。一 般 认 为 脑 水 肿 主 要 是 由 于 肿 瘤 局 部 的 血 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并 颅 骨 的破 坏 , 为 溶 骨 性 , 可 有 成 骨 性 , 两 者 兼 有 , 多 也 或 观
察时必须用骨窗。M I R 能很 好地显示 出脑膜 的转 移 , 对转移 瘤 的诊断也有帮助。 总之 , 螺旋 c T增强扫 描为 诊断颅脑 转移 瘤 的主要影像 检查方法。但对早期颅脑转移瘤 的诊断还存 在一定 的限制 , 因为较小 的病 变显示率 较低 , 与感 染性脑 膜 炎 、 结节病 等多
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研究

足月新生儿 HE的 MR影像 学相关 的 l 病 理 生 理 机 制
二、 月新生儿 H E的 MR研 究状况 足 l
( ) 规 MRI 常规 MR ( l 、 一 常 I TWI WI具 有 多 )
方 向断层成像的优点 , 空间分辨力高 , 组织对 比度 较 好 。HI 的影 像 表 现 在 TWI 比 WI 更 明 E 。 上 上
显 , T WI 可 表 现 为 ( ) 层 及 皮 层 下 白质 : 在 。 上 1皮
透性增高 , 管脆性增加 , 小动 脉痉挛 、 裂 、 血 使 破 出
状高信号 。②皮层下 白质在 TWI 。 上呈低信号的小 囊状 区 , WI 呈 高信 号 。 是 由于神 经元 坏死 , 上 这 于
24周形 成空 洞及 胶 质增 生 。( ) 部 白质 : ~ 2深 ①额 叶
血Ⅲ 新生的毛细血管管壁通透性高 , 。 红细胞及血浆
一
、
新 生 儿脑 代 谢 十分 活 跃 , 耗 氧量 占全 身 耗 氧 脑 量 的 12 新 生 儿脑 内糖 原很 少 , 萄糖及 氧 全靠 脑 /。 葡 血 循 环供 给 。新 生 儿 缺 氧缺 血 后 , 脑 内氧 气 在 短 大 时 间 内耗 竭 ,脑 细 胞 内线 粒 体 氧 化 磷 酸 化 功 能 障 碍 , 能依 靠 葡 萄 糖 无 氧 酵解 产 生 能量 , 只 细胞 内产
神 经 放 射 学
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 MR 研究 I
足月新生儿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MRI诊断

良好 , 无神 经 系 统后 遗 症 。 中度 和 重度 HI E预 后较 差 , 有 可 5 %不 同程度 的临床 表 现及 相应 的 神经 系统 症状 和体 征 。患 0 儿 在 2个 月 复 查有 5 %MR 异 常 , 月 时复 查 仅 3 %表现 5 6个 0
异常。 而在 l 4岁 时复 查 , ~ MR异 常 者 占 2 %左 右 主 要 MRI 0
患 儿 。对 其进 行 MR 分 析 , 1 观察 皮 层及 皮层 下 白质 , 底 节及 丘 脑 , 室及 室外 间 隙等 部位 , 与正 常/ J, MRI 基 脑 并 Jf , 的 表 现 比较 。 结 HI 总 E的 MR 表 现及 临床病 理特 征 。 果 :0 I 结 1 0例 HI E患 儿 MR I均有 不 同程度 的异 常征象 ,MR I的 TWI 1
【 关键 词】 生儿 ; E; 现 新 HI 表 【 中图分类 号】 4 . R4 52 【 献标 识 码】C 文 【 章编 号】 1 7 — 7 1 2 1 0 ( 一 7 — 2 文 6 4 4 2 (0 0) 1 b) 0 5 0
层及 皮 层下 白质 TWI 可见 沿脑 回走 行 的纡 曲条 状 、点 状高
障碍 , 因此正常高信号消失表现为低信号 ; ②脑室及室外间
隙 , 室 内出血 表 现 为 TWI 信 号 , 2 低 信 号 , 有 液平 脑 , 高 WI r 常 征 象 , 或 不 伴 有脑 室 扩 大 , 网膜 下 腔 出血 表 现 为 大脑 表 伴 蛛
面 脑 沟 、 池 、 裂 、 窦 、 汇 内以 及 小 脑 幕 内 TWI 信 脑 脑 直 窦 高
21 年 1 00 月第 1 卷 第 2 7 期
影像 与介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2014-11

3个基本表现(MRI)
脑沟、脑外间隙消失 侧脑室前角呈裂隙样 纵裂、外侧裂变窄或消失
MRI
灰白质分界消失 内囊后肢T1高信号消失 皮层、皮层下白质及深部白质T1WI呈高信号 水抑制(FLAIR)是有价值的扫描方法
注:常规的T2WI、T1WI、FLAIR,只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HIE的CT诊断
HIE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CT扫描需要动态观察,观察HIE主要病理改变需 在发病3—4周,生后1个月,复查CT,才能作为 评估脑损害的重要参考
————但是,接受过多的辐射
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需要与白质内高水含量 区别。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脑肿胀、脑水肿与梗死
