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品种鉴定与整理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医学

中药鉴定学医学

科学的采收方法: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
阶段这两个指标相结合。
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 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 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有些木类药材,可全年 采收。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宁静致远
汇报日期
中药鉴定学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科学。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真伪: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01
中药贮藏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02
虫蛀
03
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
04
温度在16℃~35℃;
05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06
药材中含水量在13%以上。
07
2、害虫的防治 a.经验贮藏 喷洒白酒,放置樟脑、大蒜、花椒; 可将相互起保护的药材放在一起,如牡丹皮与泽泻放在一 起,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 b.利用温度贮藏 (1)低温法 药材害虫: 在8~15℃时停止活动; 在一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 低于一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
(2)烘干: 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 a.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时抑制了 酶的活性。 b.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 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 注意: a.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 用此法。 b.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 须缓缓升高,以防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粒 发生糊化。

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思路

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思路

种加词的来源和意义
1.表示形态特征的 alba:白色的,trifolia:有2.三个小叶的 2.表示生态环境的 montana :山地的 3.表示产地的 :chinensis 中国的(当归、柴胡 )japonica 日本的 4.表示用途的 :officinale 药用的(药用大黄) 5.表示生长习性的:Artemisia annua(一年生的) L. 黄花蒿
中药鉴定的方法与思路
肖寒
药用植物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中药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常见多基原药材及混伪品鉴定举例 显微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DNA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简介
第一部分
药用植物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我国中药资 源有128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1100多种,占全国药用资 源种类的87.03%,占世界25000种药用植物的40%以上。 中药材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微生物药和矿物药四 大类。其中植物药在整个中药材品种中占有十分重要位 置( 约占整个中药材品种的四分之三)
玫瑰花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 0.7-1.5cm。残留花更上被细柔毛,花 托半球形,与花萼基部合生;萼片5, 披针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有细柔 毛;花瓣多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呈 覆瓦状排列,紫红色,有的黄棕色; 雄蕊多数,黄褐色;花柱多数,柱头 在花托口集成头状,略突出,短于雄 蕊。体轻,质脆,气芳香浓郁,味微 苦涩。
本品为紫葳科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K. Schum.或美洲凌霄 Campsis radicans (L.) Seem.的干燥花
凌霄多皱缩卷曲,黄褐色或棕褐色, 完整花朵长4-5cm。萼筒钟状,长2-2.5cm, 裂片5,裂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齿间有5 条纵棱。花冠先端5裂,裂片半圆形,下 部联合成漏斗状,表面可见细脉纹,内 表面较明显。雄蕊4,着生在花冠上,2长 2短,花药个字形,花柱1,柱头扁平。气 清香,味微苦、酸。

中药鉴定重点

中药鉴定重点

第1章绪论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一、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对象—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三、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中药名称(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药用历史、来源、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法用量等。

四、主要任务中药鉴定学任务的核心:1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2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3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2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3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4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吴普本草》最早较完整地记载重要性状鉴别内容的本草著作。

第4章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一、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源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1根和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显露时采收。

此时根和根皮组织最充实,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2皮类药材多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时期,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杜仲、厚朴、黄柏等。

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剥,如川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3花类药材一般应于花蕾初放或含苞待放时,选晴天采摘。

采摘过早气味不足;过迟则花瓣已散落,破碎后难以收集,如金银花、辛夷、槐花、月季花等。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篇一:中药鉴定毕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老师:实习课目:实习主要内容:黄连、甘草、黄芩的鉴别黄连一.实验目的1.掌握黄连(三种)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点;2.比较三种黄连的显微鉴别特征;3.掌握黄连的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别特征;二.实验内容1.原植物的鉴定注意点味连:rhizama captiidis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its chinese franch的干燥根茎,多年生草本,叶均基生,卵状三角,3全裂,中央裂片稍呈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

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萼片5,窄卵形,花瓣线形,雄蕊多数,与花瓣等长,心皮8-12,离生,蓇葖果具柄。

三角叶黄连(雅连):copits deltoiolea et hsiao叶片中央裂片三角状卵形,一回裂片彼此邻接,花瓣线形,雄蕊长约为花瓣之半。

云南黄连(云连):coptis teeta wall叶片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彼此疏离,花瓣匙形至卵形,先端钝。

