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论语学成语——雍也

1读论语学成语——雍也
1读论语学成语——雍也

《读论语学成语——雍也篇》教学设计

潍坊北海学校韩兴娥

教学目的:学习文言文,了解成语出处,能理解运用成语。

1 不迁怒,不贰过

2 肥马轻裘

3 箪食瓢饮

4 中道而废

5 行不由径

6 文质彬彬

7 因材施教 8

敬而远之先难后获 9 乐山乐水 10 从井救人 11 中庸之道 12 博施广济能近取譬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论语学成语——雍也》,先复习放假前学习的几篇文章,开火车读成语读古文。

1 不迁怒,不贰过bù qiān nù,búèr guò

6.3 哀公问:“弟子孰(shú)为好(hào)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qiān)怒,不贰.(èr)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wú,同“无”),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即不将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迁:转。贰:重复一次。

2 肥马轻裘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sù)。子曰:“与之釜(fǔ)。”请益(增加)。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bǐnɡ)。子曰:“赤之适(往,去)齐也,乘肥马,衣(yì,穿)轻裘.(qiú,皮衣)。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接济)富。”

肥马轻裘:乘着肥壮的骏马,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衣。形容生活豪华奢侈(shē chǐ)。

3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 dān shí piáo yǐn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lòu)巷,人不堪(kān)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zāi),回也!”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也作一箪一瓢。

箪食瓢饮应该读“dān sì piáo yǐn”还是“dān shí piáo yǐn”呢?最权威的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这个词,其他的成语词典都是注明读“dān sì piáo yǐn”。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箪食壶浆”原为:dānsìhú ji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改用dān shí hú jiāng。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食”读“sì”时,有“拿东西给人吃”,或者“喂”的意思。“箪食瓢饮”是自己吃,从意思看应该读什么?

4 中道而废

6.12 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中途,半路)而废(废弃,停止)。今女(rǔ)画。”

中道而废:比喻事情做了一半就不干了。

5 行不由径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tán)台灭明者,行.(走)不由.(顺着,遵循)径.(jìnɡ,小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yǎn)之室也。”

行不由径:指走路只走大道,不走小路。比喻行为端正,不走歪门邪道。也比喻做事或为学遵(zūn)循(xún)正道,不走捷(jié)径。

6 文质彬彬

6.18 子曰:“质.(本质)胜文.(外在修饰)则野(粗陋),文胜质则史(文雅)。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有文采,又很质朴。后多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彬彬:形容文雅。

7 因材施教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yù,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因材施教:依照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根据。施:施加,实行。

8 敬而远之

6.22 樊(fán)迟问知(zhì,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劳苦)而后获(收获),可谓仁矣。”

敬而远之:尊敬他,但不接近他。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而不愿意接近。

先难后获:先劳苦而后才有收获。指只管自己努力的程度,而不计较得失。

二、今天我们讨论后四篇

9 乐山乐水yào shān yào shuǐ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子贡问:“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

孔子说:“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她的德行是多么高尚!水和顺温柔,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她是多么的谦卑。水面对阻碍,穿山岩,凿石壁,欢唱着前进,她是多么快乐。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变得新鲜洁净,她是多么善施教化。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子张接着问:“为什么仁者乐于见到山呢?”

孔子说:“山,高大巍峨(wēi,é),山上草木茂密,鸟兽群集,山出产了许多对人们有益的东西,可它自己并不从人们哪里索取任何东西。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ɡuàn)通天地,万物得以生长,人民得以饱暖。这不就是仁者的品格吗?”

子贡点点头,高兴地说:“老师,我明白啦!聪明人通达事理,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性情好动,就像水奔流不息,所以把智者用比作流动的水。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总是快乐地一往无前。所以说‘智者乐’。仁厚的人依据义理行事,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宁静,所以把仁者比作山。仁者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让众生远离痛苦,但不求回报,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一念清静,染污自落,把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很淡。无论是鸿运当头,还是厄运降临,他都不在意。这种平和的心态,当然有利于远离疾病和痛苦,自然就会长寿。”

困境中的柳宗元以“乐山乐水”的情怀在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柳宗元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biǎn)到永州当了十年司马,他的心情孤寂郁愤,但永州的青山绿水造就了这位古文大家。柳宗元寄情山水,时常流连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寻找人生的真谛(dì)。永州之水,绿波荡漾(yànɡ),垂柳依依;永州之山,苍松翠柏,清秀灵动。徜徉(cháng yáng)于美景之中的柳宗元一洗胸中之郁(yù)气,挥毫泼墨才思勃发,流芳百世的《永州八记》自山水间喷薄而出。

同学们,你还知道那些“乐山”、“乐水”的智者、仁者?