双侧后丘脑、双侧枕叶、左侧颞叶病变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选择性神经元坏死是HIE脑损害的最常见形式 病变坏死部位 大脑皮质层层状坏死 基底节、脑干、延髓及小脑灶性坏死 坏死特点 神经元坏死、脱落形成小空洞,可形成瘢痕性脑 回 MRI:长T1、长T2信号,可伴发短T1信号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正常成年人脑部MR图像
婴幼儿脑组织MR信号
新生儿与成人信号相反,随月份变化. 3-6月:T1WI灰白质等信号 9-18月: T2WI灰白质等信号 婴幼儿出生前(胚胎5月)至18月,髓鞘发育最快,18-24月基 本接近成人水平。 髓鞘发育顺序:足侧→头侧 中央→周围 背侧→腹侧 感觉→运动
足月新生儿的磁共振 T2WI
脑部DWI 正常表现
DWI图
Aபைடு நூலகம்C图
儿童正常脑质(2d)
1-2 月 龄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及MRI诊断比较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及MRI诊断比较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因出生窒息、胎盘早剥、窒息性窒息或其他原因导致脑缺氧缺血而引起的疾病。
这种疾病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严重程度不一,但都会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CT和MRI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查手段,两者在诊断上各有优势,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它们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上的诊断比较。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它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用于检查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
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进行成像,它的优势是成像速度快、价钱相对较低,对于一些急诊情况下的病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诊断,主要可以观察到脑组织的密度变化、脑水肿、脑积水、脑梗死等情况。
CT扫描可以比较快速地获得脑部的结构信息,对于一些紧急情况下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CT扫描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不高,很难展现出脑部微小的病变,因此在一些病变不太明显的情况下,CT扫描的诊断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接下来我们介绍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扫描,它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利用高强度磁场和无损的无线频率来生成人体内部器官的高清影像。
MRI扫描的优势在于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脑部的微小病变,对于一些非紧急情况下的病例诊断效果更好。
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MRI诊断,主要可以观察到脑组织的异常信号、灰白质的对比度、软骨化灶等情况。
MRI扫描相比于CT扫描,对于脑部微小病变的观察更为精准,因此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更加准确。
CT和MRI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上各有优势。
CT扫描具有成像速度快、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对于一些紧急情况下的病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而MRI扫描则具有对软组织的更高分辨率,对于一些非紧急情况下的病例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低场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状及条状异常信号 , 2 及F AR T WI L I ̄均呈高信号 ( 图① )2 ;例 伴有蛛 网膜下腔 出血 ,表现为窦汇 区或小脑 幕短 T 高信号 , 1 F AR L I 亦呈高信号 ,2 上改变不 明显 。 T WI