2.药材性状鉴定注意点黄连:圆柱形,具结节状突起,部分节间较长而光滑,习称“过桥”,有时可见残存的须根或膜质鳞叶,断面木部部金黄色,髓部、皮部红棕色,味极苦。

味连:根茎多分枝积聚成簇,形如鸡爪。

雅连:根茎多单枝,较粗状,“过桥”较长。

云连:根茎多单枝,细小,略弯曲。

注意点:主产四川石柱等,湖北来凤,甘肃武都,出口以四川、湖北为主,过去有北岸味连,南岸味连两种商品。

北是长江以北的川东鄂西地区。

南岸是川东鄂西,长江以南。

雅连主产于四川西部娥眉、洪雅一带。

为栽培品。

云连主产于云南西北德钦,维西为野生,主要化学成分为小檗碱(berberine,又称黄连素)3、显微鉴定(1)组织切片味连:最外为木栓层(有时可见未脱落的表皮或鳞叶)→皮层(有黄色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韧皮部(外侧纤维束木化并且有石细胞)→维管束(无限外韧型排列成环)→髓部无石细胞雅连:髓部由多数石细胞群云连:皮层及髓部均无石细胞(2)粉末黄连:①石细胞类方形或圆形25-105μm壁孔明显。

中药鉴定学整理版精讲

中药鉴定学整理版精讲

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10、个别药材:品名产地品名产地品名产地当归甘肃枳壳江西马钱子印度、越南、泰国枸杞宁夏木瓜安徽宣城白豆蔻柬埔寨黄芩河北乳香、没药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血竭印度尼西亚薄荷江苏狭叶番泻叶印度爪哇白豆蔻泽泻福建尖叶番泻叶埃及丁香坦桑尼亚阿胶山东西洋参美国、加拿大西红花西班牙11、采收:槐花在花蕾期采收的芦丁含量最高28%;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的甘草甜素最高10.5%。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 颜色:如 黄连、丹参、紫草、乌梅、青黛、白芷、红花。
❖ 质地: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松泡”(南沙参);
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谓之“粉性”(山药);
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油润”(当归)
❖ 断面:材有易折者,有不易折者。自然折断之断面,有粉性 者,如山药;有纤维性者,如黄芪;有胶丝相连者,如杜仲; 有平坦而粉性者,如牡丹皮。不易折断,或断面不平坦者, 可用刀横切之而后观察,特别是切制之药材饮片,切面之特 征更显重要,并有许多经验鉴别传著于世。何首乌之“云锦 状花纹”,广防己之“车轮纹”,乌药、黄芪之“菊花心”, 川牛膝之“筋脉点”,山柰之“缩皮突肉”,茅苍术之“朱 砂点”等,都是形象的鉴别特征。
❖ 海风藤: 为胡椒科植物风藤的干燥藤茎,广东不习用,
而习用木兰科植物异型南五味子的藤茎,应称为 “广东海风藤”。
❖ 绵马贯众: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
柄残基,广东少用。广东习用的“贯众”为乌毛 蕨科植物乌毛蕨及同科植物苏铁蕨的根茎,应称为 “广贯众”或分别称为“乌毛贯众”、“苏铁贯 众”。
伪制品
❖ 伪白附片:
木薯片,有毒.
❖ 伪附片: 马铃薯片,不规则厚片,不具有 筋脉纹理.
伪延胡索:薯蓣的叶腋间的珠芽(也称“零 余子”)
❖ 伪菟丝子:
1、用大米或其它加工
2、淀粉煮后加工成菟丝子大小,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外皮颜色显绿色,不 规则状外形。
3、金灯藤的种子:体形较大,表 面黄棕色,煮之不易破裂。称:“大菟丝 子”、“日本菟丝子”。
撞击加工:以除去须根、粗皮、泥沙。(黄连、 泽泻、姜黄)
搓揉或打光(党参、山药)
3、中药的贮藏
❖ 中药的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生霉、变色、走油、其他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着、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PPT
18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第5册收载细辛、银柴胡、山楂、萱草根、栀子、 老鹳草、牵牛子、马尾连、功劳叶与功劳木、 木贼、王不留行、茺蔚子、山奈、水蛭;
第6册收载透骨草、续断、鹿茸、紫苏、车前、 射干、白茅根、石南藤、海风藤、金樱子、天 仙子、白前、白薇、马钱子、半枝莲。
医学PPT
医学PPT
14
二、中药材品种整理及相关研究现状
基础研究 “七五”攻关“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
质量研究”目录 “八五”攻关“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
质量研究” 目 录 “九五”攻关“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
质量研究”目录
医学PPT
15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本书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 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北方协作组的科研成果,经修订编辑而成, 是我国中药现代研究的大型科学专著,对澄 清中药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 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与有效、制定药品 标准、开发利用新的药材资源、促进中医药 学的发展均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医学PPT
20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副组长简介
医学PPT
6
4、性状鉴定