“乐山乐水”这个成语并不是指喜爱山水,而是指爱好不同。

【释义】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1.为什么:知者乐水?(回答,齐读)。水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变化成不同的形状,总向低处流,的确是谦卑的,智者谦卑吗?(不耻下问)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物我两忘、心态平和,有利于长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李白看过“日照香庐生紫烟……”的庐山瀑布,看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看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才能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杜甫曾领略过泰山的雄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他才能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有着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宽

广胸怀,他家的房顶被风刮跑了,但他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苏轼一心为百姓谋幸福,却遭遇了九死一生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后,最初也很沮

丧,但黄州的山让他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的水,就是长江的水让他又产生了建功立业的雄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 从井救人cóng jǐng jiù rén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同“人”)焉。’其从(跟从)之也?”子曰:“何

为其然也?君子可(去)逝也,不可陷(陷入)也;可欺也,不可罔(wǎnɡ,愚弄)也。”

孔子的徒弟宰我实在调皮,上次大白天睡觉被老师大骂一通,“朽木难雕”、“粪土之墙”的臭名无人不知,可宰我一点儿也不在意。这不,这次又问老师一个怪问题:“对一个有仁德的人,告诉他‘有一个人掉到井里啦’,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呢?君子可能被骗走到井边看看是不是真有人掉进井里,但不会没搞清楚就跳进井里。君子可能被欺骗,却不可能被愚弄。”

孔子说完,不满地看了宰我一眼,想骂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这次宰我没有犯什么错误啊,不过是故意举例来问问题而已,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宰我伸伸舌头长舒了一口气,庆幸没挨骂。孔子忍俊不禁,转身偷偷地笑了,心想:这个捣蛋的臭小子,肯定私下里跟同学反复讨论过“仁”。颜渊问仁,司马牛问仁,仲弓问仁,樊迟问仁,老师的回答各不相同,这次他懒得请教同样的问题,干脆问个绝的,问个老师无法回答的问题。那个仁者如果跳到井中救人,就是个傻冒;如果不救,那还算什么仁者?老师总是把“仁”讲得那么美好,这次看他怎么回答。

孔子当然是看穿了宰我的心思。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君子爱人,如果真有人落水,一定会想办法救,但不会跳井里,做那种没有理智的傻事,因为君子是有志向、有修养、有理智的人,不会做无谓的牺牲。

读了这个故事,你对孔门师徒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认识?

同学们,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被汉景帝腰斩;岳飞是保家卫国的大将,却被秦桧杀害;于谦对明朝忠心耿耿,迎立代宗,迫使瓦剌放回明英宗,英宗却把于谦处死……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得善终的命运?他们不是孔子说的可欺而不可罔的君子吗?

【释义】

从井救人:别人落井自己跟着到井下去救他。原意是指主观愿望虽好,但方法不对,既损害自己又不能救助别人。

1.这一篇讲了孔子师徒之间的什么故事?

(宰我如果像其他同学那样问什么是仁,孔子会根据他们性情告诉他什么话?)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必不多言,……夫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

(宰我被骂为“朽木难雕”,但他为什么是孔门十哲之一呢?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看出孔子师徒之间的关系吗?)(喜欢爱动脑,有独立思想的人)

2、可欺而不可罔的君子不会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善于保护自己,比如,子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晁错、岳飞、于谦,他们都是好人不得好报,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得善终的命运?他们难道不是孔子说的可欺而不可罔的君子吗?

(1)七国联军杀向京城时打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晁错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得善终的悲惨命运?

(2)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说什么?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为什么不可以东山再起?他难道不知道宋高宗赵构不喜欢他把宋徽宗、宋钦宗迎

回吗?《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没有知音可以诉说的心事是不是知道宋高宗赵构不喜欢他把父兄迎回来?他为什么还要处处把迎回二帝的愿望说出来?