的3 例 HE 0 I患儿 , 全部 病 例 均 符合 新 生 ) H E 断 标 准 。男 1 L I诊 9
窘迫导致 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可引起围产期新生儿死亡或
造 成 患 儿 以后 智 力 低 下 、 育 落后 、 痫 、 瘫 等 病 残 l 。低 发 癫 脑 1 ] 场 强 MR ( 磁 共 振 成 像 ) 有 极 好 的软 组 织 分 辨 率 , 脑 灰 I核 具 对
白质 的分 辨清 晰 , 有无创 性 、 线 辐射 的优 点 , 具 无x 优于其 他
条 状 异 常 信 号 , 2 权 像 ( 2 ) 呈 高 信 号 , 中2 伴 有 蛛 网 膜 下 腔 少 量 出血 ; 加 r T WI 上 其 例 中度 1 例 , I 权 像 ( 1 ) 现 多 个 脑 叶皮 0 T加 T WI 表 层 及 皮层 深部 白质 内对 称 点 状 高 信 号 及, 沿 侧 室壁 条 带状 高信 号 , 例 伴 有 局 限 性 脑 水 肿 ; 或 2 重度 2 , 例 惠 儿 多 个 脑 叶 有 病 变 . 例 1 正 常 高低 相 间 的灰 白质 分界 不 清 , 结构 消 失 , 例T WI 侧 额 叶 、 叶 、 叶深 部 白质 、 侧 丘 脑 、 脑 室 周 围 半 卵 圆 中心 可见 斑 1 l 双 顶 枕 双 侧 片状 不均 匀 高 信 号 。 『 论 ] I 新 生 儿H E的诊 断具 有 较 高的 特 异 性 、 感性 。 结 MR 对 I 敏
21 0 0年 第 1 3卷 第 4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陈梓娴
概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部分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引起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1 2 3 4
HIE的病因
HIE发病机制
正常新生儿颅脑MRI表现HIE的MRI表现
一. HIE的病因
1. 胎儿期脑血氧、血流量差
胎儿原因
脑出血、血栓、心动过缓等
胎盘(母体)原因
母亲血压过低、子痫、贫血等;胎盘
早剥、胎盘钙化
脐带循环破坏
脐带绕颈、脐带脱垂等
2. 新生儿期脑血氧、血流量差新生儿肺炎
胎粪窒息
先天性心脏病
肺透明膜病
二. HIE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变化
新生儿脑循环两大特点
脑血流分布不平衡
脑血流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注:红色为分水岭区
2、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
脑细胞缺氧
有氧代谢障碍无氧酵解增加大量乳酸
糖原分解
葡萄糖摄取
继发性能量衰竭
酸中毒、酸中毒、脑细胞死亡
3、钙内流
脑细胞缺氧
钙泵活性减弱
细胞内Ca 2+浓度
受Ca 2+调节的酶被激活
磷脂酶、核酸酶、蛋白酶等
神经元损伤和破坏
4、再灌注损伤与氧自由基的作用
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损害脑细胞
破坏蛋白质和酶破
坏
核
酸
和
染
色
体
破
坏
细
胞
间
基
质
破坏细胞膜
5、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脑细胞缺氧
能量代谢障碍
抑制钠钾泵
细胞外K+堆积
神经元去极化
兴奋性谷氨酸大量释放EAAR过度激活神经元过度兴奋、变性、坏死
6、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凋亡)
脑细胞缺氧
能量急性消耗数小时后出现
细胞渗透性肿胀、
破裂、溶解
坏死凋亡小体
胞浆、染色质浓缩
核仁裂解
三、正常新生儿MRI表现
1、脑沟、脑回的发育,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多,到胎龄34 周时,所有的初级脑沟及大部分次级脑沟都已形成
大脑侧裂距状沟、顶枕沟和环状沟胎龄14周形成压迹,胎龄19周完全形成;
最早形成的脑沟
胎龄16-18周形成压迹,胎龄20-22周完全形成
中央沟
颞上沟
顶叶内侧沟额上沟、中央前后沟和颞中沟胎龄20周形成压迹,胎龄24-25周完全形成胎龄23-26周形成
胎龄26-28周形成
上部:胎龄25周的新生儿T2WI图像显示顶枕沟(白箭)和早期的中央沟(黑箭),但是没有颞上沟。
下部:胎龄29周的T2WI图像显示颞上沟(箭头)和顶枕沟(白箭)、中央沟(黑箭)变深。
2、胶质细胞移行过程
胶质细胞沿放射状排列的胶质纤维移行。
胚胎生发层基质(germinal matrix):是由一些仅含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组成,血管相对较大且不规则,是脑的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发源不规则,25~32w胎龄儿可见,位于侧脑室前角下方及体部边缘,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2、胶质细胞移行过程