将调查、采集到的对口药材和购得的商 品药材(经鉴定原植物学名)作对照观察 后描述鉴别特征。列出检索表。附清晰 的原色药材照片。
医学PPT
7
5、显微鉴定
一般分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两部分。组 织构造以横切面为主,自外向内描述, 突出鉴别特征。双子叶植物根或根皮描 述的“皮层”,大多指栓内层即次生皮 层。列出检索表。
医学PPT
16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第1册收载海藻、麻黄、寄生、地肤子、肉桂及桂皮、 大青叶、板蓝根、苦参、葛根、防风、女贞子、益 母草、旋覆花、漏芦、大蓟和小蓟、刘寄奴、茵阵、 艾叶、半夏、天南星;
第2册收载昆布、贯众、瞿麦、草乌、厚朴、五味子、 合欢皮、甘草、冬葵子、紫花地丁、五加皮、泽兰、 黄芩、地黄、茜草、钩藤、佩兰、白附子、山药、 蟾酥;
分类学鉴定中有些专题配合应用扫描电镜作花粉观 察研究,附有照片。有的专题作了染色体核型分析。
医学PPT
5
3、分类学鉴定
植物形态描述一般结合观察自采标本;对同属植物, 首先记载的一种描述较详,其它种简述其区别点 (以下各节同)。
凡历史性或文献上记载的某些混淆品种,在这次 药源调查中未有发现者,均未收入。
凡在研究中对药材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
离、鉴定,分得新化合物(或在该药材中首
次发现的化合物)者,列有此项,写明实验
材料的来源,提取、分离流程,化合物的
中、英文名及结构式。列出新化合物的结
构推导过程和波谱数据;已知医学PPT
11
9、采收加工
对进行研究有实验数据的列有此项。凡 参考文献叙述的从略。
附组织构造简图和部分细胞组织图。
粉末特征按主次为序描述。列出检索表。 附特征图。
医学PPT
8
6、商品鉴定
将收自全国各地药材公司经销的商品药 材(一般不少于50件),经性状和显微鉴 定或配合理化分析,将其植物来源列表 说明,以示现今药材市场的主流品种、 次要品种、地方用药或易混淆品。
医学PPT
中药材品种鉴定与整理
医学PPT
1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二、研究现状
医学PPT
2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草考证和文献查考
本草考证着重说明药材品种的历史沿 革,古今品名的异同,本草品种学名的 考订;附必要的本草植物图。文献查考 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分类、生 药鉴定、化学成分(结构式一般省略)、 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等作简要引述,着 重指出在品种、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学PPT
3
2、药源调查
主要记述深入全国主产区调查药用种类、 药源分布、产销和当地使用等情况。
医学PPT
4
3、分类学鉴定
将调查、采集所得的药用植物标本,经分类学鉴定 后记述各种植物的中文名(依《中国植物志》或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或有关论著)、学名、植物 形态、分布和生境。列出检索表。附清晰的原色植 物照片。新种、新变种附墨线图。
医学PPT
12
10、药理实验
一般依据中医用药理论和经验设计指标, 进行药理实验比较,写明实验材料的来 源,实验动物的规格,试验用提取物的 制备。实验方法如应用常规方法或有文 献依据的一 般不详细叙述。对实验结果 及与中药功效的关系进行讨论。
医学PPT
13
11、结论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就科学性、实用性和创 新性方面,作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对各 种药材作出全面评价;对中国药典或地 方标准收载的品种与内容,以及新药源 的开发利用,提出科学建议。
医学PPT
17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第3册收载青木香、木通、青风藤、葶苈子、仙鹤 草、决明子、沙苑子、白鲜皮、大枣、秦艽、龙 胆、败酱、栝楼、天花粉、苍术、白术、鹤虱、 三棱等;
第4册收载肉苁蓉、豨签草、桑白皮、石韦、土鳖 虫、密蒙花、哈蟆油、蒲黄、阿胶、苍耳子、马 勃、西河柳、鳖甲、狗脊;
9
7、理化分析
指应用色谱法或其它测试手段对各种药 材的有效成分、主成分、特征性成分或 有效部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附 具有鉴别意义的色谱图。
含量测定中标准曲线省略,记述回归方 程及相关系数;回收率、精密度、稳定 性等原始实验数据的表格一般省略、记 述平均值及CV%值。
医学PPT
10
8、化学成分
19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编) 组长简介
楼之岑,男,1920年出生,浙江安吉人。1942年毕业于陆 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1945年入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 1950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历任北京医学 院、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 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 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主要从事生药的品质与资 源开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对常山、大黄、龙胆、败酱、 五加皮等数十种中药进行了原植物和生药学研究,发表论文 七十余篇。对安息香等多种进口药材寻找国产代用品进行了 研究,为开发我国生药资源作出了贡献。编著有《生药学》、 《中药志》、《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