《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国家的耻辱,岳飞忍不住呐喊。

(3)于谦明英宗更是意识到了明英宗会记恨他,他的《石灰吟》……告诉我们,他不在乎自己粉骨碎身,只打算“只留清白在人间”。

(4)这些人,虽然没有保护好自己,但他们并没有被愚弄,他们是正气浩然的君子,是勇于担当、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11 中庸之道

(yōnɡ)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xiǎn)久矣。”

6.29 子曰:“中庸

..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qī),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的了!人民缺少它已经很久了。”他认为,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公理、常理。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人人能得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是儒家修身的法宝和最高境界。

中庸不是骑墙之道、掺和(chān huo)之道,而是恰如其分,不走极端,坚守原则。“中”就是不偏不倚,既无过头,又无不及,自己有主心骨,不管潮流怎么变,不管生活怎么苦,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也会坚持原则不动摇;“庸”就是一向如此。好比实事求是是一个人的原则,那他无论在哪里都会实事求是,面

对鲜花和掌声会实事求是,脖子上架着钢刀也还会实事求是。所以,中庸的人是伟大的人,在社会上是凤毛麟(lín)角,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真正的中庸!

曾参在地里干活时不小心把禾苗锄掉了,父亲曾点拿起棍子劈(pī)头盖脸地狂揍曾参,曾参恭敬地站在那里,任由父亲打骂,直到晕过去了。曾参醒来,恭恭敬敬地说:“父亲大人,是儿子不孝,惹您生气了。”旁边的人看到曾参如此做法,都夸他是孔子的好学生,切切实实做到了“仁”。没想到孔子知道这事后,气得好长时间不理睬曾参,曾参十分纳闷,难道这样做还不够吗?后来,孔子对曾参说:“孝顺,孝顺,‘顺从’是‘孝’的具体表现。但你的‘顺从’太过了,过分就不符合常理,就是违背了中庸之道。你父亲下狠手打你时,你应该躲避,否则,把你打伤了、打死了,他会伤心,会坐牢。你不躲避就是怂恿(sǒng y ǒng)父亲犯错,其实是最大的不孝。”

你了解哪些坚守中庸之道的故事、名言?

【释义】

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主张,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折中调和。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1.(1)中”就是不偏不倚,既无过头,又无不及。我们以前学过相关的两句话?(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太刚则暴,太柔则懦,太缓则泥,太急则轻。……善为之者,损其有余,益其不足,抑其太过,举其不及,大要归诸中和而已矣。

曾参的故事也说明孝顺是好事,但不能太过分。关心孩子是好事,但不能太溺爱。

(2)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取中间的骑墙之道、掺和之道呢?只是不偏不倚这么简单?一件衣服,商家要1000,你妈还价200,平均600?

中庸之道是实行仁政和德政,建设大同社会的基础?什么是大同社会?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a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样的理想容易实现吗?岳飞、于谦牺牲生命也没有为百姓换来安定的生活;昨天端午节,是屈原上下求索绝望后投江的日子;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没有实现理想……但儒家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让我们无限向往,激励了一代又是代中国人。有如此高远理想的儒家修身的法宝和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除了不偏不倚,还有什么更有价值的内涵?坚持原则不动摇,坚守正道,坚守公理、常理。举例证明。

饥饿愁苦困不倒,声色货利侵不倒,死生患难考不倒,而人之事毕矣。

(3)大部分老师两节课教一篇课文,咱们班两个星期学完课本,一节课学一个单元,是不是太快了,快得过分了?是不是不符合中庸之道?

12 博施济众

6.30 子贡曰:“如有博.(广泛)施.(施舍)于民而能济(救济,帮助)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p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一次,子贡问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施舍,并能周济大众,他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那一定是圣人了!尧舜都难以做到。所谓行仁,就是自己想要有所建树,就要帮助别人也有所建树;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能设身处地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子贡听了说:“我远远没有做到啊!”

吴清亮被誉为“博施广济,造福梓(zǐ)里”第一人。1927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潮州市大吴村。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少时聪颖好学,青年时期与人合营油漆业。由于经营有方,成为数家集团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其属下公司300多个,分布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他事母至孝,不忘祖国。1979年,他率先回到北京投资近千万元办企业,又先后在天津、青岛、海南等数十个城市投资设厂办企业。他给家乡捐赠人民币3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公路、建发电厂、水厂,使大吴村的面貌焕(huàn)然一新。他还注重环境保护,把落后的村庄变成文明之乡。同时,他热心教育事业,捐建中学、小学、幼儿园。10多年来,他先后投资于家乡教育事业达人民币2000多万元。在吴清亮先生的大力帮助下,大吴村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1996年11月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等亲临观光。历年来,海内外乡亲和外国友人前往参观者络绎(luòyì)不绝。

同学们,我们没有能力像吴先生那样“博施济众”,是不是就不能行仁了呢?我们应该怎样行仁呢?