(a)胎龄29周的新生儿横断面T2WI图像显示生发基质层呈线状低信号影,在神经节隆突水平较厚(↑)。
(b)胎龄33周的新生儿横断面T2WI图像显示顶枕叶区域高低信号交替出现的信号带代表分层的白质结构(白箭)和额角附近的额叶帽状结构(黑箭)。
3、新生儿期脑灰质、白质的信号表现、
新生儿出生时脑内含水量高达90 %,白质内含水量较灰质高,在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
4、新生儿脑髓鞘发育
MRI是唯一能在活体显示髓鞘的影像学方法。
CNS的髓鞘形成始于胎儿5月龄时,至出生时,内囊后肢、丘脑腹外侧、放射冠中央、中央前后回、大脑脚、视束、脑桥背侧、小脑上蚓部及小脑上下脚已发生髓鞘
化,髓鞘内富含脂质和蛋白质,因此在
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39+3w 评分正常髓鞘化的脑组织T1WI表现
5、脑室系统和脑室外腔隙
透明隔间腔
新生儿期,几乎所有的早产儿及足月儿可
观察到,宽度一般不超过1cm。
6、垂体及颅骨骨髓的MRI表现新生儿期垂体在矢
状面T1WI上呈球形,
上缘膨隆,前叶和
后叶均呈高信号,
中间部为裂隙状稍
低信号。
2个月后
垂体前叶信号逐渐
降低,与脑桥呈等
信号。
新生儿期斜
坡及板障内富含红
骨髓,在T1WI上
呈低信号,3~4岁
后红骨髓逐渐演变
为富含脂肪的黄骨
髓,T1WI上信号
升高。
基底节层面解剖图
四、HIE的MRI表现
早产儿低灌注损伤
脑的轻中度低血流灌注引起脑室周
围的损害(PVL)
脑的重度低血流灌注引起深部灰质、
丘脑、脑干及小脑损害
足月儿低灌注损伤
轻中度低血流灌注引起矢状旁区皮
层及皮层下损害
重度低血流灌注引起丘脑腹外侧、
壳核后部、海马、脑干、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及感觉运动皮层的损害
轻到中度低灌注的脑损伤示意图
早产儿(右)和足月儿
(左)颅脑示意图,展
示颅脑成熟过程中血供
变化情况及其对HI颅脑
损伤模式的影响。
早产
儿颅脑(右)具有贴近
脑室边缘分布的特点,
低灌注导致脑室周围区
域(红色区域)白质损
伤。
足月儿颅脑(左)
随着颅脑的成熟,具有
远离脑室分布特点,在
低灌注时分水岭区皮层
及皮层下白质(红色区
域)损伤。
(a)早产儿的横断面DWI显示主要位于脑室周围的缺氧缺血性损 伤(↑)。
(b)足月儿的横断面DWI显示中央沟周围及矢状旁后部的缺氧缺血性损伤(↑)。
脑损伤分度标准
轻度
皮层及皮层下病变,伴或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度
深部白质损伤伴
局灶性水肿
重度
内囊后肢、基底、
节及丘脑病变,
皮层下囊状坏死
弥漫性脑水肿
参考韩玉昆教授主编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脑损伤MRI分度标准
1、脑白质水肿
水肿: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或局灶性长T1长T2信号,Flair及DWI呈低信号判断在T2WI上脑白质高信号是在正常范
围内还是异常的主观性较强。
我们认为
在T2WI上见到弥漫性信号增高与其他异
常表现和临床病史强烈提示严重损伤并
存时更具有临床意义
1、脑白质水肿
T2WI T1WI T2WI T1WI 34 +1w,双侧顶叶白质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双侧脑室积血并扩张,双侧侧脑室旁可见多发局灶
性异常信号
2、基底节区信号异常
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元死亡丢失、胶质细胞增生和过度髓鞘化
过度髓鞘化是指在受累的核,特别是壳核内髓鞘化的纤维明显增多且分布异常,这一异常髓鞘化是基底节呈现“大理石 样外观,故称之为大理石样变(光镜下)。
多见于足月儿,一般出生6个月后才被观察到。
2、基底节区信号异常
T1WI内囊后肢正常的高信号消失急性期DWI呈高信号
T1WI DWI
2、基底节区信号异常
(a)健康的新生儿横断面T1WI图像显示内囊后肢的
正常表现是显著高信号(↑)。
(b)出生后5d的严重缺氧缺血性损伤的新生儿横断面T1WI图像显示壳核后部和丘脑腹外侧信号增高,而内囊生理性高信号消失。
A B C
双侧内囊后肢正常高信号消失,T2WI改变
不明显,DWI信号无明显增高(已非急性
期,出现“假正常化现象)。
ADC值“假正常化 ”现象
细胞水肿弥散受限ADC值下降假正
常化
细胞坏死
弥散增大
ADC值升高
在损伤后3-5天DWI表现异常最明显,而后出现假正常化
T1WI壳核后部A B 信号增高,内囊
后肢信号不均匀
减低
C D
双侧豆状核、尾
状核头、丘脑在
T1WI、Flair及
DWI上呈高信A B
号,T2WI上信
号减低,内囊后
肢边界不清。
C D
日龄17d
A
T1:双侧内囊后肢正
常的高信号消失,左
侧内囊后肢及双侧视
放射可见多发点条状
异常信号。
DWI:双
侧基底节区未见异常
信号显示,说明病变
已超出亚急性期,DWI上出“假正常化”
现象.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