【释义】

博施济众:指广泛地施予恩惠,接济穷困的人。也作博施广济。

能近取譬:能就近以自身作比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如果我们像吴清亮一样家财万贯,可博施济人众,造福一方。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能近取譬能设身处地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没钱没势的人能不能救百姓于水火?

墨家巨子,重厚少文。克勤克俭,身体力行。非攻兼爱,排难解纷。摩顶放踵,舍己为人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编者:洪汉友时间:印数:610 班级姓名 1、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 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 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 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 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2、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 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 为“犯上作乱”。 4、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动的人。 无人问津:没有人寻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5、仁者爱人 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 事物来做譬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高二选修《〈论语〉选读》中的所有成语

高二选修《〈论语〉选读》中的所有成语 新高考新国学 2009-12-14 1313 5cc149a20100gc6r 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论语》中有很多的成语、熟语,这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需要好好落实。据粗略统计,高二选修《〈论语〉选读》中总共有62个。建议作分散处理,让学生每天或每周抄写、解释,这样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按课文顺序分列如下 众星拱月、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 克己复礼、犯上作乱、是可忍熟不可忍、名正言顺/ 待价而沽、愚不可及/ 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知其不可而为之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杀身成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患得患失、乐在其中、富贵于我如浮云、乐以忘忧、老之将至、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任重道远 / 中途而废、逝者如斯、后生可畏、饱食无用、言过其实/ 言不达意、以德报怨、以言废人、以文会友/ 巧言令色/ 文武之道、温良俭让/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如切如磋、以退为进、各得其所/ 高山仰止、不知所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升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循循善诱、欲罢不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和为贵/ 人言可畏、敬而远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选读成语汇编 一、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 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1读论语学成语——雍也

《读论语学成语——雍也篇》教学设计 潍坊北海学校韩兴娥 教学目的:学习文言文,了解成语出处,能理解运用成语。 1 不迁怒,不贰过 2 肥马轻裘 3 箪食瓢饮 4 中道而废 5 行不由径 6 文质彬彬 7 因材施教 8 敬而远之先难后获 9 乐山乐水 10 从井救人 11 中庸之道 12 博施广济能近取譬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论语学成语——雍也》,先复习放假前学习的几篇文章,开火车读成语读古文。 1 不迁怒,不贰过bù qiān nù,búèr guò 6.3 哀公问:“弟子孰(shú)为好(hào)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qiān)怒,不贰.(èr)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wú,同“无”),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即不将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迁:转。贰:重复一次。 2 肥马轻裘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sù)。子曰:“与之釜(fǔ)。”请益(增加)。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bǐnɡ)。子曰:“赤之适(往,去)齐也,乘肥马,衣(yì,穿)轻裘.(qiú,皮衣)。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接济)富。” 肥马轻裘:乘着肥壮的骏马,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衣。形容生活豪华奢侈(shē chǐ)。 3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 dān shí piáo yǐn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lòu)巷,人不堪(kān)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zāi),回也!”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也作一箪一瓢。 箪食瓢饮应该读“dān sì piáo yǐn”还是“dān shí piáo yǐn”呢?最权威的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这个词,其他的成语词典都是注明读“dān sì piáo yǐn”。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箪食壶浆”原为:dānsìhú ji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改用dān shí hú jiāng。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食”读“sì”时,有“拿东西给人吃”,或者“喂”的意思。“箪食瓢饮”是自己吃,从意思看应该读什么? 4 中道而废

文言文成语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第四册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学而篇第一》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 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 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原句:《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 系,据此知彼。 原句:《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 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 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原句:《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总结,超有用

1不亦乐乎《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 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为政》

(四)《读论语-学成语》试题

2016-2017第一学期新疆师大附中小学部 五年级《读论语学成语》分项测试 二、给画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讷言敏行:(n e n a)不亦乐乎: (yu e l e)箪食瓢饮:(sh① d 6 )后生可畏(w e wei ) 三—成语释义。20分/2分 1、 ________________ :说 话谨慎,办事敏捷. 2、 ________________ :指年轻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越 前辈,令人敬畏。 3、 _______________ :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4、 ________________ :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 奋好学。 5、 _______________ :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6、 _______________ :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形容勤奋好学。 7、 _______________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形容虚心求教。 & _________________ :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指追 求进步。 9 、_________________ :比喻许多事物围绕一个中心或众人拥 戴一个人。 10、 _________________ :好极了,美极了,后用以形容事物 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四、成语运用:20分/2分 1、做学问就应该老老实实,______________ ,绝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2、我们要做到______________ ,才能不断进步。 3、这个十四岁的年轻棋手在全国棋类比赛中获得冠军,真是阿! 4、他寡言少语,做事踏实,是个 _____________ 的实干家。 5、李老师是全校公认的最有学问的老师之一,但他仍然虚心 好学,_______________ 令人钦佩。 6、杜甫到了晚年,漂泊不定,过着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 活, 最后在病困交加中去世。 7、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谁都难免有 ___________________ ■勺时 候。 &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 ■勺精神是 不行的。 9、颜回_____________ 面对清贫的生活甘之如怡地修生养性。 10、他掌握了学习规律,所以能做够做到 _________________ 。 五、将文言文补充完整。10分/2分 1、子曰:“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2、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为师矣。” 3、子曰:“君子欲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 。” 4、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说 乎?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何有于我哉?” 六、成语积累:自写10个本书中积累的其它成语(不可与卷面出现成语重复)。20分/2分 1、 2 、3、4、 5、6、7、8、 9、10、 一、填写成语:18分/1.5分 ( )言敏行诲人不() 言而有()知错必() ( )与人交见()思齐( )信好学中(>之 道众星 ( ( ( 成绩 )辰 )食瓢饮 )而谈 )而后行 打“/”。12 分/1.5 分 笃信好学:(w u d u) 侃侃而谈:(k岔 k an) 乐山乐水:(I e y d o) 中庸之道:(y tn y e g)级 年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解释及出处)

《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 解释及出处)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1、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成仁取义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就是很高兴的不?《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与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瞧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选读(5) 中的成语 ( 十)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十) 翻译:曾子说:“能够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能够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坚守气节不动摇屈服。这是和君子一样的人吗?是君子一类的人呀!” 成语义: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 8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 翻译:曾子说:“将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成语义:人到临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形容临终嘱咐之言。 87 死而后已《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仁德的人,胸怀不能不宽广,意志不能不坚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已的任务,不也是很重要的吗?直到死了才停止,不也是很久的?” 成语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88 战战兢兢《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译: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和手,有没有毁伤的地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渊的旁边,又像走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毁伤了。弟子们!” 成语义: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89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好像面对深渊,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90 不舍昼夜《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说:“时间流逝就像这水一样,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语义: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继日。 91待价而沽《子罕》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翻译:子贡说:“有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装在合子里藏起来呢?还是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呢!” 成语义: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92 韫椟待价《子罕》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93韫椟未酤《子罕》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 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 在当地住了几月,*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 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 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个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持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1、为政以德 节用爱人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持危扶颠 成语义: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分崩离析 成语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开柙出虎 成语义:原指看管虎的人未尽责任。后也用来比喻放纵坏人。 祸起萧墙 成语义:祸害从内部发生。 2、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成语义: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犯上作乱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名正言顺 成语义: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4、知其不可而为之 。 无人问津 成语义:没有人寻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深厉浅揭 成语义: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5、仁者爱人 安老怀少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立人达人 成语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 成语义: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一匡天下 成语义: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6、君子之风 浮云富贵 成语义: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恶衣恶食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成仁取义 成语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志士仁人 成语义: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不改其乐 成语义: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箪食瓢饮 成语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乐以忘忧 成语义:快乐的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乐在其中 成语义:快乐就在这里。 饮水曲肱 成语义: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死而后已 成语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任重道远 成语义: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8、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以文会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翻译:曾子说:“君子用诗书礼乐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来培养仁德。 成语义: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以德报怨 成语义:用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直报怨 成语义:用公正报答仇恨。 以德报德 成语义:拿恩惠来报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对已有恩的人。 群而不党 成语义: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直谅多闻 成语义: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11、诲人不倦 安贫乐道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举一反三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述而不作

论语中的成语50个

论语中的成语50个 导读: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关于书中的成语有哪些?小编搜集整理了50个成语及解释,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论语中的成语50个: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子路篇第十三》 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论语·子路》(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论语·子路》(13·1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3-5、【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13-6、【一言丧邦】——指一句话可以亡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丧邦,有诸?” 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8、【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